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軍
(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水利局,青海 西寧 810100)
目前,大通縣各鄉鎮、村以水源、溫差、土壤、海拔等自然條件為先決條件,已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品”經濟產業模式,積極發展合適當地的節水灌溉技術,為農戶增收發揮作用。經過對多個鄉鎮和村實施節水灌溉情況調查表明,在節省勞動力、節約用水量、降低畝均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當地農戶收益大幅度提高,種植積極性高漲。在節水灌溉的基礎上大力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既不增加農民生活負擔,又促進農田節水,是互利共贏的好事情。但在實際推廣中還存在一些不足,為此,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以供參考。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是省會西寧市下轄縣,全縣面積3090 km2,總人口40.5萬人,轄9鎮11鄉2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89個行政村,有漢族、回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31個民族,城鎮化率51.45%,海拔在2280~4622 m。大通是全省的生態、農業大縣,生態環境綜合質量位居全省前列,耕地面積69.36萬畝,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大通縣共有四個灌區的具體情況是:
(1)北川渠灌區。位于縣城以南,是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相結合的灌溉工程,1951年工程開始修建,1954年發揮效益。輸水干渠總長34 km,輸水支渠總長9.42 km,各類渠系大小建筑物2755座。輸水干渠設計流量7m3/s,設計灌溉面積為7萬畝,其中干渠自流灌溉61700畝,提灌8300畝。承擔大通縣橋頭、長寧、景陽、黃家寨4鎮和西寧市城北區30多個國營場站及26個行政村等一些單位的灌溉任務。
(2)石山灌區。位于縣城橋頭鎮以南、黃河二級支流北川河的左岸。是大通縣五大國營灌區之一,屬川水地區。灌區修建于1968年,總灌溉面積16500畝,目前實際灌溉面積1.26萬畝。整個灌區的灌溉面積涉及橋頭鎮賀家寨、毛家寨、老營莊和長寧鎮的上鮑、鮑東、鮑西、新添堡等7個行政村。石山灌區現有輸水渠6條,其中干渠1條、支渠2條、退水及尾水渠3條,總長30.9 km;田間斗渠48條,總長47.5 km,田間末級農渠233條,總長61.54 km。
(3)景陽水庫灌區。位于縣城橋頭鎮西南的景陽鎮,樞紐工程—景陽水庫在金沖村,距縣城約31公里。該工程于1965年建成,設計灌溉面積14000畝,有效灌溉面積11500畝,目前實際灌溉面積10400畝,灌溉面積涉及景陽鎮的哈門村、甘樹灣村等12個行政村等的耕地。整個灌區由4座水庫和3座澇池組成水源、引水渠1條長6.97 km、干支渠共計36.06 km,各類渠系建筑物483座。
(4)寶庫渠灌區。位于縣城的東北部,建成于1963年,灌區灌溉水源為寶庫河,主要承擔塔爾鎮、新莊鎮、橋頭鎮3鎮17村2.36萬畝的農田灌溉任務,海拔2475~2538 m,寶庫渠灌區采用北川河溢流壩引水灌溉,灌區現有輸水干渠1條,長為10.3 km ;5條支渠,總長為40.02 km;166條斗渠,總長為62.96 km;194條農渠,總長為178.88 km;渠系建筑物453座。
發展節水灌溉的目的是節約農田灌溉用水,提高當地農作物產量和經濟收益,按照農作物用水需求從而進行合理灌溉,而灌水質量的高低則取決于用水管理的方法。應在灌溉前,充分調查和收集當地的土壤墑情、天氣降水、河(溝)道來水、海拔高程等基礎資料,采用當地歷年氣象資料比較分析田間含水量,土壤濕度變化等因素,從而事宜調整、優化、制定當地不同農作物灌水時間、次數、用水量,做到農作物精細化灌水,以滿足農作物在不同生長期的用水。同時,要杜絕大水漫灌,改進當地農戶以往的灌水方式,積極發展小畦、壟溝等灌溉技術,促進農田節水。
節水灌溉實施項目區應充分合理利用河(溝)道來水、地下水、水庫(澇池)蓄水等水資源,采取渠道輸水、管道輸水、機井泵水等技術措施,使區域內有限的水資源總體利用率效益達到最佳。由于鄉鎮、村實施增效灌溉對提高當地的經濟、社會效益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其他鄉鎮村不能盲目的增加項目,應根據當地具有歷史種植優勢農作物的選定,選擇合適自己的節水之路發展,采用合適自己的節水工程技術模式來實施。
大通縣國營及民營灌區的各級渠道田間工程配套不完善,農戶灌水方式落后等,是當發展節水灌溉的軟肋。因此,對田間工程進行節水改造,以平整土地,小塊變大塊,重新確定溝渠,采用長畦短灌和溝灌、小畦灌等先進的灌水技術為主。加大宣傳全民節水意識,加強對用水用戶的節水宣傳,使其能夠自覺地開展節水工作;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節水宣傳,使領導干部能夠重視節水,并自覺組織開展節水工作;加大對全社會的節水意識宣傳教育,讓全社會普遍認識到節水需要從自身做起。
灌區要積極推廣管理的經驗用水戶參與,通過加強管理和提高水價,達到節水的良性循環,逐步實現以水養水。加快水價改革是最重要的管理措施,農戶用水實行收費直管到戶,實行價、量、費、賬“四公開”,增加管理透明度,讓農戶用上放心水、明白水。通過我縣國營及民營灌區民主選舉用水戶代表,產生協會主席,協會執委會委員和成立用水協會。本著“民管、民辦、民受益”的原則,保證渠道、渠系建筑物及其他水利設施正常運行,為用水提供服務。通過發展節水技術促進各種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促進當地農業質量和效益的大幅提高,優化農業結構的調整、推進符合當地“一村一品”“一鎮一品”產業進程,引導和實現農業增收、增產,使廣大農戶得到更多實惠,用顯著的收益輻射和帶動其他鄉鎮及村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進程。
北川渠管理所核定事業編制30名,由原來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改為純公益性事業單位,編制核減至26名,現有干部職工25名,人員經費落實率達到100%,維修養護經費落實率達到100%;景陽水庫管理所屬全額撥款的公益1類事業單位,現有干部職工15人,主要職能為負責景陽地區4座水庫、3座澇池及灌區內渠道的安全運行、確保景陽灌區農田適時灌溉及防汛抗旱工作。景陽水庫管理所2022年人員基本支出經費應落實302.21萬元,實際落實302.21萬元(落實率100%);石山泵站灌區水利工程現行的管理體制為“灌區管理所+用水戶管理協會”管理體系。于2009年完成水管體制改革,為全額撥款公益性一類事業單位,現有編制14人,在編11人。2022年機構運行經費248.29萬元,灌區運行維護管護經費12.93萬元;寶庫渠管理所劃歸為全額撥款公益性一類事業,編制為14人,現有在編職工管理人員14名。根據2022年統計報表,大通縣寶庫渠管理所2022年公益性人員基本支出經費276.48萬元。
北川渠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在輸水支渠、斗口標準斷面處安裝水位計58套(一體化超聲波遙測),引水口處安裝電動閘門監控系統共計6套,末級渠系修建標準斷面20處,末級渠系修建標準斷面30處;石山灌區安裝閘門監測系統2套,新建自動計量設備9處,修建標準斷面7處,配備流速儀進行人工計量,在渠道主要位置處建設2處視頻監控,新增3套一體化超聲波遙測水位計設施,配套30米標準斷面。村出水口共10處采用自動計量,覆蓋率達100%。支渠安裝自動計量設施3處,覆蓋率達50%。輸水支渠以下渠系分水口及用水戶安裝水尺計量設施7處,覆蓋率達17.5%;景陽灌區根據實際到位資金進行實施,在灌區輸水支渠安裝一體化超聲波遙測水位計7套,在末級渠系修建標準斷面6處,同時用5臺手持流速儀在13處標準斷面處進行刻度法測流及流動復核測流;寶庫渠灌區系統中心站。雷達電子水尺3套、超聲波水位計7套、一體化遙測流量計24套、視頻監控系統9套、太陽能供電系統9套、設備安裝支架9套、預制混凝土側橋24座、手持流速儀2套、9處斗渠閘門,輸水斗渠標準斷面改造18處。
北川渠灌區自流灌溉終端水價為0.165元/m3,提水灌溉終端水價成本為0.225元/m3;石山灌區農業水價改革前為0.11元/m3,改革后農業供水成本經過測算上報,定終端水價,水費執行標準以改革后的31.5元/畝執行;景陽灌區自流灌溉終端水價為 0.151元/ m3;寶庫渠灌自流灌溉終端供水成本為0.173元/ m3。
北川渠灌區應收水費由改革前的62萬元變為110萬元,實收水費由62萬元變為91萬元左右,水費計收力度逐年加大,計收率逐年提高,計收率達到了82%左右。2022年應收水費110萬元,實收水費95.91萬元,計收率87.19%;石山泵站灌區推行“協會+小組”運行模式,灌區成立1個元朔地區水利工程用水戶管理協會、7個農民用水小組。建立用水管理、管護機制,用水派遣機制已經形成。2021年收繳水費6.65萬元、2022年收繳水費7.72萬元;景陽灌區水費收繳按照農業灌溉用水價格按“成本”核定。景陽灌區農業灌溉用水價格實行按畝計收,自流灌溉按照19.8元/畝·年繳納水費。2022年收繳水費14.42萬元;寶庫渠灌區農業灌溉水費征收工作,2022年征收農灌水費4.03萬元。
政府加大資金加快末級渠系及計量設施配套建設。機構改革后將灌區農村農田水利劃歸到農業農村局,建議縣農業農村局、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整合農田水利建設,配套相應田間各類渠系建設,完善田間輸水和用水計量設施,高效解決因末級渠系配套不完善和農田灌溉節水措施不精準、田間輸水和用水無法實時計量等問題??h水利部門進一步完善骨干工程供水計量設施,按照干、斗渠分界點分配水量。村委會或用水戶協會組織人員統一灌溉,節省灌溉時間提高效率,防止漫水的發生而實現節水。
農業用水實行“收支兩條線”規定,為了提高水費計收率,建議縣級層面將農業用水水費計收情況納入對鄉鎮人民政府考核范圍,農業用水水費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各行政村進行征收后統一上繳水管單位。
實現改革目標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灌區水費的征收,多數受益村水費由村委集體支付,在后期落實精準補貼方面會帶來一定難度。二是由于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中測算和制定的水價有所上漲,導致灌區內用水戶對水價改革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三是由于灌區作物生長期降水水量豐沛,人均耕地不足1畝,加之灌區種植結構單一,大水漫灌現象普遍,農民節水意識不強,農民收入全靠外出務工實現,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對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相關政策進行進村、入戶等方式大力宣傳,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和氛圍。
為了加快智慧水利建設,結合“十四五”規劃,學習了解與我省相鄰和基礎條件相似省份改革推進情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干渠及渠系建筑物進行改造,初步實現干支渠智慧化、現代化。
首先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是全方位的,涉及部門多,但目前只有水利部門單打獨斗,工作開展困難重重。其次田間工程自2019年移交農業農村部門后,維修養護少,田間配套工程老化失修逐年增加,維修養護不及時,農民群眾反映強烈,導致農民上繳水費不積極,影響水費計收。因此,在全面深入當地調研、摸清實際情況、梳理存在問題、研究提出對策建議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完善的改革推進保障機制,解決實際問題,推動水價綜合改革的順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