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瑜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0)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的背景下,由宏觀經濟管理制度保護鼓勵的一種經濟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人為本的特殊經濟體,類似企業又不完全是企業,由內部成員擁有、控制和分享,成員相對平等,實現共同的經濟社會文化需求。讓個體農戶加入經濟組織,依托生產同類農產品的農村個體單元,發揮抱團合作的作用,按照自發自愿的原則,建立小規模經濟聯合體,有一定意義的互助互利性質。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民成員也是服務對象,服務范圍是農業物資采購、農產品產運銷、農業技術信息等。在依法治國的戰略指引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2006年10月份通過,2007年7月實施,并于2017年修訂后頒布實施。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基本成為農村市場的重要經濟主體。
我國幅員遼闊,農業大省很多,有許多享譽全國的特色優質農產品,具有發展地理標志產業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對于大部分農村地區來說,特別是沒有地理標志特色優質農產品的地區,推進區域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提高農民收入則更加重要,如與居民日常相關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工程。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未來是“不讓一個人掉隊”,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經濟和社會的雙重屬性。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和總目標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具體實施中,離不開家庭單元的農戶參與。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在我國,絕大多數以農戶為生產單元,要加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把小農戶引導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軌道上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一直堅持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且不斷鞏固和完善。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有可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視察時強調“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發展方向,有助于農業現代化,路子走得穩,步子邁得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也指出“農村合作社就是新時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適應市場經濟和規模經濟的一種組織形式”。在當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前提下,更需要規模化引導,讓從事同樣生產的農戶抱成團,實現標準化生產,最終通過合作社這樣的組織實現經濟價值,在農戶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時,帶動區域鄉村經濟發展,逐步實現農民共同致富。
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在利益機制層面一定要提高農民參與度。鼓勵農民以土地、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等為依托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收益方面實施“土地流轉+雇用+保障”“收購+分紅”“入股+保底+分紅”等多種模式。鼓勵行業協會或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組織共同營銷,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農民合作社等。
近年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較快,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實踐過程中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如下。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社日益壯大,發展勢頭迅猛。2022年共認定全國191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小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多以簡單的多個農戶疊加的方式運行,在當地農業產業方面顯得過于零散,在本地農業農村經濟方面占比過低,影響力不足;中小型農民專業合作社機制不規范。內部制度不健全,一部分流于形式,難以發揮作用,運作和管理隨意性較大,部分專業合作社對農民二次分配比例小,影響了農民的參與熱情;基層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幫扶力度。尚無切實可行的資金扶持,農產品交易所需流動資金基本上無法獲得金融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支持積極性較低。在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優惠政策落地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不能和一般企業一樣享受同等政策待遇。運銷成本高,過路過橋費用高,負擔過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法律地位不明確。在參與經濟活動中缺少法律地位,影響活動的正常開展,缺乏保障合法權益的路徑和細則。現行管理體制等多方面因素制約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1)甘肅省靜寧縣格瑞蘋果專業合作社是甘肅省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秀代表,獲得“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和“中國農民合作社500強”等國家級榮譽,是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該社具有一定的經濟體量和規模優勢。注冊資本金700多萬元,現有農村社員1300多人,靜寧、莊浪、秦安、通渭、西吉等縣域20多個鄉鎮均有分布,覆蓋130多個自然村,有較大的區域優勢。該社體系健全、機構穩定。格瑞蘋果專業合作社和其他合作經濟組織聯結廣大農戶,社員規模穩步壯大,帶動區域持續擴張,“葫蘆河”牌有機蘋果走進人民大會堂、遠銷國內外。該社重視科技引領、創新發展。聘請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專家任技術顧問,在全縣共舉辦農業科技培訓班近千場,農民十幾萬人次參加,重點推廣紅富士等蘋果品類高效綜合栽培技術。帶動周邊果農科學栽培,建立建成多個千畝以上優質生產基地,蘋果品種不斷向有機、富硒、禮品等方向發展,人均增收近3000元。該社以“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的經營戰略指導發展。以專家定期培訓、技術人員常駐產地指導、農戶外出學習等辦法開展果園管理。依托世界杰出華商協會、中國果品流通協會、中國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中國蘋果產業協會等平臺,在國內外陸續建立銷售窗口。產品獲得國家有機認證,與多家大型連鎖超市深度合作,并和上海市大宗農產品市場合作交易。榮獲“全國食品質量消費者放心品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全國標準化農產品品牌”“中國優質蘋果金獎”“國際果蔬博覽會優秀產品獎”“中國國際農產品金獎”,成為人民大會堂外事禮品、全國“兩會”接待用品、四川災區安全食品。
(2)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某社區蘋果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周邊大部分合作社一樣,發展質量不高,也缺乏產品品牌。基于面對收購商的散戶組合,規模一般為十幾戶,總營收經濟規模為50~200萬態,次果余量較大且處理渠道不佳。
該社經濟結果與成立初衷目標不一致。成立專業合作社是為了提高收入,減少果農自己去銷售余果次果,學習新技術改造老劣果園。煙臺蘋果本就是區域知名品牌,2007年起就有一批成規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相對于后續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來說,如果沒有差異化路線,就易形成同質化競爭的市場狀態。同時,產銷規模小,管理不規范,收益少,經濟效益低。此外,發展激勵不足。一段時間后就會回到之前農戶各賣各的狀態,缺少區域內大型合作社的帶動。
目前,優質特色農產品易被市場行為推動,而普通農產品不易運營,尤其是政府扶持政策的調整,加之農產品銷售的不確定性及其他現實存在的多種因素,在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方面建議如下。
(1)在鄉鎮層面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基層政府的調控協調,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橫向聯合,擴大規模,增加“超市性質”,以一定的規模來主動靠攏市場。同時推進縱向聯合,用經濟產業鏈的思維,延伸至區域內的再加工、批發零售等,增加附加值。規范內部管理。健全管理長效機制和利益機制,結合股份架構,實施“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機制,多層次建立健全“租金+股金+薪金”的分配機制,確保農戶收入提升。
(2)提高運營質量。努力使農產品通過工業化變成“商品”,加強其科技屬性、商品屬性、標準化屬性。努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特別是轉化為高科技高附加值新產品。增加農產品標識,采用標準化手段進行各種檢測,按照“綠色、無公害、有機”等,打造農產品品牌。在發展壯大單個專業合作社的同時,培育發展“合作社聯合社”。
(3)融入經營運營的理念,逐漸向農產品綜合服務商轉型,在專業合作社之間實現聯營,如南瓜和小麥組合為南瓜面條。通過對消費者生活習慣的分析,尋找消費者更愿意更樂于接受的組合。多方面提高運營績效,以創新引領、強化扶持、優化服務,科學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4)給予持續的經濟支持。縣級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可操作性強、力度更大、范圍更廣的資金扶持,積極制定銀行等金融部門主動支持的金融政策,讓農民專業合作社享受到與企業同樣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降低各類農產品運輸成本。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連貫性金融鏈條。探索“政府+合作社聯社+省縣農擔+商業銀行”的涉農金融平臺體系,以及“鄉鎮(村)—合作社聯社—省縣農擔—商業銀行”多方聯動的貸款機制,打通金融服務“三農”的“最后一公里”。強化金融科技賦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高質量發展,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提高金融助力的精準度。
(1)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未來是農村個體經濟聯合體,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人為本的特殊經濟體,類似企業又不完全是企業,鄉村振興就是要關注具體農民個體的實際情況,這也是共產黨的使命和宗旨之一。
(2)國務院這次機構改革,優化了農業農村部職責,在農業農村部加掛國家鄉村振興局牌子,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家鄉村振興局,職責劃入農業農村部。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的過渡期內,有關幫扶政策、財政支持、項目安排保持總體穩定,資金項目相對獨立運行管理。在實現全國脫貧大目標后,尚有諸多后續工作路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對推動農村機制帶動農民致富作用重大。
(3)當前,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正處在質量提升的關鍵時期。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指導服務,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要強化典型示范推廣,引導廣大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學習借鑒典型案例經驗,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模式和機制。
(4)由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委員領辦農民合作社,帶動農民創業增收,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對于基層穩定工作意義重大。以家庭農場為主要成員組建農民合作社,同業同域農民合作社組建聯合社,易發揮規模優勢,增強市場話語權。農民合作社和聯合社創辦公司實體,發揮農民合作社法人的組織優勢和公司法人的市場優勢,提升管理和決策效率。
(5)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能夠推動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發展,特別是在糧食、大豆油料等作物產業上。各地根據資源、產業特點、勞動力轉移程度、農業機械化水平和小農戶生產需求等因素,加強與其他農業生產支持政策的銜接,推動農民增收。
(6)我國鄉村振興總要求和總目標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具體措施離不開家庭單元的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在從事傳統種養業基礎上,立足資源稟賦和優勢條件,向產加銷一體化延伸產業鏈條,向生產服務、電商營銷、農旅融合拓展經營范圍,向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要效益要質量,參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實踐,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基本成為農村市場的重要經濟主體,在各類新型農業經濟實體中,發展最快、數量最多、覆蓋農戶最廣。國家戰略層面賦予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具體的目標和任務。實踐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實現農民直接參與市場經濟最直接最樸素的方式,在實現利益再分配方面可直接覆蓋到最廣大農民,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基層措施。隨著經濟屬性的不斷完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