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夢揚
藝術歌曲是19 世紀初由詩歌與音樂相結合而產生的浪漫主義抒情音樂形式。20 世紀初的藝術歌曲的創作主要以青主、蕭友梅、趙元任、黃自等人為開辟者,同時在聶耳、賀綠汀等人的作品中又得以發展,是當時中國學習借鑒西方藝術歌曲所獲得的實踐成果。中國藝術歌曲側重借鑒國外藝術歌曲的表現形式,藝術歌曲由三部分組成:(1)在歌詞方面要注重文學性、哲理性,深刻內涵與意境中的詩情畫意;(2)在曲方面要看重調性技術應用,作曲中的四大件等;(3)在伴奏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與表現力,與歌曲相應。
中國藝術歌曲是在中西方音樂文化的多次交融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它起源于歐洲國家,在眾多藝術門類中,藝術歌曲是音樂史上一種特定的體裁,同時也最能直觀反映當時的人民生活與思想。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藝術歌曲創作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新時期的作曲家有谷建芬、施光南、陸在易等,他們創作了《那就是我》《我愛土地》等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然而,現在的藝術歌曲的概念更加廣泛,例如抒情歌曲、歷史歌曲、群眾歌曲,甚至是民歌都被納入了中國藝術歌曲的范疇中,其中詩詞音樂的結合,繼承與弘揚了我國的文化精髓,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1.詞作者遲德順簡介
遲德順,1947 年生,遼寧大連人,中國音協會員。1968 年入伍,1970 年調北京解放軍鐵道兵文工團,從事專業聲樂工作,1978 年調任海軍旅順基地俱樂部主任,1986 年轉業到大連市文聯,數十年發表音樂作品200 余首,其中有30 多首獲各級獎勵。《風浪里的歌》1981年獲原解放軍總政治部創作獎;《啊!無名島》1984 年獲大連市青年征歌優秀作品獎;《彩色的河,甜蜜的歌》(合作) 1988 年獲全國一等獎;《虹橋》(合作)1990 年獲國家級金獎;《黃河神韻》1991 年獲TOP 京、穗、港金曲新詞創作大賽優秀獎等。此外,還合作了《旅順口,祖國的軍港》《金鑰匙的贊歌》《江海魂》等電視音樂片。
2.曲作者馬爍簡介
馬爍,祖籍陜西,云南墨江人,早年師從楊耀恒先生和李鵬飛先生學習風琴、和聲及作曲,現任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特色專業暨省級重點專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學術領頭人;全國藝術院校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專家;國家人事部“十一五規劃——科技骨干特殊培養項目”駐中央音樂學院交流專家;云南省人民政府“建設民族文化大省重點工程”——《云南民族文化精粹》學術委員會委員;曾多次擔任中國音樂“金鐘獎”音樂作品獎云南省選拔賽評委、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云南省選拔賽評委。
作為一位愛國人士的馬爍老師,他始終都關注著國家的過去、現在、未來。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與民族的發展與變化。心中的這份激動、感慨一直都想表達出來,直到看見遲德順先生的這首詞作,訴說出了他心中對祖國的懷舊之情和改革開放以后祖國帶來的繁榮昌盛的影響,道出了馬爍老師心中的無限感慨:
這里有過祖輩的木船,
拍打的浪花輕輕訴說著昨天;
這里有過陳舊的季節,
任風吹雨打失落了漂泊的桅桿。
如今托起港灣的沸騰,
來往的海鷗翩翩舞動著翅膀;
如今趕上變革的歲月,
奮進的潮頭一次次,一次次掀起巨濤狂瀾。
啊,大海——生命的搖籃!
啊,大海!
你回味久遠的韻律,
使人深深迷戀,使人深深迷戀,使人深深迷戀。
引子+A(第一樂段) +‖﹕A1(第二樂段) + B﹕‖+尾聲
(主題材料陳述) (擴展) (副歌段)
這是一部為美聲抒情女高音而寫的作品。創作于1999 年,在曲式結構上,它是一個無再現的單三部曲式。調性布局G-bB-G,4/4 拍子,A 段與B 段采用不同的主題材料加以陳述。第一樂段為敘事性樂段,G 大調,“這里有過祖輩的木船,拍打的浪花輕輕訴說著昨天”以回憶作為整首歌曲的開頭,描繪出記憶中過去的樣子。第一樂段(A 段)從樂句的數量上來看,由兩個樂句組成(a+b),其中第一樂句(5~8)小節,第二樂句(9~13)小節。從樂句的長度上看,它是一個(4+5)的非方整性樂段。從主題材料上看,它是一個非重復性的主題材料。從調式調性上看,是單一調性。A 段平緩的曲調用中板70 的速度加上歌詞的表達,使聽者仿佛回到了改革開放前的祖國,回憶著過去祖國的樣子,產生更加濃烈的思念之情。
A 段結束之后,進入這首曲子的A1段,它與A 段形成重復性主題材料,它們雖然是合頭,卻又運用到戲劇性擴張的手法,結合歌詞的表達,抒發對祖國之情的情感遞增與升華。接下來,進入全曲高潮部分,同時也是B 段的開始,并進行了轉調,進入bB 大調,在這里,馬爍老師運用云南少數民族彝族撒尼人民音樂中特有的音樂元素,來表達中國雖然有五十六個民族,雖然每個民族之間都有他們的差異,但并不影響我們都有一顆赤誠的中國心,中國人的團結一致,努力讓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在許多經典的音樂范疇中,調性是音樂語言中重要表現手段之一。換句話說,調性表現某種感情的需要,可以促成音樂的動力性發展,同時又達成了音樂色彩性變換。
緊接著是由鋼琴奏出的十一小節構成的情緒激昂的“間奏”部分,把音樂進一步推向了新的高潮。這里的“間奏”,筆者打了一個引號,雖然它是一個鋼琴伴奏中的間奏,但它在作者的筆下是獨立的個體,也可以說,鋼琴部分與歌曲部分,它們既獨立又融合。在這里,作者把鋼琴中的個性與聲樂中的個性有機地結合,形成了它們的融合,可以說是全曲中的點睛之筆。
之后是A1段與B 段的反復,也進入了調性的回歸,回歸到原來的調性,促使樂曲走向穩定,最后進入一個十小節的尾聲,繼續帶著作者對祖國的期待,結束全曲。
1.創作手法
《海之戀》的引子為G 大調。先由鋼琴的中音區和高音區奏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減三和弦以及省略五音的大小七和弦,疊置出密集排列法的色彩性和弦,加上輕快的跳音與長線條的延音線保持音,碰撞在一起,配上高音區的明亮三者的有機結合,組成了一個四小節的引子,使音響效果組合在一起,讓人浮想聯翩,仿佛身在其中。
第一樂段從主題材料上看,它是一個非重復性的主題材料,但在旋律中卻運用到疊置的手法,首尾相呼應,第一句的結尾是第二句的開頭,使樂句之間的關系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系。從調式調性上看,是單一調性,它是大調開始的樂段,大調的明亮、宏偉、大氣的感覺烘托出過去祖國帶給人們的祥和與平靜,人與人之間的樸實無華。
這首歌曲巧妙地融合了旋律中的連貫漸進和跳躍變化。它將音程的不同運用,如四度、五度的跳躍與音程的級進,充分展示了藝術歌曲中音程跨度的獨特特點。通過下行的跳躍,歌曲傳達出穩重的音樂形象,而上行的跳躍則擴展了旋律的廣度,同時釋放出充滿激情和豪邁的情感。音程中的級進則更多地用于表達歌詞的內容,將回憶的情感逐層展示。整體而言,這些音程變化為歌曲增添了豐富的情感和層次。(見譜例1)
譜例1:

下面譜例2 是節奏變化一個比較明顯的范例,下方樂譜將上方的節奏進行了擴展的處理,在原本長音演唱的基礎上,同時把節奏處理得更為精細,不僅符合歌詞節奏的同時,還在音樂上也是非常好的變奏。節奏的變化是馬爍老師對作曲技術使用得心應手的展示,也讓旋律線條發展得更為完善。
譜例2:

在歌曲的創作中, 詞與曲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歌詞與音樂之間的關系。旋律會有高低起伏,同時也會產生出音樂的語言化與語言的音樂化的問題。但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詞與曲結合的過程中,巧妙地將創作的旋律與歌詞的發音吐字相契合, 開始的時候讓人回憶著過去的景象,站在海邊聽著海浪的敲擊和漂泊的桅桿訴說著過去人們的景象。但在詞的最后祖國變革來臨了,變革的到來使他興奮、激動,因為變革的到來意味著祖國煥然一新的時刻到來,所以旋律上能明顯感覺到情緒的提升,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憧憬,展現了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延伸歌詞內容和耐人尋味的音樂美。詞與音樂精湛地結合在其作品中被透露出來;并且將和聲手法融入鋼琴伴奏中,增強了旋律聲部從容自如的配合,達到渾然天成的效果,因此這也是作曲家可贊之處。
在聲樂作品中,人聲與琴聲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在這首作品中,隨著引子、間奏、尾聲進入的過程中,鋼琴伴奏在演奏者的情緒、力度以及強弱起伏而起伏,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鏈接作用,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但筆者認為它們更像是水彩筆與白紙之間相互對比映襯融為一體且缺一不可的關系。
在這首作品中,第二部分歌詞結束后,作曲家并沒有立即重復旋律以加深對其印象,而是強調了鋼琴伴奏的作用,運用了三連音和雙音來演奏之前的旋律片段,達到一種回味無窮的意境。在后面的譜例可以發現,鋼琴與人聲之間猶如對話一般表達出所要傳達的情感,從而在人聲與鋼琴之間達到情感的統一。
在聲樂作品中會出現不同的層次對比,在《海之戀》這首歌曲中,從引子部分開始一直到尾聲部分結束,它的節奏節拍都有所不同,這是作曲家進一步透過作品所詮釋的思想內涵以及人文氣息,從而在人聲與琴聲節奏和速度的協調中,達到人聲、琴聲的完美統一。
聲樂歌曲是一門合作的藝術,筆者認為只有將鋼琴的伴奏與聲樂演唱在各個方面、多個角度以及多個維度上不斷融合,才能夠實現更協調的合作效果,從而呈現出更加立體和統一的音樂體驗,更具有藝術性。
在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不再只是一個附加元素,而是逐漸成為藝術歌曲的延伸和表達工具,通過鋼琴演奏,可以更好地詮釋和凸顯藝術歌曲的核心理念和情感。同時也是藝術歌曲聲樂演唱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組成部分。
《海之戀》這首作品是不帶旋律的鋼琴伴奏,A 段主要由兩個樂句組合而成,旋律線條平穩且具有親和的感覺。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自由前進,觀察其伴奏音型的特點,引子和A 段部分,是以縱向柱式和弦伴奏音型為主要的類型,可以更好地發揮出多聲部的特性。同時在節奏上運用了延留音的保持,作為一種“非常規”律動的節奏型,改變了強弱變化的規律,會使音符時值有更多的重拍感。在聽覺上打破常規的節奏律動,使律動感更強,同時強化了音樂形象的藝術魅力,聽覺上的反復沖擊,更加形象地描繪海浪拍擊的畫面感。引子的結尾處,馬爍老師沒有運用傳統的完滿終止,而是將屬七和弦作為過渡,與這首歌的歌詞貼合,進入A 段第一樂句后巧妙地運用了鋼琴的中高音區聲部清麗動聽的特色,促進歌詞與旋律氛圍的融合。
1.柱式和弦的伴奏音型
《海之戀》這首曲子的伴奏音型采用了柱式和弦,而且在開始位置以中板速度呈現。歌曲的引子則以左手的“sol”保持音為開端,接著右手從中音區進來,彈奏G 和弦,又在高音區重復一遍,增加空靈的效果。這樣的手法重復了四個小節,營造出平靜的海面,海風微微吹過的景象。伴奏旋律的右手主要以三度、四度音程構成柱式和弦。
譜例3:

如譜例3 所示,前三個小節的和弦線條很平穩,作者只是在和聲效果上,運用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和減三和弦在色彩上做了一下對比,第三小節做了一個主和弦的轉位和弦,最后第四小節以一個省略五音的屬七和弦中的轉位和弦結束引子。
2.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
《海之戀》的A 段開始左手部分運用到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還是從主音“sol”進入,把每一小節的和聲分解,可以營造出海浪涌動的效果。
譜例4:

如譜例4 所示:A1段與B 段的鋼琴伴奏織體變得更加豐富,是以分解和弦中還加入三連音、六連音等,與歌詞結合,速度加快,與A 段不同的是,這部分為對比展開段的高潮部分,優化了歌曲的音樂流動性,B 段在A1段的伴奏基礎上,引入了三連音和六連音的節奏音型。這樣的編排營造出更具歌唱特質的音樂氛圍。歌曲的和聲層面也通過縱向的色彩變化,增強了整體音樂作品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左右手的六連音連奏,彈奏時要有流暢感,形象地展示大海海浪的流動感與生氣勃勃的樣子。
最后尾聲部分,作者運用右手中音區三連音與七連音的形式,左手是八度的保持音,疊加低音區的厚重感,營造出對祖國深情歌頌的效果。三連音以及七連音分解和弦與之前的對比,并且音色基本都集中到中音區的表現,襯托著人聲,情感表達力會繼續烘托,具有抒發激情之特點,全曲完整、意境悠長。
通過本文以上論述可見,藝術歌曲《海之戀》在思想上與作曲技術上都具有獨特之處,并對歌詞的掌握也有著細膩的表達。學習藝術歌曲就像探索“蜀道”一樣,需要持續地追求和努力,希望通過本文的簡要分析,能夠增進自己在音樂方面的造詣,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