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佳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方案)首次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要求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1]跨學科學習在新課程方案中單獨提出,充分體現了國家教育部門對其的高度重視。學校作為系統化開展跨學科學習的重要場所,義務教育階段是跨學科學習研究的核心背景。隨著新課程方案對跨學科學習的提倡,學校教育越來越重視打破學科教學的局限性,加強各學科之間的關聯,促進學科之間的整合??鐚W科概念傳入我國以來,我國研究者進行了大量有關跨學科學習的深入探討?;仡櫸覈鐚W科學習30多年的研究歷程,總結現有研究成果,發現突出問題,對探索跨學科學習未來研究方向、促進跨學科學習進一步發展尤為重要。
跨學科學習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但“跨學科學習”這一概念在我國的出現最早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為了進一步了解跨學科學習研究的發展變化,筆者以中國知網為主要數據庫來源,輸入主題“跨學科學習”進行高級檢索,篩選出與該主題相關的950篇中文文獻,發表年度從1990年到2022年,并繪制出發表文章的總體趨勢圖,如圖1所示。

圖1 年份總體趨勢圖
根據論文發表數量的整體趨勢,我國跨學科學習研究大致可以劃分為初始萌芽、起步摸索、穩步發展、加速深化四個階段。
該階段的跨學科學習研究論文僅有3篇,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沒有明確的研究方向。研究者要么以高中為背景推進跨學科綜合學習,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么探討教師的跨學科學習,致力于豐富教師知識儲備,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第二,相關領域尚未真正進入研究者視野。由于跨學科學習概念剛傳入我國,國內大多數研究者對這一概念的認識較少,因此,該階段研究進程緩慢。
該階段的跨學科學習研究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第一,研究意識萌生。這一階段,研究者已經意識到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意義,從價值觀培養、學業成就等視角對其進行深入探討。有研究者認為,新世紀教學要堅定不移地走跨學科發展道路,擁有跨學科師資和研究隊伍,每個人都要具有跨學科意識和知識。[2]有研究者以國外教學改革為例,指出跨學科學習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學生擁有多學科知識能夠促進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有利于適應21世紀多樣化的生活。[3]這些研究不僅擴展了跨學科學習研究的基本內容,還奠定了該理論研究的基本論調。第二,研究角度較為分散。該階段文章涉及面較廣,研究內容包括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主體、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跨學科學習及其相關應用,如語文等學科的跨學科學習、中學或大學中的跨學科應用、跨學科學習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等??鐚W科學習的實踐成為高校研究生的研究熱點之一,如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董宏建對教師跨學科學習實踐進行探討,主張給教師構建跨學科學習平臺,使教師相互協作,提升自身綜合素養。[4]
此階段,跨學科學習的發文量逐年增加。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的推動下,該階段跨學科學習研究呈現以下特點。第一,研究范圍更加廣泛,程度更加細化。相關研究對不同學科的跨學科學習進行了更詳細的剖析,比如跨學科學習對英語寫作的影響、如何增強數學的跨學科學習能力、地理跨學科教學的策略等。相關研究涉及跨學科學習的意義及策略、設置跨學科課程、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等諸多論域,試圖引導跨學科學習走上本土化之路。第二,開展多種角度的實踐研究?!兑巹澗V要》提出,要堅持能力為重,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5]因此,該階段的跨學科學習研究不僅包含理論層面,而且開始向實踐角度傾斜,致力于以理論指導實踐。例如,有研究者認為,要構建跨學科學習共同體,應以跨學科課程為客體,指導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6]
這一階段,僅2022年的跨學科學習發文量就檢索出400多篇,發文量斷層式增長。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國教育部于2022年4月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的有關跨學科學習的要求極大地推動了學界對這一主題的研究進程。該階段,跨學科學習研究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已有研究領域繼續細化。研究者不再從宏觀上對所有學科一概而論,而是聚焦更微觀的角度,探討一個問題、一門學科。例如,研究者緊抓語文學科,分別從文化和核心素養的角度對語文跨學科學習進行了更細致的研究,包括怎樣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語文跨學科學習活動[7]、怎樣構建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跨學科學習評價體系[8]等。第二,研究方法更加多樣。對教育研究方法的突破源于研究者對教育研究高質量的不斷追求,這是當代教育學術發展的顯著特征。[9]從已有研究成果看,研究者側重于使用文獻調查法、概念分析法對跨學科學習的基本問題進行探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研究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研究者解決研究問題、提高研究質量的要求,因此,他們開始使用實驗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方法開展更廣闊的研究。
基于對30多年來跨學科學習研究內容的分析,本研究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逐一梳理研究者關注較多的問題。
在理解跨學科學習之前,要先弄清“跨學科”一詞的概念。從動詞角度講,跨學科是指不同學科之間進行對話,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相互影響、有機融合的過程。從名詞角度講,跨學科是學科發展的一種結果,指的是多個學科交叉的結果。[4]劉仲林把跨學科定義為包含眾多跨學科的學科在內的學科群和一門研究跨學科規律和方法的高層次學科。[10]萬昆則認為跨學科是一種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解決問題的方式,即將來自不同專業的知識適當結合起來,作為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手段。[11]研究視角不同,跨學科學習的內涵就有所區別。第一,從知識發展的角度出發,跨學科學習指學生廣泛探索與他們生活環境中某些問題相聯系的不同科目知識。這些知識涉及多個領域,如人文、自然、科學等。在這種跨學科領域的學習中,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得以充分應用和發展。[12]第二,從學習方式的角度出發,跨學科學習是基于學生學情,圍繞具有真實意義、探究和實踐性質的研究問題,以某一課程內容為基礎,運用并整合其他課程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開展綜合學習的一種方式。[13]第三,從跨學科概念理解出發,跨學科學習被界定為跨學科的語義衍生,是一種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14]
教師和學生是跨學科學習的兩大主體。一方面,培養教師的跨學科素養,既符合教育發展的時代訴求,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需要。[15]新時代要求教師不斷強化自身素質,廣泛學習知識,不再局限于某一學科的知識,應綜合運用各學科理論開展跨學科教學,以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另一方面,學生是社會生活中的人,跨學科學習必須直面學生的真實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發生碰撞,增強學科與生活的關系[16]。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發現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存在著學習積極性不強、學習思維固化、學習活動過于形式化等問題。[6]對此,教師應關注學生主動參與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重視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的主動性,指導學生建立共同愿景或聚焦感興趣的問題,制定詳細的跨學科學習計劃。[6]教師進行跨學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有能力指導和推動學生的跨學科學習。
部分研究者從跨學科學習的實踐、整合、資源開發、活動設計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原則。整體上,跨學科學習應該遵循理論原則,即以新方案為指導,堅持新課程理念。具體的方法論原則包括“貫徹素養導向,發揮教學評協同作用”原則,“堅持學科立場,同時兼具跨學科特征”原則,“推進主題內容與教學方式的同步變革”原則。[13]基于整合是跨學科學習的核心要素,王福瑞提出以下原則:以核心素養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而自由地發展;利用系統的方法,發揮學生的整體性學習能力;聯結學生的生活經驗,聚焦現實社會的問題。[17]前者從教學的角度指出在跨學科學習實施過程中的具體方法和原則;后者側重與學生的聯系,致力于使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獲得更多進步??傮w上看,兩者對跨學科學習的實施及整合都提出了可行性建議,但更詳細、更具適切性的原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分科教學自然有其自身的優點,比如:教師能教授自己擅長的學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能適當減輕教師的負擔,提高教學效率等。在人類文明發展初期并沒有所謂的學科分類,分科教育無法充分適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的需要。[18]因此,引入跨學科學習極為必要。跨學科學習改變了以往單科教學的組織形式,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內容上的跨學科綜合,而且在學習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也需要相應變革,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19]作為一種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課程設計,跨學科有利于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融合,增強知識和學生生活的聯系。[20]跨學科學習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重要價值,能夠打破教師分科培訓和學生分科學習的桎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拓寬教師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師和學生解決現實復雜問題的能力,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考慮到跨學科學習實踐的復雜性和必要性,研究者開始尋求具體的實施路徑。第一,設置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教師開展基于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實踐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能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創造性發展空間。[21]第二,引入項目化學習,即基于問題的學習,進行多學科聯動??鐚W科學習和項目化學習具有共性特征,都需要圍繞真實問題進行探索。[22]實施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23]第三,利用數字技術設計跨學科學習活動。比如,利用數字技術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自動感知學生的學習信息,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這便于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為學生創設可交互的學習環境等。[24]
部分研究者對國外跨學科學習進行研究,以期為國內研究提供借鑒和積累經驗,促進國內研究的發展進步。例如,李健等人歸納美國某教科書中的跨學科學習設計,從中汲取國際智慧,為我國初中數學教科書中跨學科學習的活動設計提供了借鑒。[25]法國初中跨學科課程的研究充分考慮各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打破傳統教學法,使用問題教學法,將課程改革深入貫徹、落到實處。[26]這些都是值得我國跨學科學習研究借鑒的經驗。
另有研究比較分析中美兩國課程標準發現,兩國課程標準對跨學科學習都同樣關注,但對跨學科學習的規劃、表述和實施路徑有較大差異。[27]比較中美兩國初中數學教材中有關跨學科學習的內容發現,美國加州版教材更偏向使用統計圖表呈現跨學科內容,我國教材更偏向使用實物圖,較為注重利用生動有趣的跨學科內容引出數學知識。[28]這一比較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初中數學教材中跨學科學習內容的編制,為我國跨學科學習的設計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
新方案提倡跨學科主題學習,這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符合我國課程改革的需求。我國跨學科學習研究雖然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跨學科學習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研究相對不足。跨學科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對培養面向智能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29]隨著科技的進步,跨學科學習要高效實施,有必要以信息技術為輔助。但已有研究未廣泛涉及信息技術與跨學科學習的融合,信息技術運用不成熟,跨學科學習實踐不夠深入。二是跨學科學習的評價體系研究相對較少??鐚W科學習評價是落實跨學科學習目標的根本保障,是設計高質量教學活動的重要指引,是構成跨學科教學改進的關鍵回路。[30]目前跨學科學習研究主題集中在理論方面,實踐操作評價的研究較少,跨學科學習評價體系有待構建。三是跨學科學習的作業設計研究比較薄弱??鐚W科學習的作業設計是跨學科學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核心是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31]雖然跨學科學習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不少,但總體研究力度不夠,研究內容不夠全面具體:鮮有完整系統論述跨學科學習作業設計的內涵、功能、意義等方面的研究;對學科主體界定不清,出現主體學科混淆的情況,阻礙了跨學科學習作業設計的研究進程和深度。四是跨學科學習的課程體系建設研究比較缺少。構建跨學科學習的課程體系是保障跨學科學習順利實施的必要舉措。然而,現有研究很少涉及跨學科課程體系的建設,或未形成有效的實施范式,研究內容深度不足。
為了更好地促進跨學科學習研究,未來需要從深化本質理論研究、探索教師隊伍建設、加強課程體系開發等方面切入。
認清本質對人們澄清許多理論問題上的迷霧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32]一是加強跨學科學習本質已有相關理論的深度研究,以更有效地發揮本質理論指導實踐的效用。二是提高跨學科學習本職研究者的理論水平,采取多種方式促進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緊密結合。三是拓展跨學科學習本質研究的論題范圍,促進跨學科學習本質理論體系的構建??傊?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做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跨學科學習研究的可持續性發展。
要有效開展跨學科學習教學實踐,重點是培養一批能勝任跨學科教學任務的優秀教師,加強跨學科學習教師隊伍建設。一是開展教師跨學科學習培訓,從不同角度探討跨學科學習,完善教師跨學科理論知識結構,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跨學科教師。二是開展跨學科教學比賽,不斷開拓研究新視角,鍛煉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確保教師能夠熟練地應用多學科知識進行教學。
為了秉持教育既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要兼顧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應加強跨學科學習課程體系的深度開發,提高跨學科學習課程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適切度。一是根據教師擅長的學科以及教學藝術的差異,安排教師教授更適合自己的多門學科,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個性化教學風格。二是構建多樣化的學科融合體系,不僅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而且關注適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三是結合師生日常生活實際,貼近師生學習和生活經驗,采取提問、討論、綜合實踐活動等凸顯學生個性的方式。四是采取和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標準體系,提高學生跨學科學習興趣和教師跨學科教學質量。
回顧我國跨學科學習30多年的研究歷程,可將我國跨學科學習研究大致劃分為初始萌芽、起步摸索、穩步發展、加速深化四個階段,研究的議題主要集中在跨學科學習的內涵、主體、原則、價值意義、實踐策略、國際研究六個方面,存在跨學科學習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研究相對不足、跨學科學習的評價體系研究相對較少、跨學科學習的作業設計研究比較薄弱、跨學科學習的課程體系建設研究比較缺少等問題。對此,未來研究應深化跨學科學習本質理論研究,探索跨學科學習教師隊伍建設,加強跨學科學習課程體系的開發。在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和頒發新課程方案的背景下,學校應積極倡導跨學科學習,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綜合素質,落實新課程方案對跨學科學習的要求,加速推進跨學科學習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不斷適應新的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