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蘭
在中國,茶壺不僅是重要的泡茶器具,也是一種藝術品。自茶道文化誕生以來,人們對于茶壺的藝術性、文化性尤為重視,這種獨特的心理背后反映出中國人對美的追求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親近。中國茶壺以陶瓷材質居多,在各種精美的茶壺之中,以紫砂壺最為耀眼。紫砂壺將實用性、藝術性與文化性完美融合,集中國傳統陶瓷工藝的精髓與茶文化精神于一體,開啟了中國茶壺藝術的新篇章,并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紫砂壺文化與精神。
《線圓壺》是一件精美、靈巧的紫砂壺圓器作品,其形態透露出紫砂壺的古典之美與制壺工藝的精湛水準,圓線裝飾的運用更凸顯出“圓”的智慧。本文將從紫砂壺圓器的基本特征入手對此壺進行分析,以說明此壺的藝術特征,并揭示紫砂壺獨特的圓的美學智慧。
紫砂壺中的圓器源于中國傳統陶瓷茶壺的藝術傳統。中國傳統陶瓷茶壺多以圓形和方形兩種居多,一方面這兩種造型適合泡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中規中矩、追求樸素的審美精神。[1]
紫砂壺中的圓器有“圓不一相”之稱。紫砂泥的質地較為柔軟,所以更好塑形,因此通過制壺工匠靈活調整線面的弧度,便可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由于紫砂壺是純手工制作而成的,即使再相似的兩件圓器也會因細微的差別而呈現出風格差異,這也正是紫砂壺圓器的趣味與智慧之所在。
此壺呈現出明顯的古典傾向。從泥料上看,作品呈棕紅色,這是紫砂壺的標志性顏色之一。紫砂泥經過多年的自然作用形成,包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元素,而含鐵量較多的紫砂泥在高溫的作用下就會呈現出紅潤的色澤。[2]紫砂泥的紅不顯眼、不媚俗,是融合一些“土氣”的色彩,充滿自然、質樸的韻味,所以壺體表面可見棕色,豐富了泥料的色彩層次。棕紅色調相間,充滿隨和、大氣的中國古典韻味。創作者還對泥料進行了精細的工藝處理,壺體表面有著明亮、水潤的光澤,經過香茶的泡養泥色更勝從前,這便是養壺的樂趣。通過泥料不僅能夠看出紫砂泥的優越品質、制泥工藝的精湛,更展現出紫砂泥未來的光華。

圓器的基本美學原則是“珠圓玉潤,骨肉勻稱”,其所追求的不是單純的圓,而是要圓中有方,所謂的“方”則是指圓器內部挺括、均衡的骨骼。此壺造型標致,較好地展現了紫砂壺圓器的藝術特征。筒身是體現圓器結構最重要的部分,其由曲面構成,弧度明顯且均勻,形成了一種勻稱的節奏感。筒身的制作難點在于對弧度的控制,圓器的圓要保持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水平,單純追求圓往往會過于臃腫,而不夠圓又會顯得太過瘦弱,因此創作者需要有較好的審美,且能把握住弧度的變化,這也正是將圓器稱為經典造型、智慧造型的原因之所在。
與筒身銜接的上下兩面較為平緩,底面起重要的支撐功能,而頂面則是為了更好地承接壺蓋。圓蓋纖薄、精致,覆蓋于壺頸部之上,有輕快之感,同時又能做到與壺頸部完美銜接。壺蓋中央鑲嵌的是一粒小圓筒型的壺鈕,這也是圓形的衍生形態之一。壺鈕同樣分為明顯的頂面與筒面結構,與壺身向外鼓出的效果恰好相反,壺鈕的筒面則是微微向內凹的,與壺身形成對比,呈現出圓的不同姿態。壺鈕的頂面也是微微凸起的,使整個壺體的姿態更加挺拔。
壺身左右兩側對稱鑲嵌的壺嘴與把手則體現了圓形在線條方面的變形。短小但筆直的壺嘴有利落、干練的態度,展現了直線的明快之美。把手如人耳形狀,又似彎彎的月牙,將弧線的柔韌感展現得極佳,在與把手的對比中,刻畫出紫砂壺圓器線條的表現力。
此壺之所以被稱為“線圓”,關鍵就在于壺身上那一條圓潤的線條裝飾。在壺身中部偏上位置,有一條立體的紋線環繞壺身一周,將壺身分為上下兩個空間,原本平板的壺面就具有了空間效果。這條紋線的立體感是非常強的,同時又與壺身之間有著緊密的鑲嵌,在橫向上強化了作品的節奏感,這樣以來壺身橫縱之間的結構感尤為強烈,襯托出作品結構的均衡與嚴謹。
在此壺中,創作者主要采用圓形、圓線進行組合設計,構成和諧的藝術效果,同時又能根據各部分結構的需求靈活變形,使作品的風格十分鮮明,尤其能彰顯紫砂圓器的藝術智慧。
紫砂壺圓器具有一種樸素的智慧,而這正是紫砂壺藝術的精髓。自明朝正德年間流行以來,紫砂壺藝術已經有五百余年的歷史,隨著工藝的不斷提升,造型各異的紫砂壺層出不窮,但圓器之中蘊含的則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獨特的紫砂壺藝術氣質。
本文對此件《線圓壺》進行了分析,說明了創作者對圓形和圓線的巧妙運用、組合而呈現出的智慧之美。此壺蘊含著樸素的藝術精神,也具有理性的智慧,隨著時代與紫砂壺藝術的發展,這種智慧的光芒將會使紫砂壺藝術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