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階段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情況展開討論與分析,并提出相對應的秸稈利用對策,以期為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農作物種植規模日益擴大,與此同時,秸稈產出量與日俱增。然而,農作物秸稈雖是優質的生物質資源,但若缺乏科學合理的處理措施,采用焚燒、丟棄等方式,不僅不利于保護農村自然環境,甚至會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如何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已經成為當前農業發展所需重視的問題之一。有調查表明,自2014年以來,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得以推廣和普及,各地區狠抓并落實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逐漸探索與當地發展情況的秸稈綜合利用路徑,推進農作物秸稈向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方向發展,降低當地秸稈焚燒量。以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為例,2020年作物秸稈生產量為116.15萬t、2021年為124.98萬t、2022年為176.25萬t。本文分析了現階段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情況,并提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措施,以期為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提供參考。
1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現狀
1.1秸稈資源情況
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與此同時,農作物秸稈產生量也在逐年遞增。以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為例,2022年秸稈產生量為176.25萬t,比2020年增加60.1萬t,其中水稻秸稈109.21萬t,占總資源的61.96%;玉米秸稈30.82萬t,占總資源的17.49%;油菜秸稈23.41萬t,占總資源的13.28%;其他秸稈(包括小麥、馬鈴薯、甘薯、花生、大豆、甘蔗、其他)12.81萬t,占總資源的7.27%。
1.2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目標
通過禁止禁燒秸稈保護生態環境,凸顯生態效益;通過就地消化、離田利用,優化資源布局、提高資源利用率,確保秸稈綜合利用率在88%以上。以推動農作物秸稈資源產業化發展為主,促進生態、社會與經濟等多項效益的融合發展,以提高耕地質量為準則,最大限度減少秸稈還田量,促進秸稈利用方式向梯形等級發展,保障秸稈綜合利用率不低于88%。
1.3秸稈機械化還田比例增高
隨著機械化還田技術的推廣與普及,一些新的還田機具與還田技術逐漸涌現,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秸稈還田模式,同時也增加了秸稈還田比例。以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為例,2022年谷物聯合收割機1 397臺,比2020年增加449臺;2022年秸稈粉碎還田機116臺,比2020年增加48臺,進一步增強了全州秸稈機械化還田能力。
1.4秸稈資源化利用步伐加快
加快推進秸稈肥料化、基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以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為例,一是將農作物秸稈作為有機肥生產原料用于肥料生產,2022年肥料化利用秸稈97.52萬t,比2020年增加14.19萬t;二是鼓勵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發展以秸稈為基料的食用菌生產,2022年用于基料化利用的秸稈0.95萬t,比2020年提高0.53萬t;三是鼓勵畜禽養殖場以滿足飼料需求為重點,推廣秸稈“三貯一化”(青貯、黃貯、微貯、氨化)技術和秸稈養殖技術,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水平,2022年用于飼料化利用的秸稈26.74萬t,比2020年提高4.21萬t;四是實施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秸稈沼氣等燃料化利用項目,逐步擴大秸稈固化成型燃料利用范圍,2022年用于燃料化利用的秸稈9.81萬t,比2020年提高0.47萬t;五是大力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編織加工業,鼓勵農民開展草帽、草簾、草籃和草繩等傳統工藝品編織加工制作,不斷提高農作物秸稈附加值,2022年用于原料化利用的秸稈0.59萬t,比2020年提高0.47萬t;2022年綜合利用率為89.62%,比2020年提高了2.24%。
1.5秸稈收儲用體系逐漸完善
一部分地區逐漸設立加工場地和加工設備,同時,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和管理制度,秸稈生產規模擴大,秸稈銷售渠道逐漸穩定,為秸稈資源收儲用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在企業與農業合作社的帶領下,進一步健全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做好當地秸稈資源的收集與轉運工作。在秸稈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可逐漸向能源化、飼料化、原料化方向轉變,盡可能實現秸稈資源的充分利用,以此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與利用效率。
2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發展對策
2.1推進秸稈離田
結合當地實際種植情況科學合理規劃秸稈利用方式,并匹配相對應的農業機械,做好秸稈綜合利用的準備工作。鼓勵全村農民秸稈離田利用,以托管的形式交付給能力強的市場主體,通過全托式服務促進秸稈資源的市場化發展,以實現秸稈資源利用的目標化管理。
2.2增強裝備能力
強化秸稈資源利用機械的支持與補貼力度,鼓勵農戶購置先進秸稈粉碎機和清運機,以此增強秸稈綜合利用裝備能力,在降低階段利用成本的同時,使秸稈收集工作更加專業化與標準化,全面提高秸稈作物綜合利用水平。
2.3精準作業方式
結合轄區秸稈資源利用情況,匹配最佳機械化離田方式,實現秸稈利用由還田向離田方向轉變。各地區需根據下茬農作物生長特點,采取精準的秸稈打捆離田方式,廣泛采納群眾意見,鼓勵并引導廣大農戶開展秸稈打捆離田作業。對于打捆離田來講,需將留茬高度控制在15 cm以內,同時,切實保障秸稈離田質量,確保田地內無散落秸稈存在,凸顯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效果。
2.4加快轉化增值
為促進秸稈綜合利用龍頭企業的培育,就要不斷創新商業模式與管理體制,強化秸稈綜合利用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部門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強化資金扶持力度,為秸稈資源利用開辟更多的途徑與渠道,建立健全街道綜合利用產業鏈,促進秸稈資源利用技術成熟,以此帶動更多秸稈資源利用企業做大做強。以縣級為主體,推動全區域內秸稈資源的產業化利用,促進秸稈資源向飼料加工和肥料制作方面過渡。積極建設秸稈產業園區,通過招商引資形成良好的產業聚集效應,為秸稈利用和裝備制造提供支持,賦予秸稈資源更多的價值和作用。
2.5完善收儲網絡
結合本區域鄉鎮和農村居民的實際情況,建設與之相符的秸稈收儲點,合理優化布局,同時促進收儲網絡的全面覆蓋,在提高倉儲加工能力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秸稈打捆裝備力量,壯大秸稈資源利用的社會化服務隊伍,更好的服務于秸稈收儲工作。秸稈收儲點作為秸稈資源標準化利用的主體,需將離田后的秸稈第一時間轉運至收儲區域,切不可隨意堆放或丟棄。建立扶貧類秸稈收儲中心,并將其列為村集體的共同財產,企業在租賃與使用的過程建立利益分配機制,同村民共同享有產權利益,為農村貧困戶和其他村民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確保秸稈資源收儲點的長遠化利用,實現“一次建成、終身獲益”的發展目標。
2.6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
市場配置資源對秸稈綜合利用效率起決定性作用,需在政府、企業與農民的積極作用下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為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建設提供資金。政府部門的扶持項目主要包括秸稈收儲運、秸稈還田、秸稈離田和綜合利用等方面,強化農業機械推廣力度,全面降低秸稈資源收集成本,為秸稈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促進收割機與加裝打捆機一體化發展,不僅能夠有效降低人工作業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農作物秸稈收割系數。政府要不斷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投入力度,通過招商引資等方法,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強化規模化與集約化農業信貸的投入力度,在保障資金合理化運用的同時,組建規模化農業企業集團,以滿足大規模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
2.7制定應急處理預案,實現機械的科學調度
各地區要根據當地氣候環境情況制定相對應的應急處理預案,科學調度農作物秸稈利用機械,合理安排廣大種植戶的播種和收割時間,以免引發秸稈利用和種收矛盾。為全面落實農作物秸稈利用幫扶責任,建議成立搶收搶運隊伍,以幫助農作物順利離田。一旦發現未處置的農作物秸稈,就要組織相關人員到場完成秸稈清運離田作業,離田后盡量集中規范堆放,并且遠離馬路、河邊、森林區域,以免污染環境。
2.8加大宣傳力度
在互聯網技術影響下,媒體資源承擔著輿論導向作用,可開展多樣化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廣大農戶充分認識到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優勢,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工作中來。除要創新宣傳理念外,還要不斷創新形式、方法與內容,利用自媒體平臺大力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益處,借助互聯網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充分調動廣大農戶參與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主動性。除此之外,強化亮點挖掘力度,總結秸稈資源化利用的推廣方法與推廣經驗,以典型帶動區域,全方面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的影響力,同時,為廣大農戶提供交流分享機會,共享秸稈資源利用優秀做法與經驗。
綜上所述,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是制約當前農業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僅會威脅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甚至還會影響鄉村振興。因此,需對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做到廢棄資源高效利用,全面凸顯農業生產效益。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發展中心劉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