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工作站,安徽 淮北 235000)
楊樹是莎草科楊樹屬植物的統稱。楊樹作為中國的主要經濟林樹種之一,一直是我國林業產業的首選木材之一。中國是楊樹的起源中心,被稱為楊樹的故鄉。楊樹在中國分布廣泛,是主要的林業樹種,既是防護林也是林地。楊樹具有生長早而快、適應性強、分布廣、品種多、易雜交、易遺傳改良、易無性繁殖等特點。大量經過選育的優秀楊樹品種,對生長條件的改善非常敏感,可大幅度提高產量,能有效解決木材短缺問題[1]。但是,楊樹生長過程中各種病蟲害的危害,成為提高楊樹產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經濟損失較大。為了加快中國林業的發展,保證楊樹種植的整體規模與效益,業界加大了對楊樹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研究。為找到理想的病蟲害防治模式,保證樹木生長,須明確常見楊樹病蟲害的特點,為后續防治工作提供相關支持[2]。
2.1.1 生活習性
草履蚧損害植物的范圍較廣泛,如泡桐、楊樹、柳樹、槐樹、麥冬、栗子、柿子、棗子、梨、桃和蘋果。昆蟲從嫩枝和幼芽上吸食汁液,延緩春芽的新芽生長,并影響被害果樹的果實產量。4月中下旬,雄蟲潛伏在樹木土壤的裂縫或雜草中,到4月底成為成蟲。雌性若蟲在4月底發育為成蟲,交配后,在夏季和冬季鉆入巖石下的土壤裂縫中產卵。
2.1.2 控制措施
噴灑樹木。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是昆蟲的初孵期,初孵期防治效果較好。用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或0.5波美度石硫合劑噴灑1~2次,也可使用80%敵敵畏乳油、40%樂果乳油或50%苯丁乳油,均為1000倍液,還可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3]。
4月中旬,在樹下挖一個洞,在樹葉上建一個洞,吸引成年雌性產卵,然后消滅它們。還可將含有氯菊酯的塑料帶或黃油綁在樹干基部10 cm以上的高度,防止昆蟲爬上樹。
2.2.1 生活習性
楊小舟蛾是一種重要的食草動物,經常對楊樹造成嚴重的損害.它對楊樹的危害分幾代發生,老的幼蟲有兇猛的取食習慣,小的幼蟲集中在葉面上取食葉肉,在葉片上留下透明的葉脈網,而稍大的幼蟲則分散取食葉肉。楊小舟蛾每年有5代,以蛹在樹皮裂縫、枯枝敗葉和土壤中越冬。
2.2.2 防治措施
做好蟲情監測和預警工作十分重要。預測方面,各站點要配置好各級測報人員,專職技術人員與兼職護林員、測報員相結合,定點、定時監測蟲情動態是防治的前提和關鍵。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消滅象鼻蟲;在幼蟲孵化到幼蟲期前進行莖部注射防治,在莖部底部打孔注射;防噴灑防治。在幼蟲危害的早期階段,采用高壓噴灑。
2.3.1 生活習性
蛹在樹的上部和中部、樹皮的裂縫中和落葉中越冬。次年春天,成蟲在4月初孵化,第1代幼蟲在5月初達到高峰,第2代在6月底,第3代在8月底,第4代在9月初到9月中,第4代在10月中,此后它們化蛹越冬。
2.3.2 防治措施
借助于成蟲的趨光性特點,在成蟲發生期,可以通過設置黑光燈的方式來進行誘殺,楊扇舟蛾的卵為塊狀,初孵幼蟲具有群集性特點,可以人工的方式對蟲苞及卵塊進行摘除,秋冬季節可以通過翻耕、清掃落葉的方式來將越冬的蟲蛹進行消滅處理。對于1~3年生的小樹可以在每代幼蟲3歲之前來進行防治;對于3年生以上的大樹或者是樹高超過10米的大樹,可以應用打孔注藥法來進行防治,在楊樹的胸徑部位應用打孔機來進行打孔,之后以40%的氧化樂果乳油等內吸型農藥10~50倍液來進行灌注,胸徑有幾厘米就注幾毫升藥劑[4]。對于5行以上的林帶或者是成片林,可以在無風的傍晚或者是清晨應用煙霧機來進行防治。
2.4.1 生活習性
1年內發生1代,或2年內發生1代。它以幼蟲或卵子越冬。越冬的幼蟲在次年4月溫度上升到10℃以上時就會被感染。幼蟲從5月初到6月底化蛹。從孵化到成蟲的總時間約為41 d。成蟲在6月上旬開始出現,6月下旬到7月下旬是高峰期,并一直活躍到10月。成蟲在6月中旬開始產卵,7—8月為高峰期,產卵時間約16 d。幼蟲在6月下旬孵化,在11月氣溫低于6℃時越冬。幼蟲在樹干上取食,如損害較輕,會降低木材的質量,如損害嚴重,會造成木材死亡和風折;成蟲咬樹皮和葉子或樹枝的木質部分.飛行能力不強,往往白天在樹干上交配。雌蟲通過在樹皮上刻1個小縫,在凹槽中切一個洞來產卵,然后在每個縫隙中產下1個(或2個)卵。
2.4.2 防治措施
選擇抗蟲楊樹,改造林相結構和功能,在造林設計中,可用不同功能的主栽樹種、輔助樹種、誘導樹種、控制樹種和隔離林帶,保證主栽樹種生長快、產量高、質量好。對天牛危害比較嚴重的楊樹需要進行截干操作,對于楊樹上部天牛蟲害密度比較大的部位進行清理,若是下部依然有天牛,可以采用在林間釋放花絨寄甲的方法,花絨寄甲對于光肩星天牛的蛹及幼蟲都具有很高的寄生率,隨著氣溫的上升,花絨寄甲的卵會向I齡幼蟲的方向發展,大概需要兩天的時間鉆入到天牛鉆駐的坑道當中,尋找寄主,為了生存會取食天牛體內的營養物質[5]。由于這種方法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力,而且不能在樹的上部枝條上進行,故不常使用。如果小的幼蟲在樹皮內覓食,可以通過向樹干上的小孔注射氧化樂果和久效磷等內吸劑來毒殺它們。
2.5.1 生活習性
桑天牛一年或兩年內有一個世代。成年幼蟲在4月底開始化蛹,逐漸進入化蛹階段。成蟲在6月底出現,在7月化蛹。大多數新孵化的幼蟲在樹皮下覓食一段時間,然后飛入木質部。卵在10~15 d后孵化,幼蟲在樹干上下覓食,直到10月底完成越冬,在次年3月底恢復活動。幼蟲滲透到木質部樹皮上各種形狀的孔中。當幼蟲在樹皮下進食時,出現的木質部分呈棕色,而當它們在樹皮中進食時,出現的木質部分則呈白色。
2.5.2 防治措施
與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方法類似。
2.6.1 生活習性
該蟲每2~3年發生1代,以幼蟲或成蟲在蛙穴中越冬。成蟲從4月到次年6月飛出,補充營養并產卵,持續時間約15 d。幼蟲在7月孵化,此時卵巢下沉且濕潤。經過一段時間的外殼損壞后,新孵化的幼蟲在青蛙細胞異種中進食,使外殼向外裂開,產生明顯的蛻皮糞便碎片,直到秋季越冬。到了8月,幼蟲成熟并化蛹,從9—10月,成蟲在蛹內化蛹,在原地越冬,不從洞穴中出來。
2.6.2 防治措施
與桑天牛防治措施類似。
2.7.1 生活習性
情況 3.2 {1,2,3}不是X中頂點色集合,以下僅考慮31≤n≤34時的情況,此時C中至多有3個集合不是X和Y中頂點色集合。
楊樹被楊樹花葉病毒危害后的癥狀最初在6月上中旬出現,病株下部葉片出現斑點狀綠色,常簇生不規則的橙色小斑點;到9月,中下部葉片有明顯癥狀。葉緣暗淡、焦枯,葉裂片有光暈,葉裂片透明,小枝葉上出現橙色線條,或葉面布滿橙色斑點;上部和側部葉裂片出現紫紅色壞死斑(又稱膿皰)。葉片起皺、變厚、變硬、變小甚至變形。葉莖上可見紫紅色或黑色的壞死斑,葉子基部周圍閃閃發光。頂梢或嫩莖上的樹皮經常開裂,嚴重時受害植物的枝條變形,產生死枝,樹木的生長明顯變弱。這也增加了病蟲害突然暴發的頻率。
2.7.2 發病規律
據研究,病害一般在6—7月開始,8—9月發展較快。在長江流域,該病在4月下旬的扦插中零星發生,在6月中旬變得很普遍。當夏季溫度上升到32℃以上時,病樹的癥狀就會消失,到秋季溫度下降時又會出現。
2.7.3 防治措施
控制措施是在檢疫時對病株噴灑0.75~2.25 kg/ hm2的0.1%~0.3%硫酸鋅溶液。或者拔出并銷毀被感染植物1~3 m內的所有植物。
2.8.1 生活習性
2.8.2 防治措施
可以通過除草和施肥來破壞越冬和越冬的蛹;在樹干基部放置樹環和塑料布,防止雌蛾來樹上產卵;在離樹干約1.3 m處刮去老樹皮環,均勻地涂上干性內吸劑處理,如氧化樂果或久效磷,然后用塑料布捆綁,作用時間為2~3天;用藥物注射器對樹進行注射;在害蟲在樹上立足后即進行化學防治。
近年來,純人工林的面積逐年成倍增加,森林生物類型也變得明顯簡單(純),大面積的純人工林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很差,一旦發生病蟲害,非常容易擴散。這是以楊樹葉為食的害蟲面積大、災難性速度快的主要原因。
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楊樹棉鈴蟲等蟲害廣泛發生并造成嚴重損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暖冬有利于病蟲害的越冬、繁殖和傳播,也會導致病蟲害提前出現,危害期延長,危害程度提高。暖冬通常會造成春旱,嚴重影響幼苗的生長和保留率,降低樹木的抗病能力,增加病蟲害突然暴發的頻率。
楊樹分布廣泛,面積大,容易建立,生長快,恢復快,但在一些地區,管理者較缺乏防治楊樹病蟲害的經驗,也缺乏相關的專業技術支持,無法有效進行早期發現和后期防治。目前,重治輕防、重減災輕防災的現象依然存在,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導致病蟲害問題增多,最終難以控制。過時的監測方法和防治手段也不能滿足當前病蟲害防治的需要。如若盲目決策,病蟲害暴發后極有可能演變成災難。
目前,有關林業部門對楊樹病蟲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視,但經費和設備明顯不足,病蟲害防治的高成本使管理者難以在早期進行大規模的控制,影響了整體防治效果。
楊樹是世界范圍內生長最廣泛和適應性最強的樹種之一。隨著楊樹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楊樹面臨著諸多病蟲害的危害。這些病蟲害造成楊樹大面積枯死,給楊樹種植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限制了楊樹的發展。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重視楊樹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在充分研究各種病蟲害特點的基礎上,制定符合當地楊樹栽培實際和病蟲害發生規律的防治管理措施,以實現對各種病蟲害的有效控制,確保楊樹生長質量,為當地林業發展提供可靠的推動力。開發抗病蟲害、分布廣、生長快的楊樹新品種,改善生長條件,以不斷提高楊樹的生產力,促進楊樹種植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