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帥, 唐 云,2, 吳 波, 樸海善, 聶光華,2, 楊 勇,2, 鄧政斌,2
(1.貴州大學礦業(yè)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貴州省非金屬礦產(chǎn)資源綜合利用重點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錳用途多元化,錳已成為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電池、新材料等新興戰(zhàn)略產(chǎn)業(yè)的關(guān)鍵礦產(chǎn)資源,錳的需求愈來愈大[1-2]。 貴州銅仁地區(qū)已探明碳酸錳礦資源儲量高達7.08 億噸[3],大部分礦石錳品位在10%~20%之間,屬難選礦石[4]。 碳酸錳礦是電解錳行業(yè)的優(yōu)質(zhì)原料,但碳酸錳礦中含有大量脈石礦物,中低品位錳礦石直接電解會產(chǎn)生一定數(shù)量的錳渣,給有限容量的渣庫和環(huán)境造成很大壓力[5-7]。 如果通過選礦拋除一部分脈石礦物,可以為后端錳渣減量化排放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8]。
為了錳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加強低品位碳酸錳礦的選礦技術(shù)研發(fā)尤為重要。 本文針對貴州銅仁地區(qū)某低品位礦石,研究了原礦脫泥的可行性;采用不同的磨礦方式考察了礦石泥化情況,并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高梯度磁選機開展了磁選工藝流程試驗研究。
試樣來源于貴州銅仁地區(qū)某低品位碳酸錳礦,破碎篩分至-2 mm,錐堆、混勻裝袋,供分析和磁選試驗使用。 原礦化學多元素分析結(jié)果見表1,礦物組成見表2。 礦石中主要有用元素為Mn,品位為12.25%,其中Mn/Fe 比為5.06,P/Mn 比為0.013,(CaO+MgO)/(SiO2+Al2O3)比為0.14,根據(jù)《礦產(chǎn)地質(zhì)勘查規(guī)范鐵、錳、鉻》(DZ/T 0200—2020)中冶金用錳礦石的要求,該礦石屬于低品位中鐵高磷酸性錳礦石。 原礦中錳元素主要賦存于菱錳礦、錳白云石中,鐵主要以黃鐵礦形式存在,石英含量26.40%、鈉長石含量9.60%,影響選礦效果的黏土礦物主要是伊利石(19.30%)。 菱錳礦屬于弱磁性礦物[9],而脈石礦物中石英、伊利石分別屬于抗磁性礦物[10]和順磁性礦物[11]。 因此,通過強磁選工藝有望實現(xiàn)該低品位碳酸錳礦的富錳降雜拋尾。

表1 原礦化學多元素分析結(jié)果(質(zhì)量分數(shù))%

表2 原礦礦物組成及含量分析結(jié)果(質(zhì)量分數(shù))%
取-2 mm 混合礦樣200 g 進行磨礦、篩析,對比各個磨礦條件下-15 μm 粒級產(chǎn)品含量并測定Mn 品位,計算分布率,用以表征礦石的泥化程度。 礦漿濃度20%時采用SLon-100 高梯度磁選機進行磁選,試驗完畢后,對磁選產(chǎn)品抽濾、低溫烘干、稱量制樣,測定錳品位,計算回收率。 采用Smart Lab 型X 射線衍射儀(XRD)進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采用國標GB/T 3714—2017《硫酸亞鐵銨滴定法》分析碳酸錳礦中全錳含量。
2.1.1 原礦篩析試驗
通過篩析試驗考察原礦(-2 mm)粒度組成,結(jié)果如表3 所示。 原礦各粒級中Mn 品位和分布率差異明顯,錳主要分布在+125 μm 粒級(83.00%)中,-38 μm粒級中Mn 品位小于5.00%,而+38 μm 粒級中Mn 分布率高達94.88%。 表明錳礦石中含錳礦物主要分布在粗粒級中,-38 μm 粒級試樣可以預先脫泥除去,以避免原礦中礦泥對選礦的影響,也可避免菱錳礦的泥化。

表3 -2 mm 原礦篩析試驗結(jié)果
2.1.2 原礦磨礦-篩析試驗
棒磨-篩析與球磨-篩析試驗結(jié)果如表4 所示。 試樣經(jīng)過磨礦后各粒級中錳品位均在9.79%~14.6%之間,隨著磨礦時間增加,各粒級中錳品位趨同,說明菱錳礦性脆,磨礦之后不能通過分級實現(xiàn)錳的富集;而且隨著磨礦時間增加,礦石泥化程度也增加,但是在粗磨條件下,采用球磨磨礦方式能減輕礦石的泥化程度。綜合考慮高梯度磁選機入料粒度和礦石泥化情況,后續(xù)試驗采用球磨方式磨礦。

表4 原礦磨礦-篩析試驗結(jié)果
2.1.3 原礦脫泥-球磨-篩析試驗
-2 mm 原礦篩析結(jié)果表明,-38 μm 粒級產(chǎn)率為12.91%、錳含量小于5%且錳損失率僅為5.12%,因此后續(xù)作業(yè)預先脫泥(-38 μm),以期減輕礦泥對磁選的影響。 稱取脫泥后的礦樣200 g,在磨礦時間5 min、磨礦濃度66.7%條件下進行球磨-篩析試驗,結(jié)果如表5所示。 磨礦產(chǎn)品中的-15 μm 粒級產(chǎn)率僅為9.02%,錳在-15 μm 粒級中的分布率為7.79%,表明通過預先脫泥-磨礦可有效控制次生礦泥的產(chǎn)生,可將磨礦產(chǎn)品中-15 μm 粒級礦泥含量控制在10%以下。 預先脫泥不僅預先分離了部分黏土礦物,還降低了黏土礦物對碳酸錳礦泥化的影響,提高了礦石入選品位,減輕礦石泥化,有利于目的礦物的分離富集。

表5 原礦脫泥-球磨-篩析試驗結(jié)果
采用“原礦脫泥-球磨-磁選”開展試驗,預先脫泥(-38 μm)后的試樣經(jīng)球磨,在磨礦細度-75 μm 粒級占69.62%、礦漿濃度20%、水流脈動沖次150 r/min 條件下,采用不同磁選流程優(yōu)化錳精礦的選礦指標。
2.2.1 一粗一掃磁選
粗選和掃選磁場強度分別為1.0 T 和1.3 T 條件下的磁選試驗流程如圖1 所示,結(jié)果見表6。 通過一粗一掃磁選,最終可獲得錳品位和回收率分別為19.95%和76.29%的綜合錳精礦(粗選精礦+掃選精礦)。 為了提高綜合回收率,可以通過提高掃選磁場強度或增設(shè)二段掃選作業(yè)回收礦泥和尾礦中的含錳礦物。

圖1 一粗一掃磁選試驗流程

表6 一粗一掃磁選試驗結(jié)果
2.2.2 一粗一精兩掃磁選
一粗一精兩掃磁選試驗流程如圖2 所示,結(jié)果見表7。 其中-38 μm 粒級礦泥和一次掃選尾礦合并進行二次掃選,通過一粗一精兩掃磁選,可獲得品位19.64%、回收率80.76%的綜合錳精礦,證明增加掃選作業(yè)或提高掃選磁場強度能提高錳精礦中錳回收率。

圖2 一粗一精兩掃磁選試驗流程

表7 一粗一精兩掃磁選試驗結(jié)果
2.2.3 一粗-(礦泥)掃選磁選
在一粗一精兩掃磁選流程基礎(chǔ)上,通過增加掃選磁場強度,以期提高掃選錳的回收率,將-38 μm 粒級礦泥和粗選尾礦合并進入掃選,粗選和掃選磁場強度分別為1.0 T、1.5 T,磁選試驗流程和結(jié)果分別如圖3 和表8 所示。 綜合錳精礦中錳品位19.92%、回收率78.58%,由于取消了二次掃選,錳精礦中錳品位在19.64%~19.95%之間,但回收率有所波動,礦泥(-38 μm)進入二次掃選回收率至少提升了2.29 個百分點。

圖3 一粗-(礦泥)掃選磁選試驗流程

表8 一粗礦泥合并一掃磁選試驗結(jié)果
為了提高錳回收率,將礦泥(-38 μm)和一次掃選尾礦合并進行二次掃選,推薦流程如圖4 所示,一粗兩掃磁場強度分別為1.0 T、1.2 T 和1.6 T,結(jié)果如表9 所示。 在保持錳精礦中錳品位前提下,推薦流程能將錳回收率提高至83.66%。 原礦預先脫泥不僅能有效減少磨礦作業(yè)的泥化,也能降低磨礦能耗及菱錳礦的泥化,有利于磁選作業(yè)中礦漿的分散。 該流程能靈活獲得不同品級的產(chǎn)品,經(jīng)過原礦脫泥后進行一粗一掃磁選能夠獲得產(chǎn)率、錳品位和回收率分別為43.14%、20.83%和73.40%的錳精礦;通過原礦脫泥、一粗一掃、礦泥和一次掃選尾礦合并進行二次掃選,最終獲得產(chǎn)率、錳品位和回收率分別為52.81%、19.39%和83.66%的錳精礦。通過合理配礦可得到質(zhì)量符合GB/T 3714—2017 碳酸錳礦一級品或二級品標準的錳精礦。

圖4 推薦流程

表9 推薦流程試驗結(jié)果
1) 貴州銅仁地區(qū)某低品位碳酸錳礦含錳礦物主要為菱錳礦(20.10%)、錳白云石(6.00%),含鎂礦物主要為白云石(14.30%),含硅礦物為石英(26.40%)、伊利石(19.30%)和鈉長石(9.60%),含鐵礦物主要為黃鐵礦(2.80%)。 黏土礦物含量高,極易影響菱錳礦與雜質(zhì)含鎂礦物、含鐵礦物的分離,同時也限制了碳酸錳精礦品位的提升空間。
2) 粒度組成分析結(jié)果表明,原礦預先脫泥有助于改善選礦指標,同時,含錳礦物主要賦存于+125 μm粒級中,在粗磨條件下,大部分含錳礦物能夠單體解離,采用強磁選能較好地分離弱磁性菱錳礦和非磁性脈石礦物。
3) 原礦脫泥(-38 μm)后采用球磨機磨礦,磨礦細度-75 μm 粒級占69.62%,采用一粗兩掃(一掃尾礦與-38 μm 粒級礦泥合并進入二次掃選)磁選,磁場強度分別為1.0 T、1.2 T 和1.6 T,最終可獲得產(chǎn)率52.81%、錳品位19.39%、回收率83.66%的錳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