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存
求是求真與守正創新,應是學術研究的基本遵循。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學術研究既是認識事物本質、促進社會文明和提升個體素養的方式,又是開闊視野、探索規律與指導實踐的學習過程。志向興趣與學術經歷的不同,形成生機勃勃與五彩繽紛的學術世界?;仡櫼酝宜哌^的學術道路,一直著眼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且緊密圍繞工作職責,結合時代發展,不斷深入思考,在相繼發表階段性成果的同時,也逐漸形成個人的粗淺認識與體會。
20 世紀70 年代末,我于曲阜師范學院(今曲阜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留校,擔任劉乃昌教授[1]劉乃昌(1930—2015)先生后來調入山東大學,編著有《辛棄疾論叢》《蘇軾選集》《蘇軾文學論集》《姜夔詩詞選注》等十多部。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會長。的助手,并負責講授中國古代文學史宋元部分。乃昌先生當時已經是著名的宋代文學專家,以研究蘇軾而享譽學界,出版了《蘇軾文學論集》等多部著作。先生待人親切和善、溫潤如玉,而學力深厚,頗具大家風范,深受學人愛戴。乃昌師言傳身教,一邊讓我參與他所承擔的科研項目,一邊悉心指導我補修本科學業,還讓我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與招收的首屆碩士研究生一起聽課,共同學習。
乃昌師指導我從精讀黃庭堅全集入手,研究宋代文學。我反復研讀清代緝香堂刊本《山谷全書》,并結合教學任務,細閱各種版本的文學史著作,發現黃庭堅本集中的思想主張、創作實績與文化影響,遠非當代部分文學史家介紹的“教人剽竊”那樣簡單,很多重要問題被誤解,亟需深入研究與重新認識。1981 年,我與乃昌師合作發表了《黃山谷的文藝思想和詩歌藝術》[1]劉乃昌、楊慶存:《黃山谷的文藝思想和詩歌藝術》,《齊魯學刊》1981年第6期。,指出黃庭堅文學創作與思想理論的核心是倡導“創新”,而非“教人剽竊”,其詩歌創作不僅內容豐富深刻,而且呈現出“自成一家”的藝術風格。這是我在走向學術殿堂過程中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此后又相繼獨立發表了《黃庭堅“點鐵成金”“奪胎換骨”說新論》《“隨俗”與“反俗”——論黃庭堅詞的創作及特征》《蘇軾與黃庭堅行誼考》等一批文章,且以此為基礎,申請并獲批山東省教委重點課題“黃庭堅研究”。時值劉乃昌師承擔國家“六五”規劃重大攻關項目《宋代文學史》(上、下)[2]該項目即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牽頭撰寫的十四卷本《中國文學史》,《宋代文學史》由南京師范大學孫望、常國武教授領銜,曲阜師范大學劉乃昌教授負責上冊北宋卷的撰寫、統稿與定稿,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2023年重版。任務,我有幸參與并承擔撰寫了“黃庭堅與江西詩派”(上、下)、“北宋后期其他詩人”三章;此后還與乃昌師共同完成了國家古籍整理項目《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詞校注》[3]劉乃昌、楊慶存:《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詞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并榮獲山東省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乃昌師令人敬佩的精神品格、深厚扎實的學術功底與細致縝密、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深深影響著我,成為帶我走進學術殿堂的領路人。當時,劉乃昌先生還經常邀請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等單位的著名學者如胡念貽、鄧紹基、譚家健、陳貽焮等先生到曲阜講學,創造當面指導與請教的機會。1982 年仲夏,乃昌師還親自帶領我和研究生楊樹增、劉銀光等赴南京訪學,得到南京大學錢南揚、吳新雷與南京師范大學唐圭璋和曹濟平諸位先生的熱情指導。
1984 年,我考入教育部在山東大學舉辦的全國首屆宋元明清文學助教進修班,攻讀碩士課程。在此以前,程千帆先生曾應邀在山東大學集中系統地講授“校讎學”,學校安排我與羅青老師赴濟南旁聽,且與程先生同住招待所,程老囑我將課堂講授全程錄音并整理成文字稿。近一個月的時間,山東大學濃厚的學術氛圍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我十分艷羨??既胫贪嗪?,系統的專業課程學習,讓我進一步開闊了學術視野:袁世碩“文學史方法論”、王紹曾“版本目錄校讎學”、朱德才“宋詞研究”、孟廣來“戲劇研究”等,教授們深入生動的講授,讓我獲益良多。其間,我還參與了《元曲百科辭典》[4]袁世碩主編:《元曲百科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編撰,完成了《略論宋元小說批評的開拓與發展》《張壽卿及其雜劇〈紅梨花〉》等多篇論文。
1986 年評為講師后,我除了繼續講授宋元文學史外,又承擔了講授“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與選修課“宋詞研究”的任務。宋詞研究是以分析作品、作家、流派與詞學理論為主,系統講授宋詞發展的盛況與原因,尤其是文化環境與氛圍,引起同學們的興趣。而散文史課當時不但沒有教材,而且可資參考的著作也極少。在自撰教案時,我注意從古代典籍中精心搜集和梳理相關文獻資料,認真考察古代散文發生、發展和衍變軌跡,深入探討其規律性特征,同時留意古代散文的理論與特點、學界研究的現狀與熱點。古代散文的發生、概念、范疇、分期等,這些急需解決且必須講清楚的學術問題,都是備課過程中的發現。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發表的《易安散文的多維審視》《論辛稼軒散文》,即是嘗試散文研究的成果。在1990 年江西上饒召開的“紀念辛棄疾誕辰850周年學術討論會”上,《論辛稼軒散文》得到鄧廣銘、葉嘉瑩、袁行霈、王水照等著名學者的關注、肯定和鼓勵,堅定了我繼續深入研究宋代散文的決心與信心。曲阜師范大學與山東大學,成為我學術研究經歷的重要起步點,聶建軍、谷漢民、戴勝蘭、黃清源、李志霄、馬國雄、李永莊、王懷讓、張忍讓等教授,都給予我很多指導與幫助。
1993 年考入復旦大學,師從王水照先生攻讀博士學位。水照師以人格魅力與多方面的學術建樹享譽海內外,散文研究影響深廣。我選擇《宋代散文研究》為博士論文題目,在先生耳提面命、悉心指導下,展開深入思考與研究,形成26 萬字的成果。學位論文得到顧易生、袁行霈、陳尚君、葛曉音、徐培均、蔣哲倫、馬興榮等著名學者的充分肯定,答辯委員會認為“論文對中國古代散文的創作和概念的起源所作的考辯,以音樂性為標界確立散文研究的范圍,以體派衍傳為宋代散文的演進模式,以及對宋代散文諸文體的拓進與創新所做的總結,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在學術界具有填補空白、拓展領域的意義”。[1]《楊慶存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結論》,楊慶存、鄭倩茹:《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534頁。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的《散文發生與散文概念新論》(中文、英文)、《宋代散文體裁樣式的開拓與創新》,發表在《文學遺產》的《論北宋前期散文的流派與發展》《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圍與音樂標界的分野模式》,發表在《中華文史論叢》的《黃庭堅宗族世系新考》等,都是讀博時的成果。此間還參與了水照師策劃設計的《宋代文學通論》[2]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撰寫和教育部重大項目“歷代文話”[3]王水照編:《歷代文話》,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編纂,完成了《全唐文》[4]《全唐文》,香港成誠出版社,1997年版。第九冊的校點任務。讀博成為我學術成長的催熟期,尤其是水照先生的學術境界、學術氣魄和高瞻遠矚的精神風格,給了我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
1996 年仲夏博士畢業后,入職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參與國家社科發展規劃制定和基金項目管理。這是一個匯集全國文科頭部精英的學術大平臺,也是為國家建設提供決策咨詢的龐大智囊團,更是國家同專家思想交流的橋梁與紐帶。這一工作平臺,讓我有機會向各學科全國最著名的專家請教學術研究的諸多問題,任繼愈、季羨林、袁行霈、湯一介、黃枬森、裘錫圭、李學勤、傅璇琮、厲以寧、魏禮群、張豈之、王家福、黃長著等諸多名家,都曾給予我具體指導、支持與幫助。我一方面發揮專業優勢,結合崗位職責和國家需求開展學術研究,從遵循學術發展規律角度提出一系列制度建設建議,一方面圍繞實施國家發展戰略進行深入思考,形成一批學術成果。諸如編撰《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研究狀況與發展趨勢》(1997);策劃并參與組織首次優秀成果評獎,編撰《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評獎獲獎成果簡介》(2000);相繼在《社會科學戰線》《浙江社會科學》《求是》《中國翻譯》上發表《社會科學乃立國治國之根本——關于江澤民三次社會科學講話的思考》《社會科學思想與華夏文明傳統》《關于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幾個問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起步與探索——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淺談》等文章;出版專著《社會科學論稿》(2013)等。還在《北京大學學報》《清華大學學報》《新華文摘》上分別發表了《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現代啟示》《創新古典文獻研究的思考》《中國古代詩詞的境界與品鑒》幾篇文章,出版了《黃庭堅與宋代文化》(2002)、《傳承與創新——中國古代文化研究》(2003)、《宋代散文研究》(2011)等著作,與傅璇琮共同主編了《中國歷代散文選》。
2015 年春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學,回歸科研教學第一線。一方面為人文學院研究生開設“宋代散文研究”課、為全校本科生開設“詩國與詩魂”通識核心課,一方面主持“跨學科文化項目”,相繼發表了《“中國夢”的文化“根”與民族“魂”——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學習體會》《論蘇軾的人文史觀:“功與天地并”》等一批論文,出版《中國文化論稿》(2015)、《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16)、《人文論稿》(2022)、《中國古代散文探奧》(2023)、《神話九章》(2023)等專著,還榮獲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作為新人文學院首任院長,我與同事們堅持以“文字、文獻、文學、文化、文明”為軸心,搭建學術平臺,推進學科建設,壯大師資隊伍,獲批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哲學與歷史兩個碩士點,入選“2022 中國高貢獻學者”。
回顧以往的學術歷程,宋代散文研究、黃庭堅研究、古代詩詞研究、傳統文化研究,是我一直關注和思考的四個重點領域,形成散文與詩歌為重心、點與面相互配合的學術格局,下面略作分述。
散文是人類表達思想與情感的普遍方式,也是世界文學藝術的重要門類。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散文更是蘊含思想智慧與藝術精髓的基本載體。中國古代散文一直是我深入思考與著力研究的重點,專著《宋代散文研究》(修訂版、增訂版)與《中國古代散文探奧》,是最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原創性成果。這些成果選擇新角度、新層面或運用新材料、新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或新結論,其中具備重要學術意義的觀點有以下諸方面。
一是對“散文”文體概念在中國的出現作了細密考論,提出“散文”概念產生于中國12世紀中葉,由周必大、朱熹、呂祖謙等人提出,駁正了學界流傳的“源于西方”說或“始于羅大經”說,也推翻了“中國向無‘散文’一詞”的錯誤觀點。
二是運用邏輯推理和歷史實證的方法,以豐富翔實的歷史文獻典籍為依據,提出了“散文的出現并不晚于詩歌”的新結論,矯正了中外學界普遍流行的“散文的出現晚于詩歌”說。
三是立足于中國古代散文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實際,界定“散文”概念的內涵、外延、性質與特點,并由此提出界定散文作品的基本原則與可操作性標準。首次從文化發展與文學理論層面,提出中國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圍與音樂標界的分野模式,將音樂屬性作為區分詩歌、散文的重要標志,從而增強了散文研究的科學性與規范性。
四是針對學界長期以來駢文與賦的研究各自獨立、無所歸屬的狀況,明確提出中國古代駢文與賦均屬散文研究范疇。不僅為重新審視肇始于南北朝且長達千年之久的“駢散之爭”開辟了新思路,而且為深入認識唐宋古文運動發展與宋代散文創作鼎盛提供了新思路。
五是立足于宏觀層面研究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歷史軌轍與階段厘分,審視宋代散文,深入研究宋代散文多元并存與整合驅動的創作機制、群體式創作與流派型衍傳的發展模式、崇文重文的社會環境以及創作主體的知識結構與群體意識等方面的重要特征,由此提出宋代是散文創作的鼎盛期。
六是從散文流派衍傳的角度與層面,采用縱橫交叉、有論有考、“點、線、面”結合的方法,梳理宋文演變的脈理軌跡,提出諸如宋代散文發展“五期說”;北宋前期散文發展駢、散兩派并峙,五代派“沿溯燕許”華實并重,復古派“宗經尊韓”垂教尚散;西昆派“崇尚駢麗”,古文派力滌排偶;認為駢、散兩派互濟互補、相輔相成,乃是一個枝頭上的兩朵花,表現形式有區別,而理論主張卻有很多共同點等一系列新觀點。
七是首次系統、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黃庭堅、李清照、辛棄疾三位宋詩或宋詞代表作家的散文創作,指出他們不僅是詩壇詞壇創宗開派的領袖人物,而且也都是散文圣手,創作出了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都臻于完美的名篇。由此彌補了學界關于宋代作家研究與文學史研究的不足和缺憾。
八是提出體裁樣式開拓創新促進了宋代散文繁榮興盛。認為“記”體散文的勃興與新領域的開拓、書序的美學變化與長足發展、題跋的創制及其趣韻風神、文賦的脫穎與文藝散文的誕生、詩話與隨筆的創造及日記范式的確立等,都是典型例證。而宋代散文家強烈的文體創新意識、綜合創新能力與強烈的群體觀念、鮮明的歷史意識,成為散文鼎盛的重要原因。
著作中的部分章節曾以單篇論文形式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期刊上,得到學界關注,《宋代散文研究》(修訂版)還獲得教育部第七屆高校哲社優秀成果一等獎。
黃庭堅是宋代文化發展史上頗具典型意義且影響深廣的大家巨擘,不僅文學創作、書法藝術卓然,而且精于儒、深于禪、通于老莊,哲學、史學均卓有建樹。黃庭堅研究是我走向學術殿堂的起步點,也是我深入考察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的切入點。專著《黃庭堅研究》是代表性成果,也是21 世紀初從宋代文化與文學層面,全面、系統、深入研究黃庭堅及其文化貢獻的原創性學術專著。
著作將黃庭堅作為剖析宋代文化的典型,并著眼于人才成長、文化建設和規律探索,從家學、生平、交游、思想、創作、影響等方面,系統考察和深入分析黃庭堅的文化實績和創造歷程。著作通過詳細梳理和全面考察相關文獻資料,厘正了黃庭堅的家族世系,指出黃庭堅為黃氏七世孫,而非五世或六世,糾正了自宋代以來就存在的多種訛誤;通過詳細梳理和全面考察黃庭堅“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淵源流變與深廣影響,著力研究這一理論的基本內涵、學術意義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醞釀、發展與演化的文學基礎,提出其核心宗旨與最終目的是強調以繼承為基礎的文化創新。著作詳細梳理和全面考察黃庭堅家學淵源及其對黃庭堅的影響,特別是其父親黃庶的詩歌創作風格及其對黃庭堅的直接影響;系統梳理和全面考察了黃庭堅與蘇軾的友誼交往史實以及對推動宋代文化發展產生的巨大影響。著作還詳細梳理和系統考察了黃庭堅的散文創作、人文內涵與藝術特色。其他如深入考察和細致分析黃庭堅詩歌創作的章法、句法和字法;立體式、多側面地系統考察黃庭堅詞的創作風貌及其藝術貢獻;深入考察分析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中陳與義、陳師道的詩歌創作與藝術貢獻;等等。其中不少成果發表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學術期刊上,當時均屬前沿性研究成果。
著作認為,宋代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的又一巔峰,作為“不踐前人舊行跡,獨驚斯世擅風流”(宋·張耒《讀黃魯直詩》)的一代文化巨匠,黃庭堅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宋· 蘇軾《書吳道子畫后》)的蘇軾一樣,同是宋代文化的創造巨匠和典型代表。時代培養和造就了黃庭堅這位文化巨擘,而黃庭堅的文化實績也反映了他的特定時代。著作認為,黃庭堅在詩歌、詞賦、散文、書法、史學、理學、釋道哲學諸方面的精深造詣和突出成就,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與文化淵源,有其雄厚的社會基礎與人文基礎,并給人以極其豐富而深刻的歷史啟示。
著作認為,黃庭堅立足于文化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以繼承為前提和基礎,積極倡導文化創新,并創造了優異的文化實績。他在為宋代文化、為中國古代文化乃至為人類文化提供豐富文化實績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創造了一種新文化模式,一種文化思維、文化創造、文化方法的新模式。從整體上講,黃庭堅創造的文化是一種與通俗文化、平民文化有所不同的文人文化、士族文化,其突出特點就是文化信息含量大,創新程度高,歷史積淀厚,品位高雅,蘊含豐富。可以說,黃庭堅的重要代表作品是宋代文化中的“象牙塔”,是宋代文化發達的必然產物。這方面最有創造性的典型代表除了書法成就之外,就是黃庭堅的詩歌創作、藝術理論和書信題跋。
著作認為,黃庭堅現象告訴我們,社會實踐的豐富多彩決定了文化創造的多種多樣;藝術創作個體的特殊性決定了藝術創作的差異性;文化創新、文化建設必須依靠群體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作為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文化成果與藝術創造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樣化、多層化的,雅俗共賞固然是人們向往的藝術佳境,而“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同樣難能可貴。
著作認為,黃庭堅的文化實踐和理論創造告訴世人至少六方面的經驗:其一,創新是藝術生命的基礎,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前提,創新是傳之久遠的關鍵;有創新才能有藝術生命,才能有文化發展,才能傳之于后世。其二,創新必先繼承,發展必先接受,傳之于后世必先立足于現實,反映時代新特點。其三,藝術創新與個體的文化素養、創新意識、生活閱歷、審美情趣、時代精神、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等多方面因素密切關聯。其四,勤于學,敏于思,篤于行,虛懷若谷,刻苦奮發,廣聞博識,善于借鑒,深厚學養,是個體藝術創新的必要條件。其五,藝術創新的整體水平和創新程度,決定著藝術生命的長短和影響的深廣程度。其六,藝術創新成就的認可度,既受時代文化發展水平和接受個體學養的限制,又受創作主體道德品行與人格魅力的影響。
中國古代詩詞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精華,不僅具有深刻豐富的思想內涵與五彩繽紛的藝術創造,而且在中華民族文學發展史、文化發展史與文明發展史上,發揮了不容輕覷的重大作用。中國古代詩詞成為我學術研究的重要方面,先后發表過《中國古代詩詞的境界與品鑒》《敦煌戀情詞述論》《“易安體”新論》《杜牧〈清明〉詩的“詩眼”》《試論重陽詩詞與人文精神》等一批論文,相繼出版了《晁氏琴趣外篇 晁叔用詞校注》《詩詞品鑒》《宋詞經典品讀》《唐詩經典品讀》等多部著作,而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中華書局最新出版的《詩國與詩魂》[1]楊慶存、鄭倩茹:《詩國與詩魂》,中華書局,2023年版。。
《詩國與詩魂》除導論“中國傳統詩詞的藝術魅力”外,分為“人文精神與民族特色”“言志與風骨”“結構與邏輯”“抒情與底蘊”“意境再創造”“新意與妙理”“至情與至境”“婉約與綺麗”“格物與致知”“授之以魚與授之以漁”等18 章。著作以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歷史實際為典型案例,從詩歌理論、創作實踐、文化底蘊、美學特征、藝術境界、創新亮點與深刻影響等不同角度或層面,探討詩歌“言志”抒情的基本規律與“以人為本”的文化本質,發掘經典作家作品愛國愛民的思想內涵與“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討論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境界。著作突破了以往詩詞分析重意象而輕邏輯的局限,從方法論層面著力發掘詩詞作品在結構、內容方面的內在邏輯與外在意象糅合一體的特點,探討詩歌創作過程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并行并重的藝術規律,深刻認識經典作品的思想價值與藝術創新,以提升讀者人文素養和綜合創新能力為目的,發揮詩歌潛移默化的作用。
著作以中國古代傳統的詩歌理論為引領,以經典作品為核心,展開分析與討論,突出中國漢語詩詞的民族特色,呈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既體現思想性、理論性和系統性,又反映學理性、知識性、藝術性與趣味性,尤其是糾正了以往學界作品分析的諸多訛誤與曲解。著作注重知識廣度、思想深度、理論高度與科學精度,注重學術性、前沿性、普及性的有機結合,注重方法示范與規律探討,努力將學術研究成果與大眾知識普及融為一體。
著作對中國古代諸多經典詩詞名篇如《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牧《清明》、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等篇的本義詮釋與藝術分析,都提出了迥然不同于前人的新見解與新看法。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是新文化建設與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深刻認識和深入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一直是我學術研究的重點領域。發表過《華夏民族理想人格的基石——孔子仁學整體系統的重新審視》《華夏文明的構建與古代政治的經緯——孔子禮學思想體系的重新審視》《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現代啟示》《人文思想與人類生存》《社會科學思想與華夏文明傳統》《社會科學乃立國治國之根本——關于江澤民三次社會科學講話的思考》《弘揚傳統文化的價值理想》《中國經學的守正創新與人文精神》等一批論文,出版了《傳承與創新——中國古代文化研究》《宋代文學論稿》《社會科學論稿》《中國文化論稿》《人文論稿》《神話九章》等多部著作。
《傳承與創新——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是研討中國古代文化的論文集。上編是綜論性、考證性論文,中編是研究古代散文或詩歌的論文,下編是研究中國古代戲劇、小說或詞曲的論文。論文大都從文學發展、文化發展或文明發展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的作品、作家、流派、文化思潮和文化現象,重在探討其發生、發展和創新的規律。《宋代文學論稿》設置25 個專題,涉及宋代的散文演變、詩詞創新、小說批評和文化建設諸多方面。著作側重于文學流派、文化思潮和文化現象,多層次、多角度深入探討宋代文學研究中部分不被關注的問題或普遍熟悉的熱點問題,探討宋代文學創新求變、繁榮發展的特點與規律,探討時代精神、文學發展與社會實踐的緊密關系。
《社會科學論稿》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規劃和過程管理為軸心,深入探討社會科學的概念、性質、內涵和作用,梳理揭橥華夏文明民族特色與優良學術傳統,提出當今社會科學發展繁榮的建議與思路,深入思考改進完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制定、指南發布、專家評審、項目管理、成果鑒定和宣傳轉化等環節的科學方法。同時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宗旨、目標和要求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細致的闡釋,以大量的生動案例和深切的工作體會,說明了組織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選題、論證和開展研究等方面必須注意的諸多問題。
《中國文化論稿》或側重典籍文本的解讀和思想內容的分析,發掘可資當代鏡鑒的思想資源與文化資源;或側重分析前輩學者的治學境界與思想方法以及當代學術研究的成功經驗,探討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方法與途徑;或以著述序跋散談學習體會與思想領悟。
《人文論稿》以“人文”為核心,緊緊圍繞人文內涵、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來思考,注重人類意識與文化規律的探討,注重中華文化的創新性傳承與創造性發展,注重創新人才人文素質的培養。著作選擇具體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研究或詮釋“人文”內涵、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提出系列學術新見解、新理念或新認識。著作圍繞人文理論和人類文化展開研究,深入探討人文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類和平健康發展的密切關系。著作認為,人文以人為本,其根本性質是文化精神,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實踐性和意識形態性。人文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塑造思想品格、培養創新人才、傳承民族精神、引導人類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著作提出了“人文戰略”新概念。指出人文戰略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和引領世界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參與全球競爭、實現和平崛起和實施大國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戰略是深入發掘和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及人類文明成果,實施和實現國家發展重大戰略目標,積極引領世界和平發展的思想設計與謀略策劃。
《神話九章》專門梳理和重點介紹中華創世神話及其詩歌傳播狀況。著作重點研究和整理了“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摶土造人”“女媧煉石補天”“曦和御日”“嫦娥奔月”“羿射九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牛郎織女會天河”等八大傳說,并總結了“‘神話’的‘神圣化’與‘人性化’”規律。著作融學術研究與大眾普及于一體,針對以往中華創世神話故事傳說與內涵理解混亂不堪的狀況,不僅有意識地規范文獻傳說的邏輯性與嚴謹性,而且就中華創世神話故事的理解,提出自己的“一家言”。著作以尊重歷史傳說與文獻記載為前提,不作發揮和想象,把豐富的空間留給讀者去思考,重點突出其合理性、科學性與必然性,突出中國古代詩歌傳播的深廣性,充分發掘中華創世神話的民族特色,充分體現中華文化“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尊道貴德”的三大核心理念。這對于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對于提高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對于探討文化發展規律與人類文明發展軌跡,都有啟發意義和參考價值。
學術研究的經歷,讓我逐漸形成一些粗淺的認識與體會。
首先,學術研究是人類社會實踐的高端文化活動,也是人類文化的最高表現形態?!皩W術”以“學”為前提,“學”既是認知的積累又是思考的新見;“術”既是思想又是方法,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學術研究者需要“德、學、才、識、膽”兼備,遵循“求真、求是、求新、求善、求美”與“有物、有序、有理、有用、有效”的原則,力求出思想、出理論、出效益,力求有新意、有發現,有益于促進社會健康發展。
其次,學術研究需要定力、毅力與能力。不僅要坐得住、學得進、想得深、看得遠,而且要有耐心、恒心與敬畏心,不怕吃苦,敢于拼搏,樂于奉獻,更要勤于學習,敏于思考,善于表達。明確研究目標,長期堅持不懈,全身心投入,乃至甘坐冷板凳,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充分思想準備。研究成果是作者學養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具體呈現,必須精心考慮與細心推敲各個方面,確??茖W嚴謹與規范,力求不留遺憾。
再次,學術研究必須正確處理“專、精、博”的關系。老子《道德經》稱“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指出聰明的人不會泛泛地追求知識“廣博”,而會擁有自己獨到的“精深”專長,由此成為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的“專家”,為眾人所敬佩;那些表面上看來知識面很廣但并無專擅特長的人,其實都不是聰明的做法。老子在這里重點強調的是,學者要有自己獨精專擅的特長和貢獻,成為某個領域無可替代的專家。李清照《打馬圖經序》謂“慧則通,通則無所不達;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則進一步闡明了“慧、通、達”與“專、精、妙”之間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強調以“慧、通、達”為手段,實現“專、精、妙”的目標。學術研究特別是人文社科研究,尤其如此,既要有廣博的知識面,又要有獨到的專精點。
最后,學術研究必須自覺遵循內在規律。一要突出問題導向。發現有研究意義的問題,是學術功底和思想敏銳的體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映學術能力與水平。二要樹立人類意識。具有人類普遍意義是學術研究的至高境界。三要強化國家觀念。著眼于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需要,開展理論研究和學術探索。四要開闊世界視野。伴隨經濟全球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程度的日益提高,任何重大問題的研究都應放在世界范圍內來審視,充分借鑒和共享全世界的文明成果。五要重視探討規律,升華理論層次。應從理論層面和文化層面把握研究對象的性質與意義,體現歷史高度和思想深度。六要切實嚴謹學風。這是增強科學性,提高權威性的重要手段。
總之,學術研究是個體投入、群體合作與社會效應密切關聯的社會行為。研究成果離不開師長指導、學友切磋和學界支持,真正高水平的成果必然具有益于社會文明發展的正能量。同時,學術研究是一個不斷深化認識、豐富精神和提高生命品位的歷史過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光大“以人為本”“濟世致用”“天下為公”“尊道貴德”的學術理念,努力開拓學術研究新境界,乃是提升學養和奉獻社會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