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雙
(三河市農業農村局,河北 三河 065200)
在目前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家庭農場、涉農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等共同努力。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存在一些弊端,在信息獲取、人才利用等方面尚有不足,且政府的支持力度偏弱、體系建設還不完備,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受限,承受不住風險打擊。
第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承包方式多為大范圍承包,主要是種植當地特色農作物,經營方式更具規?;梢酝苿赢數亟洕目焖侔l展。
第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內容主要包括種子銷售、化肥銷售、種子加工和農作物收獲等,更具備當地特點,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會逐漸形成綠色有機產業。
第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會有針對性地對土壤成分進行分析,有效避免了肥料的浪費和水資源的流失,達到了病蟲害防治的目的,促進了農業的健康發展。
第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起到保護自然資源的作用,有利于構建生態文明鄉村。
第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用無人機、信息技術等技術手段監測農作物的生長,可以更有效地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并且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污染小,起到了促進農業生產的作用。
第六,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使產品的生產流程更安全合理。
第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般會有龍頭企業作為擔保,以獲得銀行的貸款支持,從而推進項目的建設。
綜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促進鄉村振興的進程,對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更具規模化,主體經營的關鍵是實現土地規模化,傳統的經營觀念相對落后,因為技術水平跟不上和思想方式過于刻板,導致農戶很難進行大規模的生產。而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機械化生產逐漸代替了人工生產,農村的土地資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二是實現了集約化生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對于小型農戶,更能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且可充分發揮資金、人才和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三是具有帶動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順應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與傳統的農戶相比,有更強的市場帶動性,有利于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宣傳,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帶動周邊的小型農戶,具有更強的經濟效益[1]。
專業大戶一般是指種植大戶,主要以傳統的生產方式為主,進行經濟作物的種植,相比較于小型農戶,專業大戶的經營范圍更廣,種植面積更大,一般通過租用村內和周邊鄉村農戶家的閑置土地,實現規?;a,從而提升經濟效益。專業大戶在農村地區較為常見,也是作為最開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出現,其主要特點是實現了一部分土地經營的規模化和專業化。目前,對專業大戶尚未做到細致劃分,如何認定專業大戶也還沒有統一標準[2]。但專業大戶和一般農戶的區別很明顯,對土地的使用率更高,且種植規模更大。
家庭農場出現的時間較晚,也可把家庭農場當作專業大戶的進階版。通常來說,和專業大戶相比,家庭農場有著更明確的認定標準,多由基層單位負責上報,上級部門審批后報工商部門辦理執照。雖然也是家庭經營的方式,但是規模比專業大戶更大、機械化程度更高,而且對新技術的需求更大,經營者更加注重經濟效益,會提升對閑置土地的利用率。從家庭農場的發展過程來看,各地家庭農場的發展程度不一樣,總體來說還在起步和探索的階段,發展速度緩慢。家庭農場的發展空間很廣闊,在種植農作物的基礎上,可以發展當地特色農產品,并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是否發展鄉村旅游業[3]。家庭農場的發展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政策支持和農業生產方式等方面的影響,主要是依靠種植經濟作物、水果等,生產的規模和生產質量都遠遠高于專業大戶。
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相比,有著更清晰明確的定義,且受到法律的保護。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家庭為單元,從事農產品生產或者相關農業服務的組織或個人,在互相幫助和自愿的情況下,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規章制度成立的合作組織,各個成員之間可以進行經驗交流,為同伴提供種植技術、農產品加工銷售渠道等,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主,向市場提供農產品、農機、種植技術、農業資源等服務,遵循的是互不干擾、經驗互相交流、共同致富的原則。按照相關規定,至少要有5家農戶發起,成員中農民的人數要占八成以上,才可以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4]。土地的占地規模沒有明確要求,但是要有營業執照和啟動資金,成員中有權力劃分,管理方式偏民主。合作社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在現代農業生產中占據著關鍵地位,打破了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大幅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增加了農戶收入,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目的。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在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種植方面都有著豐富的經驗,且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都大致相同,降低了生產的成本,增強了風險抵抗能力,有利于經濟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讓惠民政策得以更順利地實施,讓政策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
農業龍頭企業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發揮著引導作用,是先進生產的主要推動力,其主要的經營范圍包括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以及特色農產品的宣傳。龍頭企業可以促進農業向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基本涵蓋了農作物的種植與收獲、農產品加工、銷售、運輸等多個方面,更具專業化,通常是連接兩頭,即一方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另一方與市場接軌,拓寬農戶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的整體收入[5]。農業龍頭企業在自身高速發展的同時,起到了一定的輻射作用,帶動了當地小型農戶的發展,充分發揮了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一般的經營主體相比較,龍頭企業的管理更加嚴格和規范,而且有很強的品牌意識,抵抗風險的能力更足。
農業相關部門要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發展情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增加農業補貼、適當降低貸款利率、加大培訓力度等,并根據經營主體的不同,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加快農業服務體系的構建。同時,又要提高監管的力度,觀察補貼下發以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否用于自身發展,嚴厲打擊私用資金的經營者。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要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具體功能進行綜合分析,選擇最合理的配比方案,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著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對于一些發展水平低的經營主體,可以選擇以大帶小的方式促進其發展[6]。
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當地的金融部門要建立起完備的信用體系,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同時要組織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深入基層,去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內部,了解他們的切實需求,為他們解答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此外,要讓信息公開化,保證貸款的審批和下發的公開透明,增強農戶的信任。引入保險公司,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風險降到最低,促進其健康穩定發展,緩解其發展的壓力。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從農產品的加工、銷售、運輸和物流等方面入手,建立構建完備的農業服務體系,保證資源的充分利用。其中,農產品的加工可以和物流服務合為一體,加工完成后可以用冷鏈物流運輸。農產品的銷售可以使用互聯網技術,將農產品放在網絡平臺上進行銷售,這樣不僅方便而且實用,大幅提高了銷售量。同時,在農產品銷售之前,防疫部門要做好疫情檢測,及時對接物流企業。此外,要建立更細化的服務標準,提升服務的綜合水平[7]。
要根據當地的實際發展現狀,若小農戶依然大部分存在,并且短時間內不可能完全消失,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制定相關政策,讓當地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為小農戶提供幫助和技術支持。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對象變成當地小型農戶,為他們提供業務指導,和農產品加工、銷售等服務。同時,相關政府部門要積極鼓勵土地分股模式,讓小型農戶成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的租客,小型農戶將閑置的土地處置,不僅讓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還解決了種植面積不足的問題,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8]。
要建立起相關的信息平臺,加強信息共享與交流,加強各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合作,以幫助農業經營主體有效與市場相接軌。但同時也要注意對重要隱私的保護,形成良好的信息保護意識。政府部門也可從中獲取關鍵信息,用于相關政策的調整。
相關政府部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要提高資產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強對品牌的重視程度,及時注冊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商標,并保持相關熱度,避免商標的價值降低。其次,要加大品牌宣傳的力度,建議以官方媒體為主,地方媒體為輔,構建起協同宣傳的體系,不斷擴大品牌的影響力,增強知名度。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既需要各地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積極引導各類產業的融合,形成產業集群,從而促進農村的綜合水平。同時,也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好自我規劃,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方案,運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有效的溝通理念最終實現多方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