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凱雁
摘 要:科技創新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人民生活福祉,更加需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優良學風作風,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向科技創新廣度和深度進軍。不可否認,不良學風作風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必須加強學風和作風建設,引導科技工作者踐行科學家精神,立志做為國家、為人民的大學問、真學問。
關鍵詞:科學家精神;作風建設;學風建設
近年來,我國大力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中辦、國辦先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從頂層設計層面為好學風好作風筑牢制度保障,推動學風作風建設不斷走深走實。但毋庸置疑,當前學界在作風和學風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污染了“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影響了科技創新與成果產出。弘揚科學家精神引發了強烈反響,科技界和全社會應堅持守正創新、固本謀遠,進一步將科學家精神發揚光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一、我國作風學風建設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違背科學家精神,造成學術誠信方面的問題
隨著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學術隊伍的壯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現。然而,科研失信行為常見諸于各類媒體,如科技論文中出現的篡改研究數據、剽竊、署名不當、作者信息造假、基金項目不實標注、重復發表等失信行為普遍存在。這些問題引發了學術生態的混亂,給學術科研環境造成惡劣影響,嚴重制約和阻礙了中國科技創新與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二)違背科學家精神,造成學術研究領域“圈子文化”方面的問題
由于在項目評審、科研資源分配中存在不分是非對錯、只看親疏遠近、只區分是不是“自己人”的“圈子文化”,導致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不得不試圖進入各個圈子,難以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這種雷打不動、水潑不進的學術研究“圈子文化”,嚴重破壞了學術界“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1],嚴重阻礙了我國學術研究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三)違背科學家精神,造成投機取巧方面的問題
科研初心難守,背離了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遠、重跟風輕探索、重成果輕推廣等現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突出表現為依靠論文發表情況進行科研評價,無論是單純關注數量的“不發表就走人”,還是關注影響因子的“要發表更要影響”,甚至追求高被引,都對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管理人員構成了沉重的束縛,導致科學研究正在背離科學精神,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術生態。
(四)違背科學家精神,造成學術專制的問題
學術界的一些專家學者違背了科學家精神的要求,未能徹底遵循和深入貫徹發展自然科學和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雙百方針”。他們混淆政治民主與學術民主,在學術批評上打擊少數、排除異己。甚至有少數專家學者有“學閥”作風,利用自己的學術權威、榮譽地位、行政權力,在學術實踐活動中實施學術“霸權主義”和學術“專制主義”,控制學術話語權,壓制學術觀點,嚴重阻礙、干擾和破壞了我國學術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二、加強作風學風建設應遵循的規律
(一)加強作風學風建設要遵循“作風問題的根本是黨性問題”的規律
要把弘揚科學家精神與整頓不良作風緊密結合,這是加強學界作風學風建設的重要基礎、強勁動力和基本保障。大力宣傳科學家精神,在理論學習中涵養科技工作者優良作風學風。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良好的作風和堅強的黨性必須通過系統扎實的學習才能內化。堅決整頓學界不良作風學風。整頓不良作風學風意義深遠。要堅持以嚴的措施管理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其中的黨員干部。
(二)加強作風學風建設要遵循“作風問題的關鍵是防止反彈”的規律
“糾風之難,難在防止反彈”。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抓一抓就會有好轉,松一松就會有反彈;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舊的作風問題解決了,新的作風問題又會出現,或者老問題以新的形式出現,如果抓抓停停,或者寄希望于一次集中整頓就能解決,抓一陣松一陣,不僅解決不了作風問題,還可能適得其反,讓群眾失去對我們黨的信心。因而作風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三、加強作風學風建設的建議和對策
(一)大力弘揚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樹立科研誠信底線和紅線意識,完善科研誠信協調聯動機制
新時代科技工作者要始終秉持學術真實性原則,嚴守學術道德底線,珍惜學術聲譽,繼承嚴謹求實的優良傳統,培養獨立思考和勇攀學術高峰的精神與能力,凈化學術環境。在砥礪奮進、嚴謹治學的過程中,要致力良好科技創新生態的營造與完善,發揮學會、研討會等各類學術共同體的示范引領和監督糾察作用,推動開展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行動,弘揚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同時,發揮榜樣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學科背景和翔實史實的正反兩面宣講視頻,鼓勵和警示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動中秉承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推動建立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完善科研誠信制度,加大懲處力度,引導科技人員加強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二)大力弘揚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打破相互封鎖、彼此封閉的門戶傾向,防止和反對科研領域的“圈子”文化
抵制各種人情評審,在科技項目、獎勵、人才計劃和院士增選等各種評審活動中不得“打招呼”、“走關系”,不得投感情票、單位票、利益票,一經發現這類行為,立即取消參評、評審等資格。院士等高層次專家要帶頭打破壁壘,樹立跨界融合思維,在科研實踐中多做傳幫帶,善于發現、培養青年科研人員,在引領社會風氣上發揮表率作用,以解決科學共同體內部平等交流“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不足的問題。
(三)大力弘揚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反對學風浮躁,急功近利
要通過整頓學界不良作風學風,引導學術界專家學者樹立愛國、奉獻與育人的人文價值追求。培養胸懷祖國和服務人民的作風學風,知曉做學術研究不是為了名譽和利益,而是為了國家發展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培養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潛心研究的作風學風。方向性問題解決了,才能有效解決各種學術不端行為。
(四)大力弘揚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鼓勵不同學術觀點交流碰撞,倡導嚴肅認真的學術討論和評論,排除地位影響和利益干擾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2]。科學家精神還突出表現在科技工作者識才、育才、用才的過程之中。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重視人才自主培養,慧眼識才,爭當伯樂,以甘為人梯的博大胸襟,尊重人才、提拔人才、珍惜人才,讓科研后輩有渠道可行、有資源可用、有知識可獲。尊重他人學術話語權,反對門戶偏見和“學閥”作風,不得利用行政職務或學術地位壓制不同學術觀點。要在全社會積極用當代創新文化滋養青年,助力青年樹立永不言棄的探索精神、培養創新思維。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3]身處歷史洪流中的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應積極踐行科學家精神,在實現自身價值與推動科技創新的二維共進中,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9.
[2]習近平:《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求是》2022年第9期:第13.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