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楠楠,趙大慶,杜以梅,魏 偉
(新泰市林業保護發展中心,山東 新泰 271200)
新時期,隨著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人們對中藥材及相關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中藥材產業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1]。山東省新泰市在中藥材種植、銷售和產業發展方面具有較好的基礎與優勢,特別是近幾年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影響,新泰市中藥材產業發展較快,但同時也存在加工能力薄弱、種植標準化程度低、品牌意識薄弱和人才匱乏等問題,不利于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自2020年,筆者通過實地走訪、座談、考察等方式,對新泰市各鄉鎮街道中藥材產業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下一步發展建議,以期為新泰市中藥材產業的健康平穩發展提供支持。
新泰市地處魯中山區,泰沂山脈中段,位于北緯35°37′~36°07′、東經117°16′~118°,丘陵山地占全市總面積的2/3,光照充足、溫度適宜,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土壤和氣候條件適合中藥材生長,有利于發展中藥材種植。
中藥材作為我國獨特的藥用資源,潛力巨大[2],在新泰市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20世紀80年代,新泰市中藥材以野生采集和零散種植為主,90年代有了小面積、小規模的栽培種植,自2000年之后,中藥材協會成立,有了較大面積、較大規模的種植和經營,至2003年,初步形成生產、管理、銷售于一體的運作模式,經濟效益顯著提升。目前,中藥材生產已成為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開發項目和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項目,成為新泰市農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產業。中藥材產業覆蓋到全市20個鄉鎮街道的150多個村,涉及農戶3萬余戶。因此,新泰市發展中藥材生產前景廣闊,可持續發展潛力巨大。2022年,新泰市中藥材種植面積6986.67 hm2,總產鮮藥材9萬t、干藥材約1.6萬t,育苗10億株,總產值約30億元。
新泰市中藥材分為野生品種和種植品種,野生品種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有150余種,如枸杞、車前子、蒲公英、何首烏、柴胡、酸棗、龍膽草、石刁柏、遠志、葛根、苦地丁、柴胡、龍舌蘭、菊花等,主要分布在深山老林、丘陵山區的地頭堰邊及荒山隙地,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亟待開發和利用。種植品種分為大田種植和林下種植,大田種植品種主要有山楂、丹參、金銀花、百合、徐長卿、菊花等,林下種植品種主要有金銀花、黃芩、柴胡、蒼術、蒲公英、桔梗、艾草等,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區鄉鎮,適宜土質為砂土或砂質壤土,栽培環境優良,適宜按中藥材GAP標準發展中藥材生產。
近兩年受疫情影響,中藥材需求量增加,價格上漲幅度大,種植效益比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高1000~3000元/667 m2,一般每667 m2產值是糧食作物的2~3倍,最多每667 m2產值是糧食作物的5~6倍。據調查,種植中藥材一般年產值3000~6000元/667 m2,純效益2000~4000元/667 m2,市場看好年份效益更高。
1.3.1 山楂
全市種植面積2133.33 hm2,總產鮮山楂2.1萬t,盛果期產量2000~3000 kg/667 m2,價格8~12元/ kg,年產值可達2.5億元,劉杜鎮是新泰市“甜紅子”山楂主產區,各類儲存、銷售業戶已達到50多家。輻射周邊鄉鎮,如岳家莊鄉、東都鎮、石萊鎮等鄉鎮都有栽植,“甜紅子”山楂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國家級生態原產地保護認定,是新泰市道地藥材。劉杜鎮山東正澤食品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新上兩條山楂深加工生產線,采用現代化自動機械設備,生產山楂系列果脯產品,建立無公害山楂制品生產基地。該公司依托山東龍玉泉藥用輔料有限公司建設將水坊酒業項目,新上兩條生產線生產山楂果酒、山楂醋飲、山楂白蘭地等產品,延伸拉長山楂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品牌影響力。
1.3.2 丹參
全市面積1638.2 hm2,總產鮮藥材約2.1萬t,干藥材6386 t,總產值約3.15億元。一年生平均產鮮藥材800 kg/667 m2,干藥材500 kg/667 m2,干藥材價格16元/kg,純收益3000元/667 m2。新泰市的丹參所產丹參酮含量是其他地方含量的4倍多,因此價格也比其他地區偏高。龍廷丹參是新泰市千畝以上特色農產品片區之一,獲評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輻射蒙陰、沂源、萊蕪、新泰四個縣市區種植丹參特色產業,是區域性集散地。丹參種植戶5000多戶,種植面積600余hm2,年產丹參約5000 t,形成了“種、購、銷、加”一體化的丹參產業發展格局。在丹參倉儲基礎上,當地還延長產業鏈,如丹參分揀、分段、烘干、切片等初加工,每千克能增加利潤0.4~1元,既提高了企業的收入,又增加勞動就業200余人。
1.3.3 金銀花
該品種近幾年發展迅速,全市種植面積646.67 hm2,總產鮮藥材8000 t,干藥材1745 t,總產值2.9億元。石萊鎮、放城鎮、岳家莊鄉、新汶街道等鄉鎮街道是主產區,主栽品種為四季花和北花1號,主要用途是提取氯氨基酸和制作復合金銀花茶。四季花產鮮花600~1000 kg/667 m2,產干花120~210 kg/667 m2,北花1號產鮮藥材375~500 kg/667 m2,干花75 kg/667 m2,干花價格45元/ kg,純收益約5000 元/667 m2。據調查,四季花由于花期短、采摘耗費人工大、鮮花損耗多,而北花1號花期長、采摘用工量少,種植戶現在已逐步用北花1號更替四季花種植。位于新泰市新汶街道東良社區北部的山東巨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2011年8月流轉土地20 hm2,投資300萬元,栽種金銀花30萬株,2014年,投資200萬元在種植區以南新建750平的加工車間,新購進大型烘烤設備2套,建成封閉式制茶車間,購置炒茶機,現已成功將金銀花加工制成了金銀花紅茶,經濟效益和市場前景廣闊。
1.3.4 百合
百合既是食材,又是藥材,還具有觀賞價值。羊流鎮惠美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共種植百合866.67 hm2,總產鮮百合3000 t。投入250~350 kg/667 m2種球或子球150~200 kg/667 m2,產鮮百合750~1000 kg/667 m2,鮮百合銷售價格56元/kg,干百合200元/kg,產4萬~6萬元/667 m2,產值5億元,另外,該公司年生產組培百合苗10億株,產值10億元。
1.3.5 徐長卿
全市種植面積615.47 hm2,總產鮮藥材6000 t,產值2億元。產鮮藥材500~700 kg/667 m2,價格7.5~11.5元/ kg,純利約5000元/667 m2。該藥材種植源于20世紀80年代汶南鎮,以后在鎮周邊逐漸發展,由于該藥材不能重茬種植,農民現在多在外租地種植。該品種主含丹皮酚、異丹皮酚、β-谷甾醇、徐長卿苷和少量生物堿,具有祛風,化濕,止痛,止癢的功效。
1.3.6 菊花
全市種植面積488.67 hm2,總產鮮量3000 t,干品600 t,產值0.07億元。產鮮藥材1000多kg/667 m2,收益在8000~10000元左右。種植以山東泰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山東青蓮菊業有限公司為主,發展飲用菊花茶。山東泰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良心谷”有機生態示范園2013年成功引進江西貢菊,并培育優選出適應當地環境和氣候的優質品種,命名為“泰皇菊”,2019年獲評生態原產地產品,同時拓展產業鏈條,建設良心谷有機中草藥種植基地,種植丹參、黃芩、連翹等40余種有機中草藥,2021年良心谷種植、加工的有機金絲皇菊榮獲第十七屆中國林產品交易會金獎。
1.3.7 其他品種
包括白芍、桔梗、黃芩、柴胡、蒲公英、遠志等,每種栽培面積較少,綜合栽培面積1133.33 hm2,總產鮮藥材1.5萬t,干藥材0.3萬t,總產值約3億元。
新泰市中藥材主要銷往平邑柳峪鎮、鄭城藥材市場、安徽亳州、河北安國等地,除公司和農戶存留一定數量外,均全部售出,基本沒有積壓滯銷現象。但是銷售價格受人為炒作、種植條件、品種差異、市場供求矛盾等因素的影響較大。野生品種比人工種植品種價格高很多,多年生藥材價格比一年生藥材高。受疫情影響及人們對中藥材的發展認識,近兩年價格大幅提升,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部分中藥材種植普遍面臨種植地塊不能重茬的情況,導致難以形成集中連片種植基地,特別是種植效益較高的丹參、徐長卿,由于對土地要求較高,4、5年內不能重茬種植,很多種植大戶都外出承包土地進行種植,造成用工、管理成本的增加。
藥材采后加工是生產中的重要環節[3]。目前,新泰市中藥材以原藥材外銷為主,中藥材加工還都是小作坊、家庭式地進行初步篩選和切片初加工,尚未形成產品精深加工,資源優勢沒有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致使產品質量差,價格低,經濟效益不高,造成中藥材生產被動,經不起市場沖擊。
新泰市中藥材生產尚處于起步階段,有些種植戶對所引種品種經營方式落后,現代化程度低,栽培技術尚不熟練,技術規程不規范,產品生產缺乏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產品生產的可塑性差,致使所種植中藥材產量低,質量差,很難打入市場,這是中藥材生產中存在的很大的隱患,關系著中藥材生產的存續。
通過調研,多數藥材種植戶分散經營,缺乏技術指導,產業的組織化程度低,品牌意識淡薄。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規模小、數量少,市場競爭力不足,對產業的帶動能力不足。
新泰市目前還未建立統一的中藥材服務平臺,存在種植、加工、銷售混亂的局面,在信息服務、技術培訓、產品供銷等方面存在短板,服務能力不足,不利于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新泰市從事中藥材種植的高學歷專業人才少,大多是普通農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一些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不足,對市場行情的把握能力不強,容易盲目跟風。
目前,新泰市尚未出臺符合新泰市具體實際的、有針對性的中藥材發展相關扶持政策。中藥材有固定的生長周期且前期投入較大,有的品種種植要達到五年以上才有收益,有的一畝地一年投入需要兩三萬元的成本,沒有政策扶持,企業和種植戶在成本投入、資金周轉、用工保障、市場行情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經營風險。
建議以全省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為引領,加強中藥材品種引進、示范及推廣,加大中藥材深加工及成品制劑的研發,延長中藥材產業鏈條,實現農林業增效,農民增收。
為了徹底解決盲目引種、擴種現象,建立健全組織機構迫在眉睫,建議在有條件的鄉鎮、村成立中藥材協會或合作社,科學合理選擇中藥材品種,把握好信息導向,找好合作開發單位,控制種植面積,確保產品銷售,保證種植戶經濟效益。
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措施,到省、市內外中藥材種植基地學習交流,吸取經驗和學習先進技術;加強與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農科院、山東林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邀請專業團隊來新泰市進行現場技術培訓和指導。通過培訓班、田間示范、線上指導等多種形式對中藥材產銷合作社、種植大戶開展技術指導與培訓,提高其精細管理水平,提升提高藥農實用技術水平。利用電視、網絡、報刊、廣播等媒介加大對中藥材科技成果的宣傳,讓群眾了解中藥材新品種、新技術,既防止盲目發展,又防止脫離實際“跟風攆價”。
建議根據中藥材的相關特點以及市場需求來確定重點種植作物種類和種植方法,并根據中藥材的生物特性,適當做出調整,從而為當地的中藥材相關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原料供給,一方面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特色,避免外部環境對中藥材種植質量產生影響[4]。在羊流鎮、龍廷鎮、劉杜鎮等鄉鎮大力開展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建設,實施GAP生產管理標準,樹立標準化、可控化、綠色、無污染的中藥材質量觀念,確?!熬G色”安全生產。指導企業或合作社樹立和打造屬于自己的中藥材商標和品牌,開展中藥材生產基地認證,為下一步進入主流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相關項目實施,深化與國藥集團、哈藥集團、沈陽云昇制藥等國內知名醫藥集團的合作,實行“公司+農戶”運作模式,依托醫藥集團公司的高效管理機制和品牌影響力,推進新泰市中藥產業基地規?;?、標準化提升;引導新泰市優勢產業企業與醫藥集團強強聯合,促使產品由飲片制劑向中成藥、特效藥精深加工發展,形成中藥材產業集群,進一步提升中藥材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