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在我們談及風險防控時,常常想到或者被提及的,就是影響巨大的黑天鵝事件和灰犀牛事件。無論是黑天鵝事件,還是灰犀牛事件,影響之深都是刻骨銘心的。
黑天鵝的比喻始見于古羅馬,當時人們認為天鵝都是白的,因此黑天鵝就屬于不可能存在的另類。而我們現在常說的黑天鵝事件,是由黎巴嫩裔美國學者納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在2007 年出版的《黑天鵝》一書中最早提出的,用來比喻那些極其罕見、出人意料而又影響巨大的事件,他認為,人類總是過度相信經驗和理性,而忽視了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從而導致了對風險的低估和無準備。
“灰犀牛”一詞是由美國學者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于2013 年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的,后來她在《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指出,“灰犀牛”主要指明顯的、高概率的卻又屢屢被人忽視、最終有可能釀成大危機的事件。她認為,灰犀牛是一種明顯可見但常被忽視的巨大威脅,由于惰性和僥幸心理作祟,當灰犀牛緩慢而穩定地向我們沖來時,忽視了主動和及時的行動,從而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黑天鵝事件和灰犀牛事件最大的區別就是,黑天鵝比喻的是短期內突發的小概率事件,而灰犀牛比喻的是長期積累之后爆發的大概率事件。如果人們把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尋找應對能夠造成沖擊但發生概率極低的事情上,就會忽略掉那些發生概率極高、原本能夠通過及早發現苗頭加以預防就可避免發生的事情。如果一味尋找的是“黑天鵝”,那么就很可能看不到“灰犀牛”。而現實中,灰犀牛事件,是在出現一系列警示信號和危險跡象之后,沒有及時加以處置而發生的,比如有些大型泡沫,其產生的后果是系統性的,影響甚至比黑天鵝事件更加可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這就需要我們跳出自己的舒適區,關注多方信息來源,尤其是要關注接收那些與自己相悖的觀點和信息,盡可能減少自身的失誤,最大可能提升適應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把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的損失影響降至最低;同時更不能盲目樂觀,要進一步提高風險意識,針對潛在的風險信號,建立健全完善風險防控管理體系,進一步增強風險應對能力,把灰犀牛事件化解于未然。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資金安全風險無處不在,如何有效防范決定成敗。只有不斷做到未雨綢繆,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