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宇
(河北省唐山古冶區農業農村局,河北 唐山 063100)
一二三產業融合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趨勢,是現代農業持續發展的路徑。而品牌農業發展則是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抓手。工礦區隨著資源紅利的逐漸衰退,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將成為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為此對古冶區品牌農業情況開展了深入調研,并撰寫了調研報告。
古冶區,隸屬于河北省唐山市,地處環渤海的核心地帶,是唐山市七個城區之一,古冶區依礦而建、因煤而興,支柱產業為煤炭、鋼鐵、焦化、化工、機械制造等。古冶區總面積248平方公里,總人口31.79萬人,下轄3鄉2鎮、122個行政村,其中農業人口7.2萬人,耕地11.16萬畝,是傳統的資源型城區,農業比重較小。
古冶區本著“小農業、大作為”的主旨思想,引導圍繞龍頭型經濟,不斷壯大以養殖業為主導,以蔬菜、果品為支柱,以休閑觀光、食品加工、現代物流為特色的五大產業格局。經過多年發展,全區已基本形成了北部林果花卉、中西部精品蔬菜、南部種養結合、東部特色糧油作物種植的農業產業布局。
全區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區級龍頭企業4家,綜合年產值2億元以上,龍頭企業帶動農戶超過5000戶,戶均增收千元以上。全區累計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社127家,其中:省級示范社4家,市級示范社5家;全區累計登記注冊家庭農場71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3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8家。在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示范帶動下,古冶區農業產業化已有一定基礎。
結合古冶區實際,區政府出臺了《關于印發農業領域綠色食品等獎補辦法的通知》,區農業農村局制訂了《古冶區農業品牌工作推進方案》。這些方案的出臺,為古冶區品牌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截至目前,全區有“三品一標”產品10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2個、無公害產地5個、綠色食品3個。隨著“三品”的不斷開發、申報和管理,推廣應用了生鮮乳、蔬菜、生豬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催生了一批品牌農產品。全區現有“萬里香”牌燒雞、“脆之郎”薯片、“泥窩”牌蘿卜、“英友”牌干菜、“汀上紅”蘋果、“科昕”蔬菜等涉農商標239個。
對品牌農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較少,農業產業鏈延伸及深加工能力不強,品牌產品科技含量偏低,高附加值產品相對較少。農業企業專業人才比較匱乏,創新意識不強,與科研機構合作較少,缺少發展品牌農業的思路和辦法。品牌農業人才隊伍結構欠佳,實用人才老化、弱化、退化問題較為嚴重,文化程度不高、學歷層次較低,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人才缺乏。
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值、認可度很大程度上依存在品牌上,由于部分生產經營者缺乏品牌意識,仍然按照以往“重生產、輕品牌”的“短平快”思維模式經營發展,未能有效鞏固和擴大已有的市場優勢。導致古冶區一些農產品市場份額小、經濟效益低,缺少品牌效應支撐,繼續擴大生產規模現實困難較多。
全區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數量雖多,但大多處于松散或半松散狀態,尚未形成行業協會、企業和農戶三方共贏機制,千家萬戶分散生產經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大宗易無法裝載,零星交易無法提高影響力,不能獲得更多溢價收益。
農產品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還比較低,主導優勢產業的相應農產品數量不多,穩定性差,銷售渠道狹窄,銷售市場檔次低,經營效益不佳,制約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古冶區面積狹小,耕地少,且分散零碎。受國家農保政策限制等原因,農業項目用地指標非常緊缺,影響農業產業項目落地。一些有意前來投資古冶區農業項目的大客商,皆因大宗農業用地指標問題未能落地古冶區。
品牌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行政手段的推動。工礦區應建立完善工作機制,成立農業品牌建設及名牌戰略,制定農業品牌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把農產品放到全省、全國的范圍內來定位發展,不斷加強品牌質量保證體系和誠信體系建設,發揮農業品牌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科學規范品牌經營,自覺維護品牌形象,加快形成“政府推動、企業主動、市場拉動”的良性互動局面,讓創立品牌、發展品牌戰略成為企業的自主行為。
把干部資源向鄉鎮傾斜,把精力、資源、力量聚焦到綠色發展上,不斷改善提升鄉鎮領導班子專業結構、知識結構,增強班子涉農工作能力;不斷創新教育培訓理念,抓好品牌農業隊伍再教育、再培訓工作,培養造就一支真懂農業、熱愛農村、體恤農民的工作隊伍,更有效地服務品牌農業發展;制定“人才引進”計劃,通過網上招聘、人才交流、赴外招引、項目合作等途徑和方式,吸收和引進工商界、農業技術、市場推廣、涉農院校畢業生等各類實用人才充實到龍頭企業、合作社品牌農業建設發展當中。
以地域為基礎實施農產品品牌整合提升,改善工礦區大多數農產品無品牌、無包裝的初級銷售形態;通過有序管理,健全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培育扶持農業品牌經營主體,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農業品牌經營主體和核心作用,增強農產品開發加工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通過基地、訂單、股份合作等途徑,鼓勵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建立更加穩定的產銷合同和服務契約關系,以品牌為載體,將分散個體聯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加強名牌產品和品牌農業形象的塑造和宣傳,積極幫助特色農產品和優勢龍頭企業做好品牌宣傳策劃,組織參加農博會、推介會、展示會等活動,充分利用網絡直播等新型營銷手段,促進品牌農業輸出,擴大名牌農產品知名度,力爭優勢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進入全省“十佳”和獲得綜合國家級“金獎”。加強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增強市場服務功能,積極推進品牌農產品專銷柜、放心店和專業市場建設,不斷提高品牌農業的輻射范圍。
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用好既有政策,加大地企合作,整合優質項目資源,加大對特色優勢產區的扶持,建成一批優勢產業園區和休閑觀光農業園。運用現代營銷思維打造農業觀光旅游打卡地,逐步通過網絡推介等方式,吸引周邊人流,打開市場,拓寬品牌知名度。
一是推進“三品”建設。繼續加大農業領域綠色食品等獎補政策的宣傳力度,通過樹立典型等方式,激勵農產品生產企業創建“兩品一標”,豐富工礦區“兩品一標”產品數量類別。二是依托鄉村振興發展。依托美麗鄉村示范片區、示范村建設,發掘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生產條件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深加工、特色工貿、家庭手工業、鄉村旅游、農業觀光休閑、農村康養等特色富民產業,形成“一村一品”主導產業,形成鄉村振興和品牌農業相互助力發展態勢。三是創新開發機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有序”的原則,制定相應政策,鼓勵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入股、出租、互換等方式,實現土地規模流轉和集中經營。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開展多種模式的產業融合,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為品牌農業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工礦區要想做好品牌農業,必須要逐步形成品牌農業的發展共識、凝聚品牌農業的發展合力、提振品牌農業的發展信心、增強品牌農業的發展后勁。以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目標,實施品牌戰略、強化品牌意識、開展品牌宣傳,積極扶持推進農產品品牌開發建設,打造新優特農產品。同時更要正確認識品牌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揚長補短,發展精專品牌,探索出一條真正適合工礦區的農業品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