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娟
紫砂壺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新起之秀,其雖然沒有悠久的歷史,卻在不斷的發展創新中、在陶瓷藝術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它之所以備受推崇,不僅在于其獨特的手工成形技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因為它所采用的獨一無二的紫砂泥料。關于紫砂泥料的起源有一段傳說令人津津樂道。相傳很久以前,一位僧人來到丁蜀,向當地人們透露地下蘊藏著一種名為富貴土的寶物。隨著僧人的引領,人們來到黃龍山附近后,僧人便神秘地消失了。隨后,人們在黃龍山附近發現了紫砂泥料的存在。這種泥料制成的紫砂壺具有神奇的功效,尤其適合用來泡茶。于是,人們從此開始了對紫砂泥的提煉與運用,并將這“富貴土”變成了令無數人驚艷的紫砂藝術作品。
紫砂泥擁有著顯著的卓越性,也正是因為此,紫砂壺才能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這種泥料經過人們的提煉,在巧手的幻化之下,燒制而成的紫砂壺,不僅具備實用性,更在造型和紋飾上彰顯了無限的創意和藝術性。同時紫砂壺也以其自然細膩的質感、溫潤柔和的色澤,以及獨特的紋理,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如今的紫砂藝術創作中,紫砂匠人們總會融合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髓,將中國文化的魅力顯露無遺,同時通過紫砂泥獨特性和神秘性的溯源,讓人們對紫砂藝術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
本文筆者將對作品《橋禮贊》進行詳細的介紹,展示其獨特的造型特征和精神境界。紫砂壺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藝術創造力的傳統工藝,通過不斷的傳承和創新,延續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傳統,并將其推向了新的高度。《橋禮贊》的創作深諳這一點,既承襲了傳統的造型與技藝,又注入了現代的藝術元素,展現了紫砂壺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活力。它不僅是紫砂文化的代表,更是中華文化的優良載體。值得一提的是,作品《橋禮贊》選取的橋梁正是南京長江大橋,其也有中國第一橋的美稱,筆者以此為創作主題,也正是想以此來表達對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贊嘆。
紫砂壺的造型特征紛繁多姿,千變萬化,正如紫砂藝術中一句常見的俗語所說:“方匪一式,圓不一相。”這句話生動形象地詮釋了紫砂壺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在紫砂壺的器型中,圓器、花器和方器三類形態各異,每一類都散發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造型魅力。作品《橋禮贊》是一件典型的方器作品,流暢而果斷的線條展現出獨屬于紫砂方器的魅力。在作品的造型設計上,筆者將南京長江大橋的形態融入到構思之中,在每一處的細節編排上,都通過 設計的韻律感來彰顯大橋所呈現的經久不衰的雄渾氣魄以及歷史的厚重感。在壺身的構造上,筆者以四方形的結構展開構思,但是這并不是一個規則的四方形結構,而是從上至下呈慢慢舒展的結構,在底部筆者還設計了四個駐足,仿佛是大橋底下的橋樁,既增添了作品的穩固性,同時也讓《橋禮贊》的主題更為突出。壺流也是一個四方的造型,與壺身相呼應,線條的流轉變化讓作品不趨于單調,彰顯著簡潔與優雅。在壺蓋的設計上,筆者選用的是嵌蓋的設計,與壺身完美地融為一體。遠遠望去,仿佛欲拂開時光的帷幕,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壺鈕雕刻精細,橋狀鈕的設計融合了傳統元素和現代審美,展現出藝術與功能的完美結合,簡約的線條詮釋著橋形結構的穩固與堅挺。

在作品中,筆者采用了提梁的設計,并且也采用了四方形的造型。在與壺身的銜接之處,筆者采用了鏤空的設計,南京長江大橋的欄桿上有著獨一份的浮雕設計,也正是此給了筆者創作的靈感,在提梁的設計上有所體現。值得一提的是,在壺身的裝飾上,筆者也運用了這樣的浮雕設計,并且用紫砂的方式演繹出來。筆者通過陶刻的方式,在壺身刻了“沾古樹晨風淋漓”這幾個酣暢淋漓的大字,這幾個字涵蓋了筆者心中的所思所想,這雄渾的詩句不僅僅展現了南京長江大橋的歷史底蘊,更將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堅定展現得淋漓盡致。
紫砂壺作為一項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藝術創造力的傳統工藝,作品《橋禮贊》做出了具有卓越的造型設計,同時也具有深刻的意蘊內涵。千百年來,中國的每一座橋梁都見證了一段中國路,其中革新是橋的內涵。南京長江大橋映襯著中國人奮發圖強的精神和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同時也是中國人革新精神的體現。在紫砂藝術的創作中,也同樣需要這樣的革新精神,紫砂藝術充滿了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傳承,在對歷史的追溯之中展現尊重。同時,許多的作品中還蘊含著豐富的創新精神,就比如這件作品《橋禮贊》,其雖然是在方形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但是在各個細節的地方筆者都進行一定的創新,使作品更符合時代的背景,同時也更加突出主題。同時,筆者在作品的設計中也融入了當代的藝術元素,例如長江大橋上的浮雕,體現了對現代社會的理解和回應。
作品《橋禮贊》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種形式融合于一體,蘊含了書法、陶刻以及橋文化的精髓。這些元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作為紫砂藝人,筆者巧妙地將它們相互聯系,展現出別具一格的新穎創意。雖然整體造型基于傳統器型,但在意義與文化內涵上卻實現了突破和提升,充滿了創新的力量。這正是一件杰出的紫砂壺作品,也為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貢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