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華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山西太原 030024)
高 靜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山西太原 030024)
馮雅茹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山西太原 030024)
隨著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提出,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首要戰略任務之一逐漸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發展鄉村紅色文化旅游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1]。紅色鄉村是我國特殊歷史時期的重要見證,對鄉村的物質存在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雖然紅色鄉村的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氛圍濃厚,但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物質載體逐漸模糊,依附在物質空間上的社會記憶逐漸淡化。鄉村公共空間逐漸萎縮,存在品質較差、秩序散亂、地域特色不足,難以承載人文記憶等問題。將場所精神作為一種設計思維、設計目的,在尊重空間場所的同時進行再創造,有助于營造紅色鄉村整體形象和情感體驗,喚醒人們對于場所記憶的共鳴,延續村落場所精神。
隨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等文件的相繼印發,擁有豐厚紅色文化底蘊的紅色鄉村建設成為學術界研究熱點。從研究內容看主要聚焦在鄉村紅色旅游的發展路徑與策略、紅色旅游經典景點空間格局、紅色文化教育功能等內容。研究對象從鄉村紅色文化相關理論研究向與鄉村振興相契合的紅色鄉村實踐拓展。有學者通過對紅色文化價值重構、紅色記憶[2]的研究,構建鄉村紅色文化旅游之路;還有學者通過游客對紅色旅游景區需求、滿意度調查[3],發現鄉村發展紅色旅游困境問題,研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的空間分布及網絡關注度[4-5],進一步科學指導紅色旅游的發展和管理。其中大部分研究針對的是知名革命老區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如大別山革命老區、井岡山紅色景區等,較少涉及知名度小、影響力較低、游客到訪率差的紅色鄉村。雖然近幾年對鄉村公共空間研究方向從物質—社會—文化逐漸轉變[6],但對紅色鄉村人文精神主導下公共空間研究仍稍顯不足。
紅色鄉村是當代中國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某些重大政治事件或革命戰爭歷史事件的發生地[7]。紅色鄉村擁有紅色文字、紅色圖像、紅色歌謠、紅色遺跡等形式多樣的紅色資源。紅色鄉村公共空間作為村民日常生活、生產和交流的場所,具有維系鄰里情感、承載集體記憶、傳承歷史文化、賡續紅色精神等作用。王東等在社會學和規劃學視角下定義鄉村公共空間為村民能夠自由進出,對所有人開放,并展開公共活動的物質空間載體,如大樹、祠堂等;同時還包括“非實體”的要素,如宗教、紅白喜事等[8]。曹海林認為也可把一個村莊社會看作是一個放大的村落公共空間[9]。基于此,紅色鄉村也就是整個紅色鄉村場所精神的重要載體,隱喻依附于鄉村的紅色文化和傳統民俗文化。
紅色鄉村公共空間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大多位于偏遠山區,受制于自然環境、交通條件、資源等客觀因素和行政劃分、地理單元的影響無法形成多村區域聯動,經濟發展緩慢,人口流失嚴重;2)村民文化自覺意識薄弱,缺乏文化遺跡保護意識,部分紅色文化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未得到保護和利用,且紅色文化與日常生活脫節,使部分公共空間與村民需求存在差距;3)隨著農村逐漸向城市靠攏,村民基于眼前的需求進行現代化改造,使得鄉村空間呈現碎片化趨勢,公共空間日漸式微,所承載的鄉土記憶日益淡薄。
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認為,場所精神是對場所的空間結構和特性的理解,即場所的方向感與認同感[10]。場所精神是人的情感、知覺、記憶與所處環境之間產生的一種內在共鳴,是人在場所體驗中獲得的一種場所感、氛圍感。場所精神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根植于場地自然特征之上,是對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與情感的提取與注入,是一個時間與空間、與自然、與歷史糾纏在一起的,留著人的思想、感情烙印的“心理化地圖”[11]。
紅色鄉村場所精神由場所的物質環境、歷史文化及人對場所的感知構成。物質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建成環境,是人對場所最直觀的感受;紅色鄉村歷史文化是一種特殊情境下物質與精神文化的有機融合,強烈的集體記憶形成了以紅色文化為內核的凝聚力和鮮明的傳統民俗文化,是人對場所在心理、情感上間接感受;場所的物質環境和歷史文化共同形成人對場所的認同感、價值觀(圖1)。Packer等研究發現游客在參觀完戰爭遺址后,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會提高,對喚醒人們對特定空間的共同記憶有重要意義[12];Urry等認為紅色旅游地的整體形象從客觀環境和主觀感受上影響游客[13];王斌等認為旅游景區形象影響游客對出行前的目的地的選擇和游覽后的行為傾向[14]。
任何場所都有獨特而內在的精神和特性,場所精神尊重場所的特征,目的在于延續和增強場所的生命與活力,而不僅僅是保留現狀[15]。深層挖掘場所精神,提取優秀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資本,重構精神文化主導的公共空間,開展區域鄉村紅色文化旅游,能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如果賦有記憶、歷史的空間繼續消逝,不再能喚起人們對過去的記憶和聯想,就容易使人們產生場所疏離。繼續忽略鄉村的地域性特征和場所空間整體營造及相互關聯,“場所精神”將得不到正確體現[16]。因此,紅色鄉村公共空間作為人們喚起集體記憶的物質載體,應該在空間的內涵、精神相關性設計、整體關聯的空間序列上得到充分重視。
洛池渠村位于清徐縣西部呂梁山脈狐狐山腳下,占地面積23平方公里。現全村約136戶,常居人口約100人。明嘉靖年間自山西平定州(今陽泉市)盂縣小坪村遷于此,距今約460余年,村民皆為武姓。清徐縣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洛池渠村曾是清太徐地區國共合作抗日的中心。因此,該村保留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及傳統文化資源。
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鄉村紅色旅游核心問題是如何能把紅色文化與鄉村發展有機結合起來[17]。對于紅色鄉村公共空間的討論,其根本價值在于實現紅色鄉村精神文化與空間場所有效融合,以推動鄉村發展。清徐縣當地政府希望能夠完善洛池渠村紅色教育基地建設,促進革命老村旅游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但目前該村知名度、影響力、游客到訪率都不高,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場所精神與公共空間的融合亟待發掘。
洛池渠村場所精神的研究對象主要涉及物質環境、歷史文化兩個大類,自然環境、建成環境、歷史文化等三個方面的內容。自然環境包含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條件等。建成環境指人們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體空間。歷史文化在此區分為紅色文化和傳統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包含革命事跡、歷史故事、典型人物等;傳統民俗文化指村民基于自然基底長期形成的生活生產方式、風俗習慣、風水思想等。
1.物質環境
自然環境:洛池渠村屬于山地村落,坐北朝南位于向陽的山坡,北高南低,沿等高線線狀排列,最高點海拔1250米,是太原市海拔最高的村落。周圍有東棉溝、關頭溝、川維河三條河流縱貫,形成自然地理格局相較封閉的組團狀村落。地處山區又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年降水量較少。為獲得更多陽光,民居依托地形形成山地窄院形態,且較方正,層層登高,整體布局較為規整,與周圍的山脈連成一體(圖2)。村落形態體現了傳統社會時期,人對于自然的敬畏以及在儒家思想影響下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建造理念。

圖2 洛池渠村(作者參與團隊拍攝)
建成環境:村落建筑形式有窯上建房、合院式兩種,基本采用平屋頂的樣式;建筑材料多為石木和磚混;建筑裝飾較簡單,以步步錦和網格的木飾紋樣為主,老房子在墻角、出水口等地置粗放的石雕,多數臨街建筑外墻拐角處放置“泰山石敢當”,建筑整體呈現黃、紅兩種色調,雨后更加奪目。道路基本順地形而走,呈曲線和直線兩種基本形態,通往村外的主要道路和主街多是曲線。在建筑密度較大區域,街巷形態受建筑形態和布局的影響,在建筑的空隙中擠壓形成巷道,呈多段直線(圖3)。道路整體立體化,上下互通。在道路沿線局部放大形成可供交流活動的場所,如公共建筑周圍的活動空間和民居宅前屋后的菜地[18],除村口及祠堂旁基本沒有廣場。村子周圍少農田,桃林眾多,尤以“大久保”桃出名。

圖3 洛池渠村圖底關系(作者自繪)
2.歷史文化
中國傳統鄉村文化是一種血緣關系的文化,這一基本特征對傳統的聚居生活方式及聚落空間形態構成往往產生深刻影響[19]。洛池渠村是典型以親緣、地緣建立起來的村落,以第一戶作為該村的起點,人口繁衍而逐漸擴大。親緣傾向作為傳統鄉村社會村民活動的重要特征集中體現在村民在村落公共空間的交往活動之中,使得傳統村落社會中的活動得以維持與延續[20],如祭祖、紅白喜事等。農業社會中,村民為滿足農事生產需求和日常生活需求自發形成可以承載相應功能的空間場所,而村民在場所活動方式的穩定化成為構成空間場所的人文要素逐漸形成,如曬谷場、磨盤周圍、為祈求風調雨順形成玉皇閣等信仰空間。洛池渠村因為經歷了抗日革命戰火的洗禮,承載了集體記憶下特殊文化現象。村內留存有抗日縣委根據地和屯兵駐所,以及炮臺、地道、藏匿用的小土窖等革命遺跡(圖4)。

圖4 洛池渠村場所精神閱讀媒介(作者自攝)
由此可見洛池渠村的場所精神有以下幾個特性:1)包容性。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紅色文化與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農耕文明在整體環境中的融合。2)自然主導。無論是紅色文化還是民俗文化都受山地環境影響。3)脆弱性。隨著城市文化外力的干擾和人口流失,村內物質與非物質空間逐漸萎縮,空間所承載的文化記憶淡化。4)可讀性。遺址、民居、泰山石、桃花等樸素的公共空間及隨處可見的物品,都是閱讀村落場所精神最好的媒介。
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建成環境形成洛池渠村場所精神,場所精神影響公共空間的布局、形態、尺度、材料色彩等方面的構建。如圖5所示,自然環境是公共空間構建的基底,歷史文化即人的心理和精神感知,影響人在基底上的活動方式,形成物質空間即建成環境;紅色文化、傳統民俗文化和山地環境影響了公共空間,賦予公共空間場所精神生長的文化基因;歷史文化和公共空間依附在山地環境上,通過有形和無形的遺產表現出來。當下洛池渠公共空間受外力影響較多,在紅色文化旅游振興鄉村的過程中,應當深挖其文化內涵,以紅色文化為主,傳統民俗文化為輔,明確各自發展需求,樹立村落整體形象,提高人們的場所認同。

圖5 洛池渠村場所精神構成(作者自繪)
總的來說,洛池渠村公共空間存在以下問題:1)沒有充分挖掘本村的個性特征,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文化旅游的道路,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整體形象。2)保留的歷史固態遺存較多,但遺存本體保護不到位,周圍環境被人忽略,空間質量良莠不齊,缺乏整體性的空間利用和活化,導致依附在空間場所的集體記憶加速流失。3)村民趨向現代化生產生活和空間肌理的自適應性改變,村內公共空間所依托的地理空間呈散點狀,相互之間可達性偏差,不成體系。4)村內出現一系列文化不自覺現象,缺乏足以承載和展示文化資源的空間場所。紅色場所與村民日常生活割裂,展示方式單一,體驗感、儀式感強的空間短缺;傳統民俗文化因村民日常熟悉而被忽視文化的續存。
場所精神為紅色鄉村發展提供了一種分析思維及規劃思路(圖6)。從場所精神的視角解讀洛池渠村公共空間,或能營造更符合鄉村發展紅色文化旅游需求、更具情感連接度的場所,增強人們的精神認同感。

圖6 洛池渠村規劃設計鳥瞰圖(作者參與繪制)
洛池渠村公共空間重塑不是一味恢復或重現過去,而是結合政府上位規劃發展需求、村民的意愿和對村落場所精神的分析,明確以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為發展目標、紅色桃花源為整體形象,實施鄉村紅色文化旅游。即以紅色文化和傳統民俗文化為內容,以歷史遺存、生活場所和鄉村野外等為空間,依托自然景觀、建筑風貌等資源展開的主題性活動,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因此無論是活動安排和空間營造都應符合發展定位,構建功能復合、功能與形式統一的空間,借以提升整體形象。如,營造紅色市集、紀念館、紀念廣場等既體現鄉村文化又符合當下交往活動需求的現代化公共空間;修建教室、食堂宿舍等配套紅色教育基地建設的公共空間;賦予村委會不僅承擔行政職能,還承擔游客集散、醫療服務等功能。營造符合本村特色化發展的公共空間有利于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和游客觀光游覽,內化產生文化上的共鳴,提升場所認同感。
1.著重提煉紅色基因,營造具有文化體驗感的場所
在對洛池渠村空間品質提升時,要充分考慮歷史文化因素,以紅色文化為主線,充分保護利用紅色資源。首先要提高村民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意識,通過歷史研究、走訪調查、查閱檔案等方式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革命人物等,選擇能體現紅色文化價值的記憶留存下來,并在空間中對應落位。其次,積極開拓紅色文化的展示與紀念方式,建設有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的空間。除遺址、陵園等保護展示外,還要融合新潮元素,利用VR、全息投影、3D技術等科技手段立體展示紅色印記;結合紅色教育建設青少年研學基地、黨史團建基地等特色的人文空間并組織不同主體、時限的研學課程;結合民俗文化,營造特色民宿、紅色創意市集,舉行民俗文化周、祭祖等活動;結合紅色桃林游,增設春日桃花季、農事體驗采摘、戶外徒步等項目,提高對村落情感上的依戀感。最后,利用多種方式宣傳紅色文化。搭建自媒體平臺,開發文創產品、短視頻、漫畫等形式打造屬于洛池渠村的文化IP,提高知名度和曝光度,進一步吸引游客。
2.提煉文化特征元素,營造符合鄉土風貌的空間
文化元素往往通過記憶、文字、圖像、符號、地點等媒介存儲并外化成可被人感知、識別的空間意象。從歷史典籍、詩歌傳說、建筑風貌、景觀構成中提煉文化特征,建立文化基因庫(見表1)。再將這些具有文化價值的符號以現代化設計手法呈現,在尊重鄉土特征的前提下,創造出符合新時代鄉村發展的公共空間。從洛池渠公共空間設計角度講,在材料的選擇上,盡可能使用選擇石頭、紅磚等當地材料;在空間尺度的把握上,要滿足村民與游客日常交往和活動舉辦所需具體場所;在公共空間的形式上,要與周圍建筑融合,形成層層退臺的空間關系;在裝飾上盡量選擇歷史照片、五角星、桃花等直接表達以喚醒人們與圖像相關的記憶。紅色屬性的公共空間應更具莊嚴感、啟示性,民俗公共空間可輕松活潑。公共空間營造不僅在于對歷史記憶的延續和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也在于現代化需求,注重人的參與,使空間更具氛圍感和體驗感。

表1 洛池渠村歷史文化元素
洛池渠村經過長期發展和戰火的紛擾,逐漸形成相對固定的物質公共空間。這些歷史遺存是人們生產生活活動、歷史事件的重要見證物,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物質紐帶,延續了場所的集體記憶。在實踐過程中,首先,要對村內所有遺存進行分類管理。將遺存按照文化屬性分為紅色文化遺存與傳統民俗文化遺存,根據遺存類型的空間落位、密集度結合周圍環境,對鄉村整體規劃分區劃類,整合各片區所要承擔的職能,如紅色文化遺存密集區主要承擔紅色文化教育研學、紅色文化展示體驗等,傳統民俗文化遺存分布區承擔傳統文化的宣講探索、特色體驗等功能(圖7)。其次,根據分區發展要求,對遺存及其周圍環境進行整體修繕,通過拆除、退讓等方式增加可供人停留感知遺存特性的空間,提升其空間品質,加深遺存整體的氛圍感。

圖7 洛池渠村功能分區(作者參與繪制)
經過數代人的沉淀和社會發展,村民自發形成了功能與形式高度一致的空間場所和鄉村肌理穩定的社交網絡。在實踐中,首先要尊重原有肌理。無論利用場地原有肌理的轉折、收放、隨形就勢形成新的空間場所,或根據已形成的基底進行原址重建,都是使規劃的公共空間能與保留的空間相融洽,不破壞原有的社交網絡。如,對建筑質量較好的院落保留和“輕改造”,對建筑質量較差的危房進行拆除;房前屋后的菜地予以部分保留,部分根據分區目標進行設計。
其次,對公共空間節點進行分等級管理。按照公共空間的職能、尺度、地理位置等分為三個等級。如,村口接待廣場作為村落前排集散中心與紅色廣場、紀念館等承載人口較多、地理位置突出、能成為村落標志的分為一級公共空間(圖8);第一戶廣場、重要道路、村落南側觀景平臺等一些規模較小的轉角綠地和路旁廣場分為二級公共空間;村民宅前屋后綠地、道路交叉口、碾盤周圍等局部放大的空間為三級公共空間。

圖8 宣誓廣場平面圖及效果圖(作者參與繪制)
最后,梳理空間之間的內在聯系,整合多種資源,有序組織公共空間網絡。明晰村民日常活動特征和行為軌跡,獲得頗具有生活氣息的“古色”交通流線;根據現有紅色文化空間散布情況,分析空間可達性、視線可達性及意向可達性形成便捷且敘事性的“紅色”游覽路徑;結合桃林、地形及不同活動的空間位置,形成有景可賞的“綠色”游覽路徑。通過整合多方面資源,使公共空間與精神文化、自然、人之間層層疊加,系統聯系,形成“紅色+古色+綠色”的主題式公共空間網絡。通過組織公共空間網絡,進一步調整公共空間的增補、拆除及空間等級。
從物質環境和歷史文化層面進行紅色鄉村場所精神的挖掘與提煉。通過對場所特征和人文情感重新編碼,打造以紅色文化為落腳點、具有差異化的公共空間和整體意象,提高紅色鄉村吸引力,增強認同感、歸屬感。本文以洛池渠村為例,將場所精神理論作為設計手段及設計目的應用于紅色鄉村公共空間重構,在宏觀層面明確紅色文化旅游的發展類型、定位、空間類型;整合文化資源,提煉文化特征元素,以紅色文化為主線,營造具有體驗感、儀式感、類型多樣的公共空間及活動;分類管理紅色文化及民俗文化遺存,分區發展,整體修繕遺存點與周邊環境;在尊重原有社交肌理上,梳理空間節點,整合多種資源,協同構建“紅色+古色+綠色”的主題式公共空間網絡等策略。鄉村公共空間是社會記憶、文化情感的重要載體,通過重構公共空間延續歷史文化,應用新技術、新活動、新平臺提高紅色鄉村文化的利用方式,將其具化為可被人感知的物質空間中,使場所更具認同感、情感連接度,從而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