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瑜琦,唐朝暉,劉 江,逯成芳,任永康*
(1.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遺傳與分子改良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在小麥育種中,高產穩產、適應性強是評價小麥新品種優劣的重要指標[1]。優良品種不僅應具有較高的產量優勢,而且應具備良好的穩產性及廣適性,這是區域試驗評價品種優劣的主要指標之一,也是評價品種在實際生產中推廣及應用的重要依據[2-3]。
太615 是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原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選育的冬小麥水地品種。課題組在2002年選用從中國農業大學引進的優異種質材料920560 為母本、本課題組選育的豐產性狀好的穩定高代品系太6212 為父本進行雜交,經系譜法選育而成。2011年高代品系穩定出圃,參加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組織的品比鑒定試驗,2015年升入產量鑒定圃,2017—2019年參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水地組區試,2019—2020年參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水地組生產試驗,2021年3月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晉審麥20200010[4]。為更好地了解太615 的生產利用價值,推進品種的示范推廣,文章利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數據資料,使用Excel 2019、SPSS 25.0 和DPS 7.05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統計,對太615 的豐產性、穩產性及適應性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太615豐產潛力大,產量穩定,為其大面積推廣奠定理論基礎,加快了新品種推廣步伐。
參試品種(系)為2017—2018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水地組區試試驗參試品種(系)11 個:太615、ZM148、晉農1101、晉太1508、經麥5917、龍麥1 號、太冬2503、長5638、長7050、長麥3809、中麥175(CK);2018—2019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水地組區試試驗參試品種(系)16 個:太615、長麥3809、晉太1605、太冬2503、并麥1 號、長麥5224、晉4099、長7052、經麥5917、龍麥1 號、ZM148、晉農2534、太616、汾麥4495、S1414、中麥175(CK);2019—2020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水地組生產試驗參試品種(系)6 個:太615、長麥3809、晉4099、晉太1605、并麥1 號、中麥175(CK)。
本試驗數據來源于2017—2018年、2018—2019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水地組區域試驗總結及2019—2020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水地組生產試驗總結。
2017—2018年區域試驗在山西省6 地進行,分別為晉城市澤州縣、長治市屯留區、長治市黎城縣、晉中市介休市、晉中市東陽鎮、太原市小店區。
2018—2019年區域試驗在山西省6 地進行,分別為晉城市澤州縣、長治市屯留區、長治市黎城縣、晉中市介休市、晉中市東陽鎮、呂梁市文水縣。
2019—2020年生產試驗在山西省7 地進行,分別為晉城市澤州縣、長治市屯留區、長治市黎城縣、晉中市東陽鎮、晉中市祁縣、呂梁市文水縣、太原市小店區。
根據山西省冬小麥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方案要求,試驗選擇地點可代表該地區典型土壤特點及氣候條件,耕作制度按照當地實際生產確定,生產水平接近大田生產條件,全生育期做好田間管理。試驗地土壤類型具有代表性、地力均勻、排灌順暢、前茬一致。
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地周圍設1 m 以上寬保護行,均采取完全隨機區組排列、全區收獲,區域試驗3 次重復、小區面積13.33 m2;生產試驗2 次重復、小區面積不少于150 m2。播期在當地適宜播期內進行,因故推遲播種的需適當增加播量。田間管理及田間調查按照《山西省小麥品種區域試驗記載標準》要求進行。
使用Excel 2019、SPSS 25.0 和DPS 7.05 進行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豐產性通過太615 每年度各試點產量與對照產量相比較進行分析;穩產性通過變異系數(CV)進行分析;適應性通過回歸系數(b)和品種每年度的增產點率進行分析。
對2017—2018年、2018—2019年、2019—2020年3 個年度中部晚熟冬麥區水地組多試點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5],見表1。結果表明,在2年度區域試驗及1年度生產試驗中,地點、品種及地點與品種互作的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不同品種、不同區試點以及品種與區試點互作對小麥的產量影響較大,即小麥的產量水平與品種、試點的氣候條件及生產水平等因素相關,太615 應對不同試驗點生態環境適應性較強,產量表現穩定,豐產性較好。

表1 品種試驗方差分析結果
多重比較結果表明[6],見表2。2017—2018年區域試驗匯總試點6 個,5 點增產,太615 在各試點平均產量為6 651.0 kg/hm2,比對照增產3.8%;2018—2019年區域試驗匯總試點6 個,其中5 個試驗點增產,太615 各試點平均產量為6 631.5 kg/hm2,比對照增產2.9%;2019—2020年生產試驗匯總試點7 個,7 個試驗點增產,太615 在各試點平均產量為7 828.5 kg/hm2,比對照增產4.1%。綜合多年多點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結果,太615 產量穩定,山西省產量分布為6 631.5~7 828.5 kg/hm2,平均產量達7 037.0 kg/hm2,最高產量達7 828.5 kg/hm2(2019—2020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麥區水地組生產試驗),可見太615 具有較好的豐產性,是一個極具增產潛力的小麥新品種。

表2 2017—2020年參試品種產量分析表
變異系數(CV)是反映品種產量穩定程度的參數,可衡量品種的靜態穩定性,變異系數越小,說明品種在不同環境中變化越小,品種穩定性越好[7-8]。對2年區域試驗和1年生產試驗中的參試品種在各試驗點產量的CV 進行分析,見表3,太615 在不同試驗點間的變異系數分別為3.94%、5.14%和3.42%,平均值為4.17%,變異系數較小,說明太615 在各區試點產量穩定,變異程度小,具有較好的穩產性。

表3 2017—2020年品種豐產性及穩定性分析
回歸系數(b)可衡量品種對環境的適應性。適應性強、產量穩定性好的小麥品種是育種的理想品種,b 值接近0;適應性和穩定性中等水平的品種b 值接近1[9-10]。通過3年多點的試驗結果可知(表3),太615 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894、1.478、1.005,平均值1.126,接近1,說明環境變化對太615 產量影響敏感度一般,適應性和穩定性水平中等。
增產點率是指供試品種產量超過對照品種產量的試點數占總試點數的百分比,可反映供試品種對環境的適應程度。供試品種的增產點率越高,環境適應性越好。由表2 可知,2017—2018年區域試驗中,太615 在6 個試驗點增產5 點,增產點率83.3%;2018—2019年區域試驗中,6 個試驗點增產5 點,增產點率83.3%;2019—2020年生產試驗中,太615 在7 個試驗點全部增產,增產點率100%。說明太615 在生態區內多個試點生態條件下有較好的適應性。
由表4 可知,2018年太615 品質測試結果如下:容重802 g/L,粗蛋白16.57%,濕面筋31.7%,吸水量60.9 mL/100 g,面團形成時間2.5 min,穩定時間1.3 min,弱化度226 F.U,粉質質量指數33 mm,評價值為42。2020年品質測試結果:容重776 g/L,粗蛋白16.04%,濕面筋35.6%,吸水量63.0 mL/100 g,面團形成時間4.3 min,穩定時間2.6 min,弱化度166 F.U,粉質質量指數59 mm,評價值為48。綜上品質檢測結果,太615 蛋白質含量和面筋強度中等、延伸性好,達到中筋小麥標準,適用于制作面條或饅頭等對面筋強度要求不高的面制品。

表4 太615品質檢測結果
據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人工接菌鑒定結果,太615 在2017—2018年高感條銹病、中感葉銹病、中感白粉病。2018—2019年輕感條銹病、中感葉銹病、高感白粉病。2019—2020年輕感條銹病、高感葉銹病、中感白粉病。2017—2020年平均倒伏率11.93%,抗倒伏能力一般,平均株高90.9 cm,莖稈韌性好。
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的產量結果分析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太615 產量顯著增加,最高產量為7 828.2 kg/hm2,是具有良好豐產性的優良小麥新品種。穩定性和適應性分析表明,太615 的平均變異系數較小,為4.17%;平均回歸系數為1.126,接近1;平均增產點率88.89%,增產點率高說明品種穩定性高,可較好地適應生態區內環境,是豐產、穩產、適應性廣的小麥新品種。品種適宜播種期為9月下旬至10月初,適宜播種量為225 kg/hm2,生產中注意科學灌溉,加強水肥管理,防止倒伏,及時做好病蟲草害防治,可達到較理想產量。
綜合分析表明,太615 是在山西省中部冬麥區具有較好豐產性、穩產性、廣適性的小麥新品種,具有較高的推廣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