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薇
中華五十六個民族音樂種類繁多, 各個地區的民族都有其代表性的音樂作品與音樂風格, 能很清晰地展示各民族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情, 由此可見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把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總結為三點。
1.迥異性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 每個民族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 因此, 各民族所產生的民族音樂也理應是有所不同的。 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差異也并沒有對民族文化交流產生影響。 反之, 我國的各民族音樂文化在交融發揚的同時也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很多跨界歌手和作曲家絡繹不絕, 他們表達了民族音樂一方面需要繼承, 另一方面也要創新發展,開辟我國民族音樂新的可能性, 使民族音樂的創造力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2.區域性
我國有著廣袤無垠的地域優勢, 民族音樂有著極強的地域文化特點。 在我國南方地區, 人們的性格相對比較細膩, 所創造出的民歌歌詞含蓄, 旋律委婉秀麗, 所創作出的民族音樂給人一種非常柔美抒情的感覺, 如:江蘇民歌 《茉莉花》, 歌曲活靈活現地表現出我國南方人民溫婉如水的性格特征。 相對北方地區而言, 他們性格豪爽灑脫, 在這種風土人情的環境下所創造出的民族音樂則給人一種充滿激情活力的感覺, 例如: 陜北民歌 《黃土高坡》, 民歌的音調高亢嘹亮, 與南方的民族音樂產生了鮮明的對比。[2]
3.隨性性
勞動人民在勞動時會即興創作一種調子, 而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勞動號子。 我國古代就出現了有關勞動號子的文字記載, 使文字或語段和這些調子相配, 這些文字的內容大都表現為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長此以往, 隨著時間的變遷, 勞動號子也逐漸成為民歌中必不可少的音樂表現形式。 現今, 在很多歌曲或者管弦樂作品中作曲家也會融入勞動號子的音樂元素, 使之別有一番韻味。
1.民族音樂不被重視
音樂教育在我國的發展中有著悠久的歷史, 大量的音樂作品也早已流芳千古。 在古代, 像遠古時期的六代樂舞、 唐代的梨園等逐漸使音樂達到了空前絕后的高度。 近代時期, 抗日救亡歌曲、 反映時代精神的音樂也層出不窮, 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 但這些都從國外音樂傳入中國開始時發生了改變。 20世紀70年代, 流行音樂傳入中國內地, 于80年代得到發展。 由多民族匯集的爵士樂得到了空前發展, 轟動了世界各國。 隨著流行音樂的發展并盛行, 在國內受到了廣大青年的喜愛,進而很快成為我國音樂界的主流, 越來越多的中國音樂人也層出不窮, 想要創作出引領世界的華語音樂, 而被人們忽略的民族音樂文化則逐漸走向黯淡。 這些現象的發展都是因為我國民族音樂在教育教學中受到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 從而導致民族音樂的教育依然與其他課程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 由于種種原因的阻礙, 以至于我國民族音樂在當代依舊停滯不前, 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并未取得明顯的效果。
2.民族音樂師資不足
由于我國民族音樂教育在學校、 生活中的受重視度不高, 除了多民族地區對民族音樂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外, 其他各民族也大都是從小耳濡目染, 僅僅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音樂, 卻忽視了其他各民族的音樂文化交流。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區域化的差異性, 除了經濟、 科技等發展有所不同, 包括民族音樂教育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西北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較為落后,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嚴重存在師資不足的問題。 就筆者自身而言, 在本科時有幸去過南疆岳普湖縣進行十五天短暫的支教, 筆者發現那里的師資力量極其薄弱且十分短缺。 很多文化課的老師都很稀有, 更別提藝術老師。 由于偏遠地區教育工作者的缺乏, 大多音樂教師都未曾受過專業音樂素質的培養, 一些音樂課程會由其他任課老師來兼任。 由于經濟發展的落后、 師資力量的薄弱從而導致學生的文化教育教學都受到了影響, 民族音樂教師專業水平不足、 音樂教師自身對音樂理論知識以及民族音樂的學習不夠深刻等問題層出不窮, 始終達不到內化于心, 外化于行的深層教學理念。 這樣的教育教學情況導致了學生無法很好地了解中華民族文化, 而民族音樂也無法在教育教學氛圍中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揚, 這使得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長期受到一定的制約。
與世界其他文明、 其他民族文化相比, 中華民族文化具有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的根本特征。 但很多教師對民族文化一知半解, 并且長期未能主動進行提升, 這不僅影響了民族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 更影響了學生對于中華文化、 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應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3], 加強對民族文化素質的培養, 提高自主學習中華文化、 民族音樂的理念。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 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選擇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材料、 課件, 從而在課堂中對這些材料進行有效的應用。 教師在教案設計時, 在備課期間就應對該民族文化進行深入探究, 挖掘出相關民族的文化特點, 并以獨特的講授形式將民族音樂引入課堂, 只有教師對課程、 民族音樂有了更深刻的學習后, 才能更好地將民族音樂的內涵傳達給學生, 讓民族文化與音樂教學有效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 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 各類器樂作為主要教具, 還可以選擇各民族的服裝以及相關的音樂作品、 影視作品等來輔助課堂教學的開展。 例如在教學 《青春舞曲》 這一課時, 教師可以選用具有維吾爾族特色的手鼓和串鈴等打擊樂器加入節奏練習中;在講授哈薩克族地區音樂時, 可以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花帽、 手包等飾品帶入課堂; 在講授云南貴州等地的音樂時, 可以播放具有苗族特色的音樂、 服飾以及語言等視頻, 讓學生們了解中華民族文化。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 除了講解理論知識, 更要多融入一些與學生互動的內容, 如各民族的舞蹈, 藏族舞蹈和維吾爾族舞蹈的動作以及區別等, 通過動靜結合、 寓情于景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們加深對各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 從而平衡整體意識與族屬意識、 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張力,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共識[4]。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 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 圖書查閱以及與周圍的少數民族同學進行交流等方面了解民族音樂, 為了能更豐富課堂, 讓學生們有更深刻的印象,老師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 幾人為一組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 課堂講授內容可以包括理論知識的講述、 民族藝術的展示、 中華文化和民族音樂特色的創新發展等方面, 學生們通過主動參與課堂, 可以針對不同的民族音樂內容、 歌詞大意進行講解, 從而達到民族音樂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目的。
民族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關鍵一環。 獨特的民族音樂可以使學生們以多樣化的形式學習, 更能讓他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震撼, 從而迸發出肅然起敬的民族自豪感。 將民族音樂融入高校音樂教育, 可引導學生從理論知識、 實踐教學中去體會豐富的民族音樂內涵, 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特點, 并對各民族的文化持以尊重態度, 由此激發學習民族音樂的濃厚興趣, 有條件的同時可以把理論應用于實踐, 去感受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及音樂的魅力。
民族音樂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了無數優秀作品, 例如民歌 《茉莉花》 《瀏陽河》,器樂曲 《彩云追月》 《翠湖春曉》 等。 藝術源于生活,生活造就了藝術, 這些經典作品中蘊含著祖國大地各個地區人民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內涵, 飽含著無數音樂藝術家的心血。 中華兒女的心中時刻流淌著的民族血液在提醒大家, 當每一首振奮人心的民族音樂響起時, 不禁還是會有感而發, 熱淚盈眶。 因此, 民族音樂不該被遺忘, 民族音樂更應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傳承與創新。 在各大高校開設民族音樂相關課程, 以實踐課為主, 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既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 又增長了文化儲備。
自流行音樂傳入中國以來, 國潮之風逐漸不被關注, 學生們對流行音樂的喜愛愈發熱情似火, 使得民族音樂在學生眼里如同歷史, 發生在很久遠的之前, 只需了解而不應發展創新的想法越來越多。 我國傳統文化最直接的表現方式之一就是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承, 我們可以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加入多元音樂的元素, 例如歌曲 《故鄉的云》 的改編, 是流行音樂與民族元素的結合, 融入了蒙古民族呼麥的演唱形式、 馬頭琴的演奏以及流行音樂的演唱, 獨特的曲風編配讓人耳目一新。《蝴蝶記憶太短》 歌曲中融入了侗族原生態的演唱形式,與流行音樂進行呼應, 兩者融合得天衣無縫, 毫無違和感。 因此, 不論外界的新鮮事物多么吸引人, 本民族的文化始終根深蒂固, 在當下的民族文化發展中, 培養莘莘學子增強文化意識對傳統文化、 民族共同體來說有著重要的影響, 學生理應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義踐行到實處, 今后共同發展并創新屬于本國、 本民族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自信相較于任何國家、 任何民族來說都是對自身價值的體現與發揚。 把民族共同體和民族音樂文化相融合, 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與民族音樂的認知, 更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文化自信心。 在學校里, 學生應掌握一種民族樂器的演奏, 或是學唱幾首民族歌曲, 可以在學習、 生活以及社交場合中向他人演繹民族文化的特色, 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音樂。 此前, 一位在國外旅游的中國游客, 在海外街頭突然唱響了民族歌曲 《阿里山的姑娘》, 頓時驚艷全場, 可見音樂有著歷史教科書無法比擬的功能。 民族音樂文化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 因此, 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對當代高校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具有無以代之的重要意義。
少數民族文化內容較為豐富, 從民族服飾、 飲食習慣、 見面問候等日常生活的文化到民風民俗、 藝術傳承等都包含在民族文化范疇之內。 民族音樂產生于民間,在民間進行發展與傳承, 民族音樂更是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例如: 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是由十二首大型套曲組成的, 為木卡姆伴奏的有熱瓦普、 薩塔爾等民族樂器, 節奏有著該民族獨特的風格特征, 而演唱者的歌詞也蘊含深意, 通過藝術表演把民族音樂的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在民族音樂的教學中, 我們不能讓各個 “民族之花” 待在本民族的溫室里, 應要讓它適應大環境, 大環境下的各民族也要接納與眾不同的新鮮血液, 我們要在音樂教育教學中把各民族文化融合進來,讓 “民族之花” 在 “中華大家庭” 文化的滋養下開得更加艷麗奪目。 我們要在生活、 工作、 學習中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 從內心深處理解并掌握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是在民間形成的表演形式, 有著非常實用的功能, 比如: 祭祀音樂、 嫁娶音樂或是某種場合進行各種儀式的音樂等, 都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 以哈薩克族民歌 《送嫁歌》 為例, 其中包括了宴請雙方賓客、 商議訂婚日期、 訂婚之日女方家要宰羊款待等很多蘊含深意的細節內容。 不同民族特定的民族音樂經過生活風俗的演變進行了創作, 使得后人世代傳唱。 因此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是民族音樂的基石, 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也是各民族的必然要求。 學校教育也是民族音樂傳承發展的重要來源之地, 在校園, 向學生進行民族音樂的傳播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 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一脈相承, 因此在音樂教育過程中, 必須把中華文化與民族音樂相融合, 使得民族音樂的傳承和全面發展更加完整。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 樹立民族共同體意識, 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和保障[5]。 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 學生要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本方針, 民族團結、 互助互愛在學習生活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要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與各民族友善交融, 在與各民族友好交往中通過了解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 生活方式、 文化特點、 宗教習俗等, 使得與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知己知彼, 從而對各民族音樂的學習也會更加地有效且深刻, 并產生更加獨到的見解。 中華民族要共同維護好、 發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通過各民族共同的努力使民族音樂之花開得更加艷麗多彩, 枝繁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