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科青,王 文,陳占鋒,楊 賀,王傳勇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在線學習(online leaning)具有學習過程不受時空限制,能夠快速整合、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等優勢,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在線學習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充分的交流與互動,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接收程度與情感狀態;學生無法及時得到教師的幫助等。所以在線學習模式下學生的 “學習投入度” 差異很大,且隨著學習進度的推移整體呈逐漸下降趨勢。學習投入度(learning engagement)指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及積極狀態的持續時間[1-2],它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影響學習成效、達成課程目標的關鍵因素[3]。此外,筆者也發現大學生對在線網絡游戲的投入度卻普遍很高。同樣是在線活動,為什么網絡游戲能博得學生的高度投入呢?心理學研究發現,主要原因之一是網絡游戲能及時地為玩家提供多層次的反饋。多元化的晉級制度能讓玩家獲得持續的榮譽感,從而收獲強烈的體驗感與操控感[4-5]。如果將網絡游戲中的反饋機制應用到在線學習上,會不會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呢?針對這個問題,文章研究了學習反饋對大學生在線學習投入度的影響。通過研究,明晰學習反饋影響在線學習投入度的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分析學習反饋影響在線學習投入度的機理;探究提升大學生在線學習投入度的策略。
學習反饋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或學習同伴及時向學習者提供的有關學習成果或學習狀態的評價信息。學習反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調整和優化自己的學習策略,從而增強學習動機和投入度。
在教育學方面,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反饋可以為學生提供他人的學習經驗或成功案例,促進學生社會認知結構的建立和完善,從而增強學習的投入度。學習反思理論認為學習反饋可以為學生指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反思與自我評價,并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和方式,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投入度。學習動機理論認為學習反饋可以及時地為學生提供肯定性反饋和具體的改進建議,讓學生明晰自己的學習成果與不足,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投入度。
在心理學方面,自我效能理論認為,通過學習反饋,學生可以更加準確地評估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從而增強自我效能、學習信心和投入度。認知載入理論認為,學習反饋可以幫助學生在理解學習內容的同時加強記憶負荷,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和投入度。情感調節理論認為,在線學習缺乏師生互動,學生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而學習反饋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投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同伴的關注和支持,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和投入度。
學習反饋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根據獲得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主動型反饋和被動型反饋。其中主動型反饋指學生主動向教師提問而獲得的反饋;被動型反饋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測試等學習評價任務而產生的反饋。根據反饋時段的不同,可分為即時性反饋、過程性反饋與終結性反饋。即時性反饋如課堂上即時性的問答、線上的限時測試與結果反饋等;過程性反饋如平時作業與單元測試的評價與反饋;終結性反饋如期末成績反饋、教師對學生的綜合評價等。根據學習反饋的主體不同,又可以分為機器反饋與人工反饋。機器反饋指軟件系統根據學生的輸入判斷正誤,并給出反饋,如線上客觀題的測試;人工反饋指通過與教師、學習同伴進行面對面或通過語音、視頻通話等交流方式所得到的反饋。
這里的反饋時間指學生在線上發出提問到問題得到處理的時間差,主要針對主動型人工反饋。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一致認為及時的反饋可以提高學生在線學習的投入度,而延遲的反饋會降低投入度,延遲時間越長,降低的程度越大。
針對學習者對反饋時間的期望值問題,課題組開展了教學實驗,結果發現學生對反饋時間的期望值與問題的類型有很大關系。課題組將學生的提問分為節點型、成長型、探索型三種類型。節點型問題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遇到的具體的、定向的技術性問題,一般通過單純的知識回答就可以解決;成長型問題是學生試圖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術能力而尋求資源與建議的相關問題;探索型問題指學生試圖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看到深層次的本質而在持續思考的問題。通過實驗數據統計與分析發現,節點型、成長型、探索型教問題的反饋時間期望值分別為<15 分鐘、<24 小時、<72 小時。
這里的反饋頻率專指學生在線上學習微課視頻時由系統自動進行評價并反饋的時間間隔。課題組以彈題的方式在課程視頻中插入課間提問或知識駐點測試,以此設置反饋節點,學生則有參與與否的選擇權。研究發現,當間隔≤3 分鐘時,學生表現出了焦躁情緒,會選擇跳過彈題。間隔為5 分鐘時,學生表現出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同時課題組發現,以優先數系作為時間間隔的比例設置反饋節點,學生的學習效果更佳。以一段15 分鐘的微課為例,當以R5 系列優先數系為比例時,可以在3 分鐘、7.8 分鐘、15 分鐘處設置提問或測試節點。此外,課題組通過訪談與分析發現,在線提問或測試的時間間隔需要根據學習內容的復雜度、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課程的時長等因素來綜合考慮。適當的時間間隔可以幫助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致和專注度。
①即時性反饋的影響。即時性反饋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到需在短時間內完成的提問或測試任務,完成后系統會立即給出評價結果的反饋類型,如微課界面上的限時型彈題。教學實驗結果表明,即時性反饋對維持與增進學習投入度是有效的。因為它可以提醒學生保持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習興趣和動力。通過教學實驗發現,即時性反饋的題型以選擇、判斷或填空等客觀題為宜,因為這些題型便于學生立即作答,也便于機器自動判斷與即時反饋。
②過程性反饋的影響。過程性反饋指階段性的評價與反饋,主要形式包括課后作業、單元測驗、專項測試等。課題組研究發現,過程性反饋在大學生在線學習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過程性反饋可以幫助學生明晰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水平,幫助學生根據反饋結果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同時過程性反饋可以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學習支持和幫助,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和動力。
課題組通過教學實驗發現,將課后作業均勻地布置到每一個學習周,每次作業量控制在40―60 分鐘有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在作業中適當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習投入度。對于單元測驗,在學習周期內穿插3―4 次為宜,時間間隔以一個月較為合適。同時應合理設置試題易、中、難的比例,以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投入度。
③終結性反饋的影響。終結性反饋指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要形式的學習反饋。終結性反饋雖然處于學習周期的末端,但它會對學生后續的在線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若本次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學生會通過反思及時發現學習盲區和薄弱環節,從而增強后續在線學習的投入度;若取得了理想的成績,則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與成就感,學生通過總結與反思能促進自我學習和探究能力的發展,從而增強學習投入度。
這三類反饋中,過程性反饋在影響大學生在線學習投入度方面占據主導作用。因為過程性反饋的持續時間更長,反饋形式更多元,提供的信息更豐富,包括學生的學習進度、成果、薄弱點等多個方面。同時課題組通過訪談與調研還發現,無論哪種反饋形式,向學生反饋其個人的學習數據時,若同時提供班級整體的學習數據分布情況,將更有利于增強學生后續的學習投入度,因為這能夠讓學生明晰自己在學習群體中的位置,從而更全面地認識自己。
在線學習的反饋主體包括機器與人工兩種。機器反饋主要來自在線學習平臺的后臺處理,如課間提問、作業、測驗中客觀題的批改與反饋;人工反饋主要來自教師與學習同伴,如教師對作業、測驗中主觀題的批改意見,討論區中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對學生階段性的主觀性評價或單線的討論與交流等。通過教學實驗發現,人工反饋對在線學習投入度的影響遠大于機器反饋對其影響。因為在線學習缺乏面對面的互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感到孤立。而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反饋可以彌補這種缺失,為學生提供所需的支持和鼓勵,從而幫助學生保持學習的動力和投入度。在教師反饋與同伴反饋兩者中,教師反饋占主導地位,因為教師的反饋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性、權威性和全面性的指導,使學生始終明確前進的方向。因此,開展在線教學時,應該充分利用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反饋,特別是教師的反饋,為學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學習支持與指導。
在課程視頻中應當設置課間提問或知識駐點測試,并以優先數系的規律設置提問或測試的時間間隔。在線課程應重視學習者提問區建設,按緊急程度分欄設置,滿足學習者多維的提問需求。此外,在線課程應健全過程性考核環節,如課后作業應均衡布置于每個學習周,以及重視開放性問題的設置。在整個學習周期內可以設置3―4 次單元測試,題目難易程度應該適中。
在線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全程參與,并及時給予學生專業性、權威性和全面性的指導,關注學生在提問區的提問。對于節點型、成長型、探索型問題應分別在15 分鐘、24 小時、72 小時內給予答復,以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該通過分組協同作業等方式為學生創造同伴互助與合作的機會。
在線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開辟多種渠道保持師生與生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應該重視線上討論區建設,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同時教師應階段性與學生進行單線聯系,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狀況給予評價。
在線學習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學習反饋是在線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及時、有效的反饋可以提高大學生在線學習的投入度。開展在線教學時,教師應該利用恰當的技術工具和教學策略科學、合理地設置學習評價與反饋環節,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維度的學習反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升在線學習的投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