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宋貞淵 宋貞林
每年夏天父親生日的時候,我們全家人都會齊聚濟州島。我們準備禮物,父親則請我們吃大餐。
然而那天,我們夫妻倆卻吵了起來。
丈夫因為多喝了點酒,話多了起來。我在旁邊啰唆了幾句,丈夫聽了不高興,也對我說了難聽的話。我一氣之下,翻出他新婚時徹夜飲酒的舊事抱怨起來。結果,丈夫對我大吼道:“你閉嘴。”
在眾多家人面前上演了這樣一幕,讓我覺得很丟臉。更令我難過的,是破壞了其樂融融的氣氛。
當天晚上, 父親對我說:“你應該只講一句。越是難聽的話,越應該只講一句。你卻三句、四句甚至五句地說,他能不發火嗎?”
父親所謂的“講一句”,后來被我應用到生活中。
所謂的“電梯游說”,和這一原則近似。如果單相思的對象坐上了電梯,我想讓他在下電梯之前明了我的心,短則三十秒,長則一分鐘,在這段時間里,要想打動他的心,一定需要閃光的一段話。
斯賓塞·約翰遜的《父母》一書中,介紹了個“一分鐘效果”,也與之相似。一位名叫海倫的年輕女性,在生孩子之前,為了成為優秀的母親,拜訪了以擅長教育子女聞名的一個家庭,鄰居們都把他們家稱為“一分鐘家庭”。
他們批評孩子的時候,時間不會超過一分鐘;表揚的時候,也會在一分鐘之內熱烈地贊美孩子。
這就是“一分鐘效果”。并不是說你花費的時間越多,你和孩子在一起待得越久,你的教育就越優秀。
父親強調的“講一句”,現在成了我生活的重要指南。特別是孩子們,他們討厭第二句。
老師或父母開始講第二句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在心里說:“你想干嗎?”聽眾們也會這樣,如果主持人或嘉賓啰唆起來的話,他們就會一邊換臺一邊嘀咕:“到底想干嗎啊?”
(摘自《父親的話,女兒的路》,浙江文藝出版社,Bonnie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