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軒 趙悅彤 鄧 悅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化痰類中藥是以祛痰或消痰為功效而主要用于治療痰證的一類中藥,又可細分為溫化寒痰藥和清化熱痰藥。痰證又可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的主要見癥為咯痰,如痰阻于肺所表現出的咯痰、喘息。無形之痰則是痰飲留聚于體內,外部表征不固定,可隨痰所留聚部位的不同而出現多種癥狀:如痰蒙心竅所致的昏厥、神亂,痰蒙清竅所致的眩暈,痰擾心神出現的失眠多夢,痰瘀互結所致的胸悶胸痛等。根據藥理學研究,化痰類中藥如半夏、白附子、皂莢、桔梗、貝母、瓜蔞、竹茹等多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藥理作用,部分還有抗炎、鎮痛、抗心律失常、降壓、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藥理作用。
化痰類中藥性溫而燥者,善于溫化寒痰、燥化濕痰;其性寒涼者善于清化熱痰;其味甘性潤者善于潤化燥痰;其味兼咸者善于消痰軟堅。臟腑氣化失司導致痰飲留聚于心絡與瘀血搏結是多種心血管急危重癥發病的關鍵病機,化痰類中藥通過消導無形之痰而使瘀血不能與之搏結危害血絡。大量研究已經證實,冠心病、高血壓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病毒性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等心血管系統疾病中都體現出痰瘀伏絡、蘊結成毒的病機演變規律,因此各種化痰類中藥在多種心血管急危重癥的防治中廣為應用。
冠心病可歸屬于中醫學“胸痹心痛”范疇,其病機可概括為痰瘀伏絡,蘊結成毒。相關研究已經證實,伏痰貫穿于冠心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伏痰與冠心病急性發作密切相關[1-2]。無形之痰凝聚于絡脈,阻礙氣血運行漸生瘀血,痰瘀搏結而伏于心絡,日久伏邪內發、化毒損絡而發為胸痹心痛。胸痹心痛發病,或從陽化熱,或從陰轉寒。其陽化者,表現為痰熱阻絡,多用清化熱痰之藥;其陰化者,表現為痰阻胸陽,多用溫化寒痰之藥。治療冠心病的常用化痰類中藥有半夏、瓜蔞、竹茹、陳皮、化橘紅等,常用方劑包括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白酒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小陷胸湯、溫膽湯等。近年來諸多研究均表明,化痰類中藥對早期干預伏痰,防止伏邪進一步傳變,改善冠心病患者預后起著顯著的作用。
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提出“痰瘀相關”論,認為痰是瘀的初期階段,瘀是痰的進一步發展,臨證善用溫膽湯去生姜加黨參、丹參以益氣祛痰,通絡止痛[3]。湯慧敏等[4]通過數據挖掘方法總結冼紹祥教授治療冠心病的用藥規律,發現化痰類藥物的使用頻次最高,半夏、陳皮、瓜蔞皮、化橘紅、竹茹等是較為常用的化痰藥物,在藥物組合的關聯規則分析中半夏的關聯規則最廣,用藥頻次最多。畢穎斐等[5]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發現,清痰化瘀方(瓜蔞皮15 g,清半夏12 g,川黃連10 g,丹參20 g,枳殼10 g,茯苓12 g,陳皮12 g)能改善穩定型冠心病(痰熱瘀結證)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常立萍等[6]將100 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后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西藥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參紅化濁通絡顆粒(生曬參10 g,紅景天15 g,丹參25 g,川芎15 g,瓜蔞30 g,薤白30 g,蒼術15 g,降香10 g,甘松15 g,山楂30 g,赤芍20 g),表明參紅化濁通絡顆粒能夠顯著降低PCI 術后冠心病再狹窄發生率及狹窄程度、減少心絞痛發作以及心梗再發率和心衰患病率,有效遏制了痰瘀伏邪的進一步深入。彭喜洋等[7]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發現,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瓜蔞10 g,薤白10 g,法半夏10 g,丹參10 g,紅花10 g,香櫞10 g,枳殼10 g,甘草10 g)能顯著改善冠心病(痰濁痹阻證)患者血脂水平、心電圖療效及臨床癥狀,提高其室壁運動幅度從而提高心功能。
高血壓病常歸屬于中醫學“眩暈”“脈脹”等范疇,自古即有“無痰不作眩”之說。近年許多研究也表明,高血壓病與“痰”的關系十分密切。高血壓病的發病基礎在于氣郁日久,化火生風,風火相煽,痰瘀互結。相關證素分布的研究也表明,陽亢、痰濁、血瘀、氣虛是高血壓病較為常見的證候要素[8],說明氣機升降失常在其發病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而風火相煽、痰瘀互結又易轉為中風、胸痹心痛、心衰等變證,這與痰瘀等伏邪藏而待發密不可分。故用于高血壓病的化痰類中藥以化痰息風為主,主要有天麻、半夏、萊菔子、石決明、陳皮等,主要涉及的方劑包括半夏白術天麻湯、溫膽湯、柴苓湯、澤瀉湯等。
陳會君等[9]運用Meta 分析方法,納入30 項運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隨機對照試驗(RCT)研究,發現常規治療聯合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能改善高血壓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學指標和血脂指標,與單純應用降壓藥相比更加安全且療效更為顯著。李蘭心等[10]在常規西藥基礎上運用溫膽湯合血壓平方(天麻、酸棗仁、法半夏、陳皮、防己、竹茹、枳實各10 g,菊花、牛膝、麩炒白術、茯苓各15 g,甘草5 g)治療57 例高血壓病患者,發現可進一步控制血壓水平,抑制炎癥因子,從而降低了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危險因素,防止伏痰進一步損傷絡脈。趙璐等[11]將118例痰濁內蘊證之H 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在常規西藥基礎上聯用健脾化痰方(茯苓30 g,半夏、赤芍、山楂、白術各15 g,天麻、黃柏、神曲、柴胡、陳皮各10 g,白茅根8 g,萊菔子、甘草各6 g),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53%,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Hcy、血脂水平改善也顯著優于對照組,表明健脾化痰方應用于H 型高血壓患者有助于降低其血壓及Hcy水平、改善血脂異常,進而防止伏痰與瘀血搏結煽風動火。厲鶴等[12]運用加味柴苓降壓湯(柴胡、茯苓、桂枝、杜仲各15 g,黃芩、白術、姜半夏、陳皮、桑寄生、遠志、郁金各10 g,生甘草6 g)治療48 例痰濕壅盛證之高血壓病患者,治療后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降低更為顯著,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變化較對照組更為顯著,表明加味柴苓降壓湯可明顯改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
心衰的發病與氣、血、水的代謝異常密切相關,氣虛無力行血而成瘀血,氣不化津而為痰為飲,瘀血、痰飲留滯更加阻礙氣血運行,臟腑氣化失司而成水停之象,痰瘀伏邪伏藏于內遇外邪觸動而發[13]。心衰伏痰的特點為其癥狀不僅表現為無形之痰所致的胸悶、肢體沉重等,伏邪遇外邪觸動還可出現有形之痰阻于氣道的咯痰喘息之癥[14]。心力衰竭中醫證素的相關橫斷面研究也表明,痰濁是心衰患者較常出現的證候要素[15]。因此,化痰類中藥在心衰的治療中主要以化痰平喘為主,常用的藥物包括半夏、陳皮、桑白皮、葶藶子、厚樸等,方劑主要包括真武湯、葶藶大棗瀉肺湯、防己黃芪湯、瓜蔞椒目湯、苓桂術甘湯等。
孟偉等[16]對334篇古籍醫案進行分析,發現半夏、陳皮、桑白皮、葶藶子是治療心力衰竭的常用化痰類中藥。袁培培等[17]通過卵清白蛋白結合氫氧化鋁凝膠建立痰飲停聚大鼠模型,檢測中樞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相關指標,證實了葶藶子水煎液可降低痰飲停聚大鼠心率,升高心臟的射血分數,增加排尿量,減少咳嗽次數和喘息次數,有緩解痰飲停聚大鼠憋氣促醒的趨勢。汪磊等[18]運用調脾護心方(紅參片10 g,肉桂5 g,麩炒白術15 g,茯苓20 g,瓜蔞30 g,陳皮10 g,厚樸10 g,干姜5 g,黃芪30 g,白附片10 g,大腹皮10 g,丹參15 g,三七粉3 g,甘草片5 g)治療64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后觀察組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內徑(LVEDs)、氨基末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半乳糖凝集素-3、白細胞介素-17(IL-17)、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左室射血分數(LVEF)、每搏輸出量(SV)、心輸出量(CO)和E/A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李理等[19]運用瓜蔞薤白桂枝湯(瓜蔞皮20 g,桂枝15 g,薤白15 g,黃芪20 g,丹參20 g,制附片20 g,桃仁12 g,葶藶子20 g,茯苓15 g,延胡索10 g,炙甘草10 g,生姜10 g)治療氣虛血瘀兼痰濕證之心力衰竭患者50 例,治療后觀察組心功能改善評分、心力衰竭療效評分、中醫癥狀改善積分、再住院率、AngⅡ等指標改善均較對照組更為顯著。陳韋等[20]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合用化瘀祛痰顆粒(黃芪30 g,黨參15 g,絞股藍15 g,茯苓20 g,半夏12 g,石菖蒲12 g,川芎9 g,丹參9 g,赤芍12 g,郁金10 g,甘草6 g)治療55 例心力衰竭易損期痰濁血瘀證患者,治療后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增高程度及SV、CO、心臟指數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LVEDd、LVEF、NT-ProBNP 改善均較對照組顯著。
心律失常可分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緩慢型心律失常。快速型心律失常現多認為虛、痰、瘀、火、風是其發病的關鍵,治療以清熱化痰息風為主。緩慢型心律失常又可歸為“遲脈證”范疇,其發病的關鍵是心氣不足,心陽不振,治療以溫陽化痰為主。因此,心律失常治療中常用的化痰類中藥有半夏、薤白、陳皮、石菖蒲、白附子、竹茹、瓜蔞、浙貝母等,常用方劑包括黃連溫膽湯、半夏瀉心湯、苓桂術甘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等。
鄧艷萍等[21]納入13 篇黃連溫膽湯治療室性期前收縮的RCT 進行Meta 分析,發現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聯用黃連溫膽湯治療室性期前收縮總有效率升高、24 h室性期前收縮次數減少、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提高了臨床療效。張莉[22]運用半夏瀉心湯(半夏10 g,黃連8 g,黃芩9 g,紅參10 g,干姜9 g,炙甘草8 g,大棗9 g)治療46 例痰火擾心證之室性早搏患者,觀察組總有效率89.13%,顯著高于對照組。于兆欣等[23]認為痰瘀互結是房顫的重要病機,臨床應用桃紅定悸湯(桃仁15 g,紅花15 g,膽南星15 g,竹茹15 g,赤芍12 g,延胡索12 g,地龍12 g,川芎12 g,半夏9 g,瓜蔞12 g,黨參30 g,麥冬12 g,五味子12 g,黃芪18 g,生龍骨24 g,生牡蠣24 g,全蝎4 g,干姜4 g)治療陣發性房顫收效頗著。
張艷認為緩慢性心律失常主要由虛、瘀、痰、水所致,故對于緩慢性心律失(痰濕阻絡證)患者常用瓜蔞、半夏、薤白、陳皮、砂仁、厚樸、枳實、香附等藥物溫陽化痰[24]。龐慶榮等[25]對26 位名老中醫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424 份驗案進行聚類分析后發現,瓜蔞、半夏、陳皮、石菖蒲、薤白是常用于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痰濕阻滯證)的中藥。孫靜等[26]運用養心止痛湯(黃芪、太子參、茯苓、茯神、遠志、半夏、陳皮、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當歸、川芎、肉桂、炙甘草)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45 例,治療組有效率為97.8%,明顯高于對照組。
近年來也有許多文獻針對病毒性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等心肌疾病從伏痰等角度論治,在治療中常根據具體病勢運用化痰類中藥。周亞濱等[27]認為感受溫邪,或五志過極,或飲食內傷,化火動氣,灼津而生痰,灼血而成瘀,痰瘀阻滯心脈而發為病毒性心肌炎,在治療上常運用葶藶子、大腹皮等利水消腫,茯苓、澤瀉、白術等利水健脾,竹茹、膽南星等清熱滌痰寬胸。郭曉辰等[28]認為病毒性心肌炎熱毒伏邪宜清透,伴濕邪者宜加用如杏仁、桔梗、藿香、白芷、前胡、郁金等藥助濕邪外解,對伴思慮過多、舌苔厚膩者宜用蟬蛻、僵蠶、淡豆豉、姜黃、柴胡、黃芩、川楝子、竹茹等藥。擴張型心肌病患者一方面受先天因素影響而邪氣內伏,另一方面由于邪毒侵心遷延未愈內伏于絡,一旦伏邪遇外邪引動則發病[29]。耿小飛等[30]認為擴張型心肌病遷延期正氣虧虛,痰濁、瘀血等伏邪留聚于心絡,此階段宜軟堅散結,可運用法半夏、厚樸、陳皮、海藻、昆布、夏枯草、浙貝母等以消無形之伏痰。
化痰類中藥在心血管領域中運用廣泛,但在不同疾病中的運用又隨著其各異的病機特點而有不同的用法。冠心病伏痰可化為寒熱兩端,應用化痰類藥物則有溫化寒痰與清化熱痰之別,其清者如瓜蔞、竹茹等味,其溫者如半夏、陳皮等味。高血壓病病機多為風火相煽、痰瘀互結,應用化痰類中藥則以化痰息風為主,如天麻、半夏、萊菔子等。心衰病氣、血、水運化失常,痰飲留聚,應用化痰類中藥則以化痰平喘為主,如半夏、葶藶子、桑白皮等。快速型心律失常以痰、瘀、火、風為重要病機變化,應用化痰類中藥以清熱化痰息風為主,如竹茹、半夏、瓜蔞;緩慢性心律失常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為主,應用化痰類中藥以溫陽化痰為主,如薤白、陳皮等味。
《金匱要略》有云“夫諸病在藏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冠心病、高血壓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病毒性心肌炎、擴張性心肌病等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病都與痰瘀伏絡密切相關,痰瘀常搏結而難以清化,伏痰伏瘀致病廣泛、變化多端,所以心血管疾病往往病情重、病位深、纏綿難愈。化痰類中藥可消導伏聚于絡脈的無形之痰,痰去則瘀亦無所憑依,防止了痰瘀伏邪進一步蘊結成毒損傷絡脈,對心血管疾病鏈的防治起著關鍵作用。
大量臨床研究及實驗研究均已證實,痰瘀伏絡是心血管疾病鏈的關鍵環節,痰瘀伏邪是心血管疾病鏈發生發展的主要機制[31-32]。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化痰類中藥的應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心血管系統疾病鏈以痰瘀伏絡為病理基礎,伏痰為其關鍵病機,無形之痰留聚心絡與瘀血互結,日久蘊結成毒,生風動火,風火相煽,而發為各種心血管急癥。由此可見,化痰類中藥在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應用中不僅需要兼顧不同疾病的病理特點,而且需要與痰瘀伏絡這一心血管事件鏈的核心病機相聯系,痰瘀同調則伏邪自去而血絡得養、心脈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