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李明麗
自1979年以來,作為伴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60后教授,周文兢兢業業深耕科研,為國“加油”“爭氣”40余年,把大部分時光奉獻給了中國的油氣勘探開發事業。
1998年,周文率先出版一部系統性的裂縫性儲集層著作——《裂縫性油氣儲集層評價方法》,將力學和地質學相結合,對這個業界公認的高難度領域進行了全面剖析,使之首次以一個較為清晰的面目呈現在世人眼前。
2000年,周文率先出版一部有關蓋層封閉性及斷裂帶封堵性評價方法的著作——《蓋層及斷裂帶的封堵作用評價》,系統建立了油氣藏形成中研究得最薄弱的蓋層、斷層封堵性評價的系統理論及技術,為油氣成藏機理研究、油氣藏開發中流體分布及流動、注水及注氣串等問題提供了理論技術支撐。
2007年,周文又率先出版一部有關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方面的著作——《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一舉解決了石油行業長期缺乏用于指導實際油氣藏勘探開發的油氣藏地應力評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棘手問題。

周文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周文組建自己的復雜油氣儲層地質及成藏地質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國內西部主要盆地及中東、中亞等重要地區致密砂巖、碳酸鹽巖儲層地質及成藏方面研究,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成為國內致密儲層地質、復雜油氣成藏、碳酸鹽巖油氣測井地質等領域的知名專家。特別是從2004年至今,他的研究成果更為中國石油公司中東地區多個合同區塊的油氣開發提供了儲層地質方面的技術支撐。
21世紀初,面對“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沖擊,周文帶領的團隊成為國內最早開始頁巖氣地質研究(2006年)、最早聚焦頁巖層的儲層屬性(2011年)攻關的團隊,引領頁巖氣儲層地質研究,為中國頁巖氣開發掃除了理論技術障礙。
如今,周文團隊的科研足跡遍布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松遼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渤海灣盆地、東海盆地、鶯歌海盆地,國外伊拉克、阿曼、哈薩克斯坦等地區。他及他的團隊為國家乃至全球的油氣戰略安全持續貢獻著力量。
1962年,周文出生在貴州安順。在周文記憶中,父母經常鼓勵家中兄弟姐妹好好讀書,以便將來進入高等學府深造。1979年在盤縣一中高中畢業后,周文不負父母的囑托,幸運地考取了原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的石油地質專業。
事實上,周文的理想是投身國家的飛機制造事業。然而命運陰錯陽差,他最終與“上天”背道而馳,開啟了“入地”旅程,幾十年后殊途同歸,他憑借愛國熱情和科研智慧一次次為國解憂,這也使他堅信“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可以培養”。如今,每當給學生上課時,他都會講出這段故事,勉勵學生不斷進取。
1983年從原成都地質學院畢業后,周文留校擔任助教,參與多門課的課后答疑、課外作業的批改等工作。他回憶道:“當時,教授們白天講專業課,晚上我給學生上答疑課。學生學習積極性特別高,晚自習提問的人數很多,學生思維發散,除課堂教授的知識外,什么問題都問,經常把我問得一身大汗。有些問題確實回答不了,只好抱歉地告訴他們,等我回去查查資料下次再解答。”就這樣,學校圖書館成了周文的常駐地,在反反復復的提問和答疑之間,春去秋來,新舊面孔交織,幾年里周文對專業領域的各類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也為之后的發展奠定了豐厚的數理化等知識基礎。
1986年前后,周文開始跟著老一輩儲層地質學家王允誠等教授開展致密油氣儲集層研究,這是他最初接觸的科研方向。為了把研究做好,他繼續埋首書堆學習,從計算機語言、軟件編程等,到材料力學、巖石力學……一門門學科逐一“啃”下來,他補足了知識短板,夯實了理論基礎,成果也逐漸涌現。1992年,不到30歲的他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到1998年推出了系統性裂縫性致密油氣儲集層評價專著后,他更被業界冠以“周裂縫”的雅號。
1992年左右,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逐漸成為國際石油界的研究熱點,周文敏感地關注到這一趨勢,帶領2~3人開始了在這一領域的攻關。歷經十余年,他于2007年率先出版一部有關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的專著,在國內外引起了重大影響,周文也就此成為我國油氣藏現今地應力藏的奠基人之一。
每當回首從教從研最初10年,周文就由衷感慨:“正得益于那幾年拼命地學習和積累,為日后的科研生涯奠定了深厚理論基礎。”他說,那是他一生中讀書勤奮、成長迅速、最為充實的時光。
憑借積累,周文帶領的團隊逐漸形成特有的研究方向:其一,是裂縫評價技術在致密油氣藏開發中的應用;其二,是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理論技術及應用;其三,是頁巖氣儲層形成分布及評價技術。依托這三大研究方向和成果,周文及其團隊形成了貫穿油氣勘探開發包括油氣藏地質、非常規油氣地質、油氣開發地質、工程地質一體化等在內的特色顯著科研體系,他們的科研之路也就此行穩致遠。
致密油氣資源在國家未來能源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中國的致密油氣儲層類型多、經歷多期構造活動,裂縫相對發育,造成油氣藏非均質性強、勘探開發難度大,裂縫精細評價成為制約致密油氣藏有效勘探開發的世界性難題。20世紀80年代開始,周文就致力于裂縫性儲層研究,在這一領域一直沒有停止學習積累。
20世紀90年代,初為副教授的周文埋頭攻關。1998年,在業界的殷殷期盼中,一部系統性的裂縫性儲集層著作——《裂縫性油氣儲集層評價方法》誕生了。這部專著,融會了地質學、巖石力學等學科精髓,在裂縫地質成因類型劃分、裂縫形成期次、裂縫識別、綜合評價預測、裂縫建模等理論及技術方面實現了重要創新,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裂縫分布評價理論及技術。目前,這一成果已成功地應用于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松遼盆地等的近20余個裂縫性氣藏開發。
截至目前,在致密儲層評價領域,周文團隊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235篇,其中《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79篇、《工程索引》(EI)收錄50篇;團隊授權國內發明專利19項,登記軟件著作權4項。相關創新成果得到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AAPG)、石油工程師學會(SPE)等國際學術機構的高度關注和報道。
1993年,周文開始了油氣藏地應力的研究。2000年以后,隨著國外在油氣藏地應力方面的快速發展,國家加大了對這方面的專項投入。周文也隨之忙碌起來,他陸續帶領團隊承擔了國家“十五”攻關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十余年來,團隊先后在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哈薩克斯坦的扎來若爾地區等開展了地應力研究和評價工作。十余年磨一劍,2007年周文率先出版了一部有關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方面的著作——《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方法及應用》。

2023年8月,周文在北京第七次非常規油氣地質學術研討會大會上作特邀報告
由于油氣井深度大,缺乏直接測量地應力的方法和設備,給油氣地應力評價帶來了困難。業界亟需建立一套適用于油氣藏的地應力評價理論及技術方法。周文及其團隊多年的研究成果——油氣藏現今地應力場評價理論技術及應用,正彌補了這一空缺。這一成果在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等20余個致密氣藏、頁巖井的鉆井、壓裂中應用,效果良好。目前,在這一領域,團隊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24篇、《工程索引》(EI)收錄17篇;獲得發明專利近5件,軟件著作權3件。基于上述成果,2016年,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專門對周文團隊進行了采訪報道,這是周文團隊在這一領域贏得廣泛影響力的一個明證。
2004年以后,周文作為實際負責人參與了青藏地區20個盆地的油氣資源評價工作,幫助國家第一次摸清了青藏地區的資源情況,包括非常規的油砂、頁巖油等資源。彼時,美國已經掀起了頁巖氣開發熱潮。周文帶領團隊在2006年率先開啟了國內的頁巖氣地質研究,2011年,團隊獲批國家專項,成為國內最早聚焦頁巖層的儲層屬性的研究團隊之一。
十余年來,在國家“86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十二五”“十三五”重點科技攻關等45個項目的支持下,周文帶領團隊持續開展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重點聚焦儲層形成機理、分布富集規律、評價技術的持續攻關,形成了海相頁巖氣儲層形成分布及評價技術的一系列成果。其間,團隊發表論文201篇,其中《科學引文索引》收錄109篇,《工程索引》收錄17篇;獲批知識產權40項,其中發明專利30件,新型實用專利4件,軟件著作權6件。2015年至今,相關成果在四川長寧、威遠等國家頁巖氣示范區進行應用,為頁巖氣的選區、井位部署、儲量計算、開發方案制訂等提供了技術支撐。
不僅如此,團隊成員全面參與涪陵、昭通等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頁巖油氣地質評價工作,有3位教授先后擔任國家能源局頁巖氣資源補貼監督專家、中國地質學會非常規油氣地質專委會委員和四川省頁巖氣專家委員會成員,連續5年開展了四川頁巖氣產量核實和國家補貼工作,參與“涪陵頁巖氣田地面自然冒氣”重大安全事件的處置等,為國家、四川省等頁巖氣產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2000年以后,周文帶領團隊,奔波在哈薩克斯坦、阿曼、伊拉克、沙特等富有石油資源的國度,為中國油氣公司海外石油勘探開發提供技術支撐。
1983年留校迄今為止,周文開設了近15門課程。從“測井原理及應用”“油氣田地下地質學”“油氣田數學地質”,乃至“計算機C語言”等本科基礎課程,到“裂縫性儲層評價”“高等油氣儲層地質學”等研究生課程,周文觸類旁通,精心打磨。
周文曾長期擔任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書記、院長及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成都理工大學),所以除了當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好老師,他尤其注重教育心理學的運用,把學生當成課題一樣琢磨、探究,并力求給予學生良好的引導和教育。
談及40年的教育經歷,周文有說不完的話。此前,教育部征求高等教育方面的工作意見時,他提了3個建議。“國外大學有寫作課,可是我國文理分科后讓許多理科生文學功底不牢,以至于寫個論文都錯字連篇、邏輯不通;科學研究需要扎實的邏輯學功底,大學應該開設邏輯學課程;哲學課必須重視起來,讓學生的辯證思維得到足夠的訓練。”
已入花甲之年的周文,仍然時刻心系著教育工作。一方面,他逐漸卸任行政職務,讓優秀的青壯年頂上來;另一方面,他專心梳理總結科研成果,希望把優良的學術經驗傳播出去,也為后輩再托舉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