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勝,羅 琦,舒 宇,黃秀琴,勒世海,王曉東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西 撫州 344000)
術后傷口裂開(SWD)指外科手術后閉合皮膚切口邊緣分離,伴或不伴皮下組織、器官或植入物的暴露。SWD是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其治療給臨床帶來了巨大挑戰。隨著人口老年化和全球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肥胖)的增加,以及患者相關的合并癥均可能增加了發生SWD的風險。因此,本研究探討了骨科SWD的潛在風險因素,旨在為手術傷口管理及SWD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1一般資料 通過病歷系統回顧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160例骨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93例,女67例;年齡17~72歲,平均(59.3±8.8)歲;手術類型包括股骨粗隆間骨折閉合復位內固定術、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鎖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等。將80例骨科手術切口裂開患者作為病例組,80例手術切口愈合良好患者作為對照組。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方法 收集2組患者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既往或現在吸煙、圍手術期低溫、傷口感染、切口類型、基礎疾病、合并貧血等并進行相關分析。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將χ2檢驗篩選具有統計學差異的因素作為自變量,手術切口裂開情況作為應變量構建logistic回歸方程,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進一步篩選潛在的風險因素。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病例組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17~72歲,平均(60.2±9.3)歲;鎖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25例,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10例,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18~69歲,平均(69.4±8.7)歲;鎖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30例,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12例,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38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2.2SWD相關因素 BMI、圍手術期低溫、切口類型、傷口感染、合并糖尿病、合并貧血患者發生SWD的可能性較大;而發生SWD與患者既往或現在吸煙、手術類型等因素無關。見表2。

表2 SWD相關因素[n(%)]
2.3SWD風險因素 傷口感染患者發生SWD的風險最高,其次為BMI超標患者,圍手術期低溫影響最小。見表3。

表3 SWD風險因素
SWD是術后常見早期并發癥之一,多見于腹部及鄰近關節部位的手術,一般發生在術后6~9 d,表現為患者突然用力后切口裂開并伴劇烈疼痛。術后出現傷口裂開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情況,除宣告手術可能會出現嚴重并發癥外,還意味著接受手術的患者體質非常糟糕,存在很多不利于術后傷口愈合的狀況。SWD不僅延長了患者住院時間,還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1]。因此,本研究選取近年來本院發生傷口裂開和傷口愈合良好患者分別作為病例組和對照組,采用χ2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法篩選了手術傷口裂開潛在的風險因素,旨在為手術傷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將χ2檢驗篩選具有統計學差異的因素作為自變量,手術切口裂開情況作為應變量構建logistic回歸方程,結果顯示,BMI、圍手術期低溫、切口類型、傷口感染、合并糖尿病、合并貧血為SWD的風險因素。有學者分析了外科手術切口裂開相關因素,得到類似的結果[2-3]。具有上述潛在風險的手術患者為SWD的高危人群,應納入手術傷口裂開預防管理工作中,并為不同風險患者制定特異性預防措施,逐步構建基于“治未病”以醫務人員為主導的傷口管理理念對傷口進行干預。
BMI高的肥胖患者術后切口部分脂肪液化會增加傷口裂開風險[4-6]。因此,降低肥胖患者術后脂肪液化有利于降低患者SWD發生率。骨科患者術后發生切口脂肪液化有很多原因,如在手術過程中過長時間使用高頻電刀會產生高溫,對切口皮下脂肪組織造成淺表性燒傷,引起部分脂肪細胞因熱損傷發生變性,同時,脂肪組織內毛細血管由于熱凝固作用而栓塞,使肥胖患者脂肪組織血液供應進一步發生障礙,影響傷口愈合;此外,術中拉鉤用力過大、切口長時間暴露空氣中也會造成切口脂肪液化。為降低肥胖患者SWD風險可考慮術中合理使用高頻電刀,術中操作盡量輕柔,不可暴力牽拉軟組織,以減少對軟組織的壓迫[7]。
圍手術期低溫能直接損害機體的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細胞的氧化殺傷作用,減少多核白細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動,降低外周血單核細胞分泌細胞因子的活性,增加患者術后感染風險,影響切口愈合。為降低圍手術期低溫對傷口愈合的影響,可在圍手術期或術中給予患者恒溫毯[8]。
貧血患者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攜帶氧氣的能力下降,易造成切口組織缺氧而影響傷口愈合。對合并嚴重低蛋白血癥患者應積極改善營養狀況,必要時先給予補充新鮮血漿及其他膠體液,盡量糾正低蛋白血癥[9-10]。
糖尿病患者傷口經常不易愈合或延期愈合,從而引發慢性傷口發生感染,因此,針對糖尿病患者在控制糖尿病情況下可通過增加換藥頻率、加強飲食護理及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飲食,以加快傷口愈合[11]。
SWD處理措施:(1)僅為真皮層縫合對合不好引起的局部裂開者可通過更換敷料給予保守治療。(2)急性切口裂開者應急診清創縫合。(3)慢性切口裂開者要保持切口干凈,每天更換敷料,預防感染,待新生肉芽長出后可考慮進行二期縫合。(4)縫合方法為深筋膜層作為承擔張力的主要層次要緊密閉合,建議使用免打結縫線進行縫合,張力可靠;皮下縫合時充分減張,真皮層建議使用倒刺線皮內縫合,使切口對合良好,減少切口位移的產生。(5)有條件時可使用預防性負壓傷口治療系統。
總之,對圍手術期SWD的高危患者應針對其高危因素制定個性化預防措施,對已出現SWD的患者及時采用有效的救治措施,從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