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白
網上看到一個故事。作者說自己碰到一個快畢業的朋友問他職業規劃的事。這個朋友算是學校里的佼佼者,成績等各方面都不錯。一開始,兩人相談甚歡,直到作者問他:“你的目標薪資是多少?”朋友有些為難地說:“我不知道……我配拿多少?”作者又問了一次:“我不是問你配拿多少,而是問你想拿多少?”朋友支支吾吾,面露難色,最后還是停在了“我配拿多少”的問題上。
其實,這種糾結的背后,隱含的是“我不配”的想法,也就是說,這位朋友的自我價值感很低。生活中,總是覺得“我不配”的人不在少數,并且有這樣想法的常是一些被外界認可的優秀者。
娜塔莉·波特曼是美國優秀的女演員兼導演、編劇、制片人,畢業于哈佛大學。2015年,她在哈佛的演講中卻這樣說:“畢業12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對自己的價值毫無自信。我必須提醒自己,你來這里是有原因的。我今天的感受跟我1999年年初到哈佛成為新生時的心情一樣,我感覺肯定是哪里出了錯,感覺我的智商不配來這里?!?/p>
為什么有些人明明很優秀,卻依然價值感極低?心理學家寶琳·克蘭斯提到一個詞,叫“冒名頂替綜合征”:覺得成功和自己的能力無關,純粹是一種運氣或假象。在那些羨慕或祝賀自己的人面前,會感覺自己像一個騙子,獲得了本不屬于自己的贊譽。那位不敢提“目標薪資”的準畢業生和娜塔莉·波特曼就屬于這種心理。
自尊水平正常的人,往往習慣把有利于自己的事向內歸因,把不利于自己的事向外歸因,以維護自己內在的價值感和“正確感”。但“冒名頂替”者則會將功成名就歸結于運氣或他人的幫助等外部因素,在遭遇失敗時會立刻尋找自身失誤。
想要走出“冒名頂替綜合征”的唯一方式,就是主動改變。《冒名頂替綜合征》一書中提到兩個方法。一是強化積極感知,從今天開始,請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長處上。
你可以每天晚上記錄自己在當天順利做好的那些事,也可以回顧過往的成功經歷。即使有些成就對你而言太過平庸乏味,也請將它們寫在紙上。清單越長,你就越會留意自己的長處,你能在自己身上觀察到的變化也越大。這個練習還會讓你認識到:能力不是處于一種要么有要么無的靜止狀態。你可以有意識地讓自己進步,逐漸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些你現在看來或許還做不到的事,不出幾年,就會變得輕而易舉。
二是趕走內心的批判者。平時,你不管做什么,內心都有一個貶低一切的批判者如影隨形。當你犯錯時,他會對你說:“怎么就那么笨呢?”當你獲得成功,他又會對你說:“你本來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一直消極地看待自己,你就無法擺脫冒名頂替綜合征。所以,你必須給這種持續不斷的自我批評設置障礙。比如,準備一個定時器,把它設置為每15分鐘響一次。每當鈴聲響起,就注意一下自己此刻正在想什么。如果是批判的聲音,就立刻停止。
作家李欣頻說:有一種累叫“做更好的自己”。我們總覺得等成為“更好的自己”后,才配擁有愛,才值得被肯定被愛。殊不知,我們的未來是由每一個當下積累而成的。而我們當下能做的,就是體會當下,做好現在的事,肯定自己的每一項成績和進步。哪怕是一次次很小的肯定,也能帶來更大的信心,取得更大的成績。
(摘自“精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郭德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