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振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數字經濟與貿易研究中心 浙江義烏 322000)
義烏作為全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是近年來國內跨境電商快速發展最具代表性且極具區域特色的城市。得益于義烏傳統專業市場和產業園的基礎性帶動作用,義烏跨境電商發展迅速。據統計,義烏外貿網商密度居全國第二,2021年義烏實現跨境電商零售交易額達402億元,同比增長16.53%(同年網絡零售額為2187億元,同比增長14.6%),電商專業村數量增至197個,電商鎮13個,其中省級電子商務示范村97個。
跨境電商作為一種新型的對外貿易方式,對義烏當地的企業發展、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但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跨境電商行業崗位用人需求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培養和義烏跨境電商行業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大量人才是實現義烏跨境電商行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根據《中國(義烏)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實施方案》(2019),在其構建跨境電商“全球網貨中心”“創業創新中心”及“物流樞紐中心”等“三大建設目標”中提到,義烏爭取在5年內實現“跨境電商年交易額達到2000億元,培育10個以上跨境電商產業集群,引進和培育200家以上銷售額過億的跨境電商企業,打造20個以上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跨境電商品牌。”此外,該方案還提出建設跨境電商“線上綜合服務平臺”“線下產業集聚平臺”和“網貨供應平臺”等“三大平臺”及構建“主體培育體系”“海外營銷體系”“倉儲物流體系”“人才建設體系”“信用服務體系”和“生態優化體系”等“六大體系”。可以預見的是,在強有力的市場引導及政策激勵下,隨著義烏跨境電商行業規模的進一步發展,其跨境電商行業用人需求將進一步增長。
首先,多元化的跨境電商行業應用人才的需求。由于跨境電商平臺及模式的差別及其崗位分工的細化,跨境電商行業需要能夠熟練應對亞馬遜、eBay、速賣通及Wish等不同主要跨境電商平臺產品編輯、文案美工、客服售后、物流快遞等的實際操作人員;其次,隨著跨境電商模式的創新加快及商業競爭的加劇,行業內部需要一批跨境電商運營推廣、大數據分析及供應鏈整合等方面的創新人才。再次,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中小跨境電商創業者的加入,跨境電商創業者應具備跨境電商應用及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的綜合技能;最后,在跨境電商行業服務配套方面,需要大量如產品研發、圖片攝影、稅務金融、報關及商檢等方面的復合型中高級人才。
首先,跨境電商企業在其內部業務培訓方面存在困難。義烏當地跨境電商行業主體以大量中小微企業為主,其人員力量相對不足,在其跨境電商業務快速增長的局面下,其自身技術條件很難實現對新招聘員工的內部培訓;其次,跨境電商企業人才招聘難。由于企業往往希望招聘具有一定跨境電商實踐操作經驗的員工,但當前國內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跨境電商校內實踐實訓教學條件有限,其實踐型、應用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相對企業的用人現實需求處于相對滯后狀態。社會上各類培訓機構的人才培訓質量良莠不齊,大多偏向跨境電商操作型人才的初級培訓,對跨境電商中高級應用及創新人才培訓的項目相對較少,也給企業造成用人的困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對接校企合作方面,大量義烏中小企業缺乏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的能力和意愿,對于單個中小企業而言,很難開展訂單式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
為當地行業輸送跨境電商人才,特別是企業亟須需的跨境電商一線“應用型人才”及符合學生個性成長需求的跨境電商“創業精英”,是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兩個重要方向。
相對于行業巨大的用人需求,當地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規模有限。據統計,義烏當前有各類跨境電商店鋪注冊用戶數量30余萬,而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作為當地唯一的一所高職院校,每年培養的跨境電商應用型人才數量有限。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創業型大學,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每年培養的相關專業學生中,大約有15%以上的學生向跨境電商“自主創業”方向分流,不僅減少了跨境電商相關專業可供就業的學生數量,還導致用人企業對跨境電商畢業生就業穩定性的擔憂。
在早期跨境電商發展“藍海”階段,由于各大跨境電商平臺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市場競爭也處于初級階段,學生樂于加入跨境電商初創行列,加上學校的積極引導和鼓勵,也能取得較好的跨境電商創業業績,學生對跨境電商創業學習和實踐的主動和積極性也很高。加上學校內部一系列的相關配套教學方法和政策,學院在跨境電商“創業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的轉型和升級,多元化跨境電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更為重要。事實上,對于學校而言,在學生群體中,真正適合“自主創業”并能取得成功的學生比例畢竟在極少數,因此許多學校近年來根據義烏當地跨境電商行業發展的實際,將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重心向培養更多實用型、應用型人才轉變。
當地行業企業對具備跨境電商綜合技能及素質人才需求的增長,導致學校內部各類跨境電商實踐型師資短缺。一方面,對于跨境電商創業類及實踐操作類課程而言,學校需要一批具有跨境電商創業經歷或行業企業經歷的教師,但實際上學校內部具備“真刀真槍”地指導學生跨境電商創業或實踐操作的教師人數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雖然學校有一批國際貿易、國際商務及物流管理等相關專業的優質師資,但根據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向開展師資的重新培訓或轉型,使之能夠勝任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要求則需要較長的轉型期。
目前,學校的跨境電商校內實踐場所和條件主要有兩大塊;一是跨境電商創業實踐孵化基地;二是跨境電商仿真實訓室。對于校內創業實踐基地,由于能夠容納的學生數量有限,如果缺少有經驗的跨境電商創業導師緊密長期跟蹤指導,學生的跨境電商創業項目孵化成功的案例就會大幅削減,并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帶來風險。此外,建立在平臺仿真軟件上的跨境電商實訓,由于軟件開發周期上的滯后,實際上和真實的跨境電商操作場景存在較大差異,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真實體驗感下降。
義烏跨境電商行業主體以大量中小微企業為主,能一次性容納至少一組(10余人)、一個班或整個年級進行跨境電商頂崗實習的頭部企業數量較少。對單個中小微企業而言,極力希望能招收到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來實習;但對于學校而言,需要組織整個專業的學生分散到多個中小微企業頂崗實習,在雙向選擇、崗位落實、成績考核等日常管理方面造成巨大壓力。對于少數頭部跨境電商企業而言,雖然能容納的學生人數相對較多,但由于缺少利益驅動點及最后能留在企業成為正式員工的學生人數并不多等,其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并不強烈,反而更加傾向于向社會招聘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員工。
經過多年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實踐,學校逐步實現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專業化,并形成“專創融合”的鮮明特色。學校較早地將跨境電商作為新型國際商務和貿易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結合其“創業型大學”的建設需求,為了鼓勵學生從事多元化創業,設有全日制專科跨境電子商務“創業班”。近年來,隨著跨境電商的進一步發展,除了國際商務專業外,跨境電商“專創融合”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方法還在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物流管理及應用英語等相關專業得到更為廣泛的延伸和應用。為了進一步提高學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模,學校近年來嘗試和青巖劉(江東街道)、百事物流園、圓通智創園及陸港集團等跨境電商集聚區或跨境電商園區開展合作,嘗試構建“基于產業園集聚效應的跨境電商協同育人模式”,取得較好的產教融合效果。
學校方面,跨境電商創業教育及專業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特別是在創業教育方面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有一批跨境電商創新創業的優質項目和有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創業人才群體,但校園的跨境電商創業和人才培養多年來一直存在校內場地空間受限、學生創業項目融資困難,以及人才對接困難等現實問題。企業(電商產業園等跨境電商集聚區)方面,一般來說,企業規模相對較大,資金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的項目運作能力,可以獲得當地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
在行業轉型時期,很多義烏當地產業園區主營業務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而跨境電商則是義烏當地很多傳統產業園區業務轉型的重要方向。例如,具有“中國網店第一村”的青巖劉,早年以大量淘寶網店的集聚而聞名,近幾年則將跨境電商作為新的業態重點發展。再如,義烏陸港集團,之前主營運輸及集裝箱內陸集貨業務,近幾年斥巨資興建臨港產業園,并將跨境電商作為其招商引資的重點方向。在校企協同育人項目開展之前,學校和一些產業園已在學生頂崗實習、人才招聘及行業調研等方面開展了前期合作,雙方具有較深的相互了解,合作基礎和意愿較為明顯,特別是跨境電商創業人才培養及招聘方面,雙方存在廣泛的合作基礎。
擁有一個跨境電商創業孵化中心是學校和電商園區開展校企協同育人項目的基礎。學校選擇當地有實力的電商產業園或電商村等跨境電商網商集聚區開展合作,在所在園區共同建設和運營跨境電商創業孵化中心。具體做法是根據協同育人的目標要求,由雙方共同對中心的設施及其功能進行規劃和設計后,由企業(電商園區)提供場地,并出資進行硬件設施建設,建成后由校方派出教學團隊,負責具體日常運營和管理。
該孵化中心建成投入運營后,學校方面篩選優秀學生跨境電商創業項目和團隊入駐,并選派跨境電商專業實踐教學團隊對學生的跨境電商創業項目進行后期的跟蹤指導。跨境電商孵化中心功能及其協同育人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跨境電商創業孵化中心功能及其協同育人模式
上述建在跨境電商園區的跨境電商創業孵化中心投入運營后,可充分發揮跨境電商園區方面的集聚優勢和學校的教學資源優勢,可實現的協同育人功能主要如下。
3.3.1 開展跨境電商創業項目孵化
位于園區的跨境電商孵化中心可以免費為學生創業團隊提供較為完善的辦公條件,加上園區相對良好的創業氛圍及產業配套條件,學生進駐孵化中心的積極性很高。由校企雙方共同研究制定有關跨境電商創業項目甄別、篩選、入駐及后續孵化的流程,制定創業項目孵化過程中的支持手段和方法,并形成可參照執行的制度化文件。此外,重點引進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商務、國際貿易、物流管理及應用英語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參與跨境電商創業項目和團隊,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便利條件,促成項目轉化。
3.3.2 開展“現代學徒制”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工作
由于跨境電商園區有眾多跨境電商企業集聚,可聘用的具有豐富跨境電商行業實踐技能的兼職導師人數相對較多,園區的很多跨境電商企業也有意向招聘一批新員工,因此可以上述跨境電商創業孵化中心為載體和據點,聯系園區企業,通過“雙向選擇”等方法,開展“現代學徒制”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工作,嘗試開展師徒結對(一對一)或成組(一對多)的“現代學徒制”教學。在“現代學徒制”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工作中,由企業兼職導師和學校專業教師共同對學生的日常實踐學習進行指導和跟蹤。在完成規定的實踐學習任務后,優秀的畢業生可在實踐企業或其他園區企業直接就業,從而實現畢業后的“零距離就業”等。
3.3.3 開展跨境電商項目及人才對接
項目對接方面,可利用相關產業園區的行業集聚優勢,對接園區及義烏當地優勢小商品生產企業或供貨企業,為入駐園區的跨境電商創業和頂崗實習的學生提供優質的電商供應鏈條件,同時可放眼全國,特別是對接中西部地區的優質產品和貨源等,提升跨境電商創業項目的發展空間。人才對接方面,除了上述“現代學徒制”及“頂崗實習”工作外,還可以定期在園區開展面向園區跨境電商企業和學校相關專業學生的專場人才招聘會,以企業和學生之間“雙向選擇”為基礎,企業人才招聘更為便利,學生的就業質量也更高。
3.3.4 開展跨境電商行業調查和研究
由于跨境電商園區企業眾多及相關產業集聚,很多企業的跨境電商運作模式及發展現況等具有典型代表性,同時有很多跨境電商企業具有明顯的自身特色,一些園區企業還具有明顯的業務創新,甚至走在跨境電商行業發展的時代前沿,這就為開展跨境電商相關的行業調查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樣本。因此,除了實現上述跨境電商協同育人功能外,還可利用協同育人中的工作便利,以跨境電商孵化中心為據點,開展跨境電商行業調查研究,跟蹤和觀察跨境電商企業項目運營情況,發現和解決相關問題,推動跨境電商運營模式的創新。
2016年以來,學校先后和青巖劉村、百事快遞、溫州商會、浙江圓通及義烏陸港集團等單位合作,在這些單位所在的電商園區開展協同育人項目,建成跨境電商創業項目孵化中心2個、跨境電商校外產業學院1個。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協同育人校企雙方共實施“現代學徒制”及“頂崗實習”項目10余個,組織針對在園區企業開展的專場招聘會達20余次,安排國際商務、國際貿易、物流管理及應用英語等專業的學生在合作園區開展跨境電商及相關崗位頂崗實習200余人次,招聘園區跨境電商兼職教師20余名等。
由學校和跨境電商產業園(電商集聚區)共同開展的協同育人項目,有效地解決了當前學校在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瓶頸及企業方面存在的用人難等問題。產業園方面為學校提供了充足的場地,滿足了部分學生創業團隊的需求,同時也為學校開展“頂崗實習”及“現代學徒制”等實踐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園區的企業通過參與上述協同育人工作,有效地解決了人才招聘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現實難題。對整個園區而言,其跨境電商產業生態得到進一步優化,跨境電商人才集聚及培養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園區跨境電商創業氛圍及發展活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