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文
(遼寧省沙地治理與利用研究所,遼寧 阜新 123000)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管理作為保證,林業管理的可持續水平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要求,可持續發展體現在意識觀念與管理目標的一致性、管理方式與管理內容的融合性、管理體系與管理能力的匹配性等等,解決了這些問題,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才能得到保證。目前來看,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中仍然需要解決意識觀念等方面的問題,否則會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健康有序進行。
意識觀念對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影響十分深遠。林業管理人員在具體工作中,沒有真正地以本地實際情況和自身管理需求進行捆綁,沒有綜合地去思考問題,而是將其視為一項零散的、瑣碎的任務去完成,對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給予生態文明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沒有看清,不夠重視。錯誤的意識指導,導致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進度緩慢,當然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甚至部分林業管理人員僅僅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看作簡單化的工作,看似豐富了生態文明建設內涵,實質上卻忽略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特色性和創新性。這就是意識觀念偏差對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扭轉意識觀念的偏差關系到一些地區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是否健康有序進行。
長期以來,我國生態環境教育滯后,長期形成的歷史慣性很難在短期內改變,這種歷史體制的遺留仍然會反映在生態區域的管理人員的頭腦和行動中。一些地區林業管理人員雖然已經接受了現代生態文明教育的理念和原則,但是在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實際操作中,一刀切現象仍然存在。另外一些地區的生態發展規劃也承受著一定的壓力,許多地區對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口號喊得十分響亮,但是卻仍然將經濟性作為不可動搖的重點內容,輕視了林業的公益性。
目前,一些地區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許多農村區域由于經濟欠發達,對相關的生態政策領會不深刻,“唯經濟論”仍然十分普遍,再加上林區公共資源不均衡,許多農村區域的生態文明工作承載著巨大的壓力。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的話,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一句空話,結果就出現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口號愈喊愈烈,但是收效卻很微小。再加上林業管理壓力等各種原因無不導致著生態文明建設的腳步緩慢。這種現象勢必會影響到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
2.1.1 加強林區管理中的人文滲透
人文滲透是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人文滲透體現在林區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目前一些地區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中存在著人文特色不突出等問題,大多都相互模仿,沒有將人文內涵滲透到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中。雖然有些生態區域十分重視人文在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但是這樣的例子較少。未來大力抓生態文明的人文要素建設,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在建設過程中重視建設前期、中期、后期的組織化,重視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強調林業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的銜接。尤其結合本區域生態環境的人文特色,積極打造生態文化。在生態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突出了綠色環保元素,規劃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建筑風格和人文特色。
2.1.2 突出林區管理的創新組織特色
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組織工程,與社會、生態區域、管理人員等各個群體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需要各方共同合作,圍繞林區管理可持續發展需求不斷加強創新,突出創新組織特色,展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獨特魅力。生態區域的組織特色體現,不是靠工作成績說話,而是以是否擁有創新化個性化的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體系作為衡量標準,只有在林區管理的創新特色上下足功夫、做足實事,才能經得起各界的檢驗。我們認為應當重點突出生態文明元素,突出林區文化的創新屬性,更具創新意義,可以圍繞“草原文化”“邊塞文化”“農耕文化”等富有地域主題特色進行創意征集,讓組織管理更具地域人文特色。
2.2.1 不斷完善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是林區制度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科學有效的考核制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是否符合預期目標。這也是組織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們認為,一些地區應當將生態文明的考核覆蓋到日常文化建設工作中,把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情況設為常規檢查項目,在生態區域的互查互評檢查中,將把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情況納入年終考核的重要檢查指標之一,與績效福利等掛鉤,不斷完善考核制度。通過這樣的考核制度,可以有效地對不重視、不積極推行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工作的相關人員進行處罰,從意識和行動上起到鞭策作用。為了更好地幫助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取得成效,可以與相關部門成立聯合考核小組,對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內容、形式等進行除了常規檢查外的不定期抽查,倒逼生態區域采取切實的方式提高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質量。一些地區要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短期、中期、長期的任務,一并納入考核工作中。另外還要細化考核指標,按照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活動文化建設進行分類考核,設立考核責任人清單,具體考核結果要與目標責任制對接,這樣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前一些地區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形式化、低效化的問題。
2.2.2 加大監督實施力度
我們認為一些地區要根據自身情況成立評估監督小組,具體人員設置要遵照民主化管理原則,按照組織文化建設的要求,公平公開透明。監督的流程要按照“制度制定——制度執行——執行情況反饋——制度完善”進行有序循環。監督小組的任務是更加緊密地聯系生態文明發展目標,及時了解制度的執行情況,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情況,了解管理人員如何看待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了解管理人員的態度和想法并將其反饋。評估監督小組要本著公平、客觀、理性的監督原則,對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中的低效化、形式化問題進行評估反饋,同時將管理人員建議及時上報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根據反饋情況完善制度。通過這樣的方式杜絕形式化、低效化的制度化建設,真正讓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發揮實際效能。
2.3.1 以活動為載體推動體系建設
生態文明活動是管理的載體,也是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最終呈現。當前一些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缺乏體系化,沒有得到基層管理人員的認同,我們認為應當圍繞生態環境特征完善林區管理活動。一是圍繞重大節日主題或者特定的話題開展相關活動。二是定期要組織相關的林區活動。目前許多已開展的林區活動都過于分散,資源浪費較為嚴重,應當在林區活動中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有機協調林區活動文化的資源,將資源利用有機循環,避免出現非理性的現象。另外還要完善活動周、活動月、活動年等林區活動建設規劃,形成固定的活動方案和制度,突出長期化、穩定化、規范化的活動內容和形式。
2.3.2 以民主制度為抓手推動體系建設
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要始終堅持民主化的管理理念,在林區各項文化建設中將民主化管理理念滲透到全部環節中。目前一些地區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中存在著不夠民主的問題,無論是制度執行還是活動開展都沒有廣泛征集基層管理人員意見,缺乏足夠的民主化程序和辦法。我們認為應當積極汲取基層管理人員意見和社會各界的建議,對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進行充分的調研,集思廣益,讓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更加民主化和透明化,最大化地將文化建設成果覆蓋至全體基層管理人員。重點要設置反饋意見版塊,收集和整理相關意見信息,提煉出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意見觀點,上報負責生態文明工作的決策層,并且將意見納入決策的探討工作機制當中。還要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建議,通過座談交流等形式汲取寶貴建議,為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幫助。
民主制度的建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素質培養產生的影響力十分深遠且持久。在開展民主制度建設過程中,也有需要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管理人員仍然是要服從總體管理目標,管理過程中與各個方面的工作要共同發展共同進步、互相補充互相影響,此外還要堅決防止大張旗鼓過分夸大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2.4.1 強化視頻信息采集功能
當前一些地區林業管理過程中存在著管理信息采集功能建設不完善的問題,應當繼續完善信息采集功能。信息化時代中,信息采集功能的實現是通過應急管理系統的設備完成的,設備主要有固定和移動兩種。固定裝置設備的使用目前較為理想,移動采集裝置的使用則存在問題。我們認為應當打造固定攝像頭+移動設備(無人機、便攜攝像機)+地面通信基站的一體化物聯網式采集體系,通過5G、WIFI 技術完成信息的同步傳輸,即便某個裝置出現拍攝目標脫離視線的問題,也可以憑借其他裝置隨時切換圖像,不影響采集工作的持續性開展。
還有,一些地區信息采集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信號的存儲穩定性,通常多個設備在諸如森林火災突發事件出現變化時,存儲和轉發功能會受到影響。我們認為應當對服務器算法進行優化,在保證存儲與轉發信息這一基本功能的基礎上,設定“采集任務調度最優化”算法,這樣即便拍攝裝置數量有限也能夠由服務器較優地控制各個信息采集裝置,自動通過算法分配拍攝目標、路線,同時保證信息采集穩定性和高質量。
2.4.2 充分發揮信息研判輔助功能
在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中,管理系統的研判輔助功能是在智能分析管理對象的情況下,幫助指揮人員對相關事件做出準確決策,通過合理的措施控制和分析管理事態。決策的根本是依據現有事態,判斷其發展走勢,選擇合理應對措施。管理本質上是一個不確定因素眾多、易受到影響的復雜系統,在管理系統中應當構建人工社會仿真系統,利用該系統對管理策略進行測試,最終得出最佳決策。仿真系統是從數據采集模塊獲取災情信息,同時根據設置模型參數,模擬出當前突發事故的實驗模型,隨后指揮人員利用仿真系統對不同的救援方案進行計算,并將結果作為決策依據。對管理人員而言,應當改變固有觀念,接納并運用系統的輔助功能,通過在信息化系統掌握管理內容,例如了解森林火災現場實際情況與具體細節,通過數據分析模塊獲取事件的發展態勢、各項指標及特征,進一步掌握事件態勢。
2.4.3 以科技為驅動開發更多智能輔助方案
通過科技驅動,開發智能輔助方案,有利于提高信息采集功能的升級。各地區應當重視科技,加強科技信息化發展,與科技公司合作研發更多智能輔助解決方案,為森林火災、極端氣象環境下林區突發情況的預警、研判、分析、決策提供智慧型助手。例如構建災害預警模型,在模型基礎上突出演化特征,為研判提供幫助,還可以為應急管理系統融入更多AI功能,讓操作更加智能化,提高決策者的決策效率。智能輔助方案的功能體現在諸多方面,在對外部環境的評估和監測中可以承擔人力無法勝任的責任,解決更多的長期以來困擾林業管理工作的問題。
綜上所述,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轉變意識觀念,提升能力的可持續水平,未來應當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關聯,深刻領悟國家關于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政策文件內涵,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契機,積極推動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工作向著科學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