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快,老年人群體成為社會工作研究的熱點。基于社會學習理論書中框架,從觀察學習、強化模式、認知控制和交互決定論提出自己的閱讀感悟,針對老年人教育小組工作提出小組工作過程中尋找權威有信服力的榜樣、正確合理地使用強化手段,提升老年人教育效果、善于運用大眾傳播工具的建議。
關鍵詞:社會學習理論;老年人;教育小組
非常有幸閱讀了班杜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這本書,讀完之后確實有所啟發。因本科是非社會工作專業,想來這也是第一次完整閱讀社會工作理論書籍,整體觀感社會學習理論是以心理學理論基礎的現代學習理論的奠基之作。
班杜拉最開始做的“波波玩偶實驗”,是演示了兒童是如何學會攻擊性的行為的,兒童可以通過觀察習得,同時榜樣后果是決定行為是否表現的關鍵性因素。在社會學習理論發展的過程中,從心理學理論擴展運用到管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群體上也在變得更加寬泛,社會學習理論經常被用于小組工作中,因為其小組成員可以通過替代性學習,觀察、體會具有相似經歷的小組成員的事件經歷,獲得預防行為發生的經驗。不少針對老年人的數字鴻溝、詐騙防范等情境教育小組研究都以社會學習理論作為支撐,老年人群體隨著當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較少系統地探究社會學習理論對老年人小組工作的啟示,這也是我閱讀社會學習理論所思考的問題。
社會學習理論是在行為學習理論的認知學習理論的兩大體系之上形成的。行為學習理論最初研究個體的外顯行為,認為學習過程是由經驗引起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改變,而對于事件進行反應的行為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都強調行為者的參與和通過重復學習的過程,并指出了強化的作用。學習的行為理論主要是操作性的,沒有考慮到個體的內部意識活動,即主觀動機對行為決定的影響。而認知學習理論則認為,學習是關于人類對外部世界的主動反應,強調意識的主動性,而刺激(S)—反應(R)關系是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被動形成的。認知學習理論顯示了認知、思考和理解等主觀活動的重要性,但過分強調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對學習過程中人類外部行為的探索。班杜拉提出行為是人類內部意識與外部環境互相復雜影響的結果。本文認為社會行為理論指出了這些符號的、替代的和自我調節過程在解釋現象和應用實際中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到的這些抽象的信息去替代那些需要發生的直接經驗,這樣可以避免錯誤的過程。聽過來人的話,能走上更廣闊的康莊大道。不僅對服務對象的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而且在社會工作者自我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仍然可以看見社會學習理論中抽象符號的理念的應用。同時,示范性行為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即使在有可能通過其他方式建立新行為時,示范作用也可以使獲得過程大大縮短。
班杜拉的觀點是身心統一的,他在文中寫道:即使心得反應完全是在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生理因素也在其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強調作為天然稟賦的一部分的基本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在書中,舉例了兒童的例子說明天賦有差異,社會學習理論要遵循客觀規律,我們做實務的過程容易急于出成果,想要在教育小組中獲得好的效果,尤其在老人群體應用時,將其生理和學習能力考量進來,以參與和體驗為重,適度要求成效。
接下來,班杜拉指出,對于我們去分類習得性行為還是先天性行為,生理和環境哪個因素重要相比,分析和找到行為過程的決定因素更重要。在示范過程和反應信息的傳遞過程中,社會學習的一個是通過日常情境對別人的行為進行偶然或直接的觀察,另一個是由電視、電影,以及其他視覺媒介所提供的極為豐富的各種各樣的符號性示范作用。這就是電視劇、情境劇、短視頻在不斷地示范中傳遞態度、情緒反應以及新的行為方式的原因。相比于做中學需要反復實踐以形成每一個個體的行為,觀察學習一個單一的原型可以自發地在廣為分散的地區內,將新的模式傳遞給很多人。對這個點的深入理解,并運用到小組工作實務工作中,能成倍地擴大小組工作實務的效果和影響力。
然后,采納行為有著眾多的影響因素:刺激誘因、超前滿足、觀察到的好處、經驗到的功能、覺察到的危險、自我估價的結果,以及各種社會障礙和經濟約束。各種影響成分隨著不同的產品而不同,采納行為最好是根據控制條件,而不是根據人的類型來加以分析。在預測哪些人更善于接受新事物,性格特征起到有限的價值,這是很有意思的觀點,性格一直被認識是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在進行老年人群體用戶畫像的信息收集過程中,性格是我們接觸老年人時候必須了解的關鍵信息,在溝通和互動的過程中,掌握老年人的性格對開展實務具有重要作用。在行為擴散的過程中,好的行為和壞的行為的采納過程是一致的,但是異社會風尚比起親社會風尚來,要延后更長一段時間。所以,我們在進行社會學習理論的應用過程中,跟隨主流的方向,傳遞久經檢驗的教育知識和主題的效率更高。
此外,在社會學習理論中,偶聯經驗所產生的是期待,而不是刺激—反應的聯結。替代性期待學習中,替代性體現在看到別人的經歷,對人、對事、對處境的評價,往往也是起源于范型的態度。當人們的替代性情緒觸發能力形成之后,就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情感經驗中對環境中的有關事物建立情緒反應,產生替代性的期待。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機制不是有選擇地操作,會將原型中具有的不適當的憂慮,也會傳播不必要的恐懼。
一、社會工作理論的核心內容
社會學習理論解釋了學習行為形成的過程和影響因素,說明了主體是在不同環境的情況中不同認知產生不同的行為。后續班杜拉對理論進一步完善,主體的行為不僅受到行為結果的影響,還受到主體對自我行為能力和行為結果的期望的影響。在1977年,他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進行更新,將其定義為主體關于自身是否有能力控制影響其生活環境的信念。
班杜拉是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行為主義強調人類行為的學習性,即強調行為和環境的重要性。社會學習理論繼承和發展了這一觀點,強調人的行為、思想、情緒反應方式和行動受到直接和間接經驗的影響,行為與環境相互作用,通過觀察和模仿進行學習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其中認知非常重要,人的自我調節有一個特定的過程。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觀察學習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們可以從示范過程中學習。通過觀察他人,人們對新行為的運作方式有了新的認識,而這些編碼信息可以作為以后行動的指南。因為人們在采取行動之前,可以學習以身作則,至少以一種近似的方式,他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錯誤。班杜拉認為學習行為不是靠強化和懲罰,而是在觀察別人中學習的,人類大多數行為都是通過示范過程而觀察學會的。而觀察學習受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再現過程、動機過程這四個過程所決定。
(二)強化模式和認知的重要性
班杜拉強調,強化可以分為三種模式: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一,直接強化,這意味著,當行為人的行為達到預期的期望標準時,給予直接正強化的激勵,而對沒有達到預期標準的行為反應給予直接負強化的懲罰,從而逐漸形成期望的行為反應。二,替代強化,人們可以通過觀看別人被賞識和懲罰來強化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替代強化。替代性強化能使觀察者間接地指導哪些行為得到承認或否認,能通過示范者經受獎懲經驗所表現出的相應情緒反應而獲得相應的情緒體驗,同時,觀察到的強化還會起到一種行為的動因和評價功能。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強化在觀察性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作為一種先導效應而不是后續效應。三、自我強化,人能自發地預測自己行為的結果,并依靠反饋進行自我評價,即使行為沒有得到外部的強化,它也可以被控制。大多數行為是由人們通過自我肯定來控制的;他們為某些行為設定自己的標準,并以自我獎勵和懲罰來回應他們的行為。[2]社會學習理論認為認知功能可以調節人的行為。班杜拉認為,所有形式的認知表象都能激勵人們采取行動。特別強調了通過目標確立和自我強化的中介影響的動機作用。
(三)示范信息傳遞形式
社會學習理論書中,示范性信息傳遞的幾種形式對實踐性教學很重要。第一種形式是觀察者通過觀察示范者的直接身體示范來學習,是最直接的動作示范的傳遞形式。第二種形式是言語示范,它可以代替行為示范。第三種形式是電視、電影和其他視覺媒體所帶來的極其豐富的象征性示范。
(四)交互決定論
班杜拉認為,學習結果是使有機體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但個體的行為反應是由個體(主要是認知等個人因素)、環境和行為三者相互作用而決定的。[3]在班杜拉看來,人和環境并不是傳統理論理解的兩個獨立的實體,它們都是潛在的屬性。只有通過具體行動使環境的潛力變為現實化,環境的潛力才會發揮作用。而人的成就是外界環境與許多人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天賦潛能、后天的能力、內省的思維和高度的自我創造力等。
二、當前教育小組工作的研究
在小組工作領域,主體行為影響詐騙認知、詐騙預防、詐騙應對等問題,都可以基于社會學習理論中關于觀察學習、三元交互、自我調節和自我效能的觀點來進行解釋。其中情境教育是小組工作中應用的重要方法。因此情境教育在小組工作的應用研究開始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并涌現出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情境教育的方法具有注重參與者的主動參與以及情感的結合兩大特點,強調好的情境設計是取得效果的基礎,能結合目標和內容,調動參與者的學習興趣,達到認知和情感上的結合。
情境教育方法的運用優勢結合情境教育方法在教育中的實務運用來看,主要突出在四個方面的優勢。一是強調情境設計的合理性,注重情境教育要素。教育情境的質量和時間影響參與者對教育主題的認知和參與度,教育情境方案和決策主要受到情境約束的影響。宋潔認為情境教育應考慮教育活動中的多個要素,運用方法的同時,凸顯知識的本質規律,考慮參與者的學習效果。除此之外,工具的使用,如多媒體、圖片、角色扮演等對參與效果也具有影響。二是強調教育目標的導向性,注重教育活動的效果。情境的運用,給教育活動帶來了活力,減輕了參與者的負擔,提升了效率。葛元骎等強調情設計直接影響參與者的情境。吳軍其等將情境教育劃分為圖像、語言、問題和生活,并強調交互環境的創立。三是強調參與者的主動性,注重參與式學習的意義和過程。馬穎峰,付亞麗以游戲的方式,將教育內容轉化為真實的問題情境,增強參與者的互動,讓學習變得有意義。參與者的學習動機和目的受到環境和興趣的影響較為明顯。參與者的情境興趣和意向對學習策略具有正向預測作用,引導者在情境設計中,可考慮加入參與者的興趣和意向因素。四是強調引導者的專業性,注重專業反思。孫二軍指出引導者身處在空間情境、故事情境和問題情境中,需要從多個層面審視情境和專業問題。王中男等從情境學習理論的視角出發,以學習場景作為情境,將引導者的專業思考歸結為資源的獲取和使用。
情境教育小組在老年群體中的實務Salomoni等學者對老年人開展以授權為導向小組工作,9次小組服務以后,以授權為導向的小組在幫助老年人提升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社會關系和環境健康方面具有較明顯的效果。模擬教育者在日常醫療保健中,運用知識優勢和專業優勢能夠有效提高老年患者能力和信心,從而實現護理的目標。在老年群體的運用中,對老年人身心健康、關系構建以及環境塑造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面對具有同構性、異質性的老年人群體,小組工作的持續時間較長,在小組成員地互動中能夠互鑒學習,能夠提升老年人群體防詐騙能力。當前防詐騙小組工作研究的著力點在改善認知、創設情境、提升趣味、擴大宣傳已經有豐富的成果。雖然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考慮到了老年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效能感,但是防詐騙小組工作存在著內容不夠豐富、形式不夠多樣、創新性不足等問題。
三、社會學習理論對老年人教育小組工作的啟示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闡明了人們進行學習的機制,發展了學習理論,在對兒童的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老年人的小組工作實務中也可以得到借鑒。
(一)小組工作過程中尋找權威有信服力的榜樣
在教育小組工作中,我們需要做好資源鏈接,幫助老年人保持注意,找到老年人耳熟能詳的名人或明星,在當地地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明星,根植于當地的本土文化,老年人更愿意聽取建議。發揮權威的力量,大部分老年人相信政府和國家,具有專業能力的律師、醫生等。相同的特征是聯結的紐帶,具有政治面貌老年人聽取組織的建議,具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更愿意相信有相同宗教信仰的勸誡,相同的興趣愛好的老年人也會形成信任。除此之外,老年人先前的學習經歷和教育主體的前置知識也是影響小組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正確合理地使用強化手段,提升老年人教育效果
在小組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小組成員榜樣的示范作用。面對符合小組教育目標的行為的反應,需要予以正強化,面對一些有損于小組教育目標的行為需要予以負強化。無論是正強化還是負強化,都必須秉持適時適度,否則不能達到強化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從小組成員長期的參與效果視角看,物質獎勵在特定情況起到負強化的作用,口頭獎勵和同伴認可的效果由于物質獎勵。在使用正負強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其一,小組過程中,以正強化為主,負強化為輔助。與社會學習理論中兒童教育中不同的是,老年人群體的負強化手段和正強化手段的效果是類似的。老年人群體其價值觀已經形成,生理能力的下降,教育小組工作的介入效果需要持續較長時間才能顯現。相比于負強化手段,正強化手段的小組體驗、小組氣氛、小組宣傳較優。同時,負強化手段帶來的挫敗感,對個體心理影響的消極成份大于積極成份。當個體有挫敗感時,會引起緊張、焦慮、低落等心理狀態。應該受到譴責的行為,如果用可以接受的語言重新加以說明,即使平常很謹慎的人,也會去從事這些行為。
其二,應根據教育小組的目標、計劃、執行情況、成效評估方式重點說明正負強化相關的獎懲的理由。在小組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地聽取老年人的反饋和建議,給予相應的尊重、關系和重視。老年人在退休的過程中,會面臨著身份地轉變帶來的心理落差。而且,老年人具有長期以來積累的生命經驗,我們在開展教育小組工作實務的過程中,需要以小組組員為中心,循循善誘。在解釋和溝通的過程中,使得外在的影響逐漸內化為他們內在的行為標準,起到達到提升教育小組目標的效果。
根據班杜拉的替代強化原理,為了達到有效地模仿良好的榜樣行為,我們要搜尋同構性和異質性小組成員中相關主題的好人好事、典型人物、優秀楷模,對榜樣進行適當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從而激發老年人模仿的動機,使小組成員自覺向榜樣學習。而對反面典型,我們需要尋找對其進行的批評,要讓小組成員意識到這些行為是不能去模仿的。
在培養老年人替代性強化的同時,也要讓他們進行自覺地自我強化,逐漸提升老年熱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效能感,使外在的社會行為規范老年人內在的行為標準,真正實現社會化的過程。
(三)善于運用大眾傳播工具
依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電視、電影和文字作品等具有大眾傳播工具的符號性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且多方面的影響力。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老年人智能化移動終端的普及,我們的教育小組工作需要發展當下新媒體矩陣,建立教育小組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微信等。通過教育小組的微綜藝和微短劇,讓老年人能夠參與制作、發布、評論。還有,教育小組主體相關的APP游戲和桌面游戲也能起到趣味性教學的目的。除此之外,進一步發展虛擬現實設備和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小組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夢主編;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組編;張和清,劉夢,張青方,陳仲林編. 小組工作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美)阿爾伯特·班杜拉著;陳欣銀,李伯黍譯. 社會學習理論 [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
[3]馬芳,王聿潑主編;汪千強副主編. 教育心理學 [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
[4]FARIAS C F G, HARVEY S, HASTIE P A, et al. Effects of situational constraints on students game-play development over three consecutive Sport Education seasons of invasion games [J].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2019, 24(3): 267-86.
[5]吳軍其, 彭玉秋, 胡文鵬, 等. 手持終端環境下微學習資源的情境化設計方法探索 [J]. 電化教育研究, 2012, 33: 90-3.
[6]馬穎峰, 付亞麗. 基于Conceptual Play Spaces理論的教育游戲設計——探究式教育游戲的情境設計 [J]. 電化教育研究, 2012, 33(09): 91-5.
[7]LENTILLON-KAESTNER V, ROURE C. Coeducational and single-sex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situational interest in learning tasks centred on technical skills [J].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2019, 24(3): 287-300.
[8]ROURE C, KERMARREC G, PASCO D. Effects of situational interest dimensions on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2019, 25(2): 327-40.
[9]孫二軍. “情境”中的教師及其專業發展 [J]. 教育學術月刊, 2011, (05): 82-4.
[10]王中男, 崔允漷. 教師專業發展為什么要學校本位——情境學習理論的視角 [J]. 上海教育科研, 2011, (07): 10-4.
[11]SALOMONI F, ADDELYAN RASI H, HOSSEINZADEH S. Empowering elderly Iranians through a social group work intervention: A trial study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 on participants' quality of life [J]. 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18, 26(6): 917-24.
[12]TAMAS E, K?LLESTEDT M-L S, HULT H, et al. Closing the Gap: Experienced Simulation Educators' Role and Impact on Everyday Health care [J].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2019, 39(1): 36.
作者簡介:袁紅(2000—),男,安徽合肥人,華南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老年人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