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培龍

萬瑋 攝
小杰是這個學期轉到我們班的,人長得秀氣,腦袋也靈活,但行為習慣比較差,經常違反班級紀律,在班級小組評比中,經常被“文明督導小組”點名批評,甚至扣分,還多次收到班級違規通知單。
這一次,在小杰收到違規通知單的第二天,我收到了小杰媽媽發來的一條短信,內容如下:“老師,您好!感謝您對小杰的關心和引導,自從轉到這個新班級后,我看到小杰在進步,學習也比之前認真許多,我發自內心高興。這兩天,我發現小杰的情緒有點低落,了解情況之后才知道,原來是小杰違紀被通報批評了,我很擔心這種情緒會影響他追求進步的積極性,希望老師可以抽空找小杰聊一聊,開導一下他,謝謝!”
從家長和小杰的反應可以看出,小杰有很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
第二天,我向本周負責值日的小組長了解情況。事情和家長反映的一樣,小杰最近確實有一些進步,但仍落后于其他同學,沒有達到班級的平均水平。再加上他剛轉來,對班級缺乏歸屬感,當他違反紀律被扣分時,會認為是同學們有意針對他,所以在收到違規通知單時,他的內心會有抵觸情緒。
隨后,我找到小杰,特意表揚了他入學以來取得的進步,同時指出他上課說話的行為是不對的,這樣做不僅有損自己在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形象,還損害了集體利益。通過談心,小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自己也進行了反思。最初使用班級違規通知單的目的是幫助家長及時掌握學生在校的表現,剛開始也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如果對小杰這樣的學生長期使用違規通知單,可能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和上進心。況且,填寫違規單的是學生,是未成年人,對事情的判斷難免會有失偏頗。
多年的教育經驗告訴我: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渴望向上向善,但是,他們也是在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中積累人生經驗的。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正確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犯的錯誤,然后教會他們如何正確地對待錯誤,避免今后重蹈覆轍,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于是,我決定廢除違規單,改用表揚信,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入手,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學會用“放大鏡”查找學生的優點,讓學生在鼓勵中發揮特長,在微笑中認識不足。
同時,我還發動全班同學共同制訂切實可行的班級文明公約,用公約約束學生在校的一言一行。若學生違反了公約,可以寫一寫自己對違規行為的認識,或者通過為集體做好事來彌補自己的錯誤。
此外,教師還可以與家長傳遞“幸福飛信”,傳遞給家長更多的正能量,只要孩子沒有犯原則性錯誤,就沒有必要告訴家長。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班級文明向上的“能量場”來影響學生,利用班級文化建設來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利用“兵帶兵”的策略來轉變學生。
教育不是簡單的批評和訓斥,也并非一味地用威嚴和懲戒去震懾馴服學生。教育是一門藝術,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