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士艷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指出,國家鼓勵、扶持具備相應條件的教學科研機構培養應急管理專門人才。《“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也強調,提升應急救援人員的多言多語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志愿服務組織等力量建設專業化應急語言服務隊伍。
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各個階段,均離不開公安民警的廣泛參與。可以說,公安隊伍是我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中堅力量之一。因此,提升公安應急語言能力刻不容緩,其內容涉及制度建設、資源儲備、人才培養、技術開發和應對能力建設等多個方面。其中,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是公安應急語言能力提升的關鍵。
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面臨著短缺的現狀。近年來,公安機關在應急處置和救援的過程中遇到的方言、外語和手語等語言困境,充分說明了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不足。吉林省公安廳出入境管理局曾對全省外語人才進行了摸底調研,發現在全省595 名民、輔警人員中,只有15名民警通過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在持有各類語言等級證書的民警中,英語有10 人,韓語有7 人,日語有3 人,德語、俄語各2 人。在公安手語能力方面,以山西省公安系統截至2019 年的調查為例,地級市公安機關無民警擁有手語翻譯員的翻譯資質,省公安廳也只有兩名民警擁有手語翻譯員的資格證書。有相關專家學者認為,應急語言服務是指在突發事件的各個階段為化解危機、解決問題而提供應急語言服務的工作。依據上述觀點,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可以定義為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各個階段能夠助力公安民警克服語言障礙、進行應急語言響應、提供語言服務的人。由于應急警務工作的突發性、危險性、權威性和保密性等特征,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主體應該是具有應急語言服務能力的公安民警和輔警。
近年來,應急語言服務人才隊伍主要來自平時的語言人才招聘、語言志愿者招募和臨時接受應急語言培訓的工作人員等。然而,突發事件的應急語言服務往往具有突發性的特點,僅通過招募語言志愿者無法滿足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時對語言大范圍的緊迫需求。公安院校作為公安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主動承擔起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的重任,從明確教學目標、完善培養內容、創新培養方式和強化師資隊伍等方面,構建以“公安專業+ 應急語言”為模式的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和民警培訓策略。
明確培養目標。公安院校培養的應急語言服務人才不是語言專業人才,而是既懂公安業務,又具備基本的應急語言能力的復合應用型人才,要構建的是“公安專業+應急語言”的培養模式。具體來說,就是要培養具備扎實的公安專業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出色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心理素質、強烈的應急服務意識、較高的信息處理技術水平和緊急救援能力等應用型、專業化、復合型公安專業人才。在現階段,可以先探索在公安院校現有的偵查學、治安學、公安技術學和涉外警務等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中增加應急語言、跨文化交際和應急心理學等相關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培養目標,讓未來的公安專業畢業生現有的綜合能力素質培養框架變得更為豐富和完善。
完善培養內容。應急語言服務人才應具備語言服務的素質、知識、能力,特別是應急管理和救援的相關技能。在明確了上述培養目標后,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在培養內容上,除了“公共基礎課+ 專業基礎課+ 專業課+ 專業選修課+ 通識選修課”的課程體系外,還要在“警務英語”必修課中增設應急警務英語教學的模塊,并以必修課、選修課、專題報告、專家講座等方式開設應急英語、應急心理學和手語等課程。此外,在本科生培養和民警培訓中,可以借鑒國外對于應急語言志愿者的培訓內容,增加防災能力訓練、應急語言能力培訓和應急職業素養培訓等內容,具體包括應急語言翻譯、應急跨文化溝通、應急廣播使用、應急語言技術使用、災后應急心理撫慰等,全方位提升公安人才的普通話能力、區域方言能力、手語能力、外語能力、應對能力、應急心理應對和恢復能力。在人才培養和民警培訓的過程中,可以借鑒“MEDTO 勝任力框架”,尤其要注重提升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政治立場、團隊協作能力、應急品行素養、應急倫理素養和應急規范素養。
創新培養方式。隨著現代化人才培養方式的不斷發展,公安院校在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上應該充分進行理念、方法和模式的創新,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創新培養方式。一是融合式教學。公安院校可以在現有的公共英語或者警務英語讀寫和聽說課中融入應急救援、應急心理相關的語言知識、研討話題以及語言技能培訓,將語言能力和應急知識相互融合。二是混合式教學。公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比較成熟的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等現代化教學方法,通過自建或引進微課和慕課、創新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等手段,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公安應急語言方面的課程和培訓。三是實踐性教學。公安院校可以嘗試開發應急警務語言相關的虛擬仿真課程,供學生進行模擬實訓,也可以在應急語言教學大綱中設置實訓課時,增加實訓模塊,并安排指導教師給予精心指導。同時,在公安專業綜合模擬實訓中也可以增加應急警務相關的實訓環節,促進專業實訓的完整性。四是協同式培養。公安院校可以通過公安和消防等實戰部門探索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方面的校局合作新模式,也可以同國內在外語和手語人才培養上比較優秀的綜合性高校、外語類高校或手語類高校合作辦學,嘗試“專業+ 語言”人才的聯合培養模式,選拔公安院校專業和語言能力都比較優秀的學生前往其他院校進行半年到一年的應急語言培訓學習,有計劃地增強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儲備。
完善師資隊伍。公安院校現有的語言師資隊伍多為普通話、以英語為主的外語和心理學教師,多缺乏應急警務或應急語言方面的實戰或教學經驗。在進行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之前,公安院校應先組建應急語言師資隊伍。一是通過組織應急警務專題培訓、高等院校訪學和參加警務實踐等方式對現有的語言和心理學教師進行應急警務方面的專業培訓,提升專業能力。二是在同一門課程中組建語言、心理學和應急警務專業的跨學科教學團隊,以便教學團隊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提升教學水平和通過專題研討的方式開展教學。也可以邀請公安實戰部門的應急警務專家加入教學團隊之中,充實團隊的實戰型教學力量。三是加強應急語言服務的科學研究。提升公安應急語言能力,既是增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公安實戰所需。因此,公安院校的教師應加強對相關話題的關注和研究,以科研反哺教學。
在地震、洪水等突發事件發生后,同消防、醫生等公共服務人員一起沖上前線的,少不了廣大的公安基層民警。他們的工作內容基本涵蓋了突發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各個階段。公安民警的應急語言能力的高低同應急警務處置的水平直接相關。因此,公安院校教學部門和培訓部門也需要積極行動起來,盡快思考和探索公安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和培訓,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助力平安中國建設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