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今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 (以下簡稱 《意見》)中提出, 義務教育階段要堅持 “五育” 并舉, 全面發展素質教育。 “五育” 是指德育、 智育、 體育、 美育和勞動教育。 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育教育正逐漸受到社會的重視。 在 《意見》 中, 明確要求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 嚴格落實音樂、 美術、 書法等課程, 結合地方文化設立藝術特色課程。 廣泛開展校園藝術活動, 幫助每位學生學會1 至2 項藝術技能、 會唱主旋律歌曲。顯然, 《意見》 將學校的美育教育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鄉村學校在實施教育過程中, 美育一直是較為薄弱、 常常被忽視的環節。 如何在鄉村教育振興過程中貫徹美育發展的方針, 將美育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效補充和促進手段? 是眾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 鄉村學校領導和教師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筆者經過充分調研和分析, 從鄉村學校音樂美育教育存在的困境入手, 探尋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通過對鄉村現有優質文化資源的梳理與歸納, 試圖為鄉村特色音樂教育課程的開發提供可資參考的素材, 為提高美育育人的成效盡綿薄之力。
導致鄉村學校美育教育發展滯后的首要因素, 是學校所在地大眾對美育教育認識的不足。 這體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 大眾對音樂課的認同度較低。 作為學生家長, 其中絕大多數人未接受過系統的音樂訓練和學習,對音樂的認知只停留在課余玩樂的層面, 因此缺乏對音樂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也很難樹立美育教育的培養思維。 其次, 鄉村學校大都看輕美育教育, 家長深受其影響。 在鄉村地區, 大部分學校受升學壓力或條件的限制, 對于音樂教育表現得束手無策, 潛意識里認為音樂、 美術等課程屬于 “副課”, 與孩子們的未來發展無直接關聯, 為避免 “浪費時間”, 音樂課常常不能正常開設, 更遑論形成系統科學的音樂教育體系。 由于鄉村學校的家長對學校和老師的信任感和配合度較高, 在此背景下, 學校的主導思想直接影響著家長的教育理念。對大多數家庭而言, 孩子的音樂知識學習和音樂素養熏陶成為一種奢侈品。 第三, 教育行政部門對美育教育不夠重視, 對音樂課的教學質量不能有效監控。 很多鄉村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在客觀上對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 因此, 學校音樂課的開設及一些美育活動的開展只是為了應付上級部分相關檢查, 實際教育效果很少被關注。
美育教育發展的欠缺也受到鄉村資源的影響。 首先, 鄉村學校音樂師資較為短缺。 這是大多數鄉村學校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 由于城鄉客觀存在的差距和鄉村教師薪資待遇低等諸多問題, 多數青年教師更傾向留在城市發展。 在眾多實地走訪中經常發現, 鄉村學校師資明顯不足, 很多教師一人兼職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 教學任務重、 壓力大, 無法實現專業完全對口, 因而也很難顧及學生美育教育的培養。 其次, 鄉村學校教育經費不足。 雖然近年來國家大力撥款扶持鄉村教育, 但因學校軟硬件條件底子薄, 因此在經費使用過程中, 學校首先解決的是多媒體資源、 教學用具、 圖書資料等教學條件的提升, 而對音樂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設備鮮少考慮,這也造成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的困境。 許多音樂課只停留在教師對學生 “口傳心授” 的傳統教學模式上,且曲目較為單一, 教學方法和形式普遍陳舊。 第三, 現實條件難以吸引專業人才、 留住人才。 由于鄉村學校條件差、 資源匱乏, 一些專業對口的青年教師不愿到鄉村學校發展音樂教育事業; 即便偶有年輕的專業教師引進, 但其心不在校, 總是想方設法 “跳農門”; 此外,限于條件, 鄉村音樂教師缺少職后專業性、 針對性的培訓, 這使得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手段無法植入鄉村學校的音樂教育中。 凡此種種, 使鄉村學校的音樂教育面臨諸多困難。
通過調查, 筆者發現鄉村學校的音樂教育大多形式單一,僅集中在單純的唱歌教學上, 缺少啟發性和導賞性的音樂教育, 缺乏獨特性、 有特色的教學內容。 由于國家課程標準對課外音樂活動沒有細致、 統一的要求, 因此鄉村學校在課外音樂活動的開展方面明顯落后, 相較于城市學校豐富多彩的校園音樂教育活動: 歌唱比賽、音樂興趣小組、 班級音樂會、 藝術節等, 鄉村學校的音樂教育只停留在為數不多的音樂課程教學上, 鮮少有開設音樂校本課程或開展音樂興趣小組的情況。
為了加快落實 “五育” 并舉重要方針, 促進教育公平和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基于上述問題, 筆者認為應主動分析鄉村學校的客觀短板和自然優勢, 設置合適的改革策略, 開發屬于鄉村學校特有的音樂美育課程。
伴隨 “雙減” 政策的落地, 鄉村地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充分意識到美育發展的重要性, 明晰 “以美立人” 的重要教育使命, 加強對美育教育的認識程度。 地方政府應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認識鄉村美育教師工作的重要性,[1]提升對美育學科教師的認同感, 同時積極鼓勵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浸潤美育的理念, 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成長,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心養心, 實現全學科美育育人。 學校層面應對現有的培養模式進行優化, 在課程體系中適當增加美育類課程的占比, 增加其課時量。 同時, 充分肯定美育教師在學校育人中的價值, 努力提升美育教師的專業地位: 建立有助于教師發展的榮譽表彰體系, 并在此體系中結合美育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行設計, 盡力給予他們再學習和進修的機會。 在硬件設備上, 盡力配齊和革新教學設施,讓學生感受層次分明、 內容新穎的美育過程, 以實現美育目標。
鄉村美育學科教師是發展鄉村美育教育的核心資源, 各級地方政府和教育單位應大力加強鄉村美育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 強化對其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育。 近年來, 鄉村定向音樂師范生的招生和培養, 為未來鄉村學校美育教育提供了中堅力量。 為此, 從人才選拔伊始即應嚴格甄選, 篩選出真正熱愛教育事業, 愿意致力于鄉村教育發展, 有愛心和責任心的預備教師。 各級高校在此類師范生的培養過程中, 應把 “實踐性” 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始終, 在課程體系中適當增加實踐類課程的比重, 以適應鄉村學校美育教育的需要。 同時, 當地教育部門應幫助美育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定期為在職教師提供學習提升的機會和平臺, 積極組織開展各類職業培訓, 聘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 組織教師觀摩優質課等, 通過不斷提升美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推動鄉村學校美育教育的發展。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美育教育實際是師生間以心傳心的重要過程, 其實施對象主要是藝術學科的教師, 由于藝術教育往往強調個性化、 獨特性, 因此美育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尤為重要, 應重點關注他們的思想品德和職業素養的塑造。 只有具備仁愛之心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師, 才能在工作中言傳身教, 培育出富有愛心、 積極向上的學生。
盡管美育教育滲透在所有學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但毋庸諱言, 藝術教育仍是學校美育教育的主陣地。 通過藝術教育, 學生體驗美、 感受美、 欣賞美、 創造美的能力可以得到系統提升。 因此鄉村學校的藝術類教師承擔著推廣美育教育的重任。 在教學過程中, 首先應按照新版義務教育音樂/美術課程標準, 切實落實教學內容;同時, 結合地方特色, 推廣和傳承傳統文化。 校園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 學校應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藝術環境, 如建立音樂小舞臺、 交流角等, 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和平臺。 此外, 教師應利用鄉村地區的自然資源、 文化資源、 歷史脈絡等打造特色美育內容, 設計和開展多種多樣的藝術課程和活動, 將文化傳承和藝術課程有機結合起來。 建立科學的美育教學考核制度, 采用多種評價機制將學生、 教師和學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以此促進美育教學的提升和不斷創新。
前已述及,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目前許多鄉村學校科班出身的專業藝術學科教師欠缺, 這造成了鄉村學校美育教育的嚴重滯后。 作為市縣教研室, 應積極組織城市學校的優秀藝術學科教師到鄉村學校上課, 同時組織鄉村學校對口教師進行 “同課異構” 觀摩研討,以期達到教學示范、 專業引領、 學術交流、 資源共享的目的。 此外, 隨著近年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 多元化的網絡教育資源不斷涌現, 這為鄉村學校的美育教育開辟了新的路徑。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尤其是教研室, 應為網絡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搭建平臺, 積極主動地為鄉村學校提供有關服務。 如果能充分利用好網絡在線教育資源, 給予鄉村學校學生在線學習的時間和機會, 將藝術學習和信息技術有機結合, 就能有效改善鄉村學校專業藝術教師欠缺的困境, 將更多元、 新鮮的美育內容傳遞給這些學校的學生。 同時, 鄉村學校從事藝術教育的教師也可從中了解最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有效解決自己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由此, 必然會對鄉村學校的美育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美育的本質是一種完整的生命體驗教育。[2]大自然蘊含著大千世界的林林總總、 千變萬化, 是開展美育的最好藝術課堂, 是美育的源頭活水。 鄉村學生平日多與自然接觸, 山川河流、 鳥語花香既是他們歌唱模仿的主題對象, 也是對他們進行美育教育的特色場所; 較之城市學生, 他們有更多農作經歷, 打谷子的鏗鏘節奏、 悠長婉轉的耕田歌、 整齊有力的勞動號子等都是取之于生活的天然美育教育資源。 因此鄉村學校教師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這些美育資源, 立足區域音樂特色, 因地因校制宜, 展開趣味性的音樂實踐活動。 在此過程中, 學生的天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感受書本里學不到的別樣知識。 同時, 通過發現、 體驗、 感悟大自然帶來的音樂美, 讓美育教育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的心田, 開出理想之花。
傳統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3]鄉村擁有大量的民俗藝人, 他們保留著最為質樸敦厚的傳統文化和獨具韻味的區域音樂資源, 這是鄉村學校美育教育得天獨厚的優勢。 例如 “過年過節” “花燈” “花鼓” “采茶”“秧歌” 等民俗活動和民俗文化中的音樂素材就是開展美育教育的資源。 這些與鄉村生活息息相關的音樂元素可以迅速激發學生的共鳴和關注。 同時, 許多鄉村地區保留有特色的地方音樂、 地方戲曲、 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這些優秀文化瑰寶的傳承首先需要當地年輕孩子去了解、 喜愛、 學習, 并樹立 “主人翁” 意識, 才能使其發揚光大。 基于此, 如果鄉村教師善用此類資源輔助美育教育, 通過設置不同形式的地方音樂學唱、 欣賞、 展演等活動, 就能拉近學生與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使其從中感受中華民族優秀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 同時樹立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 這種立足區域文化, 因地因校制宜, 挖掘提煉本土美育資源開展的美育教育, 有利于創建出一校一品、 一校多品的特色美育校本課程, 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美育教育絕不僅僅局限于藝術教育, 應打破將美育教育單純地歸結于藝術教育的模式, 在全學科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在美育教育中, 鄉村學校可以藝術課程為主體, 將藝術有機地融合進其他學科課程的教學中, 打造融合型美育課程。在整合各學科美育內容基礎上, 打通不同學科之間的壁壘。 打破學科邊界、 教師邊界、 資源邊界, 實施跨學科的教學交流, 將多學科資源融入傳統藝術類美育教育中。 學科美育中語文、 歷史等人文類學科較易與美育搭建橋梁, 但諸如數學、 地理、 生物等理科類課程, 要想實現美育, 需要理論上的研究與實踐上的探索。[4]這需要鄉村學校和教師積極投入, 對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有差異的落實, 潛心鉆研挖掘各個學科的美育目標,不斷嘗試采用藝術化、 審美化的手段, 挖掘各學科中蘊含的美育資源, 進行整合融通。
當前, 鄉村學校的美育教育仍處于 “邊緣” 狀態,為了改善這一現狀,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積極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直面困難, 將學校、 教師和家長的思想統一起來, 讓藝術教育回歸美育本源, 通過積極整合當地美育資源, 推動鄉村學校美育特色課程的建設;強調藝術課程在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探索構建科學合理的美育課程評價體系, 讓美育的理念浸潤校園, 助力鄉村學生健康、 全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