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婧
摘要:商業銀行運行的過程中,會因為市場經濟變化、自身管理等因素出現流動性風險。為了解決流動性風險問題,需要發揮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職能,做好流動性風險管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銀行內部各項工作實施效果。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本結構;流動性風險
一、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監管
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資產負債率高的現象,行業排名前十的十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率的平均值為75.17%,財務風險偏高。成熟的商業銀行進入比較穩健的發展階段后擁有如此之高的資產負債率是不合適的。股權融資比債券融資成本更加低廉,商業銀行的還款壓力要比債務融資小得多。但是目前商業銀行對外部融資的依賴性較強,這使得商業銀行的債務比例超過權益比例,融資成本偏高,這樣的資本結構不具穩定性,不利于商業銀行的穩步發展。
最優資本結構是指商業銀行通過融資活動(包括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達到資本結構的一種平衡狀態,在此狀態下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商業銀行融資成本并最大化股東權益價值,從而實現商業銀行的長期健康發展。確定最優資本結構的方法有很多種,但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利用財務杠桿對資本結構進行分析,另一個是通過市場反應對資本結構進行分析。
首先,通過利用財務杠桿對資本結構進行分析。財務杠桿是指商業銀行在融資過程中所采用的債務和股權的比例關系。商業銀行借入的債務資本在稅收政策下有利可圖,這就是所謂的財務杠桿作用。當商業銀行借入債務資本時,利息支出可以在所得稅前扣除,因此,債務資本的成本相對于股權資本的成本更低。然而,當債務杠桿過高時,商業銀行的財務風險也會增加。
其次,通過市場反應對資本結構進行分析。這是指商業銀行通過股票價格和債券價格反映出的市場對商業銀行的看法。如果股票價格高于內在價值,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發行新股融資,這將降低財務杠桿,從而降低成本并提高股東權益價值。然而,如果市場對商業銀行的信心不足,股票價格可能會低于內在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債務融資來提高財務杠桿,這將降低股東的風險,并提高商業銀行的信用度。
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管理工作的實施,需要審計人員從多個方面入手,了解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對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的實施方式、風險發生的因素等等,為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開展提供依據。從風險監管指標方面看,修改版未做調整,仍然只包括流動性比例和流動性覆蓋率兩項監管指標,但提出了明確的最低監管要求,即要求商業銀行應當持續達到25%和100%的最低監管要求。
二、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對流動性風險的案例分析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下面的研究選取了表1中所示的樣本。所使用的財務數據是從國泰安數據庫、各家商業銀行的年度財務報表以及財務數據摘要等資料中獲得的。
(二)研究假設
假設:第一大股東持有更高比例的股份,商業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會更低。如果前五大股東掌握了較大的持股比例,那么他們將有能力以集中的力量來決定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前五大股東將會相互制約,共同做出有利于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決策,并有利于商業銀行實現經營收益的最大化。基于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設:商業銀行的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增加,則可進一步促進凈資產收益率的提升。
如果商業銀行的第一大股東為國家,國家將能夠對商業銀行進行直接的控制,國家有可能會使商業銀行做出一些經營決策來適應國家政策的實行。這些經營決策在執行時都會降低商業銀行的收益,減少銀行的盈利。因此,第一大股東為國家的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可能會降低,凈資產收益率也可能會變小。
如果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越大,按照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來說,越有可能在經營過程中產生規模效應,從而提高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因此,本文假設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越大,凈資產收益率就越高。
(三)變量選取及構建模型
本文采用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衡量流動性風險的指標。一般來說,面板數據模型可以用以下方式表述:
在這個研究中,我們首先進行了變量的協方差檢驗和Hausman檢驗,然后建立了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
(四)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2顯示了對變量進行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由表2可知,ROE的最小值為0.1156,最大值為0.2322,平均值為0.1711。標準差為0.0275,標準差較小。ROE整體的離散程度較小,說明商業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普遍處在同一個水平,相差不大。CR1的最小值為0.1273,最大值為0.6772,均值為0.3227。標準差為0.1801,標準差較大。從收集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國有五大行的CR1明顯大于其他11家商業銀行,均值為44.48%,而其他11家商業銀行的均值為26.39%。CR5的最小值為0.3379,最大值為0.9275,均值為0.6621。標準差為0.2233,標準差較大。從收集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國有五大行的CR5明顯大于其他11家商業銀行,均值為90.59%,而其他11家商業銀行的均值為59.94%。CP的最小值為0.0883,最大值為0.4033,均值為0.2364。標準差為0.0651,標準差較小。CP整體的離散程度較小,說明各家商業銀行附屬資本與核心資本的比率相差不大。CAR的最小值為0.0998,最大值為0.1539,均值為0.1230。標準差為0.0136,標準差較小。CAR整體的離散程度較小,說明各家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相差不大。SIZE的最小值為26.7964,最大值為30.8148,均值為29.0981。標準差為1.0687,標準差較大。SIZE整體的離散程度較大,說明各家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相差較大。與其他11家商業銀行相比,國有五大行的資產規模明顯更大。
(五)回歸分析
實證結果表明:
模型整體擬合度較好。回歸結果顯示,R-squared為0.927895,Adjusted R-squared為0.891842。說明所選的關于資本結構的解釋變量與商業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相關性較強。
CR1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其系數為0.143742。說明CR1與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呈正相關關系,且相關性較強。與前文假設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為CR1越大,說明第一大股東能夠對商業銀行實施絕對控制,當股東做出決策時,就會減少與其他股東的信息交流成本。
CR5即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H即第一大股東性質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不顯著,說明CR5、H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沒有顯著影響。
CP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系數為0.133729。說明附屬資本與核心資本的比值越高,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就越大,與前文假設相符。如果商業銀行的附屬資本越多,那么大量的附屬資本能夠為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提供充足的資金,同時能夠豐富商業銀行的債務結構。
在顯著性水平為5%的條件下,資本充足率與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呈現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具體來說,資本充足率的系數為-0.864644,并且具有統計顯著性。CAR提高1%,凈資產收益率將會減少0.86個百分點。與前文假設不同。原因可能為資本充足率過高,可能意味著商業銀行為了符合國家對其資本充足率監管的要求,而占用了大量的資本,減少了這部分資產所能帶來的收益,因而降低了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建立健全商業銀行的外部制度環境。商業銀行優化其資本結構,僅僅靠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外部的發展環境同樣起著很大的作用。監管當局應建立健全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改革提供基礎。
三、政策建議
1. 加強流動性風險防范意識
商業銀行應主動加強自身流動性風險的防范意識,不能有只要有出現危機就可以依賴政府或央行的想法,只有商業銀行自身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發生流動性風險。
2. 成立專門流動性風險管理部門
為了避免中小型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風險,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的部門來管理流動性風險。該部門可以根據銀行的流動性情況和自身發展情況,設計相應的流動性管理方案或流程,以評估和監控流動性情況。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防范銀行體系出現流動性風險。
3. 加強金融科技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在大數據背景下,商業銀行需要拓展金融科技應用場景,結合自身業務鏈條加強金融科技應用,不斷開發新的風險管理工具和模式,體現商業銀行流動風險管理優勢。商業銀行應積極應用大數據技術搭建風控平臺,量化各類風險,為相關人員風險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信息,提升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首先,城市商業銀行應利用金融技術收集和整合信息數據。城市商業銀行應利用相應的金融技術,高效收集和整合信息數據,建立數字資源庫,為風險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城市商業銀行還需要認識到底層數據的價值,提高底層數據的數字化程度,加強數據庫維護。商業銀行還需要利用金融技術獲取穩定的第三方數據,如產業鏈信息、稅務信息等,并將行業數據、公共數據、自營數據整合到一個數據庫中,使這個綜合數據庫能夠更好地為風險管理提供服務。其次,商業銀行需要利用金融科技來增強風險的識別和評估能力。城市商業銀行需要構建大數據風險評估模型,把握潛在模式,加強風險控制。風險管理人員需要對獲得的信息進行深度挖掘,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風險進行預測。最后,金融科技還可以幫助商業銀行從數據的多個維度進行風險分析,在掌握大量可靠數據的基礎上全面反映風險因素,描繪風險全景管理視圖,提高風險管理的有效性。
4. 提高商業銀行管理者風險管理意識
提高商業銀行管理者流行性風險管理意識,形成對全面流行性風險管理的正確認識是提高商業銀行流行性風險管理水平的前提條件。一是商業銀行管理者要提高自身認識,時刻具備流行性風險意識和危機意識,將流行性風險意識納入戰略部署中。借助戰略部署的防御能力和保護能力,構建起系統化和全面化的風險管控體系;二是商業銀行管理者改變傳統經營理念,始終將風險管理放在突出、顯眼的位置。尤其是在國際市場競爭尤為激烈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管理者更需要厘清經營發展與風險防控之間的關系;三是立足商業銀行內部加大對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宣傳力度。
在擴大宣傳的過程中促使商業銀行全體員工加深對流動性風險管理的認識,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流行性風險控制體系;四是商業銀行管理者要定期加強對內部人員的流行性風險管理專業化培訓,制定完善的流行性風險管理監督機制。依靠制度有效防范風險;五是將流行性風險管理納入商業銀行文化,商業銀行文化與流行性風險意識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塑造出科學合理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文化。在商業銀行管理者的帶領下促使底層員工不斷加強流動性風險管控意識。
5. 樹立流動性風險管理理念
商業銀行在流動性風險管理中,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對流動性風險管理制度、體系是否完善進行管控。管理制度體系的建設,明確相關崗位人員的崗位工作情況與職能,是推動商業銀行各項工作實施的關鍵。通過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的實施,可以了解工作人員是否按照要求工作,了解各個崗位工作情況。第二,加強對流行性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該系統的建設,可以及時發現商業銀行運行中存在的風險,能夠減少外界因素對銀行發展的影響。第三,對流動性風險控制的風險限額是否合理進行審核。
6. 構建智能綜合風險管理體系
加強大數據時代的風險管理,商業銀行需要重視構建智能綜合風險管理系統,并在此系統的支持下推動各項風險管理工作的高質量實施。智能風險管理系統的核心特征體現在對銀行數據的智能分析和管理上。
首先,與傳統風險管理相比,智能風險管理旨在通過大數據技術將數據負擔轉化為信息財富,提升數據利用價值。在大數據時代,構建商業銀行智能風險管理系統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挖掘其價值,使其成為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加強對數據資源的利用,可以幫助商業銀行明確風險管理的不足,在更好地了解客戶和市場的基礎上,增強風險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其次,構建智能風險管理體系需要商業銀行加強前瞻性管理,利用相應的智能技術提高管理主動性。在傳統的風險管理中,由于溝通不暢,各部門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無法全面了解銀行的經營情況,從而增加了銀行流動風險管理的成本,降低了銀行流動風險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在商業銀行的應用,可以深入挖掘各種風險信息,并根據風險來源,將風險信息智能推送給相關人員,促進相關人員與智能技術之間的高效協作,不斷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增強風險管理的主動性。
再次,在大數據時代,商業銀行流動風險管理需要實現智能化操作,為客戶提供高效、專業的服務。商業銀行需要利用相關技術將風險管理信息轉化為風險管理規則并嵌入到各項業務中,提高業務處理的智能化水平,減少增加風險的人工操作。目前,許多銀行在信貸業務等方面實施了智能決策,既提高了風險管理效率,又給客戶帶來了良好的體驗感。
總而言之,在商業銀行運行的過程中,流動性風險的出現,對銀行正常運行產生較多的影響。通過開展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可以發現并解決金融機構在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的問題,并就銀行的實際運作情況提出相應的管理建議,以減少流動性風險對銀行發展的不良影響。實際工作中,樹立全過程管理工作理念,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依據,為銀行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之亮.中國大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治理及其優化路徑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21.
[2]柴琳.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38(05):63-66.
[3]萬昕.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1.
[4]李莉.上市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對流動性風險的影響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2021.
(作者單位:吉林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