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亞男, 萬 勇, 郭朝暉, 曹 杰, 徐 銳, 何 曉
(1.中南大學冶金與環(huán)境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2.湖南省環(huán)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14)
我國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處于高位水平,重金屬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1]。 金屬礦產采選冶煉過程中造成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給周邊環(huán)境及居民健康帶來極大威脅[2-3]。 金屬采選冶煉等活動將重金屬釋放到周邊環(huán)境中,然后通過大氣沉降途徑使重金屬污染物沉積在土壤中[4]。 土壤有機質含量(SOM)、酸堿度(pH 值)、陽離子交換量(CEC)、土壤質地和礦物類型等對土壤中重金屬的遷移擴散具有顯著影響[5]。 在尾礦庫,重金屬以淋濾、風蝕等方式擴散,雨水淋濾是主要污染擴散途徑,因此,地表硬覆蓋情況及地下防滲措施至關重要[6-7]。 掌握影響重金屬遷移途徑的主要影響因子,有助于快速切斷污染物的傳播途徑,對于重金屬污染防治具有重大意義。 因此,研究識別重金屬污染場地環(huán)境風險擴散途徑關鍵環(huán)境因子非常重要。
科學的評估方法是金屬礦區(qū)/冶煉場地環(huán)境風險識別的前提條件。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能較好滿足這一需求的方法之一[8],其基本原理是將區(qū)域劃分系統(tǒng)有關方案的各個要素分解為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9]。 層次分析法被廣泛應用于多種情景下的風險評估[10-13]。 本文將層次分析法應用于金屬礦區(qū)/冶煉場地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風險擴散途徑及其關鍵因子識別,利用層次分析法半定量評估22 個環(huán)境因子對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風險擴散途徑的影響程度, 建立金屬礦區(qū)/冶煉場地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風險擴散途徑因子指標體系并識別影響重金屬遷移途徑的關鍵環(huán)境因子,為金屬礦區(qū)/冶煉行業(yè)場地重金屬污染風險防控提供科學管理依據。
為建立污染途徑環(huán)境因子指標體系,通過Web of Science,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和中國知網(CNKI)等數據庫,利用“重點行業(yè)”“礦山”“冶煉場地(地塊)”“重金屬污染”“遷移擴散”等關鍵詞獲取文獻,對重金屬遷移途徑信息(擴散方式、影響因子等)進行綜合分析。
以文獻為基礎,以科學性、系統(tǒng)性為原則,建立金屬礦區(qū)/冶煉場地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風險擴散途徑環(huán)境因子指標體系。 將目標層設為場地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風險;準則層為途徑指標,包括大氣沉降、地表徑流、土壤滲透和膠體負載;指標層為因素指標,包括影響大氣沉降擴散的PM10、風速、主風向、距污染源距離,影響地表徑流擴散的地形、坡度、距地表水距離、年降水量,影響土壤滲透擴散的地表硬覆蓋情況、地下防滲措施、土壤質地、土壤容重、土壤顆粒密度、土壤孔隙度、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流速,影響膠體負載擴散的SOM、土壤含水率、pH 值、CEC、土壤礦物類型和微生物群落組成等22 個指標。
采用多層次權重分析法(AHP 法)[14],基于建立的指標層次結構,采用1 ~9 標度法構造判斷矩陣,對同一層次指標進行兩兩比較。 假設A層中的元素B與下一層次中的元素B1,B2,…,Bn有關系,若要分析B層次各元素間對B而言的相對重要性,可以構造如表1 所示的判斷矩陣B。

表1 兩兩比較判斷矩陣B

表2 隨機一致性指標RI 值
然后,采取層次分析法計算指標的權重,并對其進行一致性檢驗,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 計算判斷矩陣中每一行元素的乘積Mi:
2) 計算Mi的n次方根Wi:
4) 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
式中B為判斷矩陣;W為權重列向量;Wi為權重向量的第i個分量;n為矩陣階數。
5) 進行一致性檢驗,要求一致性檢驗指標CI≤0.1,CI計算公式為:
當n≥3 時,為消除CI所受階數的影響,還需引入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取CR=CI/RI,對所構造的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般認為CR<0.1時,判斷矩陣有可接受的一致性,否則需對判斷矩陣進行修正。
以湖南省某大型退役鉛鋅礦為研究區(qū)域,分別選取其中1 個礦區(qū)和1 個冶煉場地為污染源調查研究對象,按距污染源距離0、500、1000、2000 m 環(huán)形采集土壤樣品,每個距離采集4 個土壤樣品,每個土壤樣品由5 個蛇形取樣的0 ~50 cm 表層土壤樣品混合而來,共采集32 個樣品,采樣點如圖1 所示。 土壤樣品用HNO3-HCl-HF 混合酸(5 ∶3 ∶2)進行消解。 通過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NexION 2000,PerkinElmer,美國)檢測Cd、Cu、Pb、Zn 總含量。 采用原子熒光光譜儀(AFS-2202E,中國)測定As 總含量。 參照《土壤農業(yè)化學分析方法》[15]測定SOM、pH 值和其他理化性質。 采用PM2.5測試儀—3016IAQ 測定PM10。 其余環(huán)境因子指標通過現場調查及查閱所在區(qū)域文獻、年報等資料獲取。

圖1 研究區(qū)域及采樣點
采用內梅羅污染指數法對場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進行綜合評價[16],將得到的土壤綜合污染指數(NIPI)與識別出的場地環(huán)境風險擴散途徑關鍵因子的指標測定值進行相關性分析。 本文參考國家重點行業(yè)企業(yè)用地調查風險篩查與風險分級技術規(guī)定確定的評價指標和評分標準[17],將地表硬覆蓋情況指標進行量化處理,存在未硬化地面取值0.6,硬化地面有裂縫、破損取值1.8,硬化地面完好取值3.0,無防滲措施取值0.6,有一定防滲措施取值1.8,有全面、完好的防滲措施取值3.0。
根據文獻檢索結果,確定重要途徑為準則層指標、重要因素為指標層指標。 邀請土壤修復專家和相關專業(yè)人員填寫調查問卷,用1~9 的標度法確定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建立兩兩對比的判斷矩陣(見表3)。 因素指標共計22 項,分別屬于大氣沉降、徑流擴散、土壤滲透和膠體負載4 個途徑,類比上述步驟進行權重分配。 然后計算最大特征向量,檢驗各個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各個判斷矩陣取值合理,通過一致性檢驗(見表4)。 最終得到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各因子權重見表5。

表3 場地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風險途徑指標判斷矩陣

表4 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
結果表明,對場地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風險影響最大的途徑要素是土壤滲透,其次是大氣沉降,膠體負載和徑流擴散貢獻率較低。 土壤滲透貢獻率最高可能是考慮到重金屬遷移對地下水的影響[18],研究顯示,工業(yè)企業(yè)場地主要環(huán)境污染途徑為污染物進入土壤和地下水[19]。
對大氣沉降途徑具有顯著影響的因素是距污染源距離以及PM10,權重分別為39.48%和36.78%。 重金屬在大氣中主要通過吸附在顆粒物表面進行遷移[20],距污染源距離遠近對重金屬遷移能力具有直接影響。對徑流擴散途徑具有主要影響的是距地表水距離和年降水量,權重分別為39.76%和29.29%。 由于部分企業(yè)污水排放以及降雨沖刷等原因,場地距地表水的距離可能直接影響重金屬含量[21]。 對土壤滲透途徑具有顯著影響的是地表硬覆蓋情況和地下防滲措施,權重分別為31.36%和26.05%,其他土壤滲透性指標及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流速等因素貢獻率相當。 這可能是因為重金屬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遷移過程較為復雜[22]。 對膠體負載途徑具有主要影響的是土壤pH值和SOM。 文獻[23]通過實驗室土柱實驗闡明了天然膠體對重金屬遷移的限制作用。 文獻[24]通過對大量沉積物樣品的分析,也證實了土壤pH 值對重金屬形態(tài)轉化的作用。 總的來說,綜合權重大于0.05 的指標有地表硬覆蓋情況、距污染源距離、PM10、地下防滲措施、距地表水距離、SOM 和pH 值,為場地環(huán)境風險擴散途徑的主要因素指標。
基于篩選得到的主要因素指標,選取2 個典型場地,以湖南省土壤背景值為評價標準,主要評價As、Cd、Pb、Zn、Cu 這5 種具有代表性的重金屬元素含量及關鍵環(huán)境因子數據,運用內梅羅綜合指數法計算其NIPI值,結果如表6 所示。 將篩選出來的關鍵因子實測值與典型場地NIPI 值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7 所示。

表6 典型場地NIPI 值及基本情況

表7 NIPI 值與關鍵因子指標測定值相關性分析(n=32)
由表6 可以看出,不論污染源來自冶煉場地還是礦區(qū),NIPI 值均隨距污染源距離增加顯著下降,說明距污染源距離對重金屬空間分布具有顯著影響。 然而,冶煉場地NIPI 值高于礦區(qū)場地,這可能是因為冶煉場地重金屬含量較高、遷移性較強。 結合主要評價指標及其場地污染實際情況,在距污染源距離相同的情況下,有防滲措施的場地NIPI 低于未做防滲措施的場地;地表硬化完好的地塊NIPI 值低于未硬化地面的地塊;PM10隨著距污染源距離增加呈下降趨勢,與場地NIPI 值正相關。 礦區(qū)距污染源距離0 m 的4 個采樣點能夠很好地展示土壤pH 值對場地NIPI 值變化的影響,土壤pH 值越高,污染風險越大,進一步表明土壤pH 值與土壤重金屬遷移性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25]。
由表7 可知,pH 值、SOM、PM10等因子與NIPI 呈正相關關系,距污染源距離、地表硬覆蓋情況、地下防滲措施與NIPI 呈負相關關系,相關性顯著;距地表水距離與NIPI 相關性不顯著。 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大致相符[25]。
綜上所述,距污染源距離、PM10、地表硬覆蓋情況、地下防滲措施、pH 值和SOM 等因子會顯著影響場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風險,是場地環(huán)境風險擴散途徑的關鍵因子。
為了進一步驗證場地環(huán)境風險擴散途徑關鍵因子的合理性,用Pearson 相關性結果與獲得的權重值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關鍵因子與場地NIPI 值的相關系數和相對權重值,距污染源距離、PM10、地表硬覆蓋情況、地下防滲措施、pH 值和SOM 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214、0.178、0.169、0.158、0.147 和0.132,相對權重分別為0.203、0.189、0.213、0.177、0.118 和0.100,將二者進行擬合以驗證篩選得到的指標的科學性,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相關系數與因子權重擬合結果
由圖2 可知,關鍵因子與場地NIPI 值的相關系數與因子權重擬合效果較好(R2=0.63),說明基于層次分析法篩選得到的關鍵環(huán)境因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于類似污染場地環(huán)境風險防控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其權重值可能會隨場地參數的變化而改變,還需進行更多案例場地的驗證。
金屬采選冶煉行業(yè)污染場地環(huán)境風險較高,影響范圍較大,對場地進行風險防控十分必要。 基于篩選出的關鍵因子,對金屬礦區(qū)/冶煉場地的風險防控提出如下管控對策與建議。
1) 明確污染風險管控范圍。 研究結果顯示,距污染源500、1000、2000 m 的場地NIPI 值均顯著降低,可以結合場地使用功能屬性選擇管控范圍,一般可以選擇管控半徑500 ~1000 m,對周邊存在其他敏感用地的,則應適當增加管控措施,確保環(huán)境敏感受體不受污染影響。
2) 加強場地污染源頭風險管控。 對于在產企業(yè)地塊,對潛在的污染排放源進行提標改造,對無組織排放源進行密閉或負壓操作改為有組織收集,從源頭削減污染發(fā)生的概率和強度。 同時,開展場地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完善地塊地表硬化程度和地下防滲措施等,及時有效管控場地污染的潛在環(huán)境風險。 對于關閉搬遷企業(yè)遺留場地,摸清場地污染基本情況,通過污染溯源,明晰場地主要潛在污染源,貫徹“誰污染,誰治理”理念,有序開展污染地塊治理修復或風險管控工作。
3) 建立長效環(huán)境監(jiān)測機制,加大執(zhí)法監(jiān)管力度。對于在產企業(yè)氣型污染和水型污染,建立完善自動監(jiān)測系統(tǒng),對土壤和地下水采用定期人工監(jiān)測,及時識別污染發(fā)生并有效管控污染風險。 對暫未開發(fā)的遺留場地,在管控好場地污染源的前提下,明確監(jiān)管和監(jiān)測責任主體,定期開展場地土壤重金屬含量及污染風險監(jiān)測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污染風險事件的發(fā)生。
基于文獻爬取和案例場地調查,系統(tǒng)梳理了場地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風險擴散途徑及其關鍵因子,最終確定了22 個關鍵因子指標用以建立層次模型。 層次分析法研究結果表明,大氣沉降和土壤滲透為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風險的主要擴散途徑,距污染源距離、PM10、地表硬覆蓋情況、地下防滲措施、土壤pH 值和SOM 為遷移途徑關鍵因子。 在此基礎上,選取2 個典型場地計算其NIPI 值,對關鍵因子和NIPI 值進行相關性分析,因子權重與相關系數擬合效果較好(R2=0.63),表明篩選出的場地重金屬污染環(huán)境風險擴散途徑及其關鍵因子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最后,提出了基于場地環(huán)境風險擴散途徑及其關鍵因子的預警方案,為金屬礦區(qū)/冶煉場地環(huán)境風險防控提供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