秦文波 李超 李潔平















[摘? 要] 通過對2023年全國乙卷文科第21題(一道解析幾何定點問題)的研究,得到了該題的5種求解方法,獲得了2個推廣結論,揭示了該類問題的命題背景和命題途徑,豐富了該類問題的內容和解法.
[關鍵詞] 圓錐曲線;定點;極點極線;調和點列;命題背景;命題途徑
數學運算是六大數學核心素養之一,是指在明晰運算對象的基礎上,依據運算法則解決數學問題的素養.主要包括理解運算對象、掌握運算法則、探究運算思路、選擇運算方法、設計運算程序、求得運算結果等. 從歷年高考來看,解析幾何是考查數學運算素養最佳的內容和載體,2023年也不例外. 其中,2023年全國乙卷文科第21題和理科第20題是相同試題,主要考查學生借助代數法研究橢圓幾何性質的能力,以及化歸與轉化、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以此檢驗學生的數學運算、邏輯推理等數學核心素養水平. 鑒于該題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為了提高復習備考效率,筆者從解法探究、拓展推廣、命題背景等角度對該題展開了深入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呈現出來,以拋磚引玉.
試題呈現
(1)求C的方程;
(2)過點(-2,3)的直線交C于P,Q兩點,直線AP,AQ與y軸的交點分別為M,N,證明:線段MN的中點為定點.
解法探究
思路1 設線,韋達定理,整體代換
解法1 (設線法1)若直線PQ的斜率不存在,則PQ與橢圓C只有一個交點,不符合題意,故直線PQ的斜率一定存在.設直線PQ的方程為y-3=k(x+2),P(x,y),Q(x,y).
故線段MN的中點為定點(0,3).
評注 由于整個幾何運動系統可以看作由直線PQ繞點(-2,3)旋轉引起的,因此選擇設線法(設點斜式),即聯立直線與曲線,得到關于x或y的方程,借助韋達定理求出兩根和與兩根積,將目標式整理成含兩根和與兩根積的形式后,利用整體代入法求解.
思路2 設線,齊次化聯立
解法2 (設線法2)若直線PQ的斜率不存在,則PQ與橢圓C只有一個交點,不符合題意,故直線PQ的斜率一定存在. 設直線PQ的方程為y-3=k(x+2),P(x,y),Q(x,y),M(0,2t),N(0,2t),所以線段MN的中點的坐標為(0,t+t).
故線段MN的中點為定點(0,3).
評注 由于原問題可以轉化為證明兩直線斜率之和為定值的問題,故設線后通過齊次化聯立能夠巧妙求解. 值得注意的是,本解法蘊含著“平移”思想,若希望運算和書寫
思路3 設點,整體構造
解法3 (設點法1)若直線PQ的斜率不存在,則直線PQ與橢圓C只有一個交點,不符合題意,故直線PQ的斜率一定存在. 設P(x-2,y),Q(x-2,y).
背景探究
1. 類題探源
從歷年高考試題來看,題1與下面的題2和題3是同源試題.
(1)求橢圓E的方程;
(2)過點P(-2,1)作斜率為k的直線與橢圓E交于不同的兩點B,C,直線AB,AC分別與x軸交于點M,N,當MN=2時,求k的值.
2. 背景探析
通過研究筆者發現,上述3道試題都是以射影幾何中的調和點列、調和線束、極點極線為背景命制的,其命題起點是調和線束的一個性質.
性質:平面內一條直線與調和線束中的其中一條平行而與其余三條相交,則相交線段被平分. 具體地,如圖1所示,設直線PA,PB,PC,PD是一簇調和線束,直線l與直線PA,PB,PC分別交于點E,F,M,若l∥PD,則M為線段EF的中點.
拓展推廣
結合上述性質,得到了下面的結論.
結論1 如圖2所示,點T是橢圓C外一點,過點T作兩條直線TA,TB分別與橢圓相切于點A和點B. 直線PQ經過點T且與橢圓C相交于P,Q兩點,直線MN經過點B且與AP和AQ分別相交于點M和點N,直線AB與直線PQ相交于點E. 若AT∥MN,則B為線段MN的中點.
證明 由于TA,TB均為橢圓的切線,且A,B為切點,所以直線AB為點T對應的極線,T,E,P,Q為調和點列,射線AT,AE,AP,AQ是調和線束. 因為AT∥MN,根據上述性質,可得B一定為MN的中點.證畢.
進一步研究發現,結論1可以推廣到雙曲線、拋物線和圓等二次曲線中,又得到了下面的結論(證明與結論1類似,在此略去).
結論2 已知點T是圓錐曲線Γ(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外一點,過點T作兩條直線TA,TB分別與圓錐曲線Γ相切于點A和點B. 直線PQ經過點T且與圓錐曲線Γ相交于P,Q兩點,直線MN經過點B且與AP和AQ分別相交于點M和點N,直線AB與直線PQ相交于點E. 若AT∥MN,則B為線段MN的中點.
試題簡解
1. 題1第(2)問簡解
思路5 巧用極點極線
AT,AE,AP,AQ是調和線束. 又AT∥MN,故B為線段MN的中點,即線段MN的中點為定點(0,3).
2. 題2第(2)問簡解
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