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英輝
產業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更是推進鄉村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現共同富裕是新時期農村各項工作的價值追求。國家將產業振興列于五大振興之首,并在共同富裕背景之下,為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賦予了新的時代含義,提供了行動指南。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在對運城市鄉村產業發展現狀進行探討的基礎上,提出了共同富裕視域下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辦法,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推進鄉村產業的優化、轉型、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實現農村經濟增長、農民致富增收、農民群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共同富裕的提出為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新時代和新征程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實現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就需要高度重視產業融合和產業結構調整,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強國建設以及實現共同富裕注入強大的動力。
一、共同富裕與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共同富裕概述
共同富裕強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各地區、各部門、各群體的均衡發展。通過消除地區發展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不合理現象,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追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手段,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各個群體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養老等。通過建設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追求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通過建立健全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全民共享發展成果。同時,共同富裕要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通過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等方式,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確保子孫后代能夠享受到美好的生態環境。共同富裕的目標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使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發展成果,消除貧困和不平等現象,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和共同參與,包括政府的積極引導和管理、企業的社會責任、個人的自我奮斗等。
(二)共同富裕與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系
共同富裕、鄉村產業振興和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相互關聯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共同富裕是為了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包括農村地區的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實現可以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動力和需求。通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增強他們的消費能力,從而帶動農村市場的擴大,激發鄉村產業的活力,進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產業振興是為了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水平。通過發展具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農村特色產業和農村新興產業,可以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從而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共同富裕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追求經濟效益和發展質量。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經濟的快速增長,而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基礎。通過推動農村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可以實現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共同富裕提供可持續的物質支撐。鄉村產業振興旨在解決農村的經濟問題,改善農民收入。通過提供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和技術指導,扶持農村產業發展,為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機遇。鄉村產業振興的成功實踐和經驗也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共同富裕、鄉村產業振興和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共同富裕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需求和動力,鄉村產業振興為共同富裕提供經濟基礎,而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則為共同富裕提供可持續的必要支撐和條件。通過這三者的協同推進,可以實現鄉村經濟的繁榮、農民收入的提高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三)運城市鄉村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運城市堅持把農產品精深加工作為建設現代農業強市、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有力抓手,把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支撐,聚焦10條特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加快強鏈、延鏈、補鏈步伐,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5%。據統計,202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達到508.92億元,占全省收入的15%。農業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也離不開政策支持。運城市爭取政策,扶優扶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芮城、臨猗、萬榮相繼扶持6家果品企業以及市果業發展中心,實施2022年晉南蘋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積極申報芮城縣風陵渡鎮為全國2022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鎮,下撥扶持資金1000萬元;萬榮縣漢薛鎮為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鎮,下撥扶持資金400萬元。積極申報農業全產業鏈項目,推薦鹽湖、永濟、聞喜、垣曲4縣(市、區)為全產業鏈縣級組鏈。其中,永濟市、垣曲縣通過省級遴選,分別為小麥重點鏈、食用菌重點鏈建設試點縣市。共下撥扶持資金1200萬元。運城市對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貼息、高學歷人才、自建項目、產業化聯合體等開展摸底工作,積極和省廳進行對接,爭取項目資金扶持。
二、共同富裕視域下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措施
(一)強化政策支持
在共同富裕視域下,加強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稅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針對農村產業發展,可以對農業企業給予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從而降低企業負擔,提高利潤回報率。加大土地供應力度,提供價格合理的土地和穩定的土地使用權,為農村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土地資源保障。同時,可以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進行補貼和獎勵,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現代化。通過開展產業培訓、技能培訓、就業創業培訓等,幫助農民致富。加強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村經濟主體及時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和營銷渠道,為農村產業提供市場化運作的支持,推動鄉村產業與城市市場對接。
(二)提升產業鏈水平
通過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將農產品原材料加工成各類精細化、高附加值的產品,從而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鼓勵企業與農戶合作,建立農產品加工廠、冷鏈物流和質量檢測中心等配套設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保鮮度。根據運城市的資源稟賦和區域特點,培育發展一批具備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例如,加大對食品加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等的投資和支持力度,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特色產品,形成規模效應和區域協同發展效應。加強科技創新引領,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效益。建立健全的科研機構和研發團隊,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種植技術和養殖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鼓勵農民成立農業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農村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和一體化發展。通過合作社模式,實現規模經營,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和銷售收益,帶動農民增產增收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通過市場化運作,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打造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通過設立專門的農業發展基金、發放青年農民創業貸款和農技推廣補貼等方式,加大對鄉村產業鏈拓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企業和農民參與產業鏈的風險,促進鄉村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三)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積極與國內外的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進行技術交流和合作研究。可以通過開展專題研討會、召開聯合培訓班、組織考察學習等方式,引進和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國內外的投資者和企業,在運城市鄉村產業發展中開展合作項目,共同推動鄉村產業鏈的升級和創新發展。設立鄉村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吸引和扶持一批具備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企業進駐。通過示范效應,帶動周邊農戶和企業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并加快鄉村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建立鄉村產業發展的網絡平臺和信息共享機制,提供及時的、全方位信息服務。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打造鄉村產業的電子商務平臺、農產品溯源系統等,加速鄉村產業發展的數字化轉型。
(四)強化金融支持力度
第一,開發多種金融產品。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應根據鄉村產業的特點,設計和推出各類適合鄉村產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如農業專項貸款、農村企業融資貸款、農業保險等,以滿足農村不同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第二,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引入互聯網技術和智能化手段,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提供便捷的線上金融服務,如網上貸款、移動支付等,降低鄉村產業獲取金融服務的成本和門檻。第三,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提高其經營能力和服務水平,為鄉村產業提供更加專業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務。第四,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政府可以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向鄉村產業提供風險保障,降低企業經營風險,鼓勵金融機構主動為鄉村產業提供融資支持。第五,加強金融監管。加強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監管,確保金融機構合規經營,避免金融亂象的發生,提高金融服務的質量和安全性。
(五)推進鄉村產業聚集區建設
推進運城市鄉村產業聚集區建設需要從制定規劃目標、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基礎設施支持、實施財稅扶持政策、引進優質企業和項目、加強創新創業支持、加強產業鏈協同發展等幾方面入手。通過這些措施,可以實現鄉村產業的集聚效應,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的融合發展。在具體工作落實過程中應該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需求,明確鄉村產業聚集區的定位、規模和發展目標。制定詳細的規劃方案,包括產業布局、空間規劃和配套設施建設等。合理規劃和配置土地資源,建立健全的土地供應和流轉機制。鼓勵農民流轉土地,集中建設鄉村產業聚集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形成規模效應。同時,加強土地管理和保護,防止亂占亂用土地現象。加大對鄉村產業聚集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和農戶提供良好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積極引進具備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質企業和項目,吸引龍頭企業、知名品牌和專業園區入駐鄉村產業聚集區。通過與企業合作,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提高鄉村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為鄉村產業聚集區的創新創業者提供支持和培訓,鼓勵企業開展研發創新,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設立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孵化器,提供技術咨詢、資金支持等服務,培育一批具備市場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和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建立產業聯盟、開展合作研究和資源共享等方式,加強鄉村產業鏈的協同發展。鼓勵企業之間形成產業協作關系,提高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整體效益。
(六)加大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
在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如農業職業學校、農業技術推廣站等,提供針對鄉村產業發展需求的培訓課程和技術培訓。培訓內容可涵蓋農業科技、現代農業管理、農產品加工等方面,以提高農民技能和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與國內外高水平農業院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引進專業技術人才來運城市進行培訓和指導。通過舉辦國際性農業科技交流會議、簽署合作協議等方式,吸引相關領域的優秀教師、科研人員和專家來運城市開展合作和培訓。加大對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包括提供獎學金、派出優秀學生到國內外知名院校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等方式。同時,鼓勵和支持農業科研人員參加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拓寬視野,提高技術人才的國際化水平。注重做好農技推廣隊伍建設,鼓勵他們深入農村基層,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通過定期培訓、組織交流、績效獎勵等方式,引導農技推廣人員持續學習,從而提高其專業水平。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將技術人才派駐到農村產業集聚區或鄉村合作社等地,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推動當地鄉村產業創新發展。
結語:
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讓農民群眾享有更高質量的生活,而這一目標與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所強調的以農民群眾為主體,實現農民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高度契合。在未來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應該將共同富裕的理念充分應用其中,堅持以共同富裕作為引領和導向,實現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綜合化發展,增強產業發展與農民致富增收的協同度,真正實現在發展中共享,在共享中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