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肖麗萍,鄧玉坤,尹積棟
(1.吉安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0;2.吉安師范學校,江西 吉安 343000)
2021年,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要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采取校企合作、整合資源等方式建設一批實習實訓基地。同年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辦好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強化校地合作、育訓結合,加快培養鄉村振興人才。在當前國家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深化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發揮高等職業院校優勢,匯聚產教資源,探索鄉村人才振興新模式和新路徑,是我們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1]。
職業教育在鄉村人才振興偉大事業大有可為。在國家相關政策和各參與主體的共同努力下,作為具有鮮明“地方”特征、以服務區域發展為宗旨的高等職業教育,在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必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而鄉村振興需要的正是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有素質的實干型人才。據統計,職業院校70%以上的學生都來自農村,職業教育在助力過去脫貧攻堅以及當前鄉村振興工作中有天然的優勢。職業教育既重視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也培育工匠精神和鄉村情懷,能夠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理應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擔當作為。
近年來,職業教育在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是積極開展面向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專業布局不斷優化,全面構建面向鄉村振興全產業鏈的專業群。以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22年,學院新增了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研學旅行管理與服務、民宿管理與運營、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專業等4個服務鄉村振興的專業,鄉村振興專業已有14個,全面支撐本地富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二是服務鄉村振興相關專業的在校生和畢業生規模不斷擴大。首先,隨著鄉村振興相關專業的增加,相關專業全日制學生的規模不斷增加,為鄉村振興產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時,通過國家“百萬擴招”計劃,面向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等群體,采用靈活的教育教學方式,面向產業一線培養了一批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三是積極開展面向鄉村振興的社會培訓。依托職業教育技能優勢和平臺優勢,各高職院校采取各種形式,積極成立鄉村振興學院,搭建鄉村人才振興平臺。比如,吉安市鄉村振興學院在吉安職業技術學院掛牌成立,學院依托吉安市獨特自然稟賦、農業產業基礎和“三農”工作實踐環境,探索推出鄉村振興培訓新模式,獲評首屆鄉村振興品牌節暨賦能計劃優秀案例。四是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服務支撐。依托團省委、省委宣傳部等開展的“三下鄉”活動,積極引導和推進廣大青年投身服務鄉村振興事業中來。同時,高職院校優秀教師依托工程研究中心、技術推廣中心的平臺,以省、市科技特派員的身份,積極前往鄉村振興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幫助農民、合作社等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取得了一定成效。
從高職院校外部來看,涉及鄉村人才振興工作的部門較多,包括人社部、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局、農業科技院所及大專院校等等,現行政策制度下的保障機制和動力牽引力度還不平衡[2]。在當前政策制度下,產教融合服務鄉村振興的保障機制和統籌協調力度還不平衡,多方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格局尚未形成,導致高職院校在推進產教融合服務鄉村人才振興過程中存在產教資源難以聚集的情況。
從高職院校內部來看,在服務鄉村振興實踐中也存在工作機制不完善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高職院校在科研項目、技術研發等方面激勵和保障不夠有力;對于教師參與科技下鄉、產業幫扶等激勵支持措施不到位;從保障機制方面看,部分高職院校沒有成立專門的鄉村振興工作部門,有的高職院校雖然設置了相關部門卻沒有專職工作人員,導致工作缺乏統籌[3]。
一方面,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鄉村產業振興需求不夠匹配[4]。根據2021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統計,職業教育本科共247個專業,農業類專業僅13個,占比為5.41%,高職專科744個專業,農業類專業僅有48個,占比為6.45%。從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來看,第一產業類專業占比不到10%,與鄉村振興產業需求不匹配[5]。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在設置專業時,往往關注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而對面向農村的專業不夠重視,部分院校為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而減少“涉農”專業和招生規模,導致在專業內涵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室建設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夠。鄉村振興相關專業建設與鄉村振興產業對接不夠緊密,與鄉村產業升級發展不同步、不協調,人才培養規格與產業需求匹配度不高,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不強[6]。
目前,高職院校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時,以服務工業主導產業為重點,而對于面向服務鄉村振興的中小微企業的合作不夠重視,相關專業的產教融合不夠深入[7]。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鄉村振興相關產業已經在逐步向數字化、精準化等方向轉型升級,出現了新業態、新職業,但職業教育未及時調整適應產業變遷的人才需求變化[8]。
一是技能培訓服務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產業需求。首先是面向鄉村振興的培訓人次和培訓到賬金額普遍偏低,與鄉村振興隊伍的培訓需求有較大差距,同時,在鄉村振興培訓課程體系、培訓模式、實踐教學等培訓內涵建設中存在不足,培訓質量難以保證[9]。二是技術應用推廣平臺運轉效果不佳。主要存在平臺層次不高,人員配備不足,應用推廣能力不足,而且缺乏保障機制,科技服務質量不高,收效不夠明顯。
高職院校要充分依托政府在產教資源整合方面的統籌優勢,構建服務本地鄉村振興產業的產教融合共同體,探索“產教融合共同體”育人新模式。
在政府的推動下,吉安職業技術學院整合井岡山農業科技園、吉安市農業農村局、吉安市鄉村振興局等產教資源,打造服務本地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產教融合共同體。一是統籌謀劃專業群布局。產教融合共同體各參與方在專業布局、招生規模、專業發展規劃等重大問題上,應圍繞本地各農業園區主導產業,緊扣園區企業需求,加強統籌協調,充分聽取意見建議,企業技術專家參加相關專業群產學研指導委員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修訂等相關工作[10]。二是打造結構化師資隊伍。各方選派和推薦優秀專業技術人員,進入到學校兼職教師師資庫,協助學校開展綠色食品生產技術、研學旅游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與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教學。三是共同推進“三教改革”,構建“雙主體”育人模式。學校積極與共同體各參與方全面推進“三教改革”,依托結構化師資隊伍,形成學校教師+企業實踐教學教師的雙教師模式。根據核心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對教學內容按項目化邏輯進行重構,編寫符合生產性實踐教學需求的活頁式教材。推進“教室搬家”“專業搬家”,將現代農業技術、民宿管理等專業的實踐教學以及整周實訓等教學內容整體搬到園區大棚、生產車間、實體化運營的酒店等場地,開展實戰化的實踐、實訓教學。四是搭建技能競賽平臺。各方聯合舉辦技能大賽,搭建技能交流平臺,共同打造第三課堂,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
2022年12月,中央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對標產業發展前沿,建設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和技術服務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蛾P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要加強農村職業院?;A能力建設,采取校企合作、政府劃撥、整合資源等方式建設一批實習實訓基地。
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積極策應吉安市綠色食品和“六大富民”產業戰略布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與井岡山農高區深度融合,共生共長,匯聚產教資源,打造服務本地鄉村振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產教融合共同體。雙方聚焦綠色食品、紅色旅游、電子商務、研學等產業共建九大生產性實踐教學基地,開展人才培養、技能培訓、應用技術推廣等合作,為相關產業提供人才支撐和科技服務,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技術鏈、創新鏈有機銜接。通過產業驅動、校園聯動、企業帶動、實戰項目推動,逐漸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新形態,提升了學校資源整合和服務區域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能力。
鄉村振興學院實體化辦學,對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打造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與培訓的陣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全國各地都依托當地高等院校,推進鄉村振興學院實體化辦學。比如,臨沂大學鄉村振興學院依托臨沂大學,聯合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及涉農企業等,建設集人才培養、理論研究、技術指導、創業服務、項目孵化、信息交流等于一體的綜合教育平臺。
2022年2月,吉安市鄉村振興學院在吉安職業技術學院掛牌成立,吉安職院以此為契機,整合學校及井岡山農高區平臺優勢,充分利用園區院士創新基地中心打造鄉村振興學院培訓基地,將基地建成集會務、住宿、餐飲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培訓服務平臺,為鄉村振興培訓提供了堅實的條件保障。同時,依托井岡山農業科技園研學營地建設項目,規劃建設用地約6.67 hm2,周邊配套產業用地約20~33.33 hm2,總建筑面積約4.2萬m2,建設最大住宿量約2 000人的鄉村振興培訓樓,著力打造高水平現代化鄉村振興學院樣板。
由于產教資源整合涉及多家單位,需要順暢的協調保障機制。在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深化產教融合,推進鄉村人才振興過程中,需要制定有效的聯動保障機制。參與各方需要成立深化產教融合領導小組和設立負責日常實體化運作的辦公室,負責制定產業學院的發展方針、發展規劃等重大事項。由辦公室牽頭,制定了產教融合管理辦法和考核辦法,理順了各參與方的責權利,規范工作流程和監督制度,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實保駕護航,總結產教融合模式,為政、校、行、企、園區合作方式和路徑提供指導。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人才。高職院校是推動鄉村振興實施的重要力量,有責任有能力為鄉村振興事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作為地處井岡山革命老區的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大力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勇于擔當,依托產教融合共同體、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和鄉村振興學院等平臺,積極探索鄉村人才振興之路,為井岡山革命老區鄉村振興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