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丹
摘 要:費孝通先生在上個世紀根據其上課的手稿以及對于生活中的觀察記錄寫下了《生育制度》這本書以功能主義的視角出發,對婚姻、家庭、生育、社會結構進行了考察。通過對高校學生生育觀的調查我們發現目前他們的生育意愿在下降并且把婚姻、性關系與生殖分開,也就是說婚姻和性關系的發生并不保證有后代的繁衍,這與《生育制度》里婚姻家庭本質的中心是保障人類種族綿續大相徑庭。并且在影響其生育意愿的調查中發現伴侶參與孩子撫養的頻率與生育意愿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這也說明了費孝通先生在書中提及的雙系撫育是必要的且仍然使用于今天。
關鍵詞:生育意愿;《生育制度》;高校學生
一、文獻回顧
(一)關于生育觀的國外文獻回顧
西方國家的家庭結構是以夫妻為中心,對于家庭以及生育的觀念與我國相比具有較大差異,且針對生育以及生育觀的研究相對較少,對于生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育行為和生育意愿方面。比如由美國薄滋和英國施爾曼合著《社會與生育》書中的第五章《生育調整的動力》中,他們就提出了“為什么要生孩子”、“要多少孩子”、“要兒子還是女兒”、“生育的時間與問隔”等問題,即就生育意愿,生育數量以及性別偏好等進行提問。美國的特倫特、波利特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家庭中子女的數量會影響到子女成人后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比如來自子女數量較多的人比來自其他家庭的人希望生育更多的子女,成年的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可能成為只有兩個孩子的小家庭。對待生育的看法以及采取生育行為很大程度上會受到邊際效用的影響,即把孩子看做是一種商品,會受到成本的影響。這個觀點就在貝克爾的《家庭經濟分析》一書中得到充分的闡述。在貝克爾的成本效用的基礎上,萊賓斯坦得出了孩子的數量代替質量理論“將孩子成本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現金或者實物的花費,而間接成本則是由于養育孩子導致的自我時間,休息,機會,投入的減少。還有Miller等學者提出了生育意愿到生育行為的過程,分別是生育動機到意愿,然后是打算,接著是生育行為最后是生育率。除了這些觀點Bongaarts(2001)在觀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不發達國家的生育意愿與實際生育水平后發現使得實際水平高于生育意愿的原因主要是非生育意愿、替代已故孩子生育、生育子女性別偏好。
(二)關于生育觀的國內文獻回顧
與國外相反,生育這個話題詞在我國不論是在社會上民眾的關注度,還是在專家學者選取研究主體對象的范圍中,亦或是國家戰略重點關注方向上都是一個十分具有熱度的詞,并且熱度從未減退。
對于生育觀的研究汪雁、慈勤英(2001)認為生育觀是人們對生育的基本看法和態度,生育觀變遷是指扭轉傳統觀念,形成更適應社會發展階段的新生育觀的過程。周長洪(2007)明確指出生育觀的概念包含了生育意愿,認為生育觀念由生育意愿、生育動機和生育需求三個層面構成,三個層面中存在后者決定前者的關系。但是有的專家學者并不認同生育觀念包含生育意愿這個觀點,比如韓永江(2005)認為“生育觀對于生育意愿具有一種支配的力量和作用,而生育意愿則受來自生育觀方面的制約和影響。”潘丹(2008)在對在校大學生生育觀的研究中對生育觀進行研究分析,分析得出了大學生生育觀有如下特點:1.對于生育數量更加理性,且重視生育質量;2.子女性別偏好弱化;3.對于生育政策要求是公正和諧;4.理性的生育行為;5.生育目的趨向追求自我完善及精神價值;6.看重家庭和社會對于生育的影響;并且還從個人,高校,社會這三個維度探討了生育觀變化帶來的影響。朱洪翠,劉冰通過問卷調查法得到的數據在其《新時代大學生生育觀研究》中得出以下觀點:1.女性大學生生育意愿相較于男性大學生比較低;2.生育觀中以及摒棄了育與否主要受家庭樂趣、喜愛孩子等主觀因素影響。經濟和社會因素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生育意愿,其中最主要的是經濟與居住條件、工作壓力等。”張松林、白芳銘、田俠重男輕女觀念,但是仍然認同兒女雙全的傳統家庭觀念;3.比較認同“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生育意愿比較契合于我國的人口政策。同時還提出應該借鑒帕森斯“AGIL”功能分析框架,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生育觀,也應充分發揮國家、社會、大學、家庭等四個子系統的作用,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這四個方面的手段,形成政策合力,幫助大學生建立科學生育觀。
另外對于生育意愿的研究,也有較多的文獻成果。在《在校大學生生育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遼寧高校的調查》中馬玥明、安冬梅就從是否愿意生育孩子、生育時間、數量,性別偏好,動機等進行了探討;在此基礎上發現大學生中有高于80%比例的大學生具有生育意愿,同時生育政策對于生育意愿是有影響的,只不過其影響與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明顯呈現出反比關系。任婕在《影響大學生生育意愿的社會經濟因素分析》中,以大學生的生育意愿調查為基礎對影響西南地區大學生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得出了“大學生選擇生等認為“針對在校大學生生育意愿的研究比較少, 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并且通過研究得出了影響生育意愿的社會經濟因素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日益增加的就業壓力,二是不斷進步的社會婚育理念,三是社會對于人才的理念影響其未來對于子女的期望和要求。根據對以往學者們在生育意愿上的研究來看,我國目前適合生育人群對于生育意愿主要有以下特點:1.生育觀更加貼近現代化進程,更加注重理性生育行為;2.對于子女性別偏好弱化;3.國家制定的生育政策對其生育意愿的影響較小。
從不同的研究對象來看,有專家學者會特地對不同人群進行研究。如嚴易萍撰寫的碩士論文《農村少數民族育齡婦女生育意愿研究—對貴州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的調查》,就是論述了少數民族人口生育觀現狀及其影響下的發展態勢。還有對于不同代際群體生育觀的研究,如劉垚撰寫的《國民生育觀變遷的動力因素研究》中,利用社會控制理論就生育政策對于國民生育觀的影響進行探討,“生育政策就是作為社會控制的一種手段保障了社會人口秩序的穩定,是中國政府控制人口數量的重要手段,同時建構著國民的生育觀念”。在生育政策的影響下,研究對象中的“70”,“80”,“90”三個不同代際的人群分別呈現出了不同的生育觀以及生育意愿,“現代國民的生育目的已基本跟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接近”。除了對于少數民族群眾以及不同代際群體的研究外,還有針對青年的研究。周曉燕在《高學歷青年的婚姻問題--2002年中國高學歷青年婚戀及生育觀的調查報告》里提出“高學歷青年的婚姻狀況常常被人們忽視, 卻令人擔憂”,并且還著重強調了作為中國女性未來代表的高學歷女青年,她們的婚戀及生育對于中國人口質量影響十分直接。
對于性別偏好以及生育目的的研究中,劉中一(2005)認為“性別偏好不僅是傳統男權文化的產物,也是多數女人會經歷的生育體驗”,他通過對一位農村婦女進行個案研究得出農村女性仍然將生育出兒子作為自己的使命和本分,她們的生育目的仍然是傳統的“傳宗接代”。馬國慶(2008)從生育理論的角度對性別偏好進行論述,運用孩子成本-效用分析、孩子數量質量代替理論得出要從本質上改變男權文化,扭轉“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觀念才能改變性別偏好失衡的現狀。風笑天(2018)在二孩政策背景下通過抽樣調查的數據得到目前我國生育人群的生育目的已經從“為家庭生孩子”、“為自己生孩子”轉變到“為孩子生孩子”,即生育二孩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一孩有個伙伴。湯兆云(2012)在對城鄉居民的生育目的進行調查時發現養老、傳宗接代、家庭興旺、增加勞動力任然是最主要的。
二、大學生生育觀的調查
(一)調查發現
1.高校學生生育意愿受多種因素影響
由于生育意愿為主觀變量難以衡量,所以使用是否愿意生育以及理想的生育子女數量作為可視化的衡量條件。通過收集到的問卷發現僅有51.85%的學生明確表示愿意生育小孩,不過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愿意生育孩子的受訪學生中有70.37%的學生理想生育子女數量為2個。
通過對問卷數據可以看到,87.04%的受訪學生認為只有當經濟條件達到自己認為的最佳水平時才會考慮是否選擇生育。
經濟水平是最重要的,如果經濟條件差,我怎么可能還生孩子,我自己受苦就算了,怎么還會讓孩子和我一起受苦。而且小孩開銷這么大,生孩子只會讓我的經濟條件雪上加霜,所以還是先把自己顧好,有錢了再說吧。(15,女,研一)
在個人事業和生育孩子發生沖突時,有61.11%的受訪學生明確表示會選擇事業。選擇事業優先的原因是想為家庭提供更好的經濟條件,不愿意放棄事業后過著拮據的生活。
如果優先選擇進行生育后我以及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那我愿意做丁克一族,著重發展我的事業,因為生育孩子對于我來說只是錦上添花而已。(06,男,大四)
除此以外,96.3%的受訪學生表示伴侶參與度在生育孩子中是必要的。
生育和撫養、照料家庭是夫妻共同的事情,需要兩個人的共同付出,不能只犧牲一個人,但是也同意某一方付出得相對多一些,不過我強調的是雙方都在付出,伴侶不能是旁觀者而應該是參與者。(09,女,研一)
2.高校學生對于性別偏好不明顯
在對受訪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發現,77.78%的學生對于性別持無所謂的態度,20.27%的學生希望生女孩,1.85%的學生希望生女孩。
性別偏好不明顯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是我們國家對于男女平等的提倡使得過去重男輕女的觀念有所改變。
男生女生一個樣啊,只是性別不同,很多男生女生都從事同樣的工作,為什么會認為男生就是比女生好呢。(02,女,大二)
其次是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養老政策的完善使得現在不再需要像傳統社會一樣只能依靠兒子贍養,老年人可以選擇居家養老以外的其他養老方式。
我和伴侶會自己到養老院養老,或者在年輕時多打拼存下積蓄,總之不會要求孩子為自己養老,會盡可能的避免打擾孩子的生活。(05,男,研一)
最后有的是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比如因為傳統觀念受到過不公平的對待。
我從小就不受爺爺奶奶重視,他們都認為女兒是賠錢貨。(09,女,研一)
3.高校學生生育目的注重情感滿足
在表示愿意生育小孩的受訪者中,96.3%的受訪者認為孩子是愛情的結晶,僅有11.11%的受訪者把傳宗接代認為是生育孩子的目的之一。
現階段的高校學生不再認同生孩子是人生的必選項、傳宗接代的責任的觀念,他們更加希望通過生育行為得到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寄托。
想要給孩子一個有愛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孩子想到家和父母就會覺得治愈,感到放松安全,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遭受父母粗暴的對待,也算是我在療愈自己吧。(04,女,大四)
三、基于《生育制度》的思考
“當前的世界上, 我們到處可以看到男女互相結合成夫婦, 生出孩子來, 共同把孩子撫育成人。”這個一系列的活動就是費孝通先生認為的生育制度。費孝通先生從功能主義的角度出發,把生育區別為兩個動作。其一是生殖,其二是撫育。前者是生物意義上的孕育新的生命體,后者強調的是幫助這個生命體進行社會化,最終進入到社會中去,完成社會的新陳代謝。
但是性行為是人類的本性,并且從性行為發展到生殖上的這個環節是很容易被中斷的,也就是說性行為并不能保證生殖行為的發生。比如就要馬林諾夫斯基能夠斷言特羅布里恩德島上的土人沒有人工避避孕的行為,但是對于墮胎就就不敢肯定。當社會的繼替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時,運用婚姻作為一種文化的手段約定以永久共處的方式來共同擔負撫育子女的責任, 實現雙系撫育,確保新生命社會化環節不被中斷。在這里,作者把生育看做一個中間環節,前面是婚姻制度為新生命的誕育做好了生物性準備,后面呢新生命的誕生使得這個家庭由男女雙方的婚姻家庭結構變成了一個三角結構,這個三角結構又為夫妻堅實的夫妻關系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因為雙系撫育不允許這個家庭中確實父母親中的任何一方。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出現了一系列為了維護家庭、婚姻的法律、制度規定了。
以上是在閱讀《生育制度》后作者的一些總結。那么結合今天,特別是目前我國生育率持續走低、在2022年我國人口就出現了建國以來的第一次負增長。結婚率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相比于以往被人們賦予特殊意義的結婚日期,今年在這些日期里辦理結婚證的人數大幅下降。比如今年五月二十日在貴陽市民政局辦理結婚證的人數相較于去年就下降到了56.27%。
結合對H大學的學生做的問卷調查,可以發現愿意結婚的人數占比還是比較樂觀,但是愿意生育孩子的人數較之就讓人感到生育率形勢嚴峻。結合閱讀費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來看,目前社會文化已經發生了大轉型。年輕一代的思想已經不似過去,他們更加看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生活的滿足。加之目前高房價、高撫養成本的現實因素,所以不論是從感情上還是生理上,結婚甚至生育孩子在新一代人看來是個得不償失、虧本的買賣。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還是會有生育意愿的年輕一代,他們或許想要一個屬于兩個人愛情的結晶、希望的傳承或者別的什么目的而誕育一個小生命。
當較多的年輕一代選擇不婚主義或者丁克時,又會有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那就是如何維持社會的運轉和繼替。這是一個矛盾的命題,個人組成社會、社會又控制著實體,個人的生存發展依賴著社會、社會的維系又依賴著個體生命完成新陳代謝。費孝通先生描繪的一些過去的事實好像在當下不完全適用,正如費孝通先生在晚年時就說“如果限于狹義的學術經歷來說,我覺得我可以用《生育制度》一書來作為我前半生學術經歷的結束”。但是這邊書不僅僅描繪了中國傳統社會、增進對不同社會形態的了解,而且還從功能主義的角度出發為我們揭示了生育是什么,生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維持這一保障社會繼替的重要前提。
在閱讀這本書以后,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大部分受訪學生選擇生育意愿不強烈的原因大都是外部因素,比如經濟條件、事業發展等。那么如何讓個人內和外部環境在這個問題上達到一個平衡呢。
首先從宏觀層面出發,國家需要出臺一系列的政策緩解女性職場壓力和生育成本。比如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讓女性職工在享受產假的同時延長男性陪產假期,這樣能夠緩解女性遭受職場歧視的現狀而且還能讓男性更好的參與到撫育孩子的過程;并且還要出臺一些稅收優惠獎勵、補充那些支持或鼓勵女性職工生育、為女性職工提供良好工作環境的企業。除了從就業環境上入手,國家還要出臺一些有利于生育的政策。比如給予一定的生育補貼、對于困難家庭減免生產費用、對二胎或三胎家庭提供一些營養補貼等。
從社會層面出發,首先我們需要營造一個尊重女性、認可女性的社會氛圍,女性不僅僅是家庭的半邊天,而且在國家的發展上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同時客觀看待不婚或丁克的個人選擇,新聞媒體行業要用客觀的態度報道。不能為了博取關注、吸引眼球就夸大事實真相,選擇性甚至誤導性報道,拒絕在社會上營造“恐婚恐育”的社會氛圍。
最后從個人層面出發,我們要樹立理性觀念,正確認識自己的態度和實際情況,避免被大眾情緒和媒體營造的價值觀念所裹挾。
參考文獻:
[1] [美]薄茲,[英]施而曼.社會與生育[M].張世文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10——111
[2] [美]特倫特.(家庭環境與青少年的生育意愿)[M].上海青年與社會,1994年9月,58.
[3] 劉垚. 國民生育觀變遷的動力因素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
[4] Miller,W,and Pasta,D. 1995. How does childbearing affect fertility motivations and desires? Social Biology 3: 185 198
[5] Bongaarts, J. 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s 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7, Supplement: Global Fertility Transition.2001.
[6] 汪雁,慈勤英.中國傳統社會救濟與城市貧困人口社會救助理念建設[J].人口學刊,2001(05):38-44.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01.05.008.
[7] 周長洪:生育觀念的概念邏輯模型,《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報》,2007 年第 2 期.
[8] 韓永江.生育觀影響因素的經濟分析[J].人口學
刊,2005(02):55-59.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05.02.012.
[9] 潘丹. 貴州在校大學生生育觀的研究[D].貴州大學,2008.
[10] 任婕.影響大學生生育意愿的社會經濟因素分析[J].當代經濟,2012(02):34-35.
[11] 朱洪翠,劉冰.新時代大學生生育觀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20,38(04):33-39.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4.008
[12] 馬玥明,安冬梅.在校大學生生育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遼寧高校的調查[J].人口與計劃生育,2014(02):19-20.
[13] 張松林,白芳銘,田俠,房妮,張正勇,俱國鵬,李莉.西北地區高校大學生生育意愿的社會經濟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7(06):24-27.
[14] 嚴易平. 農村少數民族已婚育齡婦女生育意愿研究[D].貴州大學,2006.
[15] 劉垚. 國民生育觀變遷的動力因素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
[16] 周曉燕.高學歷青年的婚姻問題——2002年中國高學歷青年婚戀及生育觀的調查報告[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04):21-26.DOI:10.16034/j.cnki.10-1318/c.2002.04.005.
[17] 劉中一. 性別偏好的生成——一個生命歷程理論視角的考察[J].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114-117.
[18] 馬國慶. 生育理論下的性別偏好解釋[J]. 人口與經濟,2008(S1):37-38.
[19] 風笑天. 給孩子一個伴:城市一孩育齡人群的二孩生育動機及其啟示[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8(04):57-65.
[20] 湯兆云,郭真真. 經濟水平對生育意愿的影響分析——一項經驗研究:基于621份調查問卷的數據[J]. 人口與發展,2012,18(03):27-33+86
[21]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 2022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統計公報[EB/OL].[2023.02.28].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
t20230228_1919011.html.
[22] 費孝通的《生育制度》及其功能主義社會學.余紅,錢靈犀.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