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路前行一路歌

2023-11-16 02:00:57方賢云
含笑花 2023年6期

方賢云

源遠流長的歷史凝聚了厚積薄發的力量,紅色文化的厚重催生、激發了昂揚向上的精神;在守望故鄉中,東升片區各族群眾同舟共濟闖新路、凝心聚力謀發展,一路前行一路歌,孕育了多少典范……

——題記

歲月曉歌,時光如夢。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中許多人默默地走散了,許多事在不經意間變淡了,許多夢被現實無情地碾壓了。然而,也有的人和事及夢卻在旋轉的年輪中積淀得越來越厚重,越來越鮮活、感人、清晰……

曾幾何時走進西疇東升片區,或是參與研討或是參加采風,或是旅游觀光或是其它別的事何止是一兩次。而這一次去卻有些特別,時間上恰逢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立秋的第二天,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曠野間豐收景象也現端倪。人員雖少,卻有幸陪同知名作家柏樺老師一同前行。頭一天去三光國家石漠公園,無論是縱橫交錯的盤山公路,還是那片碧煙下輕霧托起的晨曦,或是青山綠水襯映下土地上生機勃勃的獼猴桃,還是扶搖輕輕路過都要頓足的靚麗村莊,都還懸掛在心幕上、激蕩在心田里,不時閃現出幾幀獼猴桃架下的喜悅、未來現代化觀光農業展翼逐夢……振奮人心、精彩的畫面來,總是令人亢奮、感覺收獲滿滿。而眼前腳下鋪墊的卻是去如今已成為國家級AAA級景區,集黨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基地、省級美麗村莊、州級民族團結示范村、“西疇精神”現場教學基地為一體,毛主席批示的地方——東升村委會所在地達嘎村,心中不由燃起一片向往、仰望、崇敬、振奮、燃燒的激情。

我們乘車從縣城出發、沿著大路向重鎮興街進發,車子在江鰍洞村口拐了一個弧形的彎就進了去達嘎村的路,就在進村路上行進的片刻間,透過車窗上的有色玻璃我看到了那塊“石漠水鄉”的牌子在眼前一晃而過,憑借自己對這段路的爛熟程度心里明白,當牌子在車窗前一晃的方寸間,車子底盤下的車輪已經碾壓在了達嘎村口不遠處、那座古老的石拱橋面上。

或許是天生就對古橋之類的建筑物情有獨鐘,或許是喜歡獨自佇立在古橋上瞭望山川秀麗的風景,叢林葉片間的繁茂,還有那田間地頭裙鋸上柔甲的妖翠。只要到興街閑散,只要時間與群體適宜,我就想去那蒼翠蔥蘢、遮天蔽日的大龍樹下,在龍潭旁看淺水靜潭、聽輕流潺潺,走進六角形屋面下的“聽泉亭”中,臆想亭子“連襟”那間典雅古樸、青磚灰瓦舊屋中那些斑駁流離的故事,在筆力蒼勁、字跡明朗“聽泉亭”的字里行間,獨享鐫刻在赤色柱上“萬籟無聲,一泉獨奏”八個字的神韻與魅力;想去佇立于火焰山南麓,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的保興風雨橋上,踏清石遺跡,觀重檐懸山頂、穿斗式石木結構的精妙,走進橋身正中的重檐攢尖風雨亭閣,抹一眼玲瓏雅致的浮雕彩繪,在默讀“四山峨峨清碧如疊翠,一水滔滔晶波似流銀。”“陽春晨曦俯瞰水映一輪日,金秋夕照仰瞻霞染半碧天。”的名聯中懷想到“興橋映月”的沉醉,然后登臨橋上閣樓,憑欄仰望群山綿延,俯視靜水碧灣、田園阡陌,讓思緒在柳影婆娑、休閑垂釣、情侶牽手的水笑人歡中踱步,在遙望青龍山的石獅眼里看那山色掠影、聽那獅山松濤,想那:“輕紗煙雨飛彩虹/古橋亭中覓舊影/城門古堡痕跡在/南谷山響夢縈中/彎腰蔽日傳說美/清泉聽琴見仙蹤。”的詩句;想去坐落于老街小寶山東麓的牛羊太平橋上閑逛一圈,看一看四個石砌橋墩是否依然巋然不動,踏上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古木橋面,大聲朗誦“柳塘雅韻今猶在,巨榕擎天郁蔥蔥;小河夕照景色美,古廟遺址存古今;魁閣鐘聲傳神韻,人間彩虹渡蒼生”的詩句,在清澈的河水中將那陽光里泛起的點點碎金,撒向天空中展翅飛翔的白鷺,去領略天空的深邃,大地的寬闊,堪比大山那種人文的襟懷……車輪剛留下車轍印記的這座古橋,我也曾經在橋面上逗留過多次,初春我在橋頭看嫩紅軟綠交映、桃李花朵爭妍,盛夏我在橋中聆聽山光水色交融、蛙鳴蟬吟斗樂,深秋我在橋尾觀賞巖煙薄霧籠罩、清水碧波分明,殘冬我在揮掃橋面中追憶那桂子飄香、柳絮飄飛的日子;但更多的時間是漫步在古橋上,在聆聽清脆鳥鳴,親吻稻浪的清香里去拾掇那無數腳印中散落的故事,窺探那種執手過橋、一人撐傘兩人行必是“情”的眷戀畫卷。

會車時的一聲鳴笛,將我的思緒從懷舊中拽回,當我回眸那座古橋的時候,車子已經停靠在了達嘎村的村口,還沒下車,古樹旁巨石上“東方紅太陽升”幾個鮮紅、光輝閃爍的大字就已經映入眼簾;一張笑臉信心滿滿,一身干練滿懷激情,村委會派來的講解員劉孝飛早也站在村口等候,車子剛停穩她就熱情洋溢地迎了上來,一邊在小心為大家開車門中說著歡迎的話,一邊又在熱情握手時簡單地作了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東升村委會的劉孝飛,歡迎大家來到毛主席批示的地方——東升村委會。東升村委會(原戈木)下轄21個村民小組,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是村委會所在地——達嘎村民小組,該小組共有農戶85戶,人口386人;達嘎村地處重鎮興街北郊,距州府所在地文山40公里、縣城西灑26公里,與文麻高速興街收費站遙相呼應,已進入文山半小時經濟圈,具有區位優越,資源豐富,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等特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伴隨‘西疇縣東升公社鄉村振興項目’的實施,圍繞紅色文化主題,達嘎村已經打造成了集黨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基地、省級美麗村莊、州級民族團結示范村、“西疇精神”現場教學基地為一體的國家級AAA級景區;2021年末,該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2.6萬元……”當大伙下了車,集聚到古樹旁鐫刻著“東方紅太陽升”幾個大字那塊巨石前,劉孝飛側身站在大家前面,指著那幾個鮮紅的大字就開始解說起來,她的解說聲音清脆語言清晰,含著一種抑揚頓挫的質感;她一邊解說一邊帶著大家走進了村子,在解說中劉孝飛充滿了自信,激情飛揚。

走進達嘎,只見村中道路平滑寬闊、干凈整潔,路面上的行車標記清晰可見;道路兩旁各式樓房錯落有致,黃色與灰色交相輝映的墻體、形狀各異的漂亮樓閣,漂亮得體的門面,還有那庭院前別具一格的亭子,令人賞心悅目;道路一邊分段設置的花園小巧玲瓏、別有韻味,花園旁種植了一排一溜長的石榴樹。在劉孝飛的解說下我才明白了個中的含義,這條道的主題是各民族的團結猶如抱緊的石榴籽一樣密不可分。倘若你到達嘎村里培訓學習或是觀光旅游,不用擔心找不到景點,尋不到食宿,購不到特產,因為像“東升主題公園”“故居花園”“東升公社大食堂”“東升公社宿舍”“東升供銷社”“停車場”“活動室”等標牌設施齊全,且標注指向準確、名稱簡潔醒目。

在達嘎村道上賞閱著靚麗的景觀、聆聽著村子巨變的故事漫步,著實讓人感到無比的愜意,特別是在這秋分之際,就陽光灑落大地也是一片自然而奇妙的景致。

在村道上獨自邁出了散碎的步子。天空依然還不緊不慢地飄著雨絲,站在雨中瞭望山巔飄動的纖凝,柔滑的雨滴輕輕地滴答在臉龐上,那種秋雨帶來的涼爽讓人頓時在愜意與釋懷中感到腦子無比的清醒,那個久遠厚重的、讓人仰慕的、至今仍然有著頑強生命力的——同老縣長儂惠蓮息息相關的那些感人故事,悄然地爬上心頭。

猶如眼前這場秋雨一樣,出生在岔河村的儂惠蓮從小就養成了勤勞、沉著、柔韌與冷靜的尚好品格,出嫁到達嘎李家的那一年她才十八歲,卻肩負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任。

20世紀50年代,全國上下興起了土地改革運動,儂惠蓮一家也同廣大貧苦農民一樣,分到了屬于自己的土地,沉浸在幸福的喜悅中。然而,正如世人所說的那樣“理想是豐滿的,而現實卻很骨感。”,在幸福與喜悅之余,獨自承擔家庭重擔的儂惠蓮突然發現,有了土地是一回事,但要耕種好土地又是另一回事。就她們達嘎村來說,僅一個二十八戶人家的村寨,就有近半人家的男人外出工作,無法參加田間勞作,在男勞力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想種好地耕好田固然是困難重重;因為就耕作來說,千年的傳承講究的都是“男耕女織”,或是女人參加田間勞動也只是干些播種、覆蓋、插秧之類的輕活,而像擔水劈柴、犁田耙地之類的重活自然是由男人去完成,分工明確;儂惠蓮也同樣面臨著如何耕好田地的困惑,她的男人也外出參加工作……

時光如脫兔,轉眼間就到了1952年的冬天。在這個時節,就農民而言籌謀好未來一年的耕種尤為重要。田地誰來負責翻犁,啥時候撒秧播種、大田移栽,旱地里需要套種豆子還是瓜菜……諸多農事的安排構想,弄得儂惠蓮這個才學當家的年輕媳婦是幾個夜晚徹夜難眠,陷入了無盡的惶恐之中。常言道急中生智,通過幾晚上的冥思苦索,腦瓜子活泛的她終于想出了用換工的方法去解決自家那幾畝田地的翻犁問題。

處事沉穩,干事利索的儂惠蓮匆忙在村中找到一個合適的男人談了換工的想法:她去男人家挖三天紅薯換男人帶牛替她家翻犁一天的田地,想不到那男人的全家欣然答應了兩家人之間的協作,得到肯定回答后的儂惠蓮頓感欣喜若狂,有一種找到定盤星的感覺;說干就干,儂惠蓮丟下家里的農活就去幫那個男人家挖紅薯,有了她的幫忙,那個男人家挖紅薯的活計幾天就被干完,接下來的日子就等著那個男人去還工,為她家翻犁田地;可是幾天過去了,十幾天又過去了,最后是小一個月都沒動靜,那個男人總是推三阻四,就是不去幫她家翻犁田地;儂惠蓮眼瞅著播種節令將至,而自家的田地仍然是荒野坂田一塊,那咋能種得下莊稼,搞得她是心急如焚。

“女人都能犁田,那太陽是打西邊出了!你們看著吧,儂惠蓮駕牛去犁田,牛不哭才怪。”鄉下有那么一句俚語,“漢子是人逼出來的。”情急之下,儂惠蓮急忙跑到娘家牽回來一頭大水牛,決定自己駕牛去犁田。她的舉動瞬間在村里掀起軒然大波,等著看笑話,冷眼觀看,冷嘲熱諷的人那是一茬接一茬;更有勝者卻是當著大伙的面說。面對紛紛議論,倔強的儂惠蓮卻偏不信邪,為了避免讓人看到自己因不會使喚牛,扶犁不穩、深淺拿捏不準,甚至跑毛埂弄得手忙腳亂鬧出的笑話,自尊心極強的她就將學習犁田的活放到了夜晚去干。皇天不負有心人,幾番折騰,多夜磨煉,數次從失敗中爬起來的儂惠蓮終于熟練掌握了翻犁田地的技巧,解除了世俗的羈絆,打破了女人不能犁田的神話。

“都說女人犁田牛會哭,太陽打從西邊出。我儂惠蓮去犁田了,牛咋沒哭。大家都別信那個邪,男人們不在家,就縫住嘴巴等呀?再說就算我們能不吃,家里還有老人、娃娃要吃,不把莊稼種好吃啥?在往大處說,毛主席、共產黨讓工作隊把田地分給我們了,我們沒本事把田種好,對得起哪個喲?”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儂惠蓮知道家里缺男勞力的不止她家,田地未翻犁又何止一兩戶,于是她將村里的女伴們找來說自己的感受,并鼓勵大家學。在儂惠蓮的鼓動下,先是儂惠蘭、陸連芬、陸運蓮幾位搶先來跟她學犁田,隨后眾姐妹都來了,指導這個教那個,傳技能做示范,讓她忙得是不亦樂乎,也讓達嘎村呈現出了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我們民族祖輩就有插秧、打谷幾家合作的傳統,有的事獨家是做不了的。現在我們幾家的田是翻犁完了,可村里那些沒有牛的人家,還是坂田,會影響開春栽種的,要不,我們去聯系他們也換一換工吧!順便辦個換工組,大家齊心合力趕在節令到來之前都把播種準備工作做完,大家看行不行?”在儂惠蓮的帶領下,幾姊妹家的田地很快犁完了。但那些沒有牛的人家依然還是荒田毛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儂惠蓮坐不住了,于是找來儂惠蘭、陸運蓮、陸連芬幾位對她們說。儂惠蓮的大膽想法得到了姊妹們的支持后,大家即刻行動去找那些沒有牛的人家商量,正愁無牛耕地的人知道這等好事后,固然是一呼百應,幾天后村里再也沒有坂田、毛地,不久村里十多戶人家加入到換工組里來,大家是農活一起做,缺耕牛、缺農具、缺籽種互相商量調劑,有困難就一起克服,甚至借貸都互相作保。因為大家同舟共濟,農活干得又快又好,就備耕栽種常把那些單干的人家甩在了后面。

“換工組”干農活這種好方式,很快就引起了土改工作隊的注意,及時為其總結經驗,再加以引導、鼓勵的前提下進行了推廣,換工互助的做法很快就在岔河、南丘、戈木、江鰍洞等村寨普及開來……

互助換工的成功讓儂惠蓮收獲了一份喜悅,也讓她積累了許多的經驗,更是激發了她那敢想敢干的勁頭。1953年2月,她帶領本村13戶人家,成立了文山地區第一個農業生產常年互助組——依惠蓮互助組,拉開了西疇乃至文山全區農業互助合作的序幕。互助組成立后,堅持“自愿互利、等價交換、民主管理”的原則,沿襲用人工還人工、人工抵還牛工等方式展開互助勞作,讓勞力、個人特長、生產工具、耕畜等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達嘎村當年不但渡過了饑荒,多數農戶還首次有了余糧,依惠蓮因此被評為全縣增產節約備荒模范和省勞動模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儂惠蓮互助組經驗推廣后,雞街高家寨、西灑梅子箐相繼創辦了陸成林、鄔在發互助組,至1954年春,戈木鄉已有互助組39個,全鄉457戶中,449戶加入了互助組。

西疇人至今依然記憶猶新,腳下這片熱土和朝鮮之間相隔甚是遙遠,達嘎村在那遙遠的路途上或許沒有針尖大的點位,但村子的盛名卻讓儂惠蓮將其帶進那段歲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當時作為西疇縣農業生產戰線、優秀典范人物的她積極帶領鄉親們搞好生產,多打糧食爭售愛國糧支援朝鮮前線,不久她被推選為少數民族代表,參加了由賀龍元帥率領的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趕赴朝鮮慰問。

在朝鮮戰場三個月慰問的日子里,儂惠蓮每日都被志愿軍將士保家衛國,不怕流血犧牲英勇戰斗的愛國、愛民情懷所感動,時刻讓靈魂在炮火的洗禮中得到升華。身心受到極大鼓舞的她完全忘記了對硝煙戰場或是陌生環境的恐懼,每到一處前沿陣地慰問,她都鎮定自若地與蹲守在坑道中的戰士們親切交談,把祖國人民的偉大關懷與溫暖送進戰士們的心懷。每進一所戰地醫院她都主動去看護傷病員,親手給他們喂飯喂水,幫他們洗臉擦身、端屎端尿,她把每個戰士都當成自己的親人,在參加掩埋烈士遺體時面對每一個犧牲的戰士、她都泣不成聲,在掩埋前、她總是默默地捧起地上潔白的雪,小心翼翼地為他們擦凈粘滿硝煙的臉龐……回國后,儂惠蓮加入了報告團、在文山地區輾轉演講了一個多月,每一場宣講她都是聲情并茂、滿懷深情,將志愿軍的英雄事跡講深講透。

1954年,儂惠蓮、陸成林、鄔在發互助組同時建成新生、新建、星星三個農業生產初級合作社,與文山縣的紅旗、前鋒、燎原三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為文山地區六個農業生產合作社試點。后來儂惠蓮被提拔為西疇縣副縣長、走上領導崗位,兩年后被選為縣長,1964年11月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就我們這個小山村,如果沒有黨,哪能有今天啊!”炭西村80余歲的謝正安老人感慨地說。老人的話令人勾起了許多往事的回憶……

五十年代初,炭西村是西疇縣興街區戈木鄉的一個自然村,由于村子地處偏僻、底子薄,自然生存環境相對惡劣,一度絕對貧困,曾經有“三天不挑柴賣,就要餓死半個寨”之說。數千年來,土地始終是耕者的依托。1952年土地改革后,炭西村貧苦農民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土地,頓感激情高昂,生產生活有了初步改善。在榜樣儂惠蓮等互助組的引領下,1953年秋,成立了兩個季節性互助組,次年秋,兩個季節性互助組二十六戶群眾又組建了“東升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炭西村組建的“東升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由于建社匆忙,社中沒有共產黨員只有兩名團員,加之建社時互助組的大部分骨干也參加了星光社。建社以后,由于縣委對戈木鄉的總體工作基礎評估過高,對炭西村這樣初建的社重視不夠,戈木鄉黨支部雖然深知“該社領導骨干弱”,但也沒有及時派出干部前往深入調查了解,發現因核心領導缺失,干部缺乏辦社經驗,造成的生產無人管、會計賬目混亂、耕牛農具報酬不合理、糧食政策執行有偏差等諸多突出問題,以致嚴重影響到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耕牛農具報酬不合理、有的社員愿意挖地而不愿意犁田,糧食政策執行有偏差、有的社員對辦社喪失了信心。次年春種時節,其他社是激情滿滿、干得熱火朝天,苞谷種完、秧苗就要大田移栽,而東升社卻竟然慢慢吞吞、就像一窩散蜂子一樣懶懶散散,許多農田沒翻犁,谷種也沒下田,積肥也只有區區幾千公斤,真讓人感到十分焦慮。當時像東升社這樣的情況,整個文山地區也不止一兩個。為了徹底改變眼前的現狀,1955年4月,時任地委書記梁家帶領地委生產合作部工作人員到西疇縣戈木鄉“東升社”和文山的部分薄弱社進行調研,針對存在的問題,地委向各縣轉發了生產合作部《關于薄弱社問題的通報》,根據梁家的指示和《通報》精神,當時的縣委書記蘇復帶領縣委駐鄉工作組組長楊運康和戈木鄉黨政領導深入“東升社”,經過調查研究,從加強黨的領導入手,以解決社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鞏固合作社,發展生產為目的展開了工作。

“辦起社來沒人管,不要說增產,恐怕連吃的都成問題,心都冷了!”在開展調查中,年輕社員謝庭貴氣呼呼地說。針對多種反應,工作隊利用同社干部座談、召開貧農會等形式向社員宣傳合作社的好處、優越性,講清“自愿互利,兩不吃虧;糧食多余多購,少余少購,不余不購,缺糧保證供應。”等黨的合作化政策,并用本鄉“新生社”作為實例去教育引導群眾,就耕牛農具報酬、肥料、種子等實際問題也逐一給予解決。問題得到解決后,社員打消了顧慮、堅定了信心,生產積極性高漲,僅用三天時間就翻犁了坂田14畝,撒完了秧,種下了苞谷。

“東升社”整頓工作結束后,1955年6月30日,工作組長楊運康以《一個混亂的合作社是怎樣整頓好了的》為題,對本次工作作了書面總結上報地委,地委生產合作部根據此材料經整理后,又以《西疇戈木鄉東升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如何由混亂走向鞏固提高的》為題,上報云南省委生產合作部。省委生產合作部將全文登載于《云南農村工作通報》第111期,同時上報中共中央農業生產合作部和中共中央辦公廳。1955年,毛澤東主席親自主持編寫《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將全國各地的121篇有關如何辦好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經驗材料整理成冊。《西疇縣戈木鄉東升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如何由混亂走向鞏固提高的》這篇材料被收錄于書中,毛澤東主席以《一個混亂的合作社整頓好了》為題,為這篇材料寫了309個字按語,其核心要義就是:“所謂混亂,沒有別的原因,就是這樣一個原因。得不到黨的領導,當然就要混亂。領導一加上去,混亂就會立刻停止……”。

“毛主席寫下‘按語’的事,很快在西疇干部、群眾中傳開,當時的很多領導說話時隨口就能講出來。干部們在‘光輝批示’的鼓舞下,轉變了工作作風,主動深入到合作社,與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扎扎實實為社員辦實事。” 回憶起這段往事,原西疇縣委書記楊應康在后來的回憶錄中說。

“一個混亂的合作社整頓好了”和毛主席的“按語批示”,曾對全國的合作化運動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有力地推動了全國合作化運動的發展;提高了西疇全縣群眾的辦社熱情,讓西疇人民同全區、全省、全國人民一道實現了農業合作化、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全縣農業生產有了大幅度增長,糧食總產量達3120.8萬公斤;隨后在批示精神的鼓舞下,西疇修建了全縣第一個水電站——東升水電站,1958年,達嘎村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點。

毛澤東主席的“光輝批示”是西疇人民的“傳家寶”,是蘊含在西疇大地上最重要的“紅色基因”,是“西疇精神”孕育、發展、弘揚的強大動力。六十多年過去,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依然在疇陽這片熱土上熠熠生輝,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把心和眼睛都帶出去,好好闖闖外面的世界,多賺一分錢回來,家里的日子就能好過一分。”當時空中永不停歇的指針指向兩千年的時刻,外出務工浪潮涌進了偏僻的炭西村,村支書李德茂多次在群眾會講,在他的宣傳鼓動下,村中許多人漸漸走出了大山,融入到滾滾的打工洪流中。變、巨變,村里樓房逐步取代了土坯房,牛車、馬車等交通工具也逐漸被摩托車、小汽車替代……

斗轉星移,光陰飛逝。在2004年全縣如火如荼建設小康村的進程中,縣國土、林業、水利、畜牧等部門組成的工作隊進駐炭西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帶領群眾修路、建房、發展產業,村里又呈現出干勁十足,熱火朝天的場面。

“我們老百姓很感動,都說黨的干部和我們在一起,他們不是一陣風,來了就走,而是真正把我們當親人。”在實施脫貧攻堅中,掛鉤炭西村的干部將該村當成了自己的家,把每家每戶的發展掛在心上,不但出資、出物支持掛鉤戶,還爭取項目資金為村里修筑防洪溝、鋪設水泥路,建黨員活動室、裝了路燈。看到村子變成風景優美的靚麗村莊,李德茂代表村民說出了想說的話。六十多年前,因一時“得不到黨的領導”而找不到發展方向的炭西村,在后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里卻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不斷譜寫出發展變化的新篇章。

秋天,漫步在東升片區的曠野里,目光所及之處無不被達嘎、岔河、江龍那樣迷人的村莊所震撼,無不沉醉在村中那些村道、古樹、鮮花、樓閣、亭子、編織成的畫卷里;心靈深處填滿的不是稻浪清香,遍地橘黃,小河魚躍那些實在的累累碩果,就是“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舊址”“儂惠蓮故居”“東升水電站”等紅色記憶,當然還有燕子洞、龍泉、古石橋等那些令人眷戀的優美景觀。站在東升那片藍天下,似乎對生命在宇宙中的運行又有了新的感悟,因為此時的腳步也逗留在疇陽河畔那奇妙的柳影里,思考也擱淺在漫山的綠蔭中,心幕上懸掛的卻是那里的古老歌謠和奇山、麗水,老樹、古橋……那顆久久躁動的心仿佛在寸間又歸于了寧靜,生活之夢又回歸了安逸。

岔河是一個擁有上百戶人家的村寨,壯族人口占總人口436人的94%,全村有耕地943畝,人均耕地面積2.1畝。全村坐落在綿延起伏的峰巒下,四山金柯蓊郁蒼翠、繁茂的碎碧隱去了那些突兀的嶙峋怪石,遙望群山好似一片碧海;村里別墅式的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立,錯落有致、整齊劃一,顯得溫婉、滋潤、甜美亮麗。村中道路寬敞平滑、四通八達,主干道一頭右拐直通達嘎景區,一頭向左劃過燕子洞、穿越戈木村莊,兩頭在村外古橋的那一頭交匯。散落的幾棵古樹靜立在村莊中,古樹在年輪圈點中變得越來越偉岸、挺拔。在一株樹干蒼勁、枝葉繁茂的古樹旁聳立著一幢高大、寬敞的樓房,多功能活動室、消防器材室、音像設備室、圖書室等將樓房分割成了不太均勻的方格。樓房外是一個大廣場,緊貼樓房的那一邊設有舞臺,廣場周圍站立著數快書寫著村子簡介、產業發展、鄉規民約等內容的展示牌;剛修復的雙龍橋、觀景亭就依偎在廣場邊、古井旁的那一角。村里的墻壁上隨處可以賞閱到壯家傳統節日、稻作文化、民族歌舞等栩栩如生的畫面;村中還有小團山、溶洞群、河岸柳煙、荷花塘等自然景觀。

燕子洞是嵌在岔河與戈木之間的一道風景線,洞口造型別致、猶如一個不太規則的三角形,寬十幾米、高數十米,從洞內流出的小河水清見底、觸感清涼。仰視洞口上方,幾株萬年青樹懸在峭壁上,葉片茂盛、蒼翠欲滴;萬年青樹遮蓋下的洞口上壁,石筍石柱倒懸、峰林交錯,根連首離。一邊是玉柱擎天、一邊是仙女下凡,一邊猶如雙龍搶寶、一邊好似戲水鴛鴦。若偶遇春燕南來洞口穿梭繞梁,常會讓人想起:“玉燕輕飛貼懸壁,筑巢遠方銜香泥。”那樣的詩句。

貼近燕子洞口向水源的那一頭窺視,溶洞深邃而高大,洞中水流平緩,船行其間游刃有余;追源上溯而去,洞府深幽,暗流涌動,時有鐘乳突兀、狹道緊鎖,游覽宛如走進迷宮,讓人頓感驚心動魄。佇立在洞口前的小橋上靜守透澈輕盈的流水,聆聽滴水般,溫雅、婉轉、含蓄而又悠長地放歌,就能感覺到水聲潺潺,猶如音樂那般曼妙。回眸洞中流水光影恍惚,細浪簇涌,波紋連綿,積水漫過小壩鋪成的微型瀑布在洞外那些景觀石的間隙間撕裂后、變成了瓣瓣柔軟絲滑細流,讓人想起了那意味深長的一抹柔情。靜靜的小河環村繞道自西向東緩緩流去,一會掩映在水柳樹下,一會又漫步在古橋中,漫過岔河村前澆筑了一片肥沃土地,淌過戈木村后浸染了一個綠色村莊,穿越達嘎村子描繪出了誘人的石漠水鄉,一路涌出神韻、一路流淌希望,最后歸位疇陽河中,朝著遙遠的山那邊走去……

岔河山清水秀,人才輩出,曾與名人結緣。1952年,儂惠蓮在土地改革和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中,積極帶頭領辦互助組、辦起農業合作社脫穎而出,在短短的四年時間里就走上了領導崗位,成為了壯族女縣長,曾被派往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她的感人事跡上了《人民日報》《云南日報》等報刊而引起了轟動。

1961年12月,著名作家王公浦到西疇采訪創作儂惠蓮先進典型事跡報告文學,為收集素材提煉主題,全面了解掌握她的感人故事,塑造出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鮮活人物。王公浦老師走進西疇的岜基、岔河、達嘎等村,住進農家采訪、體驗生活,在岔河村的日子他被村主任特意安排到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田會芬家居住,田家那位女老人得知他不習慣喝生水,就每天煨罐開水放在灶洞里供他飲用,看到他熬夜寫作就會悄悄給他做個飯團或是煮上一碗湯圓,村里其他人家也會送他些土特產或有好吃的就邀請他到家里做客,這一切讓他非常感動。壯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那時的岔河村不管男女老少,無論何時何地開口就能唱歌,邁腿就能跳舞。古樹旁,柳蔭下,火塘邊隨時都能聽到諺語、歌謠、情歌、傳說故事,這讓敬業的王公浦老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先后收錄了“丟當任”“逃婚調”等十幾首壯族民歌成書出版。

王公浦老師對穿越燕子洞而來的小河情有獨鐘,在他眼里小河是歡騰可愛、堅強不屈、愛憎分明的。河里不僅物產豐富、有魚有蝦,而且風光秀麗的小河與神秘的燕子洞蘊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王公浦老師是一位勤奮、有趣的作家,白天他始終堅持同村民一起去田間勞動、利用那丁點兒休息時間和大家嘮嗑汲取創作養分,晨曦微露的早晨或是夕陽西下的傍晚,或是月色皎潔的晚上他就喜歡到小河岸邊散步,盡賞原野風光、生發創作靈感,若有村民邀約、他也會隨手拎上籠子一同到岔河溶洞前的河段里捕魚撈蝦,在那份歡快中找到創作激情。旖旎的岔河風光,熱情的壯家村莊,火熱的生產生活,能歌善舞的壯家兒女無不讓王公浦老師感到震撼,在近兩年的采訪、體驗生活后、讓他先后創作出了《疇陽河岸》《岔河村的姑娘們》等幾篇散文,完成了電視劇本《壯家婚禮》,短篇小說《愛的漩流》、長篇紀實文學《十年一覺金花夢》、多幕話劇《女縣長》等作品;1964年6月,多幕話劇《女縣長》搬上舞臺后,反響熱烈,得到了北京電影制片廠的認可……

歲月倥傯,往事如煙。在時光車輪的碾壓中,關于岔河的許多故事或許也被塵封。然而,岔河今天的巨變卻像一幅集山水、田園、村莊、人物渾然一體的水墨畫卷,展示在世人面前。

“岔河當時又窮人心又散,怎么發動群眾來搞建設、發展產業。我就把他們拉到江龍村參觀了一遍,都是一個村委會的,人家江龍能搞得這么好,憑什么我們不能?回來后,不服輸的村民們都動了起來,把土地流轉出去給種植大戶,把年輕勞動力騰出來外出務工,幾年下來,岔河村有了大變化,家家戶戶都蓋起了大房子,有些年輕人還在昆明、文山買了別墅,日子一天比一天好;2011年末,人均純收入4000元,人均有糧500公斤。”說起江龍后來的發展變化,在一次接受采訪時,時任岔河村小組的支部書記陸忠回憶說。

1998年,家庭困難、窮怕了的陸忠揣著賣牛的一千多元錢外出打工,從一個每天只有15元工錢的小工成長為一位頗有實力的工程老板后,毅然回村領著支部一班人帶領村民走上一條以種植、養殖、外出務工為主,發展柑橘、葡萄、藥材等經濟作物為輔的致富之路。在前進的道路上,陸忠與全體黨員一道,先是著力將支部創建成“能人型、服務型、帶富型”支部,讓黨員干部在帶動群眾轉變觀念,搶抓發展機遇建設民族生態示范村,加快增收致富步伐等方面起到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在支部堡壘、黨員先鋒模范引領的作用下,通過組織群眾到周邊的江龍等村寨參觀學習,群眾思想觀念有了明顯轉變,2006年,全體村民自力更生,籌資投勞修通了長達1400米的進村主干道和800余米長的村內便道,改善了群眾出行條件,建成了302平方米的綜合活動室,完善了圖書、桌椅等配套設施。2010年,岔河村被列為整縣推進項目重點村后,全村黨員干部意識到這是岔河村發展的難得機遇,積極配合縣、鄉工作隊員認真做好群眾的宣傳動員工作,帶頭開展建設,積極調解群眾糾紛,帶領群眾奮力建設新家園等工作,共累計投資1053.3萬元、完成村內道路硬化14條(段)4.3公里,房屋新建和改造118戶,建成了舞臺、花園、公廁等配套設施建設;修復了雙龍橋、觀景亭等景點;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村黨支部一班人立足全村自然優勢,積極爭取項目,引進個體老板投資,圍繞縣委提出的“12345”農村黨員創業致富工程,著力培養黨員創業示范戶,重點發展稻田養魚、葡萄、生姜、柑橘、農家樂、壯家手工刺繡等產業的培育,共發展稻田養魚68畝、池塘養魚75畝,中華鱘養殖基地18畝,葡萄種植132畝,生姜種植66畝,柑橘種植75畝,大棚蔬菜種植42畝……

如今的岔河與達嘎、戈木、江龍村一并被納入“西疇縣東升公社鄉村振興項目”盤子。將岔河打造成科技示范村的目標已經鎖定,產業道路2000米、“幸福騎行”慢道2500米、次級游客服務中心200平方米、15000平方米農業科技示范園、1800㎡農業實踐教學基地以及幸福鄉街、村文化設施、旅游標識、旅游公廁等項目逐一在實施打造中。

“早上聽了報告,我深深地感覺到了祖國這些年的變化,特別是我們東升村以前都是泥滑路爛的,現在到處都是水泥路,老百姓出行都十分方便,現在發展產業也方便。我作為一名農村黨員,在今后的家鄉建設中,發揮好自己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好群眾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這是2022年10月16日,在東升村委會參加收聽收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后,岔河村黨支部書記陸忠表態發言時說的一段話。發展目標的鎖定,書記代表支部的決心,岔河的未來將又是一片嶄新的天地。

一個險些被時代遺忘在角落里的山村,在那個關于生態、森林、生存、生活、小康的夢想實現后,它的名字就被鑲上了許多耀眼的光環,它就是如今譽享全省乃至全國的江龍村。

“再造山川格外美,橘園碎碧染藍天。秋意橘黃馨香來,閣樓亭臺謀新篇。”如果說這是初進江龍村的入鏡,那么穿過蔥蘢橘園,路過香柚田間,觀賞樓房庭院,漫步在村中干凈整潔的村道上,令人懷揣的就是“龍泉吐清溪,百鳥入黛色,千峰出云間。”那樣的詩意。江龍村遍山森林郁郁蔥蔥,橘園到處碩果累累,農家小院亭臺樓閣,庭院廣場轎車隨處可見,真是一個“村美民富”的“富裕村”,時常聽到走進江龍村的人這樣贊嘆地說。是啊!一個曾經因貧困險些被人們遺忘的角落。一個曾經因環境惡劣無法生存而幻想全村遷徙的村莊,靠自力更生、勤奮耕耘建成了生態環境優美的小康村。因靚麗令人們向往,因富裕被世人頌揚,被寫進了最美鄉村建設的典籍里,而譽滿全國。然而,這過程中的辛酸、拼搏、收獲更應該被人們久久懷想。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盡快擺脫窮困的日子,江龍人到處毀林開荒,村里還建了兩口土磚瓦窯、上山砍柴燒磚瓦出售,從而讓森林遭到嚴重浩劫,造成龍泉斷流、水土流失嚴重,到處巖石裸露、溝壑縱橫,暴雨來時洪水橫掃一片,泥石流不斷,房屋遭損毀,田地被淹埋,田枯地瘦,唯一留給村民的是荒涼中難以忍耐的貧困與饑餓。

“高山禿頭潭無水,田薄地瘦半年糧。囊中羞澀常欠債,饑荒就盼救濟糧。媳婦進村特困難,姑娘出門易跑光。”這就是當年江龍村的真實寫照。

“20世紀70年代,村里曾派出四人出門尋找遷居地,他就是其中之一,聽說丘北縣土地多,他們就興沖沖跑去。可人家聽完江龍的情況后說,三個江龍村都換不了他們一個村。現在他還為那件事感到羞憤。”說起過去的江龍,村里的老人魏大恩曾回憶說。

“沒有樹,雨天山上沖下的泥巴能把田埋了。好幾次水稻正揚花,卻被淹埋得顆粒無收。”退休教師劉超仁也曾回憶說過。

“山腳還有點樹,其他全是干草皮,后來龍潭都不出水了,只得每天翻過山埡口到三公里外挑水吃”,1977年出生的村民劉叢福把那段傷心的往事刻錄在童年的記憶中。

回憶往事,時任村主任劉忠恩黯然淚下,他忘不了那個切膚之痛的冬天。因為家里的糧食短缺,劉忠恩隨父親冒著嚴寒去五十公里外的親戚家借糧食。借到糧食后,父子倆匆忙往家趕,由于天寒地凍、道路泥濘,肩上的30斤玉米被灑落在稀泥地上。他父親艱難地從地上捧起混雜著泥水的玉米粒,他低聲說:“爹,不要捧了,全是泥巴。”“不行,借一斤玉米要還一斤大米啊,不捧起來吃什么?”看著父親滄桑的臉上布滿了淚水的他,默默地幫助父親撿起最后一粒玉米……

“沒得水,種一年糧只夠吃半年。秋天大家就提著口袋出門借糧,借一斤苞谷,來年要還一斤大米。”村中的長者魏大恩回憶起當年往事,有些干澀的眼中滾落出了淚。

為走出困境,解決溫飽,跳出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怪圈,在縣委、縣人民政府提出的“七年綠化西疇大地”的時代背景下,江東人從1987年開始選擇了一條還青山本來面目,修復生態、綠化家園之路;剛生完小孩的張翠花披著蓑衣,背著三個月大的孩子在雨里參加造林中的壘埂,至今讓人記憶猶新。身為村支委的劉超仁不顧雙腳被石頭扎傷,又抱著炸藥拿著導火線沖上山巔,人們不會忘記。憑著一股子沖勁,在短短幾年間江龍人造林1000多畝,把抽象的造就森林之夢變成了現實的存在;但江龍人并沒有停下改造自然環境的腳步,1998年江龍村全面實施了封山育林……凡屬公山范圍內,絕不允許動用一草一木,佇立在廣場邊那塊刻著“村規民約”的石碑,幾經風雨后雖然顯得有些斑駁,字跡也有些暗淡、模糊,但上面護林的“鐵規”依然有效,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劉忠恩時常會給游人講。

封山育林后為解決村民做飯問題,村委班子一邊動員群眾改節能灶,一邊積極向上級政府爭取資金實施電網改造,建沼氣、安裝太陽能,走“以氣、以電代柴”之路,在實施封山育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期間,共爭取資金81萬元,建成沼氣池63口,節柴改灶80眼。這段路走了很久,終于讓江龍村森林覆蓋率由1995年的35%提高到現在的80.4%,生態修復后,過去已經干枯的龍泉又流出了清泉。

“人均年收入還不到600元,老百姓過得太苦,我要為鄉親們做點事。”1999年,劉超仁從教師崗位上退休回到村里,看到眼前現狀,心里不是滋味。幾經思考,他決定帶領群眾種橘子,種橘子成本低、掛果期長,但任憑他苦口婆心去做工作,群眾就是不愿意種植,擔心橘子種出來后,怕運不出去、沒有人買。動員工作受阻的他就在心里想,如果自己是黨員,說起話來群眾應該更愿意聽,于是在2004年,已經58歲的他加入了黨組織,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入黨后的劉超仁干勁更足了,那一年在村委班子及全體黨員的帶領下,全村干部群眾自籌資金鋪筑進村入戶水泥路,建蓋活動室,安裝路燈,建設村內花園,在不等不靠中建成了全縣第一個群眾自建小康村;那一年還動員了8戶人家試種下了橘子。

2006年秋天,在劉超仁把“橘子發展成江龍村特色產業”的建議下,村里組織村民到建水縣的團坡村考察學習橘子種植,返回時,就帶回了1.3萬株橘子苗,還有一名技術員。

“六年前我丈夫跑運輸到建水縣,看到人家栽的橘子長勢好、效益高,就引進種植了三畝多橘子,結出的果實皮薄肉厚,味道也不錯,去年我家光賣橘子就收入4萬多元。”在進村道路一旁的果園里,村民李永蘭指著綠油油的果樹自豪地說。

自2004年開始,江龍村連年引進柑橘種植,現已發展到了3000畝,加上外出務工人員每年約60萬元的創收,村民年人均收入從原來不足600元增加到現在的2萬多元;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村、富裕村、文明村。

2019年12月16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站在第一排的劉超仁得以跟習總書記握手,鏡頭記錄下了這珍貴的一瞬間。

“作為一名大齡的年輕黨員,聽了報告后,我深受感動。我在花甲之年成了一名黨員,這是我的榮譽。今后我們將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黨員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把江龍村建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富裕,群眾生活也會越來越幸福!”2022年10月16日,在東升村委會參加收聽收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后,劉超仁說。

在“西疇縣東升公社鄉村振興項目”實施中,江龍被定位為生態村,將新建1200平方米的自然生態博物館一幢,觀光棧道2500米;打造柑橘種植示范園350畝、柑橘育苗基地5畝、產業道路6000米;實施江龍村風貌提升改造、文化設施建設旅游標識系統等項目,江龍的明天會更美好。

“借助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有利契機,東升村大力發展紅色鄉村旅游,建設東升公社食堂,讓村民以土地、資產等方式入股進行運營分紅。村里還大力發展以柑橘為主的種植業、以烏骨雞為主的養殖業,如今正大力推進鄉村紅色旅游景區打造,村民日子越過越有盼頭。”東升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駱瑞才在介紹東升片區發展情況后,總結時說。

東升片區在實現跨越式發展中,每個村都有“領頭雁”。現任東升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駱瑞才就是他們之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本來在外面創業、每年有二三十萬元收入的駱瑞才因為放不下這片土地,就回到東升村委會當了村干部。上任后就發動群眾搞紅色旅游經濟、打造景區,如今達嘎村,到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村民們看準了發展紅色鄉村旅游的前景,家家美化庭院、翻建新房,一個集現代農業、全域旅游、文旅融合、記得住鄉愁的國家AAAA級景區、鄉村振興示范點正在逐步形成。搞現代農業,針對柑橘種植、病蟲害越來越難以控制,種植戶開始灰心失望,把長了幾年的果樹大片大片地全砍掉,他主動聯系種植戶共同尋找替代品種,經過努力他們找到了一種可以替代種植的水果“黃皮果”。在兩廣、福建一帶“黃皮果”很受歡迎,市價好,還可以進行深加工,對于這個產品駱瑞才很有信心,他的心中早已謀劃好了在東升片區推廣“黃皮果”的計劃。

那天我們在達嘎村,游覽了東升主題公園、東升文化園、東升研學社、東升公社時光記憶走廊,看到了第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舊址、儂慧蓮故居、東升水電站,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東升創業發展嶄新的未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国产啪在线91|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欧美亚洲激情| 国产一级裸网站| 高清码无在线看|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欧美综合激情|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无线观看| 亚洲另类色| 精品人妻AV区|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www.国产福利| 国产不卡网| 中文字幕伦视频| 欧美日韩理论| 亚洲天堂日本|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5555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2020极品精品国产| 91在线中文| 成人日韩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色国产视频|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国内a级毛片|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四虎综合网| 国产精品主播|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午夜天堂视频| 无码人妻免费|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婷婷成人综合|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国产www网站|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