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
一
一年前我曾經到過這個村子,那時只是路過到山頂去看云海,不知道這個村子叫啥名。今天故地重游,才知道這個村子叫石家灣。當看到新修的紅藍彩色路面、粉紅色亮化墻面的房子和圓形的廣場時,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腦海里默默問道:“這變化也太快了吧?”
于是,我仔細觀察了這個一年前還沒有的圓形廣場,用腳步丈量了一下,直徑有52步長,按我的一步0.75米計算,大約有40米左右。周圍的臺階上有盆栽的花草點綴,園內用灰白色石塊鋪墊,干凈整潔。石家灣有42戶人家182人,距縣城20公里,為了打造鄉村旅游,現在建了兩個集中養殖場,路面進行了擴寬改造,房子統一亮化。下步準備把石家灣打造成花海、竹海、草海、云海,開展星空露云游,動員村民利用自家的房子開展農家樂、民宿、燒烤等項目,增加村民收入,把石家灣打造成AAA級景區。
2022年以來,隨著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的深入推進,麻栗鎮搶抓機遇,聚焦石家灣村豐富生態資源,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統籌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涉農整合資金、外交部援建資金、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等2300萬元,制定3年項目建設規劃,石家灣村逐步進入發展快車道。截至目前,村莊共改造提升道路4公里、飲水管網2500米,新建了1個4900平方米的游客服務中心、有70個停車位的2個停車場、10個觀景臺、3個觀景塔和1個5G基站,各類基礎設施基本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同時,結合綠美建設,統一規劃改造村莊風貌,改善人居環境,引進項目發展了萬壽菊、油菜花、佛手瓜、肉牛養殖等特色農業,推動村民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不斷改善旅游環境,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石家灣是個神奇的地方,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云海。從石家灣對面的山上、縣城或者麻栗坡至天保口岸的二級路上,向石家灣遠遠望去,石家灣經常是云霧繚繞,白云飄浮,山高坡陡,房屋時隱時現。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這兩句詩,仿佛就是為石家灣寫的。如果把生活在石家灣的人家,比喻成天上人間,也說得過去。因為從石家灣山頂看云海,石家灣被一片茫茫云海籠罩,飄浮漫游的云海下面,不知道是山峰還是溝壑,讓人琢磨不透。山峰實景和云海虛浮,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而在山頂露營,踢球娛樂、放牧耕種、觀看星空、品嘗烤茶、吃點燒烤、喝點小酒……仿佛就像是生活在天上一樣,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諧,祥和。石家灣就是這樣神奇,云海籠罩時在天上,萬里無云時在人間。
由于這次是帶著任務而來,我們就近找了一戶人家采訪。村民叫石德柱,48歲,現在家里就他和一個9歲的女兒,早些年石德柱曾經到過昆明、文山、麻栗坡縣城等地打工,賺得些錢后回家創業,煮過酒,賣過燒烤。這幾年看到村里的變化,上山看云海的游客越來越多,他貸款30多萬元,對自建房進行改擴建,現有6個標間,3個單間,今年4月開始營業,已初見成效。
當我們問他有什么困難時,他回答說:“我們要是少數民族村寨就好了,這樣就可以在廣場表演民族歌舞,吸引游客了,可惜我們是漢族,沒有民族歌舞表演。”
看著他無奈的樣子,我安慰他說:“你們村寨發展鄉村旅游剛起步,可以借鑒其他的地方,晚上利用廣場開發夜市,游客觀看云海后天快黑了,如果有燒烤吸引游客留下來也不錯啊,住宿的游客就會多一些。”
他聽我說的有道理,就沒有吭聲看著我。我繼續說道:“發展旅游有個過程,要一步一步來,你看普者黑,發展旅游20多年了,才到今天這個程度,最初發展的時候,跟你們現在差不多。”
我曾經從事過旅游工作,建議到他家的樓上看看。我們一起來的人都同意我的建議,不約而同地說:“好”。在主人家的帶領下,登上二樓我就看到一個露天觀景臺,覺得位置不錯,剛好可以看到對面的云海。
接著我們又看了帶衛生間的房間,雖然被子沒有賓館鋪的規范,但干凈衛生,作為民宿還是不錯的。我問道:“今年接待游客了嗎?”
“已經接待了第一批游客了”。石德柱告訴我們說,從他的語氣中聽得出來,他對發展鄉村旅游還是挺有信心的。
從樓上下來后,對餐飲、住宿、收費等又進行了交流,我自認為了解得差不多了,就打了一個招呼上衛生間。通過實地查看感覺衛生間還不錯,里里外外打掃得比較干凈。出來后我又打量一番,發現男左女右的指示牌做得很漂亮,背景居然是一幅美麗的晚霞云海,這不禁讓我想起了4年前第一次看到晚霞的往事。
記得那是2019年農歷冬月的一天晚上,我接到一位女同學打來的電話,她告訴我說:她大哥大嫂從昆明下來,明天準備到麻栗坡看云海,請我當向導,晚飯由一位男同學安排在茨竹壩吃,問我有沒有時間?那幾天我正好沒有什么事,就爽快地答道:“有時間,我一定把你大哥大嫂接待好。”
第二天接到女同學的大哥大嫂后,我向他們簡單介紹了旅游線路:“我們今天去看云海時間還早,我先帶你們去下金廠看陰陽洞、云嶺原始森林,吃了晚飯后再去看云海,那個時候正好是看云海的最佳時間”。
女同學的大哥大嫂接受了我的建議,開著他們的轎車前往下金廠方向駛去。路上通過溝通我才知道,原來女同學的大哥是在麻栗坡高中畢業后離開的,當過知青、工人、廠領導,現在已經退休,定居昆明。下來之前,聽說茨竹壩云海很漂亮,這次是專門下來看云海的。
了解情況后,我們邊聊天邊說笑,大概40分鐘左右就到下金廠鄉陰陽洞景點,洞前有一個亭子,下車后,我們沿著石梯來到陰陽洞洞口,一股稍帶熱氣的暖風由洞內吹出,在感受了陰陽洞的暖風后,夫妻倆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洞里吹出的風像空調吹的一樣。
我對他們說:“陰陽洞其實就是夏天吹冷風,冬天吹熱風”。他們聽了頗感神奇,對大自然又多了一份敬畏。
我們繼續往前行,到了云嶺原始森林,我對他們說:“這里就是原始森林,你們看,森林長得多茂密啊!下去感受一下天然氧吧,吸收負氧離子”。他們接受了我的建議,呼吸了大量的新鮮空氣,人也精神了許多。
就這樣,我們一路走一路玩一路看風景,餓了吃點帶去的干糧,累了休息一會兒再走,停停走走,到了茨竹壩差不多快到下午三點半鐘了。就在我們想找一個地方停車時,老家在茨竹壩李家彎的男同學打電話來說:讓我們在茨竹壩街等他,他帶我們去親戚家吃殺豬飯。
大約過了10多分鐘,男同學的車就到了,下車與我們見面后,就說:“今天是到我舅舅家吃殺豬飯,你們跟著我的車走就是了。”
在這位男同學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一戶村民家,一頭刮了毛洗干凈的豬,早已砍成數塊堆放在大簸箕里,廚房里正散發出陣陣肉香味。下去4點左右,四五張桌子擺滿了飯菜,因為吃了晚飯后要去看云海,我們謝絕了主人家的飲酒邀請,匆匆忙忙吃飽飯后,告別了主人家,就驅車往石家灣山頂奔去,到了山頂剛好5點鐘。
今天運氣不錯,遠方云海層層疊起,隨風逐流,山峰時隱時現。中間一部分的云海,波濤洶涌,起伏不斷。近處的云霧飄忽不定,時而下沉,時而上浮,在我們腳下來回晃動。此時看著面前的云海,就像是孫悟空騰云駕霧的一樣,茫茫云海就在腳下,非常愜意。隨著太陽光的西落,霞光萬丈,五彩繽紛的晚霞浮現在眼前。
我是一邊拍照一邊欣賞,圓圓的太陽由橙色逐漸變成黃色、白色,中間的部分非常耀眼,就像是火爐里的炭火燒到白熱化一樣;周圍由淡黃色逐漸過得到黃色、橙色、紅色,在淺藍色背景的襯托下,甚是好看;加之山脈、云海明暗變化,一幅層次分明、霞光照耀的晚霞云海圖美麗無比,難得一見。太陽則由大逐漸變小,光線由強變弱,慢慢消失在茫茫云海的遠山背后。能看到這么美麗晚霞的演變,真是可遇不可求,不禁讓我想起李商隱的兩句詩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仿佛這兩句詩就是為眼前的晚霞寫的,非常貼切,似乎再以找不到恰當的文字來描述了。隨著光線的逐漸暗淡,這樣美麗的景觀大約持續七八分鐘就消失了。我心有些不甘,感覺到美好的時光過得太快了,怎么這樣短暫啊!我突然來了靈感,美麗晚霞還可以再加上一句:時間太短暫。連起來就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時間太短暫。不知我這樣加了一句話是否恰當,但我看到的晚霞確實如此。
欣賞到美麗的晚霞后,我們也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山頂,打道回府。
告別了石德柱一家,我們的車子行走在石家灣前往茨竹壩街的路上,剛出村寨,只見公路兩旁的萬壽菊已經開放,花瓣還比較小,還不是盛開的時候,估計再過一個月就盛開了,不過花海的雛形已經顯現出來。
二
道路蜿蜒起伏,由石家灣到石筍村大約10公里。石筍村委會是麻栗鎮唯一的一個邊沿村委會,當我下車后,村委會大門兩邊掛的豎牌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右邊用紅色書寫的是“中國共產黨麻栗坡縣麻栗鎮茨竹壩村石筍支部委員會”,而左邊用黑色書寫的是“麻栗鎮爭創‘云南省強邊固防示范村’指揮中心”,看到這塊牌子,我腦子快速運轉,原來疫情期間,麻栗鎮強邊固防和疫情防控指揮中心就在石筍村啊。再往兩邊擴展觀看,右邊是“以鐵血意志守牢國之邊境,全力爭創‘強邊固防示范村’”宣傳內容和“茨竹壩村委會石筍村小組網格化示意圖”,示意圖標明了縣級、鎮級、村級各負責人及相關成員;左邊是“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宣傳內容。在疫情期間就聽說麻栗鎮組建了35支“老山先鋒突擊隊、黨員志愿服務隊”,全力打造麻栗鎮強邊固防2.0版,形成了“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兵”的嚴密防控體系,今天見了,果然名不虛傳。再看兩側是村規民約:“請黨放心、強邊有我”相關條款和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建設前后文字、圖片對比介紹,文字總結得很好,有六個方面的內容,即“戰區變景區、家園變花園、哨點變庭院、農民變股民、一線變前線、荒山變密林”。
看了這些內容,大大激發了我想進一步采訪的心情。我們拍了幾張照片后,就繼續往村里走去,前面一個場地的標志性建筑又把我吸引住了,右邊是紅色底座支撐的一本敞開書的造型,上面書寫有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圣神國土”和國旗、華表、人物圖案;左邊是黑色底座支撐的紅色中國地圖,地圖用黃色直線把北京與291連接起來,在地圖的左下側黑底座上用白色書寫“這里是石筍291距離首都北京2921公里”。2921是什么?這個答案直到我后來看到界碑才知道,這是后話。
我順著前方看去,一排整齊的房屋映入眼簾,房屋背后山頂上是依山而建的鐵絲網,近處有3個老大媽坐在一戶人家的門前聊天,我們幾個人走上前去與她們打招呼,以拉家常的形式對她們進行采訪,她們的年齡分別是張厚珍75歲、黃秀鳳66歲、田維瓊76歲,她們告訴我們說:她們都是2019年從豬廠搬遷過來的移民,兒女都在外面打工,她們主要是在家里帶孫子或孫女。疫情以前,做點小生意,賣米線一天有1000多元的毛收入。疫情期間,在外面打工的人都回來守邊巡防,就連她們老人都去參加巡邊。現在疫情解封了,她們希望互市點盡快開放。
告別了3位老大媽,接著我們一路向前行,我觀察了一下,路面干凈衛生,路邊有樹木挖空填土栽的蘭花、石斛等美化,在一塊空地上還有健身器材,墻上畫有人物、標語等裝飾,電桿上還安有攝像頭,這些設備幾乎與縣城差不多。
“石筍有27戶108人,是由距這里5公里的豬廠遷來的,現在石筍共有65戶261人。這樣的邊境幸福村寨,全省有30個,石筍只是30個邊境幸福村之一。”胥義聰邊走邊介紹說。
到了聯防所,掛著的藍底白字牌子是這樣寫的“麻栗坡縣麻栗鎮291附1號界碑聯防所”。聯防所有3個房間,所里有7個人,所長是在職人員擔任,其余的6個都是合同制人員。這是疫情期間組建起來的聯防隊伍,現在雖然疫情解封了,但仍然還肩負著巡邊守卡的任務。
從聯防所出來,隔壁就是邊民互市點,在互市點入口處旁邊還有一塊骷髏警示牌,說明警示牌外面還有地雷或者曾經埋過地雷。這個互市點是2022年修建好的,4面用圍欄圍住。
疫情前我曾經到過這里趕集,原來的互市點是一條街,兩邊互通,中國這邊有3個高、寬、厚約1.4米×0.5米×0.5米方形水泥柱間隔隔離,禁止車輛通行,人從剛好夠一個人的空隙中穿過;越南那邊沒有隔離物,人車都可以通過,暢通無阻。到了趕集的那天,邊民自然從附近的村寨云集到這里,小商販早早地擺好攤位,中國這邊的商販有賣百貨的、有賣牛湯鍋的、有賣快餐的、有賣米線的,還有賣燒烤的等等;越南那邊的主要以賣土特產品較多,比如草藥、蜂子、檸檬、湯鍋等,品種沒有中國這邊賣的多。麻栗坡縣城的居民也會驅車前往趕集,趕集人數大約有幾千人,還是比較熱鬧的,趕集日是星期六。
疫情期間我就沒有來過,今天看到新修的互市點,我有些驚訝,原來的街道已不存在,看到的是上鎖的鋼筋大門和里面的封閉房屋,門楣寫的是“石筍集貿市場”,右邊是“開放活邊助推鄉村振興”,左邊是“邊防穩固促進市場繁榮”。鋼筋大門高大約3米,寬大約4米,與舊市場比起來,寬敞規范,已不再限制車輛通過。
進入市場,走到與越南交界的地方,看到界碑上的291時,我才明白“這里是石筍291距離首都北京2921公里”這句話里的291,原來是指291界碑距離首都北京有2921公里。
我掃了一眼對面越南的集市,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邊防派出所還是老樣子,由于集市還沒有開通,顯得冷冷清清。
楊云彪老師是第一次來到石筍集市,看到界碑覺得新奇,站到界碑旁,右手扶著界碑擺好姿勢,請王正委用相機給他拍了一張與界碑的合影。
回到我們這邊的集市里,我打量了一下市場里房屋建筑,有2排聯排人字形房屋,卷簾門關閉,中間是一條通道。靠近左邊的山體腳下,豎立一塊長方形草綠色橫屏,上面的黨旗格外引人注目,黨旗兩邊用紅色書寫“扎根邊疆、心向中央。”靠外一點的圍欄上書寫的是“疫情終將過去,邊境從此不同”。
從集貿市場回來,已是中午,午餐訂在石筍“愛國大飯店”,此刻,正是就餐時間,我還沒有到飯桌邊,就聞到一股土雞散發出來的香味。憑我的經驗,這頓飯一定好吃,我沒有急著添飯吃,而是先盛一碗雞湯喝,邊吹邊喝,慢慢品嘗,雞湯果然好喝。土雞在城里不容易買到,即使買到,烹調出來也沒有今天這碗湯好喝,這是我的感覺。
吃飽喝足后,我們一刻也沒有停,愛國大飯店的老板成了我們的采訪對象,老板黃成亮告訴我們,他原來是文山某知名酒店的總廚師,曾獲得過云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頒發的“云南省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證”書,2020年從酒店出來回家創業,現在每月收入還不錯。
借采訪小憩時機,我順便打量了他家屋里,正門左側是一個學法普法的宣傳平臺,桌面上放有法律宣傳資料和其他的宣傳品。看來“愛國大飯店”這塊牌子不是隨便掛的,充分說明主人確實有愛國情懷,有普及法律意識和引領邊民帶頭致富的思想。他擺放這些宣傳品,我的理解就是,要充分利用邊境地區的群眾到飯店就餐的機會,通過翻閱宣傳資料,學習法律知識,了解國家強邊固防政策,在閱讀中不斷增強國家意識、國門意識、國防意識,實現“興邊富民,強邊固防”的奮斗目標。
在愛國大飯店斜對面,是一個人字形木架搭建的協商議事亭,正中央是一面黨旗和入黨誓詞。黃成亮介紹說:“每年七一建黨節,經常有外地的黨支部到這里打卡,重溫入黨誓詞,開展七一建黨活動。”經他介紹,我才注意到右邊的一塊豎牌上寫著:理想信念現場教學點。
通過實地查看和采訪,我才發現,石筍村大有作為,不僅是“興邊富民,強邊固防”的示范點,而且還是“理想信念現場教學點”。這次采訪不虛此行,讓我大開眼界,增長了不少知識,進一步了解了國家建設邊境幸福村的意義和實現“興邊富民,強邊固防”的目的,邊境村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值得大書特書。
離開石筍時,我在心里暗暗說道:“再見了,石筍!等邊民互市點重新開放后,我還會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