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菲,楚金申△,潘 京,薛國輝,梅寒穎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1.檢驗科;2.風濕免疫科,江西 九江 332001)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多因素自身免疫性炎癥疾病。其特點為持續性滑膜炎癥、全身性炎癥和自身抗體異常表達。RA發病率為0.5%~1.0%,并以每年5/10 000的速度遞增。持續發作的RA極易導致關節和肌腱損傷,以及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并發癥,嚴重者甚至導致殘疾和死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因此,早期診治顯得尤為關鍵[1-2]。但至今其病因尚不清晰。目前,研究較為成熟的白細胞介素-12(IL-12)、IL-23、IL-27、IL-35家族細胞因子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起著重要作用,同時,還可作為包括RA在內的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靶點[3-4]。IL-39作為IL-12家族新成員,由B淋巴細胞分泌。已有研究表明,IL-39參與介導了動物體內多種炎癥反應,是一種重要的促炎性細胞因子[5]。目前,IL-39在RA患者中的表達變化的研究較少見。本研究通過檢測RA患者血清IL-39水平,探討了IL-39在RA患者中的變化及與疾病活動度的關系,以期為臨床診療RA提供新的參考依據。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本院風濕免疫科收治的RA患者46例(RA組),其中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齡(53.53±12.71)歲;符合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和歐洲抗風濕病聯盟更新的分類標準,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依據疾病活動度評分28(DAS28)分為活動期(19例)和穩定期(27例,DAS28≥2.6分)。DAS28是評估RA患者疾病活動度的常用方法,臨床常用的為基于腫脹關節數、壓痛關節數、紅細胞沉降率(ESR)或C 反應蛋白(CRP)值計算得出的DAS28-3,是對患者疾病活動度的整體評價,得分越高表示疾病活動度越高。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3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1.48±11.87)歲。2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方法
1.2.1血液標本采集及處理 采集2組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其中干燥管2管,枸櫞酸鈉ESR試驗管1管。干燥管中的一管給予3 5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并于-80 ℃冰箱保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IL-39水平。人IL-39酶聯免疫試劑盒購自廣東恒遠生物公司,所有步驟嚴格按試劑盒操作說明書執行。干燥管中的另一管用于檢測CRP、類風濕因子(RF)和抗環瓜氨酸抗體(CCP),枸櫞酸鈉ESR試驗管用于測定ESR。CRP、RF采用美國貝克曼特定蛋白分析儀IMMAGE800原裝配套檢測系統進行測定,CCP采用深圳亞輝龍iflash3000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原裝配套檢測系統測定。
1.2.2觀察指標 觀察2組研究對象血清IL-39變化和炎癥指標(包括RF、CCP、CRP、ESR等)。

2.12組研究對象血清IL-39、炎癥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RA組患者IL-39、RF、CCP、CRP、ESR均明顯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研究對象血清IL-39、炎癥指標比較
2.2不同分期患者血清IL-39水平比較 活動期患者血清IL-39水平[(41.00±6.77)pg/mL]明顯高于穩定期[(24.84±5.15)p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158,P<0.001)。
2.3血清IL-39水平與疾病活動度的相關性 血清IL-39水平與DAS28明顯相關(r=0.675 7,P<0.05)。見圖1。

圖1 血清IL-39水平與疾病活動度的相關性
RA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多因子、慢性炎癥過程相關的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損傷關節和關節外器官,包括心臟、腎臟、肺、消化系統、眼睛、皮膚和神經系統。RA發病機制復雜,與體內多種免疫細胞及細胞因子均相關,但其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6-7]。且易與其他類型關節炎混淆,如骨關節炎、假性關節炎、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癥性關節炎等。RA的活動度評價目前主要依賴基于機體臨床癥狀的DAS28,存在較大的主觀性。雖然近年來將炎癥指標ESR、CRP等血清標志物引入了活動度評分中,但這兩項指標對RA并無特異性,且易受感染等因素的影響[8]。因此,找尋其他更適合評價AS疾病活動度的血清標志物顯得尤為重要。
眾所周知,炎癥介質在驅動滑膜細胞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進而導致關節炎癥和關節破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腫瘤壞死因子α、IL-6、IL-12等多種促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在RA患者的血清和滑膜液中明顯增高。IL-12家族細胞因子是一組獨特的異二聚體細胞因子,包括IL-12、IL-23、IL-27,以及IL-35和最近的IL-39。IL-12家族參與體內多種炎癥反應,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起著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較為成熟的IL-12家族細胞因子有IL-12、IL-23、IL-27和IL-35。其中IL-12、IL-23和IL-27主要由激活的抗原提呈細胞如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IL-12是該家族最早發現的炎性細胞因子,主要通過促進輔助性T淋巴細胞1分泌γ干擾素激活巨噬細胞發揮抗細胞內病原體感染及抗腫瘤作用;IL-23在維持輔助性T淋巴細胞17增殖分化并促進其分泌IL-17參與慢性炎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進程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IL-27可誘導調節性T淋巴細胞分泌IL-10,具有促炎及抗炎雙重作用[9]。IL-35作為一種新型免疫抑制細胞因子,主要由叉頭狀螺旋轉錄因子3+的調節性T淋巴細胞產生。也有研究表明,某些調節性B淋巴細胞可產生IL-35,發揮負向免疫調節作用,誘導免疫耐受[10]。有研究發現,IL-12家族成員(IL-12、IL-23、IL-27和IL-35)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起著重要作用,還可作為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靶點。如優特克單抗作為一種針對IL-12/IL-23p40的治療藥物,已被批準用于治療銀屑病和銀屑病關節炎。另外,至少有10種針對IL-12、IL-23或IL-23相關信號通路的治療藥物正在17種人類免疫介導的疾病中接受臨床檢查。IL-27、IL-35也均為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細胞因子,對免疫反應具有驚人的不同影響,也可利用其可行的治療靶點治療人類炎癥性疾病。因此,針對IL-12家族成員的藥物研究是治療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IL-12家族細胞因子是α/β異二聚體,由一個α亞基(IL-23p19、IL-27p28、IL-12p35)和一個β鏈(IL-12p40、EBI3)組成。雖然目前IL-12家族中有4個已知的成員,但預測的組合為6個。因此,額外的配對,如IL-23p19/EBI3是可能的。已有研究通過在體外結合不同的α亞基和β鏈蛋白,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穩定的p19/ebi3異質二聚體,并命名為IL-39,并已證明其在體內外具有生物活性。IL-39作為IL-12家族的新成員,與IL-35共享EBI3亞基,由B淋巴細胞產生及分泌體外感染EB病毒的人類B淋巴母細胞系高表達EBI3蛋白。且已有研究表明,無論在體內還是體外,激活的B淋巴細胞均能產生及分泌IL-39。已有研究發現,與其他IL-12家族細胞因子比較,介導MRL/LPR小鼠狼瘡樣疾病的活化B淋巴細胞分泌IL-39(IL-23p19和EBI3)水平明顯升高。為進一步研究IL-39在狼瘡樣疾病中的潛在作用,有研究從狼瘡小鼠體內分離并篩選出GL7+細胞,并利用相應的短夾RNA減少激活的B淋巴細胞中IL-23p19、EBI3、IL-12p35、IL-12p40蛋白表達構建相應的缺陷型。當過繼轉移IL-27p28、IL-12p35、IL-12p40缺陷型GL7+B淋巴細胞后,小鼠脾臟顯著變大且伴隨蛋白尿出現,而當過繼轉移IL-23p19或EBI3缺陷型GL7+B淋巴細胞后,小鼠脾臟明顯變小且蛋白尿癥狀減輕。提示IL-39可能是一種重要的促炎性細胞因子,可參與介導動物體內多種炎癥反應,同時,抗IL-39多克隆抗體還可改善狼瘡樣MRL/LPR小鼠自身免疫癥狀[11]。提示IL-39可作為系統性紅斑狼瘡潛在的治療靶點。
IL-39作為一種新發現的IL-12家族成員,已發現可參與介導動物體內的多種炎癥反應,且與CRP、cTNT、proBNP等炎性細胞因子呈正相關。有研究表明,其他免疫細胞,如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均可表達IL-39 RNA[12]。而RA的免疫功能紊亂離不開相關免疫細胞的異常。固有免疫細胞(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NK細胞、粒細胞等)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細胞(B、T淋巴細胞)均與RA的疾病進展密切相關,在RA的免疫耐受異常、免疫應答調節機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3]。提示IL-39或在RA患者中發揮一定的生物學效應,本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與對照組比較,RA患者血清IL-39水平明顯升高。此外,活動期RA患者血清IL-39水平明顯高于穩定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IL-39在RA發病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并有助于疾病活動度的評價,與WANG等[12]在系統性紅斑狼瘡中的研究結果一致。另有研究表明,IL-39水平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中明顯升高,且與超敏CRP呈正相關,間接表明IL-39介導了人體內多種炎癥反應,或可作為一種新型的血清標志物。
B淋巴細胞在RA的發病機制中起著多方面的作用,其可作為抗原遞呈細胞活化T淋巴細胞、參與異位淋巴組織的生成和調節機體免疫反應。RA患者的許多細胞均可在滑膜處產生細胞因子,如中性粒細胞分泌腫瘤壞死因子家族B淋巴細胞活化因子,可影響B淋巴細胞的存活、聚集、機化和轉運。同時,腫瘤壞死因子家族B淋巴細胞活化因子可促進B淋巴細胞表達IL-39,反之,IL-39又可誘導中性粒細胞分化、發育。說明IL-39在RA的疾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促炎作用,與CRP、ESR等炎癥指標比較,具有更高的特異性。同時,IL-39與RA的疾病活動度密切相關,或可作為RA的活動度監測指標。
綜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證實了RA患者血清IL-39水平升高,或可作為評價RA活動度的新型血清標志物,對RA患者具有一定的輔助診斷價值。但目前關于IL-39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許多問題尚未解決。除激活B淋巴細胞外,IL-39與其他細胞的關系及相互作用機制亟待進一步研究。同時,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研究對象來源較局限,研究結果可能有偏差;(2)樣本量偏少,還需長期大樣本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上述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