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蓉
美育可視為一切教育的基礎所在, 同時也屬于一切教育種類的最終目標, 滲透美育理念的課程教學更具鮮活性和形象性特征, 并且也能更為有效地調動學生主體學習主動性, 這是因為 “美育” 中的 “美” 本就具有較強引導和促進作用。 為此高職院校在對音樂藝術實施教學時應對美育實踐加以重視, 并且要做到以美為核心、育為手段, 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和組織一系列的音樂教學活動。
高職院校落實音樂教育與美育實踐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 有助于德育建設加強, 素質教育下高職院校應注重引領學生群體全面發展, 而美育實踐教學正是強化學生主體德育素質的有效途徑。 雖然從年齡層面上分析, 大學生群體思想價值觀已經基本形成,但實際其社會閱歷和經驗較少, 所以事物判斷力較為薄弱, 因此在該環節增強德育建設極為必要。 而高職音樂中德育與美育兩者具有相輔相成作用, 主要是因為通過欣賞音樂的優美旋律, 學生能夠陶冶自身情操, 另外在感受音樂中的情感元素后, 也能與作品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長時間發展下其道德素質必然會有所提升。 例如, 《義勇軍進行曲》, 這首音樂作品的歌詞和旋律能夠為學生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 并且其也能從中感受到濃重的愛國情懷與民族信念感, 由此即可看出美育實踐化對學生德育建設有極大幫助。 第二, 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強化, 高職院校開展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則是引領學生群體養成正確審美觀, 并使之能夠在音樂中做到發現美、 理解美與運用美。 而審美能力也是其成長過程中所要具備的一項基礎素質, 過硬的審美能力可以讓學生不斷發現和尋找生活中的美好及樂趣, 同時也能更深入地感知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1]。 音樂作品本就是創作者的情感表達, 而聽眾在審美作用下能夠更深層理解作品所要表述的情感變化和意圖, 同時其心靈也能得到凈化。 以 《命運交響曲》 為例, 聽眾通過欣賞和體會這首音樂婉轉曲折的旋律能夠充分感受到命運的變化, 同時也能由此體會到貝多芬抗爭命運的勇敢, 隨著學生審美能力提升, 其也能從中感受到更多情緒變化與內涵。 除此之外, 音樂藝術教育中也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精神, 而對于大學生來講, 通過對風格不同的音樂進行審美, 也能讓其進一步深化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通過這一點則可看出音樂教學中美育實踐極為重要。
在新時代背景下, 高校在音樂教育創新發展過程中, 時刻貫徹落實 “以人為本” 的發展理念, 通過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堅持學用結合的教育方針, 促使高校音樂教育水平不斷提升。 在音樂教育革新過程中, 相關教師要積極融入創新性理念, 并將思想政治品德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 為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音樂教育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能夠在音樂教育教學中利用情感體驗, 促使學生靈魂得到升華。 并且, 通過音樂可以表現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 更容易打動學生內心世界。 同時, 音樂教育可以增強學生日常學習的積極性, 切實提高學生專業文化素質水平, 培養和開發其創造性思維、 豐富想象力以及審美能力, 促使學生綜合能力全面提升。
影響高職院校實施音樂藝術教育與美育實踐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第一, 部分院校過于注重常規教育, 反而對美育實踐有所忽視, 其實一直以來音樂都是學生群體喜愛度和認可度較高的一門課程, 而該課程中突出審美教育對于音樂人才塑造有較好的推動作用。 但實際卻是現階段有部分院校缺乏系統化的審美實踐教學, 該問題主要表現在日常教學過程中, 教師過于重視樂理知識講解, 而忽略美育融合與滲透, 以至于音樂藝術教育、 美育兩者間緊密性缺乏, 這樣一來不僅會對音樂教學氛圍產生極大影響, 甚至對于學生身心發展也有諸多限制。
第二, 教學手段單一, 為真正挖掘美育內涵, 素質教育指導下高職院校更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該背景下原有的灌輸式、 單一化教學模式也要有所創新和改進, 其目的是保證學生能夠自主融入音樂學習氛圍中, 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但實際卻是有少數高職院校并未做到結合全新的教學要求和學生認知與需求調整教學手段與方法, 另外也有部分教師雖然能夠在音樂教學中融合美育內容, 但其僅是面向學生機械化講解音樂作品背后含義, 而并未深挖美育內涵, 從而導致美育作用并未達到預期狀態[2]。
第三, 對音樂藝術教育中的審美體驗有所忽視, 高職開展音樂教學應注意將美育在音樂實踐中的作用充分發揮, 并且要借助美育促使學生群體思想情操與綜合素質都能有所提升。 但現階段部分學校所組織的音樂實踐活動缺乏美育內容滲透, 而這也直接導致音樂教學中的美育作用難以徹底發揮。
音樂藝術教學中, 為將美育作用充分發揮, 教師應對 “以人為本” 理念嚴格遵守, 并要做到尊重學生群體學習特點、 結合其主觀需求和認識能力, 有針對性地設計各種音樂學習活動, 從而激發其主觀能動性, 并使之創新思維能夠得到有效散發。 教師要知道只有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理解尊重, 且自身需求能得到滿足時, 才能樹立學習自信, 另外在教師鼓勵和信任下, 學生也能更為高效的學習新的音樂技能和知識。 為實現該目標,教師應時刻謹記自身引導者身份, 更要以學生技能和需求設置相關活動任務, 并指導其深入參與學習活動。 具體實踐環節, 教師可將課程分為兩個階段, 即實踐階段與準備階段: 首先在準備階段, 教師應讓學生擔任活動主角角色, 并引領其收集與本次活動相關的資料和道具, 如樂譜或是樂器等, 通過不斷探索和整理活動道具, 學生能夠自然地融入到音樂學習氛圍中, 并且隨著其了解的音樂知識愈多, 其審美鑒賞力也會有所提升;而實踐階段則是活動正式開始, 即教師依據教育目標與學生一同參與活動, 對于學生來講, 因為親身經歷了活動準備和活動實踐過程, 也能更深入地感知音樂教學中蘊含的美的形成以及發展規律, 而這對其強化藝術素養以及獲得學習成就感都有一定幫助, 所以在后續的音樂活動中也會主動參與[3]。
優化音樂藝術的美育功能, 應確保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音樂學習, 而想要實現該目標, 教師可對激勵手段巧妙運用, 從而調動高職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積極性, 只有這樣才能將美育實踐化價值充分彰顯, 并引導學生群體全面化發展。 例如, 音樂藝術教學中可對滿足式激勵方法加以運用, 即在音樂課堂上設置實踐音樂活動, 并要求學生主體自行分配任務活動, 完成學習任務, 通過該方式可使學生獲取音樂學習愉快感和成就感, 而這也能讓其更加熱愛該門藝術課程學習; 另外教師也可借助情境創建的方式對學生群體進行激勵, 授課環節教師可將課堂設置為運動場演唱會舞臺, 隨后讓學生以角色模擬的方式演繹音樂作品, 這樣既能調動學生音樂學習和表演欲望, 同時也有利于其個性化發展; 而隨機性間接激勵也是一種有效的實踐教學方式, 該方式應用是指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針對綜合表現較好的學生科學點評, 并且要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和表揚, 通過采取這種激勵方式, 可讓高職學生在良性競爭環境下相互學習、 相互進取, 進而促使其競爭意識提升的同時, 音樂素養和表演能力都能有顯著性提升。
音樂教學中審美實踐教育是一項重要內容, 同時也是教師落實寓教于樂的重要手段之一。 審美教育突出的音樂藝術課程對于高職學生情感升華和審美能力提升都有極強的促進作用, 并且也有利于其綜合素質養成。 例如, 教師可組織學生群體表演 《盼紅軍》 這一經典歌曲, 實際表演前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該音樂背景的時代故事, 以此喚醒學生的愛國情懷; 隨后要指導學生以小兵張嘎為榜樣, 感受在戰爭年代中群眾熱烈期盼紅軍的心情, 同時也要讓學生帶著殷殷期盼的情感來演繹該首音樂作品, 這樣既能將 《盼紅軍》 的核心主旨與情感充分表達, 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營造屬于自己獨有的特色舞臺。 除此之外, 考慮到高職學生對于體育運動有較強的參與興趣, 并且面對體育運動競賽也能充分調動學生主觀情感, 從這一特征入手, 教師可組織 “奧運暢想曲” 音樂活動, 要求學生扮做運動健兒演唱國歌, 同時也可利用多媒體播放運動員的領獎視頻, 通過該方式讓其獲取不同的主觀感受, 從而讓學生懷著飽滿且激昂的情緒演唱國歌, 另外, 這種實踐訓練方式也可以讓學生自覺接受音樂愛國教育, 并使之更加堅定民族信仰和國家自豪感[4]。 或者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一同演唱奧運主題曲, 通過該方式加深其心中因音樂美而帶來的震撼與共鳴, 并將這種震撼感內化為綜合素質與藝術素養。
從某種角度講, 音樂藝術教育中的審美可看作對精神自由追求的一種釋放體驗過程。 鑒于此, 美育實踐化應注意將高職學生個性化需求充分體現, 并且要對挖掘其藝術潛能加以重視, 從而促使其能夠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具體實踐環節, 教師應摒棄以往的固化音樂教學模式, 不斷引入全新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一定要確保通過多元化藝術教學能夠將學生主體地位彰顯, 并使之學習自覺性、 創造性和積極性都能被充分調動, 與此同時,也要實現讓學生在愉悅輕松氛圍下感受音樂藝術之美和釋放個性。 例如, 教師可有計劃組織學生群體開展大合唱實踐活動, 通過該類活動讓所有學生體會音樂舞臺上的表演氛圍, 更要讓其通過這一契機明確正是群體成員的努力才能得到一個最佳的表演活動。 而想要實現該目標, 教師也需充分認識到音樂教學是為了促進高職學生綜合藝術素養不斷強化, 并促使其能對各種音樂演唱方法與技能熟練掌握的同時, 審美能力也能有所提升, 更要使之學會以發現美的視角看待和理解身邊事物。 所以, 美育實踐落實, 教師一定要對學生主體個性化發展特別關注, 也要以此為前提磨練其整體意志。
現代化教育下, 美育實踐中教師應對多媒體資源充分利用, 如果教師能夠在音樂教學中為學生群體播放與音樂相關的視頻節目, 可讓其接觸和了解到不同音樂文化, 而這對強化學生思想道德品質與陶冶情操有極大幫助。 例如 《中國好聲音》 《天賜的聲音》 等音樂節目皆可, 通過引導學生結合該類節目欣賞音樂作品, 能夠讓學生明確追求音樂的路上常會遇見各種困難與磨難, 但是只要所有人在這一過程中都堅定同一個信念, 即認真演繹每首音樂作品, 享受每一個能夠表演的機會。 借助該類音樂素材可讓高職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追夢者身上所傳達出的精神力量, 而在潛移默化引導下學生群體也會逐漸形成這種力量, 并且這種堅持和不畏艱難的力量也會支持著其更好發展。 不僅如此, 隨著音樂教學中審美功能強化, 學生精神得到升華, 也能發現更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而這也說明其發現美和感知美的能力有所提升。
通過分析音樂藝術教育可以發現, 審美屬于情感交流的一種, 通過美育實踐能夠進一步啟發高職學生智力, 并且也能引導其學習觀察生活和創造美好事物。 鑒于此, 教師可以 “中秋節” 為主題組織音樂教學活動,在活動實踐中引導學生主體發揮自身想象力, 讓其將音樂教室背景視為綠森林、 燈光視為明月, 若能夠做到這一點學生則能更好地完成演唱活動, 并且其表演能力也會有所增強。 或者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師也可在班級內設置 “接歌傳球” 教學活動, 即由教師事先營造競爭學習情境, 隨后要求高職學生以即興表演的形式隨意演唱一句樂曲旋律, 以此構成民歌 “魚咬尾” 格式, 通過這種音樂教學形式既能對學生表演膽量和反應能力加以訓練, 同時也能進一步豐富學生樂理知識, 從而激發其音樂創作欲望, 拓寬知識層面。
綜上所述, 高職院校實施美育實踐與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完全契合, 尤其是音樂藝術教育相融合既能使音樂課程更具特色, 同時也能促使美育引領作用真正發揮。 因此, 為實現該目標教師應改變自身教育理念, 應通過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合理應用激勵手段和多樣化教學策略, 吸引高職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學習, 并進一步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