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楊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國家高技能人才的主力軍,在行業人才培養和輸送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將勞動教育融入高職院校就業工作中,有利于為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有利于樹立積極的就業觀。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對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積極的就業觀具有推動作用。一是通過勞動價值觀教育的開展,使高職院校學生認識到勞動是實現自身幸福生活、實現自我價值的根本方式,在勞動中不斷促進自身全面發展。二是高職院校學生感受到勞動的重要性。鼓勵學生自覺將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發展中,將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作為個人奮斗目標,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實現自我價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
扎實的勞動知識技能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堅實保障。高質量就業是檢驗大學生就業力的有力說明。豐富且專業的就業知識和技能是高質量就業的保障。通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實習、實訓、社會志愿服務活動等勞動教育的開展,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所學專業知識、所屬行業情況,更給學生創造了完善專業知識技能儲備的機會。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可以不斷了解所屬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現有勞動知識及技能能否適應未來行業發展需求,提前規劃并學習相關知識。
創造性勞動能力是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不竭動力。創新是引領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核。高職院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創新發展和培養人才隊伍的結合點。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培養和能力提升,既需要教師依托書本講解專業基礎知識,又需要走出課堂,結合學科專業知識背景開展相應的生產性勞動、創造性勞動、研究性勞動等,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職業魅力,積累職業經驗,逐步建立創新思維意識和創造性勞動能力以及腳踏實地、誠實守信的勞動意識。
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認知有所欠缺。一方面,思想上對勞動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高職院校作為勞動教育的實施主體,其管理者及教育者大多習慣以傳統的“德智體美”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而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沒有按照這一標準。這就導致勞動教育未能發揮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將勞動教育視為體力勞動。有些高職院校實施勞動教育,將其簡單理解為體力勞動,組織學生開展簡單的校園環境綠化及美化等,忽視其他勞動形態。同時,在勞動教育開展過程中,機械地給學生分配任務,使學生被動參與,并未將勞動價值觀的傳遞融入其中。
勞動實踐資源不夠豐富。生產勞動實踐機會有限,不利于學生將所學專業技能發揮出來,提升自身實踐經驗。故而他們難以正確認識自身的技能水平,容易造成求職中對工作及薪酬等要求與自身能力不匹配,產生心理落差;同時因缺少實踐,難以培養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校園內勞動實踐類型單一,較多的是體力勞動。
勞動教育體系不夠完善。首先,師資力量不足。很多高職院校未能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布局中,勞動教育的師資力量不足,教師隊伍專業程度不足。部分高職院校將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聘任為勞動教育的專業教師,或者外聘兼職教師,他們大多沒有學習完整的勞動教育內容,無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教育深度不夠。其次,評價體系單一。現有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多以實現目標為導向,以定量考核為主,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感受、體驗感等定性內容的考核。這也導致學生追求“看得見的”實在性收獲。最后,反饋機制缺失。許多高職院校未能建立起上下通暢的反饋機制,勞動教育相關師生多以被動接受學??己苏{查為主,主動表達和反饋問題的通道缺失或反饋得不到重視和解答,這就直接導致了勞動教育的改進緩慢。
以正確勞動價值觀指引職業發展,培養學生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一切體力或腦力勞動,一切個人或集體創造,都是值得尊重和鼓勵的。作為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推動學生職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內容。一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創新創業理論及實踐課,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引導他們學會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同時,在專業教育中,教師通過專業技能和知識的教授,潛移默化地將勞動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幫助他們樹立實現人生價值與理想的信心和決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自身職業選擇。二是通過勞動模范的塑造增進學生職業認同。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勞模資源,激勵學生不斷前行。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為例,該校通過對“少年畢昇——顧俊杰”世界技能大賽奪冠背后故事的挖掘,啟發學生從先進典型中發現值得學習的地方,并讓他們知道通過學好專業知識技能、努力拼搏可以逐漸向榜樣靠攏,激發學生內在驅動力,讓學生堅定走好技能之路,增強職業認同度、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扎實的專業技能提升職業可塑性,增強學生勞動幸福感。高職院校致力于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是高職院校畢業生與其他人競爭的底氣。要積極開展專業實訓和技能比賽。專業實訓是檢驗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成果的有效方式,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離不開動手能力的鍛煉。只有加強專業實習訓練,才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到自身不足,并加以反思和總結,以期實現技術提升;結合專業特點和屬性,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專業相關技能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創新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增強學生對行業新技術的認識和融合能力,更好地實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就業目標,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印刷包裝工程系和印工社(青島)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針對目前印刷企業缺乏轉型升級所需的印刷色彩數字化、標準化應用人才現狀,聯合開展了“印刷色彩數字化管理”現場工程師崗前培訓營。應屆生通過“理論+實踐”和“線上+ 線下”的訓練,將書本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實現了理論與操作相結合。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同時,也為其就業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
以創新能力培養提升職業發展硬實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適應社會發展、緊跟時代步伐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應屆畢業生除掌握職業知識技能,還要兼顧培養創新能力,使學生靈活應對行業發展變化,并具備敏銳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提升職業發展硬實力。要將創新創業融入勞動教育體系。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勞動教育、專業課程學習及實習實訓等方面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真實場景的學習和實踐中學會發現、提出、分析問題到試著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根據不同專業群課程體系設置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制定與之相匹配的勞動教育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技能掌握的過程中樂于思考、啟發思維,在打造過硬技能本領的基礎上提高創新能力。要強化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創客空間、創業孵化園等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吸引有想法的優秀大學生投身創新創業,以自身學習研究為基礎,進行技術、科研等方面創新,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積極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大賽及專業比賽等檢驗學習成果,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信息處理、團隊合作、動手操作及科學研究等能力。
總之,勞動教育作為連接學校人才培養和市場人才需求的紐帶,在推動學生就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應加強開展勞動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充分發揮勞動育人功效,為社會發展提供高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