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化牛的飼養管理及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1.1提升牛群養殖質量,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過去的牛養殖工作中,相關養殖人員過于關注牛養殖產業的經濟效益,忽視了牛的飼養管理工作和疾病防治工作,導致牛生長環境較差,養殖環境中細菌滋生,加上缺少科學的飼養管理措施,造成牛免疫力低下,最終影響牛群的安全質量和產業經濟發展。因此,在牛群養殖中,實現科學的飼養管理和疾病防治,不僅能逐漸提升牛群養殖質量,也是保證產業經濟實現長久穩定發展的關鍵[1]。
1.2規范養殖技術和區域養殖檢疫工作
在牛群養殖中,養殖人員對牛實現科學的飼養管理和強化疾病防治,不僅能促進產業經濟的穩定發展,還能提升牛的養殖質量,為牛群養殖產業發展奠定基礎。對于一些偏遠地區來說,由于部分養殖人員文化素質較低,關于牛的專業養殖理論不夠完善,影響了牛的養殖質量。其次,一些地區由于牛的檢疫技術有限,難以根據牛的疾病及時治療,也會影響牛的整體養殖質量。
1.3實現針對性的養殖管理和疾病防治
在牛的養殖工作中,要想實現科學的飼養管理,就要對牛展開針對性養殖,由于牛的年齡不同,養殖需求也存在差異,如果對牛進行整體的大規模飼養管理,部分牛群就會因為養殖需求難以滿足從而影響牛的生長情況。其次,牛在養殖過程中會受到各種疾病的影響,相關人員也要在對牛的疾病展開診斷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治療。
2牛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2.1犢牛飼養管理要點
在牛的飼養管理工作中,養殖人員要根據牛的種類及生長特點展開針對性的養殖管理,犢牛處于生長關鍵時期,養殖人員要保證犢牛能及時獲取母乳,母乳吸吮次數要保證在1天5次左右,除了攝入充分的母乳外,還要在犢牛出生1周后科學搭配飼料,為犢牛提供優質的干草,促進犢牛自由咀嚼[2]。其次,由于犢牛對外界抵抗能力較弱,對養殖環境要求也較高,養殖人員需要精心飼養。在喂養期間,養殖人員要將為犢牛飼喂精飼料,定期檢查犢牛身體情況,保證斷奶時期犢牛生長情況理想。
2.2 12齡以內牛的飼養管理要點
科學數據表明,在牛出生之后的第12個月,是牛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養殖人員要重視此時期的牛養殖工作。要對牛群做好分群,保證后續養殖工作順利開展,分組之后每1組牛群保證數量在10~20頭,并且養殖人員要嚴格控制牛的體重,體重差異要控制在10 kg之內。結束分組后,養殖人員就要密切觀察牛群的日常生長情況,并精準記錄數據。定期對牛群展開身體檢測和檢疫,不斷調整養殖計劃,促進牛群的健康生長。
2.3妊娠母牛的飼養管理要點
養殖人員首先要嚴格控制母牛發情期體重,在母牛妊娠期進行精細喂養,并根據母牛妊娠階段,合理調整母牛飼料喂養方式,避免母牛出現疾病,影響母牛正常安全分娩。此外,養殖人員要合理調整妊娠時期的母牛養殖環境,保證養殖環境中的溫度及干濕程度適宜,提升犢牛成活率,降低患病概率。
3牛疾病防治要點
3.1傳染性疾病防治
在牛的養殖工作中,牛會因為各種因素影響而出現疾病,養殖人員要引起重視,在牛的疾病中,傳染性疾病會對牛群養殖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養殖人員要不斷強化對疾病的研究,實現針對性防治。牛傳染性疾病較為常見的為布魯氏桿菌和口蹄疫,養殖人員要定期清理養殖環境,并實施全面的消毒工作,科學合理搭配飼料,提高牛群免疫力,實現營養均衡。其次,要對牛群定期注射疫苗,按照相關部門標準,科學開展免疫工作。最后,要對患病的牛群展開隔離消毒工作,必要情況下要淘汰患病的牛,不斷提升傳染性疾病防治水平,降低疾病危害[3]。
3.2普通疾病防治
牛群不僅會受到傳染性疾病的影響,也會受到普通疾病的影響,尤其是胃部疾病及乳腺炎疾病。首先要提升飼養管理技術水平,及時對牛群補充營養物質,在保證牛飼料質量的基礎上,也要重視飲用水的干凈程度。尤其要重視妊娠時期的母牛普通疾病防治工作。
3.3實現規范化預防
養殖人員要完善各項飼養環節,保證養殖場基本衛生,避免滋生細菌。此外,要定期進行安全檢疫工作,及時排查疾病隱患,關注牛群生長情況,明確規律性免疫環節,挑選科學的抗寄生蟲類藥物,確保牛群正常發育。
綜上所述,在牛的養殖工作中,牛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不僅關系到養殖戶的經濟收入與養牛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要不斷優化牛的養殖技術,規范飼養管理,提升疾病防治水平,保證牛群健康成長,促進產業經濟實現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明立.育肥牛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J].現代農村科技,2022(10):51-52.
[2]楊帆.肉用犢牛的飼養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J].今日畜牧獸醫,2022(8):28-29.
[3]何芳,殷滿財.牦牛飼養管理及疾病防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2(14):20-22.
(山東省齊河縣趙官鎮畜牧獸醫站孔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