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依然 羅昱焜
普羅科菲耶夫 (1891—1953) 是20世紀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自幼學習鋼琴, 在鋼琴演奏和作曲方面有著極強的天賦, 普羅科菲耶夫5 歲試寫鋼琴曲, 最早的作品是他5 歲時即興彈出的F 大調小曲, 全曲未使用降B 音, 原來也并無標題, 是他的母親替他記錄下來的,后來普羅科菲耶夫在自傳中表示, 該作品未使用降B 音并不是因為他偏愛利地亞調式, 而是單純的因為他不喜歡和鋼琴的黑鍵打交道; 9 歲時初次試寫歌劇; 12 歲正式學習作曲; 僅14 歲就考入了圣彼得堡音樂學院, 開始了他的求學與創作之路……普羅科菲耶夫一生創作了無數優秀作品, 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生動形象的俄羅斯民族風格以及現代主義傾向, 看到他對古典主義的偏愛。[1]
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 《羅密歐與朱麗葉》, 主要描寫了主人公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愛情故事。 雖因兩家世代為仇, 他們的愛情被兩代人的宿怨所挫敗, 但在受到阻撓時, 他們依然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 并用他們的生命為之奮斗。 純潔的愛情往往帶給彼此力量, 真摯的愛情使他們敢于面對積怨已久的家族仇恨, 他們不屈服、 不妥協。 故事的最后他們用生命的終結來守護愛情, 完成了彼此對愛的承諾。 法國作家雨果曾評論其為: “黎明的愛”。
這部劇作無論從戲劇沖突、 風格與形式上都展現了別具匠心的藝術特色。 普羅科菲耶夫認為沒有比 《羅密歐與朱麗葉》 更適合改編成舞劇的了, 于是以此為舞劇創作的主題, 開始了腳本寫作, 在正式搬上舞臺前, 普羅科菲耶夫寫了許多不同的草稿, 最終確定與莫斯卡大劇院合作, 歷經結局處理與政治審查, 終于在1938年12 月拉開了舞臺的帷幕。
拋開文學戲劇中具有強大感染力的臺詞, 僅用肢體語言和音樂來以芭蕾舞劇的形式有價值的表現這部悲劇作品, 在普羅科菲耶夫之前尚無成功案例。 這也是普羅科菲耶夫音樂創作生涯的革命性轉折。
舞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的劇情與歌劇作品的劇情基本相同, 和聲的松弛度,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音樂情緒的緊張度。 柴可夫斯基在舞劇音樂的創作中, 利用和聲功能強化了戲劇沖突, 所以他的舞劇音樂創作很好體現了舞劇音樂的交響化現象。 普羅科菲耶夫在柴可夫斯基舞劇音樂的交響性原則之上進行了拓展, 使和聲功能不僅具有傳統功能同時也融入了現代和聲技法。 作品的戲劇沖突和舞劇音樂的表現力通過和聲效果得以強化。以 《少女朱麗葉》 為例。
1.和聲分析
和聲效果是音樂創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同的和聲效果具有不同的和聲功能, 不同的和聲功能賦予音樂不同的主題風格。[2]不同曲目之間的音樂表達出不同的情感, 不同類型的音樂描述不同的人物性格, 普羅科菲耶夫正是通過這些完美地呈現了這部作品的戲劇沖突。《少女朱麗葉》 中生動真實的描寫了女主角的 “少女”形象, 調式調性為C 大調回旋曲式、 4/4 拍節奏, 整曲的重復性較高, 在曲子的開頭和結尾以及中間的重復部分多次使用了和聲演唱形式, 這種形式從整體上增強了歌曲的節奏感。
2.曲式分析
舞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的音樂創作中, 每首樂曲的曲式結構都較為復雜, 且每個曲式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 曲式的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距。《少女朱麗葉》 為回旋曲式, 全曲以輕松愉快的曲調為主, 可分為8 個節點4 個樂句。 小巧輕快的音符刻畫出跳動的和弦, 音階的排列順序由強到弱。 少女朱麗葉的身上洋溢著青春活力。
樂曲的第一主題 “A”, 由音階排列體現了 “少女”的活潑頑皮。 樂曲的第一插部 “B”, 由快速的16 分音符跳音來展現充滿活力的少女舞。 在主題 “A” 的短暫再現之后, 少女朱麗葉的母親登場, 樂曲迎來了降B 大調的第二插部 “C”。 隨后主題 “A” 再次再現。 第三插部 “D” 和 “C” 以相對較慢的速度安靜的進入, 展現了少女活潑之外的矜持一面。 很快, 樂曲回歸原速, 主題“A” 再次再現, 母親退場后少女繼續與保姆嬉鬧。 最后的尾聲部分, 節奏更慢, 是旁白者為朱麗葉悲劇命運的扼腕嘆息。
分析可知, 普羅科菲耶夫為了描寫單純美好的戲劇人物形象, 在創作時較多采用了高協和度、 低緊張度的自然音和弦來明確調式調性。 自然音和弦與傳統和聲的同步進行, 使得音樂旋律更加清新、 音樂效果更加明朗, 從音樂中凸顯出少女朱麗葉的清純形象。
除了戲劇性和聲的使用外, 作曲家還利用不同的和聲功能來修飾音樂線條, 如功能性、 線條性和聲的進行, 用以表達緊張的氣氛;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主題則是通過自然音和弦逐步加入變音和弦, 來表達其二人的感情由最初的萌動逐步走向成熟。 音樂語言與戲劇情節的融合, 沿用了音樂的交響化發展手段, 使舞蹈不會與戲劇情節相互脫節。
拉普洛夫斯基是蘇聯著名的芭蕾舞編導, 《羅密歐與朱麗葉》 的舞蹈正是由他創作的。 既展示了公眾的節日活動, 又描繪了少女在愛情開始時微妙的內心活動;既有壯觀的廣場械斗, 又有深情的雙人合舞。 大大小小的場景相互融合, 人物情感對比明顯, 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精彩章節和角色形象。
1.大場面的舞臺呈現
游行的隊伍在人群中穿行、 衣衫襤褸的乞丐在街邊乞討、 天真的孩童嬉鬧著奔跑, 寬大的劇院舞臺上出現了無比熱鬧的維納城一角, 生機勃勃且富有活力, 呈現出大眾歡度節日的美好畫面, 讓觀眾仿佛置身其中, 怡然自得。 熱鬧的街角中穿插的舞蹈段落, 并不是單純的舞蹈表演, 也不是純粹的戲劇演出, 而是對時代特征的整合與環境意義的介紹。
2.雙人舞的情感描繪
雙人舞的舞臺呈現, 不僅可以更好地描繪人物形象, 還可以展示人物內心復雜的情感以及心理活動。《羅密歐與朱麗葉》 中共出現了五段男女主角的雙人舞,利用肢體動作代替臺詞講述、 揭示主角的內心思想, 將男女主角在戲劇發展不同階段里的不同情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3.個性化的人物形象
拉普洛夫斯基在創作舞蹈的時候, 既設計了對稱、平衡的舞蹈隊形又凸顯了人物形象的個性化。 高傲自負的提伯爾特; 莊嚴舞蹈的凱普萊特; 禮貌有加、 舒心舞蹈的帕里斯; 以及極不情愿與帕里斯共舞的女主角朱麗葉。 每個舞者不僅用肢體語言詮釋著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從他們的眼神、 面容中同樣可以感知到人物的個性與情感, 正是這些優秀的演員與舞者, 用心的詮釋, 將神情與肢體融為一體, 才能完美地呈現出個性化的人物形象。
僅從舞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的音樂名字中我們就可以看出, 普羅科菲耶夫充分運用了古典舞曲的體裁形式, 在音樂創作時融合了舞蹈元素, 使音樂不僅服從于戲劇, 更是巧妙的與舞蹈相結合。
第九首樂曲 《少女與百合花之舞》 采用旋律清晰唯美的行板, 平穩且連貫的2/4 拍舞蹈節奏, 音樂線條流暢, 具有強烈的舞蹈動機。 在這部分所描繪的戲劇情節是女主角朱麗葉被迫答應了伯爵的求婚然后服毒自盡,第二天伯爵前來迎親時, 少女們手持百合花瓣翩翩起舞。 少女們伴隨著音樂起舞, 優美的旋律襯托著舞者們曼妙的舞姿, 每一次足尖點地、 每一次揮手擺動, 都與音樂節點互相呼應, 既是舞蹈順應了音樂, 又是音樂襯托了舞蹈, 二者兩相結合, 呈現出絕妙的舞臺效果, 給觀眾帶來別樣的感官體驗, 配合戲劇情節, 展現出了獨特的藝術特色。
在創作舞劇音樂時, 普羅科菲耶夫始終堅持著配樂應當服從于戲劇這一原則, 只出現在戲劇需要加強印象的地方, 而不能喧賓奪主。[3]作曲家根據戲劇的發展和情感需求而展開音樂創作, 有技巧地對腳本進行擴充和刪減, 這樣非機械化的創作使整部舞劇更加富有舞臺效果。
舞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的音樂十分精彩且富有戲劇性, 普羅科菲耶夫將劇作中的人物形象與音樂相互融合, 在忠于莎士比亞原作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發展。 樂曲的安排不僅服從了音樂的對比原則, 同時也考慮了舞臺演出效果。 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可以將舞劇音樂的十首套曲分為展現主題的呈示部、 豐富發展的展開部、 回歸主題的再現部。 第一首音樂 《民間舞蹈》,描繪了一個活潑歡快的歌舞場景, 人民的歡聲笑語與作品最后男女主人公愛情的悲劇結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作為整部作品的序曲部分。 《場景》 和 《小步舞曲》 可以作為整部作品的呈示部。 主題得以呈現, 音樂由此展開。 第四、 第六、 第七、 第八首音樂 《少女朱麗葉》 《蒙太古和凱普萊特》 《勞倫斯神父》 《茂丘西奧》 可以作為整部作品的展開部, 通過這幾首作品分別塑造出了不同的戲劇人物性格特征。 而第五首和第九首的 《假面舞會》 《少女與百合花之舞》 則更像是幕間的間奏曲。 最后一首 《羅密歐與朱麗葉》 可以看作是整部作品的再現部, 通過音樂語言完美地詮釋了男女主角生離死別的痛苦悲憤和深情依戀的情深似海, 男女主角再次出現時的音樂是整套序曲的高潮部分, 整個套曲完美地闡述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 音樂與音樂間既互相融合又充滿對比與矛盾, 在音樂中即可感知到強烈的戲劇沖突。
普羅科菲耶夫的舞劇音樂創作, 往往融入了強烈的時代感, 且蘊含20世紀的現代音樂色彩。 他在創作舞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的音樂時, 集中表現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愛情故事, 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也十分細膩, 他的音樂中蘊含著動人情感。 細膩的動機成為敘事的直接線索, 濃縮提煉莎翁劇作的故事情節將其凝結而成了音樂主題, 生命的尊嚴和執著通過最簡單的方式上升了意義。
恰如其分的古老風格以豐富的管弦樂色彩繪制出了一幅幅逼真形象的音樂動畫。 普羅科菲耶夫放棄了依靠傳統舞蹈體裁來介紹主人公角色和描繪故事情節的方式, 用特點鮮明的音樂主題詮釋劇作的精髓。 在 《少女朱麗葉》 中, 普羅科菲耶夫用小提琴聲部演奏出了十六分音符的急進旋律, 仿佛令人看到了14 歲的少女朱麗葉無拘無束、 自由自在的奔跑在林間, 她歡笑著,世界和她一樣明朗。 而后的黑管聲部演奏出了優美抒情的愛情主題, 不僅展現了少女自在快活的幸福之感, 更展現了少女沉浸于幻想之中對未來和美好愛情的無限向往與憧憬。 兩個主題交替進行, 又夾雜著低音聲部偶爾插入的低沉單調和不協和和弦, “輕松愉快” 中偶有的 “不輕松不愉快”, 仿佛預示著即將降臨的災難和朱麗葉的悲劇命運。 不長的音樂段落, 在創作中的設計卻環環相扣, 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用他的音樂將人物性格特點描述準確, 且音樂循序漸進與故事情節極度貼合, 通過音樂的走向配合著故事情節, 仿佛一切都順理成章。 音樂主題凝練于故事情節, 故事情節配合著音樂走向, 給予觀眾美好的藝術享受。
舞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的音樂創作延續了普羅科菲耶夫一貫的創作風格, 他的創作不僅準確傳達了作品內容, 而且通過音樂與舞蹈的配合增強了對舞蹈的情感渲染, 因而上升了整部作品的戲劇表達效果。[4]
在樂隊編制中, 每種不同樂器的音色都各不相同,所代表的戲劇形象也就各不相同。 從角色來看, 作曲家用不同的音樂片段繪制了不同角色的音樂肖像。 如建立在騎士舞蹈基礎上的、 利用低音聲部的漸入逼近高音旋律又混合著尖銳音效的音樂肖像, 展現了提博爾特的驕傲自負、 暴躁兇狠; 從音樂編排來看, 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打破了固有的舞劇配樂編排, 沒有按照舞劇情節發展的順序進行, 劇情順序的打亂也使觀眾有一定的接受難度; 從音樂整體來看作曲家兼具傳統與現代和聲技法的特點, 推動了作品的戲劇沖突, 強化了音樂的表現力。
在強調女主角朱麗葉的形象時, 利用清新明朗的自然和弦及傳統和聲烘托出少女朱麗葉的清純形象。 在兩大家族廣場械斗時, 弦樂組利用和聲一次次均勻再現的整體演奏, 營造出極具張力的大場面音樂效果。 而劇作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主題音樂構建, 是由單純的自然音和弦逐步加入變音和弦, 最終配合管弦樂隊烘托戲劇效果, 寬廣如歌、 大氣磅礴。 抒情的音樂旋律加入具有重量感的樂隊編配, 使音樂語言與戲劇情節緊密貼合, 營造出交響樂的音響效果。
舞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是蘇聯時期戲劇芭蕾成功的典范, 是主人公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傷且美好的愛情故事的細膩寫照, 是男女主角在面對現實壓力時對愛情的堅守。 而舞劇的配樂往往賦予了舞蹈生命與靈魂。
綜上所述, 舞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的音樂創作,使人們在面對除莎士比亞原作戲劇作品之外, 對舞劇音樂有了更多的了解與審美意識感知, 音樂審美意識的產生以音樂藝術的存在為前提; 趣味無爭辯, 趣味的差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每個人的喜好各不相同。 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的音樂創作風格多樣化, 時而輕快活潑、 時而鋒芒畢露、 時而低沉內斂, 滿足了大眾的音樂審美趣味; 不同的故事背景構建不同的音樂主題, 音樂的調式調性和情感內涵也就各不相同。 舞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的音樂配置雖然彼此間互不影響, 卻隨著故事情節的遞進而互相關聯。 完整的音樂結構體現音樂美的品味, 使人們能夠從音樂的直觀感受中獲得美的體驗。 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通過戲劇性音樂形象、 敘事性音樂主題、 交響性音樂風格三個方面構建了完美的舞劇音樂, 使得音樂與舞蹈都煥發光彩, 更是融合戲劇故事情節將作品所傳達的思想內容表現出來, 使 《羅密歐與朱麗葉》 成為享譽世界的芭蕾舞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 是聞名世界的經典作品, 芭蕾舞劇更是 “蘇維埃政權期間產生的最偉大的舞劇”, 豐富動人的音樂旋律與多樣化的節奏類型相互融合, 提升了音樂整體的戲劇性內涵, 延續了柴可夫斯基創作舞劇音樂的交響性原則。 音樂與舞蹈的完美融合更是呈現出了細膩動人的舞臺效果, 充分體現了音樂是舞蹈的靈魂的含義。 普羅科菲耶夫的這部作品堪稱經典佳作, 無處不在釋放著不可抵擋的藝術魅力, 藝術永遠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