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光武,肖 夏
(騰沖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云南 騰沖 679100)
為完善保障糧油穩定安全供給,以發展農機化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作者介紹了騰沖市糧食、油料生產安全供給的主要做法、典型經驗和取得成效等,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突出困難,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騰沖市總面積5845 km2,耕地面積“二調”123.37萬畝,“三調”81.61萬畝。建設基本口糧田41777畝,新修、整修機耕道路長35.1 km,新修引水、排灌溝渠長69.3137 km,新建取水壩7座,生物農藝措施建設3.23萬畝,涉及13個鄉鎮。改造中低產田地1.5萬畝,新修機耕道路長12.12 km,新修排灌溝渠長25.232 km,新建取水壩8座,生物農藝措施建設0.54萬畝,涉及7個鄉鎮。建設高穩產農田116142畝,新修、整修機耕道路長125.959 km,新修排灌溝渠長241.491 km,新建取水壩15座,涉及13個鄉鎮。改造中低產田4700畝,新修、整修機耕道路長,7.89 km(其中C20硬化道路1.41 km),新修排灌溝渠長8.1 km,土地平整284.5畝,河道治理1.464 km,生物農藝措施建設1500畝,涉及6個鄉鎮。建設蔬菜大棚363.18畝,新修機耕道路長4.74 km,新修排灌溝渠長9.95 km,土地平整265.38畝,新建廢棄葉及有機肥發酵池210個,鋪設輸水管道9.95 km,項目涉及2個鄉鎮。2011年,騰沖縣國家油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界頭鎮大營村),建設油料基地面積8000畝,新修機耕道路長3.7 km,新修排灌溝渠長5.43 km。近年積極爭取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有序在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定保障,但對于全市220個行政村及廣大自然村來說,機耕道路、排灌溝渠和高穩產農田建設遠遠滯后,對推進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遠遠不足。尤其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嚴重滯后,制約著農業生產機械化發展。
全市現有中型水庫3座,小一型水庫7座,小二型水庫33座,大小壩塘210座。中型、小(一)型和小(二)型主要分布在馬站、芒棒、北海、清水、中和、騰越、和順、曲石、界頭、五合、新華、蒲川、團田和滇灘等14個鄉鎮,為保障全市人畜飲水和基本農田灌溉提供了設施基礎。在建向陽、放馬場、馬鹿塘小(一)及以下水庫3座,申請在建中型水庫1座,覆蓋10多個鄉鎮(街道)。
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仍滯后,不能完全保障“旱能灌、澇能排”。騰沖“宜機化”改造嚴重滯后,丘陵山區占比87%,農機下田難、作業難比較突出,丘陵山區偏遠的田塊耕種勞動強度大,新時代年輕人不愿意種田,農民承包的田地只好種植樹木,“避免撂荒”。
騰沖市主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99.49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24.5萬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74.99萬畝。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水稻44.4萬畝,單產443 kg及以上,水稻年總產量19.67萬t及以上;玉米38.7萬畝,單產363 kg及以上,玉米年總產量14.04萬t及以上;油菜常年種植32萬畝,2022年擴種2.44萬畝,155 kg/畝及以上,油菜籽年總產量5萬t以上;大麥21萬畝,年總產量5萬t以上。其他農作物:馬鈴薯種植8.22萬畝,2000 kg/畝及以上;蔬菜18萬畝,茶葉15萬畝,果園1.8萬畝,花卉5.4萬畝。
騰沖市結合每年農業機械化發展需求,匯總各鄉鎮(街道)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量)需求,爭取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按下達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量)結合鄉鎮(街道)上報數據進行因素再分配。實施過程中,動態掌握各鄉鎮(街道)完成進度和資金余缺情況,及時調度資金,2022年前每年年底前按時完成農機購置補貼工作任務,財政部門及時將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通過(一卡通)兌付到購機者賬戶。
一是每年年初同農機銷售企業簽訂《農機經銷商承諾書》,確保農民群眾購買到“放心”農機產品。二是年底前向各鄉鎮(街道)征集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需求量。三是按下達資金量進行再分配,并及時調集資金余缺。四是每年召開農機購置補貼啟動會,并同各鄉鎮(街道)簽訂《農機購置補貼工作責任書》。五是撰寫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總結,分析存在不足及今后工作計劃,并上報上級有關部門。六是將所有購機者紙質材料分鄉鎮(街道)裝訂成冊長期保存待查。七是成立補貼農機產品質量跟蹤調查領導小組,對當年農機補貼產品質量跟蹤調查,調查比例為15%及以上。八是跟蹤調查結束,撰寫《騰沖市農機補貼產品質量跟蹤調查報告》,上報上級部門。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有序推進,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購置先進農機積極性。截至2022年底,全市農業機械化率55.4%,為糧油生產安全夯實農機化動能支撐,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
發展肉牛產業有效銜接鄉村振興,2021年開展玉米青貯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抓好機具選型、玉米高產種植、機防、青貯等技術培訓指導。試點鄉鎮玉米生產機耕率100%、機播率80%,機防率100%、機收率80%,對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起到了促進作用,帶動了廣大農民群眾購置農機具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如2021年中央下達騰沖市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66萬元,實際完成512.838萬元。
政策實施滯后,制約著農民群眾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如市級玉米青貯補助政策至今未兌現。又如2022年中央下達我市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76萬元,完成441.988萬元。
在調研中發現,如水稻生產,耕耙120元/畝、機械化育插秧220元/畝(包括營養土、農膜、農藥和秧苗管理等),人工育插秧250元/畝或更多(不計農膜、農藥和秧苗管理等費用)、種子90元/畝,機防36元/畝/3次(人工防治60元/畝)、機收120元/畝,化肥150元/畝、農藥30元/畝,不計人工田間管理、搬運和曬干等費,水稻機械化生產成本766元,以騰沖市產量為443 kg/畝和2022年國家收購價2.8元/ kg計算畝產值為1240.4元,畝收益474.4元,若計入人工田間管理費,或不使用農機生產,除去農資生產成本,人工水稻生產“無收益可言”。年輕一代認為:“一畝田的收益遠遠趕不及進城務工2天的收入”。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糧油生產安全,如農機購置、種糧、農業保險防災減災救災、農機用油等補貼方面給廣大農民群眾帶來了利好政策。但是,農資市場化后,種子、化肥、農機用油價格不斷上漲,如2022年大春生產時,售賣80多元/包的尿素一下漲到150多元/包,種子賣到50元/ kg或以上,柴油2021年前6元多/L,2021年后漲到8元多/L或9元多/L等,國家補貼遠遠跟不上農資上漲的幅度,農作物生產比較效益低,嚴重挫傷了老百姓糧油生產的積極性。
在農機推廣部門的指導下,2020年以來,廣大農機手逐步自愿加入農機合作社或成立合作社,先后有下村、耀鑫、順宏、豐懋農機合作社成立并壯大發展,如順宏農機合作社2020年成立,由之初的10人增加到現在的60人,2022年社會化托管服務1.07萬畝。耀鑫農機合作社網上購置水稻水直播機,加裝在乘坐式插秧機上進行水稻水直播,猴橋實收最好590 kg/畝,農機服務由產前、產中、產后不斷擴展,服務領域不斷擴大,利于農業生產各環節節本增收。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著力破解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辦了不劃算的關鍵環節和薄弱領域問題,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如耀鑫合作社開展0.1萬畝水稻耕、種、防、收托管服務,節約成本200元/畝、增產60 kg/畝,涉及猴橋鎮5個社區108戶增收37.4萬元,戶均增收3462元。2022年托管百畝連片占40%以上,大大減少機具田間轉移時間,提升田間作業效率30%以上,有利農忙搶收搶種;降低了油料消耗和機具田間轉移磨損,降低托管服務成本10%及以上。
一是實施了的項目,及時兌現補助資金,提高農民群眾種糧積極性。二是培養招錄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做到專人專崗。三是保障農技推廣工作經費,更好下鄉下村開展農技指導工作,讓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能”。四是給予農機研發推廣經費,補齊“短板弱項”環節“無機可用”“無好機可用”問題,加快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
在不改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情況下,我市探索出一條銜接小農戶發展服務型適度規模經營的路子。截至2022年底,全市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4.85萬畝,較2019年末增273%,服務小農戶0.68萬戶,比2019年末增0.5萬戶。
一是對于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不能以高標準農田建設單價作為改造基準,建議加大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成本核算,根據不同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難易程度,以實際情況計算“宜機化”改造資金量。通過招投標進行成本控制。制定規范驗收方案進行驗收,確保“宜機化”改造質量。二是使用挖機挖高填低、推土機壓實及找平、撿拾機撿拾石頭、激光平地機平整田塊,確保改造后的田間無暗坑塘、無直徑5 cm以上石頭和田間高低不平狀況。三是原耕作層薄的田塊,將耕作層厚的田塊挖取部分田土回填,確保耕作層≧20 cm,改造后的田塊大量增施廄肥、秸稈粉碎還田、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等,逐步增加土壤中有機質,促進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增加,實現農作物生產穩產增產。
積極爭取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累計建設52.58萬畝,占64.43%。總結成功經驗:一是各鄉鎮(街道)各村(社區)村民小組群眾積極支持。二是改善農業生產交通條件,再不用肩扛背摩。三是排灌溝渠通達,糧油穩產有保障。四是希望進一步加大農田改造,實現機械化農業。
主要做法:一是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種子管理站、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機推廣站、植保站、茶葉、煙草以及畜牧和漁業等單位相互協同配合召開現場會,把高產種子、先進種植技術、先進農機、低毒高效農藥等先進技術推廣到田間地頭,或進村入戶舉辦培訓班。二是廣大農技人員每年外出參觀學習,提高農技素養,學用結合,更好指導區域農業生產。三是結合玉米綠色高產創建(大行距800 mm、小行距400 mm),根據區域農業生產農藝要求,研發生產旋耕壟墑機、旋耕壟墑施肥機、旋耕壟墑施肥播種噴藥機,受到農業合作組織的青睞,旋耕壟墑施肥機應用于當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和油菜育苗壟墑移栽,示范推廣效果好。以及萬壽菊、烤煙壟墑機具。
在工作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結合騰沖區域地貌氣候特點,在南中北不同鄉鎮(街道)開展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廣。二是指導支持合作組織購置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實現“蟲口奪糧”。三是指導合作組織、大米加工個體戶積極購置谷物烘干設備。四是示范推廣萬畝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五是試驗示范推廣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六是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七是大麥生產全程機械化。八是研發生產旋耕壟墑施肥播種噴藥機具,成功應用于玉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油菜等壟墑種植。農業生產耕、種、管、收、儲、加工各環節實現“有機可用”。
從事農業生產的合作組織或企業國家給予免稅政策,農業生產企業貸款給予優惠政策等,促進了區域農業生產發展。
完善保障糧食和油料穩定安全供給的財政政策需要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給予保護,長期堅持,久久為功。農業發展需要補短板、挖潛力、增優勢,滿足有效需求和潛在需求,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振農民種糧(油)信心。
如農機行業,全市現有農機專業學校畢業11人從事農機化工作,指導區域農機化又好又快發展任務艱巨。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嚴重缺乏,新老交替困難,制約著農村“工業化”發展。且上級有關部門取消農機工程系列職稱名目,導致現有農機專業技術人員“名不正、言不順”開展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培訓,指導農民正確安全操作使用和維護保養農機具,制約著“農村工業化”發展。農業科技推廣人員不被重視,職稱晉升渠道“窄”。
農業生產是“露天工廠”,一時半會不能見到成效。農業設施用地手續難辦理,農機“存放難”、使用壽命“短”、糧油烘干、加工機具“無地可用”。如2021年以來,農業專項發展資金被整合,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處于“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用于技術學習、引進、推廣的經費缺乏,事業經費明顯不足。同時,公務用車不保障(有時沒有油錢),制約著農技人員下鄉開展技術培訓指導等。一是專業人員越來越少,專業工作推進滯后。二是縣(市)級財政配套推廣經費取消,制約著農技推廣及農村產業發展。三是基層農技推廣單位人、財、物不保障,如原鄉鎮農機站、縣級農機推廣站辦公場地被拍賣或劃撥,老一代農機推廣人員置辦下的財產流失等。
如2021年以來爭取到的國家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資金,政府為保工資、保運轉等,將其整合,致使未能及時兌現給廣大農民群眾,在同農民群眾對接農技項目試驗示范推廣時,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不高、不情愿配合。
一是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1500元/畝)標準在丘陵山區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遠遠不夠,只能進行機耕道路和排灌溝渠修建,農田根本改造不了。二是建設后農機下田難問題沒有解決,如微耕機下田得幾個人抬著下田。三是建設后農機作業難,田間大的石頭填埋田間,農具作業損壞率增加,如旋耕刀、收割機割臺刀片被打斷;田塊高低不平,機具插秧困難;田塊未壓實及找平,有坑塘陷積。四是增收難,耕作層變薄,活土層減少,土壤中有機質、微生物含量減少,農作物生長的必要養分不足,農作物產量下降。
一是項目實施后,補助資金滯后兌現,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二是農業專業人員占比大幅度下降,非專業人員通過事業單位考試招錄進入或大學生村官轉入,缺乏專業知識,難以做到專人專崗、人崗相適;還存在科技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不高、年輕科技工作者被抽調到其他崗位工作;部分農技人員承擔了大量鄉鎮政務工作,以及非農技服務的事務性工作,制約或跟不上農業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發展需要的速度。三是農技工作經費和公務用車(無油)不保障,不能滿足農技人員下鄉下村開展農技指導工作。四是農機研發推廣無專項經費,“短板弱項”環節產學研推用聯動不緊密,推進區域農機化發展任重道遠。
一是農機化推廣過程中,租賃機具、引進機具費用高。二是農機化推廣經費不足,制約著農機化新農機具新技術推廣應用。個體、合作組織申請貸款難,不能以農機作抵押申請貸款。
完善保障糧食和油料穩定安全供給的財政政策需要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給予保護,長期堅持,久久為功。農業發展需要補短板、挖潛力、增優勢,滿足有效需求和潛在需求,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振農民種糧(油)信心。一是建議各級政府出臺有關扶持政策后,責成有關部門跟進實施(即“扶上馬,送一程”),把每一項農業工作落細落實,“不見成效不收兵”。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地抓,一年主抓一個主要產業,統籌兼顧,久久為功,不斷推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二是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出臺有關政策,保護科技人才或疏通人才晉升渠道,切實發揮好人才引領科技發展的作用。三是加快鄉村規劃,整合鄉村公共土地資源并合理規劃設施農用地,建議各級政府出臺推進設施農用地相關政策文件、財政配套補助政策及其他支持計劃。四是建議給予個體、合作組織發展農業生產貸款支持,有效銜接小農戶發展社會化服務。
加大專業人才培養與招錄,上級有關部門恢復農機工程系列職稱名目及晉升考核激勵機制。農業生產靠科技,農業科技實施靠農機。農技人員若不長年累月在鄉下跑、深入田間地頭,經常指導幫助農民干農活,農業科技只是在書本上,不是在廣袤的田間地頭。若農技人員臉色不黧黑,雙手不粗糙,又如何解決“科技最后一公里”呢?
保障基層農技推廣單位人、財、物“安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農為根,民為本”。一日三餐,吃飯為“大”。財政增收再困難,建議保障糧油安全生產經費,夯實糧油穩定安全戰略。從事農業生產的合作組織或企業國家給予免稅政策,農業生產企業貸款給予優惠政策等,促進了區域農業生產發展。
農技推廣靠“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農民群眾“心中有本賬”,建議說了的“話”、做了的事及時兌現“承諾”,莫要傷了農民群眾的“心”。通過基層農技推廣,科技興農惠及千家萬戶,共譜鄉村振興“新畫卷”。一是農業生產靠科技,農業科技實施靠農機,建議增大農機研發推廣經費,著力破解區域農機化短板環節弱項環節“無機可用”“無好機可用”難題。二是增大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引進推廣,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三是加大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與招錄,推進鄉村“工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