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凡
課堂教學評價貫穿教學始終,是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緊扣課堂教學評價的要求,要求教師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同時,《課程標準》建議,教師依據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口頭評價、展示或比賽評價、成長檔案袋等評價方式,發揮不同評價方式的優勢,多角度、多層面地評價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明確學生的體育知識、技能、能力、素養發展情況。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有部分小學體育教師使用單一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評價,導致課堂教學評價的激勵、促進作用無法實現,影響了體育課堂教學效果。對此,教師應審視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評價的不足,以《課程標準》中的教學評價要求和建議為指導,發揮教學智慧,靈活應用多樣的評價方式,發揮它們的激勵、促進作用,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口頭評價是一種起點低、反饋快、易操作的即時評價方式[1]。小學體育教師緊抓課堂教學過程,留心關注每個學生的具體表現,了解他們良好行為和不良行為,由此有針對性地進行口頭評價,能夠助力學生快速了解自身學習問題,及時改正,逐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口頭評價有三種形式,即肯定性口頭評價、激勵性口頭評價和糾偏性口頭評價。
肯定性口頭評價是指口頭贊賞學生出色的學習表現。教師肯定的話語會使學生獲得滿足感,增強學習欲望。
例如,在體育課堂上,有學生體驗自主探究活動,分析、總結了體育項目動作要領,并主動演示。教師在發現學生的出色表現后,可以對他們進行肯定:“你能自己總結出體育項目動作要領,真棒。這證明了你不僅聰明,還很細心。”短短的一句話使學生意識到自身的良好表現,獲得喜悅感。此后,學生會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著力探究其他內容,增強課堂學習效果。
激勵性口頭評價是在學生無法全面完成學習任務時,教師對他們進行鼓勵,促使他們深入探究的評價方式[2]。在教師的激勵下,學生既可以了解自身的良好表現,提升自信,也可以主動改正不良表現,及時查漏補缺。
例如,在“足球:腳內側踢球”這節課上,教師播放微課,展現腳內側踢球動作,引導學生觀看、總結動作要領。在自主探究后,學生毛遂自薦,描述動作要領。在描述時,學生代表提道:“在用右腳踢球時,左腳要放在足球的一側,腳尖指向出球方向,膝關節彎曲。”教師認真傾聽,了解學生的探究情況,發現漏洞,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激勵性口頭評價。教師先肯定學生:“能描述出這些內容,說明你認真地觀看、分析了微課內容,值得表揚。”同時,教師向學生發問:“但是,你還有一些遺漏。想一想,左腳應該放在距離足球多遠的地方?膝關節的彎曲程度是怎樣的?”在問題的推動下,學生代表回顧微課內容,試著演示動作,并就此提出自己的推測。教師把握時機,耐心地給予正確指導,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在激勵性口頭評價的作用下,學生不僅準確地掌握了腳內側踢球動作要領,還獲得了學習滿足感。
糾偏性口頭評價是教師在包容學生偏離學習活動的行為的前提下,使用恰當的語言進行的評價。在教師的包容下,學生既可以改正不良學習行為,也可以感受到教師的關注、關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例如,在“籃球:單手肩上投籃”這節課上,教師組織練學活動,鼓勵學生操練動作要領。有部分學生因自控力不強,在操練片刻后便開始做與課堂要求無關的事情。教師始終關注每個學生,及時發現了這部分學生的不良表現。然后,教師走到他們的身邊,批評他們的不良行為,并提出新的學練要求。同時,教師將這部分學生納入一個小組,鼓勵他們互相監督。在糾偏性口頭評價的作用下,學生認識到了自身的問題,自覺改正,回歸課堂。
練習展示評價是指組織練習活動,引導學生展示體育所得,由此進行的教師評價。在學生進行練習展示時,教師可以精準地了解他們的體育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繼而對癥下藥,幫助學生揚長補短。體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練情況,組織動作技術展示活動,融入練習展示評價。
例如,在“排球:雙手正面墊球”這節課上,學生自主探究,掌握了動作要領“一插、二夾、三抬、四蹬”。之后,教師組織兩項練習活動——墊固定球練習、一拋一墊練習。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進行評價。以墊固定球為例,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建立雙人小組,為每組分發一個橡皮筋,鼓勵小組成員輪流進行墊橡皮筋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學生會借助橡皮筋的彈力感受墊球的抬、送動作和擊球位置。教師走進每個小組中,觀察他們的練習情況,發現問題。接著,教師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擊打球的哪一部分?”學生結合練習情況,認真作答,同組成員進行肯定或否定。最后教師演示動作,給出正確答案。在后續練習過程中,組員互相監督,發現問題,耐心指導。經過一番練習和評價,大部分學生準確地掌握了動作要領,鍛煉了體育技能,提高了課堂學練質量。
學習評價量表是進行學習評價的支撐,評價內容包括聽課情況、互動情況、動作示范情況、動作練習情況、競賽情況[3]。教師可以依據這五大項目,設定具體的評價標準,制訂學習評價量表(見表1)。

表1
1.學生自評
學生自評是指學生參照學習評價量表,審視自身課堂學習表現并自主打分的評價活動[4]。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切實地了解自身的課堂學習表現,肯定良好表現,發現不良表現并及時調整。
例如,在學生參與“排球:雙手正面墊球”練習活動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學習評價量表,回顧自己的練習表現,確定自己是否積極地體驗了練習活動,是否改正了動作問題,是否掌握了正確動作。如此,學生便從不同角度了解了自身的練習情況,可以客觀地打分。大部分學生會因此端正練習態度,自覺地體驗其他練習活動,進一步完善自我,提升課堂練習質量。
2.生生互評
生生互評是指學生參照學習評價量表,互相監督、了解彼此的課堂學習表現,由此進行打分的活動[5]。有效的生生互評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課堂學習情況,增強課堂學習效果。
例如,在“立定跳遠”課堂上,教師創設“小青蛙跳躍”情境。在此情境中,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紛紛化身為小青蛙,進行完整動作的練習。在小組合作練習時,教師提出生生互評要求:“請大家留心觀察組員,判斷其是否注意了蹬地、屈膝、前伸動作要點,發現問題,耐心指導,幫助組員掌握正確動作,并依據學習評價量表,為彼此的動作示范情況、動作練習情況打分。”各組成員輪流示范動作,并認真觀察,發現動作問題,認真點撥,客觀地打分。在生生互評的助力下,大部分學生查漏補缺,掌握了正確動作,鍛煉了體育技能,提升了課堂練習質量。
3.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是教師緊抓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細心觀察每個學生,并借助學習評價量表進行評價的活動。有效的教師評價便于教師有根據地調整課堂教學計劃,確保課堂教學與學生學情相契合。
在課堂教學后,教師回收學生的學習評價量表,了解了他們的自評和互評情況。同時,教師回顧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參照學習評價量表中的不同項目,認真打分。接著,教師綜合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情況,明確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獲得后續教學依據。
學習檔案袋評價是以建立檔案的形式,監控、追蹤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方式[6]。學習檔案袋不同于分數、等級,可以保留學生的學習過程信息。教師可以借助學習檔案袋,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態度,進行教學評價。教師、家長可以借助學習檔案袋,搭建與學生溝通的橋梁。學生可以借助學習檔案袋,自主反思,增強學習自信心和學習效果。
學習檔案袋可以由學生自行設計。有的學生會發揮創造力,將檔案袋設計成一棵大樹。樹根是開啟檔案袋的開關,樹冠是自己的日常活動表現。
學習檔案袋也可以由教師設計。教師設計的學習檔案袋有五種類型,即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課堂型、課后實踐型。無論哪種類型的學習檔案袋,都包括封面、前言、自我介紹、收獲園地。其中,封面、前言、自我介紹由學生設計、填寫。收獲園地由教師、學生通力合作設計,重在展示榮譽證書、得意作品、成績報告單、自我評價單、他人評價單等,鼓勵學生審視學習過程,記錄自己的體育學習所得、學習不足及改進情況。
學習檔案袋多角度地記錄了學生的發展情況。教師鼓勵學生利用日常時間翻看,了解自身的體育學習情況。教師自己則利用空閑時間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檔案袋內容,多角度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由此做出教學判斷,優化體育教學計劃、目標、方法等,推動體育教學順利開展。同時,教師還可將學生學習檔案袋發送于在線平臺,引導家長在線閱讀。家長可以借此了解學生的體育發展情況,自覺開展家庭體育訓練活動,實現家校協同育人。
總之,有效的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既有利于教師、學生、家長了解教學情況,還可以激勵、促進學生發展,增強體育學習效果。因此,小學教師要重視體育教學評價的激勵、促進作用,并以此為基礎,發揮教學智慧,靈活運用口頭評價、練習展示評價、學習評價量表評價、學習檔案袋評價,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促進作用,助推學生獲得良好發展,促進體育課堂教學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