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 江蘇無錫 214121)
生鮮農產品是指農戶或其他生產商養殖、種植的,不做任何加工處理或只進行簡易加工后流入市場的農產品,但由于農產品多數具有時效,為了保證其特征及食用安全,在運輸環節需進行冷藏、冷凍保存,因此對整個供應鏈物流的及時性和物流冷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于高質量、高安全系數的生鮮農產品需求量不斷增加。
我國是農業大國,截至2021年生鮮農產品產量達到12.89億噸,但果蔬等生鮮農產品流通損耗率高達20%~30%,這使得依靠生鮮農產品升級消費結構的農戶無法實現利益最大化,而作為供應鏈終端的消費者為了滿足消費需求而承擔的成本較大。因此,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管理研究非常迫切。
朱雪麗、陰麗娜(2020)通過宏觀角度分析了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運行現狀,并提出智慧物流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王潤荻、翟緒軍(2021)認為,提高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水平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生鮮農產品有效供給水平;王玲(2021)重塑了電商賦能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提出加強各主體間的分工與合作,逆向構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優化流通價值鏈和完善供應鏈配套服務等建議;陳薇伶等(2021)基于區塊鏈技術分析了生鮮農產品的發展現狀,并提出了相關建議;陳瀟等(2022)分析了粵北少數民族地區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現狀,認為粵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物流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馮燕芳(2021)基于“互聯網+”環境下,提出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轉型升級的相關建議;綦穎等趙曼(2023)分別從生產體系、加工體系、銷售體系及冷鏈運營服務體系角度分析數字技術賦能農產品供應鏈的具體路徑。結合相關文獻,本文從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各個環節分析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供應鏈效率的建議。
在商品交易流通過程中,大多數產品本身具備時間價值,隨著流入市場的時間越長,商品價值也逐漸降低,因此商品本身具有時效性。而生鮮農產品受外界環境影響更大,比如在存儲及運輸途中會受到溫度、濕度等因素的影響,易發生變質和腐爛,待售時間越長,損耗越高,其價值越低。
時令蔬菜水果、肉類等生鮮農產品具備一定的季節性特征,因其種植、飼養條件需要滿足特殊的環境要求,不同的季節生產不同的產品,因此生鮮農產品具有季節性特征。在供應鏈管理中要考慮季節性對生鮮農產品倉儲、運輸受季節性影響而產生的變化。
我國國土面積大,南北方氣候、土壤、溫度、濕度等具備明顯的差異性,而生鮮農產品的種植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大,因而有不同地域生產不同農業產品的特點。而生鮮農產品因其具備易損耗、時效性的特點,所以對運輸半徑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生鮮農產品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為了克服地域性產生的遠距離運輸成本,應以提高冷鏈運輸技術及以本地銷售為主。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參與者往往包含供應商、生產個體或企業、分銷商、加工企業、批發企業、零售商及第三方的運輸公司。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一般包括四種類型:批發市場主導模式、農業合作社主導模式、生產加工企業主導模式及“農超對接”模式,不同供應鏈模式下參與者發生變化,且參與者的角色不同。
批發市場主導模式下,主要突出產地批發市場及銷地批發市場的主導作用,是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核心企業。生鮮農產品通過農戶或大型種植企業流通到批發市場,批發商將商品批發轉賣到銷地批發市場,商品通過批發市場中的銷售流通到消費者手中。此模式下,供應鏈鏈條較長,周轉次數多,成本高,處于供應鏈上游的農戶收益較少(見圖1)。

圖1 批發市場主導供應鏈企業模式
農業合作社是由從事同類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戶、販銷大戶、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自愿組織起來,在勞動、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一種運作模式。這種模式下,供應鏈參與者包括農戶、農業合作社及消費者。農業合作社給予農戶最大化的幫助,將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在技術上進行指導,在銷售環節通過規模效應實現利益最大化。此模式優化了供應鏈結構,農戶利益達到最大化,但隨著合作社規模逐漸變大,需要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現有農業合作社管理混亂、規模小,無法應對市場風險等問題(見圖2)。

圖2 農業合作社主導的供應鏈企業模式
在生產加工企業主導模式下,供應鏈參與方包括農戶、生鮮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商及消費者。此模式下,生鮮農產品生產完成后不能直接進入銷售環節,而是由生產加工企業二次加工后再投放到流通市場中。這種模式下生鮮農產品經過加工后可以提高銷售價格,且其時效性要求變低,商品利潤變高。但目前我國對于生鮮農產品的需求依舊保持在初級農產品狀態,二次加工后的果干、蜜餞等商品的市場需求較小,供應鏈本身利益較小。此模式往往作為輔助供應鏈提高收益。截至2023年8月,我國已累計建設30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509個農業產業強鎮,認定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952家。2022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9萬家之多,營業收入超過19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支點(見圖3)。

圖3 生產加工企業主導的供應鏈企業模式
“農超對接”是指農戶和商家簽訂意向性協議書,由農戶向超市、菜市場和便民店直供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為優質農產品進入超市搭建平臺。其本質是將現代流通方式引向廣闊的農村地區,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起來,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實現商家、農民、消費者共贏。而農戶作為生鮮農產品的生產者,比較分散,大型超市或銷售商無法與分散的農戶直接簽訂合作協議,而是融合農業合作社模式,通過農業合作社與大型超市簽訂合作協議。此種模式下,可通過農業合作社利用規模效益達到利益最大化,同時通過協議合作形式穩定供貨渠道,省掉了批發市場等中間環節,不僅可以穩定大型超市或銷售商的穩定貨源,保證生鮮農產品的質量,還能解決農戶在銷售環節存在的問題。因此,本模式下供應鏈參與者僅包括農戶、農業合作社、大型超市或銷售商及消費者。供應鏈條簡化,既考慮了農戶的利益,又穩定了供應鏈,是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模式(見圖4)。

圖4 農超對接的供應鏈企業模式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從流通角度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即生產環節、流通加工環節和銷售環節。我國從農業發展、生鮮農產品流通、農產品銷售各個環節給予政策支持,尤其是在鄉村振興政策及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等政策的指引下,生鮮農產品得到迅速發展,但供應鏈運營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3.1.1 機械化水平低下、標準化生產難度大
我國國土面積大,南北方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條件差異較大,而生鮮農產品種植大部分集中在分散的農戶手中。據統計,我國農產品的勞動力主要是年紀較大的農民,導致生產環節機械化程度不高,因而無法實現標準化生產。
3.1.2 產品同質化嚴重,終端毛利率低
生鮮業務毛利率普遍偏低,因為生鮮農產品是日常消耗品,功能屬性較單一及考慮到季節性等特點,同一階段流入市場的農產品種類趨同,各銷售渠道只能以價格競爭來擴大銷售市場,導致其毛利潤率較低。此外,在“農超對接”模式下,生鮮農產品是超市的引領業務,無法通過價格競爭獲取整體利益。
2023年,農業農村部在記者會上指出,生鮮農產品加工企業應著力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在縱向上,貫通產加銷,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促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推動農村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目前,農產品加工企業雖已取得成效,但作為原料的農產品變質率較高、儲存成本較大、企業加工成本較高。此外,生鮮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質量監控也存在較大隱患。
3.3.1 供應鏈環節多,鏈條長
我國國內面積大而產生的地域性特征導致生鮮農產品整體損耗率水平較高,流通環節較多,鏈條長,產品損耗較大。因此,整體水平提升空間大。
3.3.2 基礎設施不足、需求與供給呈現區域不對稱
我國冷鏈物流體系整體表現出區域性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特征,比如華東地區冷鏈物流能力較強,但其農產品生產能力較弱,而華中及華南呈現相反的狀況。需求供應鏈不對稱導致運輸成本較大,而國內冷鏈物流發展尚未成熟,遠距離運輸需要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冷庫及冷藏車等基礎設施方面存在較大不足,導致生鮮農產品運輸半徑小(一般為1~20公里),本地化消費占多數。而在需求比較旺盛的區域存在供給不足的情況,運輸成本大幅提高,導致產品價格較高,同時在運輸過程中存在較大的損耗,供給與需求存在嚴重失衡。
生鮮農產品銷售環節主要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線下銷售宣傳范圍有限,農產品自主品牌建立難度較大,投入產出比較低,而線上營銷能夠利用網絡渠道快速建立品牌影響力,但也存在以下問題。
3.4.1 網絡營銷模式下,流量成本較高
隨著電商直播行業的盛行,生鮮農產品借助“互聯網+”進行產地直銷營銷,能夠縮短供應鏈條、減少流通環節。農戶可通過自己的直播平臺直接銷售農產品,但個體戶難以在互聯網上獲得較大的流量,網絡營銷推廣成本較大,散戶難以支撐推廣成本。
3.4.2 線上直銷,產品質量無法保證
2021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4658.1億元,同比增長27.92%。隨著生鮮電商平臺的迅速發展壯大,這種“足不出戶,送菜上門”的生活方式逐漸為人所知,其便利性、產品多樣性等優點讓互聯網買菜備受消費者青睞。但與此同時,產品質量瑕疵、定價定量無標準、售后維權難等問題無法避免,消費者也無法檢驗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和質量,其購物體驗感較差。
首先,需要對B2B渠道進行壓縮,B2B渠道的主要參與者是來自流通環節的經銷商,他們通過整合上游的生產商、品牌商與下游的零售渠道,將流通渠道縮短,提升利潤空間。這種模式單純地整合了經銷商體系,其成功的關鍵是通過線上或線下的渠道整合,匹配上游與下游的需求,由于不參與到產地環節,對產品的把控度不強。因此,唯有做好產品周轉速度(物流效率、信息流、資金流整合),提高產品性價比,減少產品的損耗率,才能提升利潤空間。
其次,規模化的農產品對于生鮮B2B企業而言,可以大幅降低采購成本和運營成本,智能化的生鮮B2B還可以整合下游需求,以銷定產,指導上游農業生產周期和規模,降低滯銷風險。因此,農產品的產地、品類標準化能夠大幅促進智能生鮮B2B的發展。
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的關注日益增加,生鮮電商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領域。目前,我國生鮮電商行業產業鏈較長,生鮮產品不易保存、易腐爛,冗長的供應鏈降低了商品的流通效率,加大了其損耗,成為行業一大痛點。因此,建立農產品孵化基地,借助冷鏈倉儲、加工配送和電商運營,通過“線上銷售、線下配送”的電商新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方便快捷、品種豐富、價格實惠等服務,打造新型生鮮物流產業鏈條,在大幅降低運輸成本和損耗的同時,提高生產和運營效率。
近年來,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及《關于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生鮮農產品流通的實施意見》,均從生鮮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物流企業用房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但政策的落地不能僅靠政府部門自上而下的助力,同樣需要行業協會和冷鏈物流企業的積極響應與配合。冷鏈物流企業不能盲目跟隨政策而脫離市場需求,這會導致冷藏庫及冷藏車使用率降低,以及冷鏈倉庫爆倉等情況的發生。
隨著電商直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鮮農產品生產者通過直播平臺銷售農產品。線上銷售離不開完善的物流體系,智慧物流技術可以整合供應鏈,提升冷鏈覆蓋來保證產品質量,完善配送過程的結構,減少生鮮農產品的損耗,增加利潤。
利用數字化減少生鮮供應鏈的信息差,通過數字化使得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形成信息共享的狀態,以提高供應鏈整體運行效率。比如,通過數字化平臺,農業合作社可以隨時查看加工企業的物料需求,避免過量生產;冷鏈物流企業可通過數字化監控平臺監管在途農產品質量與配送時效;供應鏈各企業間達成信息共享,以靈活應變市場中不可預測的風險。
基于對以上四種供應鏈合作模式的分析,為避免供應鏈合作的不穩定性,可以聯合多種合作方式。比如,在“農超對接”模式下,可通過收益共享契約、保鮮努力成本共擔契約及期權契約等方式,將各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供應鏈整體的長久穩定發展。
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業發展更上一個臺階,生鮮農產品因直播電商的興起拓寬了供應鏈流通渠道,但同時也存在生鮮農產品損耗率高、利潤低等問題。本文通過對我國生鮮農產品的特征、供應鏈模式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縮短渠道、大規模生產、構建品牌、智慧物流、創新供應鏈協調模式等措施。從各方面優化供應鏈,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研究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