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菲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
學科建設是學校建設與發展的基石,學科建設水平體現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辦學實力。為謀求青海省高校教育事業新發展、新跨越,全面提升學科建設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及服務社會能力和學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在國家“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青海高校學科競爭力,文章以青海省3所本科院校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分析、調查研究等手段,尋求提升青海三所高校競爭力的途徑,以提升青海省高校整體學科水平。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開啟首輪“雙一流”建設。該方案旨在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高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水平,在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1]。近年我國陸續出臺《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旨在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經濟社會主戰場、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等方向,突出建設的質量效益、社會貢獻度和國際影響力,突出學科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深化產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中的綜合實力,提升“雙一流”建設水平[1]。2022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競爭力。隨后,國家三部委下發《關于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但青海省只有青海大學生態學入選了“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因此,需要充分挖掘民族地區“雙一流”的內涵,提升青海高校學科綜合實力,實現更多學科進入到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青海省目前有4所本科院校,其中,青海理工大學目前尚處于建設期間,還未招生。已有的3所本科院校包括青海大學、青海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這3所大學的辦學歷史悠久,學科發展沿革具有研究意義和價值。因此,文章聚焦這3所本科院校的學位點開展研究。
青海大學現有1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2個國內一流建設學科、1個省內一流建設學科;此外,學校還擁有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2個省級一級重點學科,5個省級二級重點學科;有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15個碩士專業學位點,96個專業領域;有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67個本科專業、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青海師范大學現有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碩士專業學位點,中國史、地理學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獲批1個國內一流學科,3個省內一流學科,13個省級重點學科。
青海民族大學現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6個碩士專業學位點、61個本科專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本科、碩士、博士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學科涵蓋11大門類,其中,人文社科類本科專業共33個,占本科專業總數的54.1%;理工醫類本科專業28個,占本科專業總數的45.9%,形成了較為綜合的文、理、工學科結構布局。
以上3所高校學位點布局如圖1所示。

圖1 青海省3所高校學位點數量比較
青海省3所高校學位點布局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3所高校均有的一級學科學術碩士授權點僅1個,即馬克思主義理論。青海大學與青海師范大學均有一級學科學術碩士授權點2個,分別是應用經濟學和生態學。青海大學與青海民族大學均有一級學科學術碩士授權點僅有1個,即工商管理。青海師范大學與青海民族大學均有一級學科學術碩士授權點9個,分別是哲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化學。3所高校均有碩士專業學位點僅1個,即電子信息。青海大學與青海民族大學均有碩士專業學位點4個,分別是金融、材料與化工、能源動力、藥學。青海師范大學與青海民族大學均有碩士專業學位點7個,分別是法律、教育、體育、新聞與傳播、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藝術。

表1 青海省3所高校學位點布局分析比較
為了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優化學科發展布局,提升學科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對接行(企)業、農牧區、社區等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推進生態文明高地和產業“四地”建設,對青海省各廳局、企業、事業單位等進行了實地調研。經過調研,發現目前青海省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存在如下問題。
目前,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學生生源和能力與社會發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導致培養的學生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的需求之間差距較大。且培養方案專業設置存在差距,培養扎根青海大地、服務民族地區優秀人才的過程導向不清晰,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青海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同時,學科方向與學科前沿銜接不夠緊密,缺乏具有優勢和特色的研究與發展方向,學科方向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合力。此外,當前理論教學的比例高于實踐,尚未與行業相結合從而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在“政企校地”“產學研用”等方面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
青海省相關專業科技人才缺口較大,專業本土第三方企業公司技術力量薄弱,外省高校和企業科研技術力量較強,但不熟悉本土情況,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該地區的實際問題。同時,由于青海省地理位置偏遠、經濟落后及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相關基礎研究一直未得到規?;?、產業化發展。因此,在相關領域急需吸引一批高學歷、專業性強、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壯大技術團隊力量,以科技創新為指引,朝著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青海省對大數據管理、法律專業、雙語訴訟、信息化建設、網絡安全、社會服務、證券從業、公文寫作、教育經濟管理、生態公共管理等領域的“計算機+法律”、“經濟學+法律”、“經濟學+計算機”、青海網絡空間安全學科及人工智能專業等熟練掌握多種技能的復合型、多面型、跨界型人才需求較大。然而,青海省基層人才匱乏,尤其是法院、檢察院等部門,且熟練掌握漢藏雙語的法律人才更少,導致基層部門工作壓力過大。
師資的結構性緊缺問題凸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的物理、化學老師不夠,小學全科教學師資力量不足,鄉村小學,音、體、美、英語、道德與法治、信息技術等專業教師緊缺,尤其是英體美“小三科”師資嚴重緊缺,復合型、跨學科人才嚴重缺乏。有的學校音體美教師教文化課、有的學校文化課教師教音體美;招來教理科,來了教文科,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州縣農村地區的教育高質量發展。
青海省州縣存在“三有一無”的情況,即有資金、有設備、有項目卻無高端技術人員,無法實現科技轉化成應用成果??萍紕撔履芰Σ蛔愫椭卮罂茖W問題凝練不夠制約著青海省相關領域學科的現代化進程,如中藏藥研究技術、工藝、劑型等方面的現代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新興學科專業知識儲備落后,緊跟前沿信息力度不夠,影響著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質量。
學校與企事業單位之間的聯系較少,未能形成合作開展理論研討模式,學術交流也略顯匱乏,導致無法真正參與到企業需要的科研課題中。因此,需要進一步以加大人員互訪、開展專題培訓、建設聯合科研基地、定期開展學術會議等方式構建良好的長期交流機制,切實發揮高校力量,帶動地方發展。同時,由于對地方經濟建設發展與需求情況研究不足,目前的合作多停留在書面,科研平臺未能真正整合有效資源,產學研合作沒有得到實際開展。
受青海地理位置、學校自身發展、學術積累等因素影響,學校長期缺乏高水平科研領軍人物,難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研究特色和優勢,導致學科研究進展較慢。目前,國家重點領域各類大型研究課題和重點項目仍是空白,嚴重制約了學??茖W研究工作的提升和發展,急需引進高水平科研領軍人才。
學??蒲腥藛T對國家戰略需要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理解不深入,缺乏對前沿動態和熱點問題的關注,科學研究理論脫離實際,應對重大社會問題和科技問題的能力比較薄弱。此外,科研與經濟建設結合不緊密,技術成果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把科研技術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量不夠,無法發揮高??蒲性核淖饔?。
青海省3所高校在特色和優勢上不同,強勢學科也各不相同[2]。因此,3所高校的發展必須明確學科定位,結合各自辦學理念,凝練學科發展方向,探索差異化發展。青海大學正朝著以工、農、醫、管四大學科為主,其他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方向前進;青海師范大學朝著具有教師教育、民族教育和高原地域特色的文理工管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省屬重點大學的目標奮進;而青海民族大學則朝著建設人文社會科學優勢明顯,理工醫類學科特色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一流民族大學的目標前進。
學科建設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老學科的淘汰和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出現都是符合自然規律的[3]。因此,高校需找準切入點,把握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既要解決本學科領域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又要為民族地區乃至全國急需的高層次人才提供支持[4]。在學科布局方面,要從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發展的客觀需求出發,并依托本區域的資源稟賦,充分考慮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等重要因素的情況,努力形成特色明顯、優勢突出、門類綜合、協調發展的學科布局體系。
省屬高校要實現跨越式發展,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以“一流學科”為目標,深化綜合改革,發揮比較優勢,走“彎道超車”路線。具體來說,有兩種發展模式:一是非均衡式發展。3所高校根據效益最大化原則和有利于提升學校整體實力的要求,將資源優先配置給發展條件較好、前途比較光明的學科,通過師資、平臺、經費等各方面的投入,使之形成各具特色優勢的學科“增長極”,通過優勢學科所發揮出的輻射效應與擴散效應,帶動薄弱學科發展,最終提升學校整體學科實力[5]。換言之,從特色學科和重點學科入手,集中資源尋求突破,以點帶面提升學校整體競爭力。二是學科群式發展。學科的發展不是由某一個學科單獨支撐的,而是由相近幾個學科或者跨門類的學科來支撐的,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科體系。因此,組建學科群是有必要的,通過學科群的發展模式,增強核心競爭力,促進學校整體發展。
學科專業改革方向上錨定“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目標,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發展急需。淘汰一批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改造升級一批專業,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具體的改革措施包括:一是原有文科、工科專業的改造升級;二是文科、工科專業在文文、文理、理工、文理工之間交叉融合;三是發展新興專業(交叉、急需),如儲能技術專業;四是加強化學、數學等基礎理科專業建設,拓寬基礎學科應用面向;五是積極申報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專業建成新農科專業。
根據不同學位層次、學位類型、學科專業的教育規律,建立分類培養模式及多元的人才評價標準。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側重評價其理論技術創新的水平與貢獻,將學位論文、課題研究、學術交流等作為重要評價內容。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側重評價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成效,將專業實踐、產品研發、職業技能資格等作為核心評價內容。以應用為導向,鼓勵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以調研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藝術作品等為主要內容,穩步推進產教融合研究生培養基地建設,深度挖掘果洛玉樹民族體育項目的豐富資源,結合青藏高原體育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等平臺建設,在州縣建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點。此外,按照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不同要求分類修訂學位授予細則,科學制定與學位授予相關的科研成果要求,逐步完善學位授予標準。
進入新時代,高等教育需著眼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抓住“雙一流”發展機遇,扎根民族地區,服務全國,發揮特色優勢,高校學科的發展要緊密結合青海省“十四五”規劃,以碩博點申報、一流學科及一流專業建設為抓手,對接青海省戰略人才需求,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改革,探索新工科建設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凝練特色研究方向,圍繞國家發展戰略與青海省清潔能源重大需求,提高創新與研發能力,組織開展前沿性基礎理論研究、服務地方戰略發展需求的應用研究、交叉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形成不是一時之舉,而是源于其各具特色的學科建設的理念和模式。因此,青海省高校應遵循差異化發展策略,突出特色學科建設,切實發揮出特色學科優勢,有優勢才會有實力,有實力就會有發展,才能真正推進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