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雷
(國能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棋盤井煤礦,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煤礦井下正常有序通風是安全生產的前提,風流自風井進入井下,受負壓作用在巷道中流動,但已回采完畢的工作面區域,若與新鮮風接觸,極易發生自燃,危及井下安全。密閉墻具有在局部區域控制風流的作用,被廣泛應用于盲巷和采空區的密封,其不僅具有隔絕采空區遺煤與外界新鮮風接觸的作用,還具有隔燃、隔爆的作用。為此,密閉墻需具有一定的承載變形性能,其在最初構筑時,不受圍巖壓力的作用,但隨著工作面的推進或工作面回撤后,其所在巷道圍巖受支承壓力影響發生變形,在此過程中,密閉墻也會受到圍巖的壓力作用。此外,若密閉墻不能與圍巖同步變形,易在與圍巖接觸面產生漏氣通道。因此,密閉墻材料需選取具有塑性延展性能的材料。目前密閉墻材料主要為石材、磚墻或混凝土,密閉方式多為拼接或堆砌。此方法材料消耗量大,需要消耗大量物力、人力,且施工進度慢,施工時間長,密閉墻接頂效果差。為改善上述密閉效果,一些學者開始對密閉新材料進行了研發,中國礦業大學牽頭研制了高水速凝材料[1],其主要材料為A 料和B 料,水灰比可達6:1,減小了密閉墻所需的固體材料量,通過配套小料,可實現控制漿液凝固速度的功能[2]。此外,高水速凝材料密閉墻充填系統較簡單,主要設備包括充填泵、輸漿管和1 根混合管路,可置于井下硐室中,降低材料輸送距離。采用高水速凝材料進行密閉墻充填,還具有密閉墻充填速度快,初凝早、早期強度高的優點,凝固后的墻體在外部壓力的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塑性延展性,因此在沿空留巷、采空區充填、密閉墻填充和防滅火[3-8]等多工程領域均有應用。
棋盤井煤礦9#煤層為自燃煤層,自然發火期短[9-12]。平均埋深400 m 的0903 工作面處于回采末期,計劃在該工作面回采巷道采用高水速凝砂漿材料構筑密閉墻,兼顧快速高效密閉、服務周期長、承壓效果強的目標,實現安全與經濟效益雙重目標的效果。
0903 工作面巷道為矩形斷面,寬度為5 m,高度為3 m,基本頂為均厚6 m 的中粒砂巖,直接頂為均厚6 m 的砂質泥巖,底板為鋁質泥巖。巷道的支護設計如圖1。

圖1 巷道支護設計斷面圖(mm)
頂板與兩幫均采用間排距為900 mm×900 mm的Ф20 mm×2200 mm 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進行支護,錨固端采用兩支MSZ2360 樹脂藥卷進行加長錨固,錨桿配套托盤尺寸為125 mm×125 mm×10 mm(碟形)(厚度不小于9.5 mm),頂錨桿預緊力不小于100 kN,幫錨桿預緊力不小于60 kN。在頂板布置間排距為1500 mm×1800 mm的Ф21.6 mm×7200 mm 錨索,每排3 根。錨索間用300 mm×3500 mm 的W 型鋼帶進行連接,錨索預緊力不小于200 kN。
采空區永久密閉與聯絡巷密閉墻需具有防火性能,其穩定性是不可忽視的關鍵點。為了確保密閉墻穩定,達到安全高效防滅火的需求,需要充分考慮影響密閉墻穩定性的因素,具體如下:
1)墻體抗壓強度
由圖2 可知,高水砂漿速凝材料試件的單軸抗壓強度與水灰比有關,水灰比由3:1 減小至1.5:1 時,試件的抗壓強度增加了9.3 MPa。應選取合適的水灰比,確保墻體承載不破壞,同時兼顧一定經濟性。

圖2 高水速凝砂漿材料水灰比-應力曲線
2)墻體厚度
密閉厚度是保證密閉墻穩定性的重要參數,它不僅直接影響密閉墻的堵漏風效果,而且直接關系到密閉墻的構筑成本。采空區永久密閉墻構建于巷道口或停采線附近,與圍巖互相作用形成密閉墻結構。聯巷密閉墻的位置及材料確定后,同樣需要考慮密閉墻的厚度。如若密閉墻厚度過大,墻體部分處于高應力階段,在應力傳遞作用下墻體會造成一定程度破壞。
3)圍巖壓力
高水速凝砂漿密閉墻的密閉效果不僅受水灰比、密閉墻厚度兩個主要內在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工作面停采線的距離遠近的影響。若離工作面停采線較近,巷道受采動應力影響而變形加劇,密閉墻與巷道圍巖間易出現非協同變形,影響密閉效果。
因此,建立了三水平三因素的正交試驗方案,以探究密閉參數和圍巖壓力的耦合影響下密閉墻的密閉效果,各影響因素的水平設計見表1,正交試驗方案見表2。

表1 各影響因素水平設計

表2 正交試驗設計方案
根據試驗方案,采用PFC-FLAC 離散—連續耦合計算方法[13]建立了如圖3 所示的密閉墻數值模型。模型采用線性平行鍵本構模型,結合高水速凝砂漿材料的單軸抗壓強度,采用單元試錯法得到不同水灰比條件下的密閉墻模擬參數,見表3。

表3 密閉墻模型參數

圖3 密閉墻數值模型
依次對正交試驗9 個方案進行模擬,采用損傷值(裂隙個數:鏈接個數)定義密閉墻的破壞程度,即損傷值越大,密閉墻的破壞程度越大。模擬結果見表4 和圖4。

表4 各試驗方案密閉墻損傷值

圖4 各方案數值模擬裂隙
結合表4 和圖4 可知,裂隙先產生于密閉墻體邊角處,然后向中部擴展,密閉墻中部裂隙密集度普遍少于四周裂隙密集度;水灰比為1:1 時的密閉墻裂隙最少,隨水灰比增大,密閉墻裂隙不斷增多;圍巖應力為15 MPa 時的密閉墻裂隙最為密集,且同水灰比條件下,損傷值最大;密閉墻厚度為1 m時,即使部分區域未破壞,整體損傷值也較大。
根據裂隙分布情況,方案一、二、三、六的密閉墻受損較小,密閉效果較好,密閉墻損傷值均小于20%;方案八密閉墻受損程度有所增加,但中部區域相對完好,仍具有一定的密閉效果,密閉墻損傷值小于30%;方案五、七、九密閉墻受損嚴重,基本不具備密閉效果,密閉墻損傷值均大于40%。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當密閉墻損傷值小于30%時,均具有密閉效果。
采用Origin 軟件對表3 中的數據進行擬合,擬合公式如下:
公式擬合度為93.7,與模擬數據具有較高的擬合度。
為進一步分析不同因素對密閉墻損傷的影響,計算得到各因素下三個水平對應的損傷均值以及水平間的極差,見表5。

表5 不同因素各水平損傷均值 %
由表4、5 可知,密閉墻損傷均值受高水速凝砂漿材料的水灰比的影響最大,當水灰比為1:1 時,密閉墻的損傷均值為4.04%,當水灰比為2:1 時,密閉墻的損傷均值為52.32%,極差為48.28。密閉墻損傷均值受圍巖應力變化影響次之,當圍巖應力為5 MPa 時,密閉墻的損傷均值為13.17%,當圍巖應力為15 MPa 時,密閉墻的損傷均值為51.37%,極差為38.2。而密閉墻損傷均值受密閉墻厚度大小影響相對較小,損傷均值極差為27.23。原因如下:
1)當外界作用載荷超過高水速凝砂漿材料的承載極限時,材料將發生破壞,導致密閉墻受損,而高水速凝砂漿材料水灰比為1:1 時的單軸抗壓強度為20.3 MPa,是水灰比1.5:1 時的1.62 倍,是水灰比2:1 時的2.26 倍。由此可見,隨水灰比降低,高水速凝砂漿材料澆筑的密閉墻抗破壞能力增強。
2)作用在密閉墻上的載荷隨圍巖應力的變化而變化,當局部載荷超過充填材料的抗壓強度時,密閉墻出現局部破壞,其整體承載能力也隨之降低。
3)由圖5 可知,密閉墻的破壞規律為由邊角到中部,由表面到內部。當密閉墻厚度較小且出現破壞時,墻體厚度方向的裂隙前后貫通,導致墻體整體破壞;當密閉墻厚度較大時,沿密閉墻厚度方向中間部分存在未破壞的承載區域,密閉墻仍有很大的承載能力。

圖5 密閉墻裂隙分布圖
為保證施工通風安全,避免形成盲巷,決定在距大巷6 m 的位置施工密閉墻,密閉墻距設計停采線42 m。為保證長期密閉效果,密閉墻設計施工厚度為3 m。通過現場礦壓監測,工作面停采時巷道圍壓為9.5 MPa。將上述參數帶入式(1),計算得到高水速凝砂漿材料水灰比為1.5:1 時,密閉墻的損傷值為17.06%,小于30%,從密閉效果和經濟性上綜合考慮,可采用此水灰比。
采用高水速凝砂漿材料快速構筑密閉墻,主要由充填袋(長×寬×高=6 m×3.2 m×3.2 m)、高水速凝砂漿材料充填體、金屬網片、鋼筋梯子托梁和對拉錨桿等結構組成,主要通過充填袋配合鋼筋網、鋼筋托梁、對拉鋼筋形成內、外側密閉墻,內、外側密閉墻內充填高水速凝砂漿材料,形成完整的密閉墻。
主要施工工序為:1)確定密閉位置-按規定掏槽-設置臨時支護;2)充填泵站準備-清理密閉充填區域-支設護模單體液壓支柱-立模、穿對拉錨桿等-輸送漿液;3)密閉墻養護3 d 后拆護模單體,完成密閉。密閉墻施工示意圖如圖6。

圖6 密閉墻施工示意圖
1)設計了影響密閉墻體穩定效果主要因素的正交試驗,采用PFC-FLAC 離散—連續耦合計算方法建立了數值模型,通過單元試錯法得到了高水速凝砂漿材料的模擬參數。
2)密閉墻體邊角處最先出現破壞,然后裂隙向密閉墻中部開始擴展,密閉墻中部裂隙密集度普遍少于四周裂隙密集度。
3)密閉墻的損傷值受高水速凝砂漿材料的水灰比的影響最大,受圍巖應力變化影響次之,受密閉墻厚度大小影響相對較小。
4)基于現場礦壓監測結果,從密閉效果和經濟性上綜合考慮,確定高水速凝砂漿材料水灰比為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