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丹寧
語文課上,同學們都在認真聽講,而一向認真的小雅卻心不在焉,她兩手放在桌斗里擺弄著什么。我邊講課文邊走到她身邊,她或許是太過于投入,竟然沒有發現我。我小聲對她說了句“認真聽講”,把她正在細細品讀的紙條沒收了。小雅被我嚇壞了,一時不知所措,臉漲得通紅。
那一整節課,小雅都心神不定。課后,我回到辦公室,看到紙條上的內容,大吃一驚。
我的女孩:
你很可愛,也很漂亮,有時候,我覺得自己配不上你,不過大多數時候,我都不在意。我們還有一個月就要小學畢業了,我好舍不得你。我們不在同一所中學讀書,我不能陪在你身邊,你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生理期時少喝冷水,不要劇烈運動,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就和我說,想要什么禮物也和我說。我也會照顧好自己,不讓距離影響我們之間的感情。既然你答應和我在一起了,我就給你講講我暗戀你的事吧。你還記得嗎?幼兒園畢業那天,我騎車帶你兜風。我們認識了11 年,這個學期,我一直在構思向你表白的場景,專門在一個本子上寫滿了方案。我昨天本來準備牽你的手,但始終無法鼓起勇氣,希望下次我能更勇敢一點。最后,我想說,當你被其他男生圍繞時,別忘記我才是你的小太陽。我一直在為你放射光芒。最后,我愛你。
愛你的小辰
我不敢相信這是六年級學生寫出來的,多么情真意切的話語,多么深情的表達,怎么會是一個12 歲孩子的手筆?但事實就在眼前:身為班長、大隊委、學習標兵的小辰和身為副班長、中隊委的小雅“早戀”了!
不!不能定義為“早戀”,因為青春期的情感既朦朧又沖動,當學生分辨不清的時候,若教師再貼上“早戀”的標簽,會讓懵懂的他們更加迷惑。
我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仔細回憶這段時間兩名同學的表現。小雅和小辰都是學校少先隊的核心成員,每次重要活動,他們都是主持人,而且成績優秀,分別被兩所重點中學提前錄取。
是我這個班主任太不稱職了,沒有及早發現兩人的異樣。我該如何引導?堵還是疏?……一連串的問題涌入我的腦海。
在我沉思時,下課鈴響了。這是一個大課間,沒想到,小雅和小辰主動來找我了。我想,他倆這兩節課一定也惶恐不安,想了無數種被老師批評的場景。

萬瑋 攝
小辰率先開口:“老師,紙條是我寫給小雅的,跟她沒關系,都是我的錯,您怎么批評我都行,別說小雅。”
小雅低頭沒有說話,氣氛有些緊張。
“看來小辰很有擔當。”我打趣道,“有自己喜歡的人,這很正常。老師在你們這個年紀也有喜歡的人,也經常傳紙條,不過沒多久,我們就‘分了’。”
兩個孩子聽我這么說,都笑了。
小雅問:“老師,為什么呀?”
我沒有正面回答,忽然想起了在大學時學到的“愛情三角理論”。我邊在紙上畫邊說:“你們都是特別聰明的孩子,老師這次可要出個難題考考你們。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了‘愛情三角理論’,三個角分別是親密、激情、承諾。簡單來說,親密就是能夠引起人的溫暖體驗,激情是情緒上的著迷,承諾是能給對方長期擔保。只有三個因素都具備,才是真正的愛情。小辰,小雅,你覺得你們屬于哪一類呢?”
兩個孩子思考了好一會兒,露出頗有感觸的神情。小雅說:“陳老師,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其實我們只是對彼此有好感,沒有承諾,沒有激情,這不是愛情,只是一種友誼。”小辰也點了點頭。
“沒錯,你們是被對方的優點所吸引,是彼此欣賞。你們如果能擺正心態,把對彼此的欣賞轉變為向對方學習、靠攏的動力,那你們就會越來越優秀。”
我繼續用自己的故事鼓勵他們:“上高中時,我欣賞的那個男生學習成績非常優異。為了能和他上同一所大學,我開始廢寢忘食地學習,雖然最后還是沒能和他考上同一所大學,但我的成績突飛猛進,最終考上了師范大學。所以,我們應該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你們現在要把這份珍貴的喜歡放在心里,把它當作激勵自己學習的一種動力,努力向上,為將來的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
小辰說:“老師,謝謝您和我們說這些,我現在懂了,要想給自己喜歡的人更好的生活,就要努力學習。等我們上了高中、大學,見過更多人、經歷過更多事之后,我們的思想會更成熟。”
“對,等你們長大了,有能力了,就可以大膽地去愛一個人,而在這之前,老師希望你們能開心地學習,保持這份純真的友誼。”
小辰和小雅的眼睛里有一束豁然開朗的光:“老師,我懂了。”說完,兩位同學向我鞠了一躬,離開了辦公室。
畢業前的那一個月,我始終在觀察這兩名同學,幸好,我擔心的事沒有發生,他們仍在各自的舞臺上閃閃發光。小辰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全校同學發言,從他慷慨激昂的演講中,我看到了一個熱血少年該有的模樣。下臺后,他第一時間找到我,對我說了一句“謝謝老師”。
畢業那天,小雅給我留言:陳老師,我要和您做一個“十年之約”,回來繼續和您探討“愛情三角理論”。謝謝您對我們的包容和理解,我會努力學習,絕不辜負您對我的期望,我愛您!我的視線不禁模糊了。
面對學生朦朧的情感,教師如果多一分理解和包容,學生就會多一分淡定與平和。在與教師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學生懂得愛與理性可以并存,兩者并不沖突,而且可以更美好。(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