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亮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是清代文人汪文柏在《陶器行》之中的描述,其實在歷史上,汪文柏還沒有來宜興的時候,就聽過紫砂巨匠陳鳴遠的大名,于是就寫就此文,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紫砂礦料的珍貴程度。紫砂作為陶瓷的一類,經(jīng)過1180℃高溫燒制以后,形成獨特的雙透氣孔結構。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之中寫道:“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茶香,又無熟湯氣”,所以有著“世間茶具稱為首”的美譽。世世代代的紫砂藝人們在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不斷地去開拓創(chuàng)新,形成了今天紫砂藝術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如意壺》顧名思義,把如意的紋飾融入紫砂造型設計之中,和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彬如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卻在壺身的處理方面相對低矮一些,更多的是凸顯出腹部的線條,同時壺底置三足,層次感十足,壺嘴彎流婉約,出水非常爽利,與之相呼應的壺把也是圈卷自然,端握舒適。此壺最為令人爽心悅目的就是壺蓋上面的如意紋飾,邊緣舒展,描繪生動,在作者一招一式的處理之下,更加的細致入微,上手摩挲把玩,感覺非常奇妙,宛如古代的藝術器物在我們今人手中熠熠生輝。上面的壺鈕也是扁圓造型,和壺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意壺,在我們歷史上其實是比較的常見,因為具有美好吉祥的祝福,所以受到了人們的親睞和喜歡,于是采用紫砂這樣的一種材質來演繹也是在情理之中,而且作者在經(jīng)過大量的臨摹經(jīng)典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基礎之上,更加巧妙地把如意這一元素演繹出來。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如意壺》,壺嘴、壺把和壺鈕結合自然,壺蓋上面的如意紋飾更是充滿了傳統(tǒng)韻味,我們能夠感受到紫砂器的使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融合,特別是在傳統(tǒng)紫砂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經(jīng)典的器型永遠不會過時,只能夠在長期的積累之中不斷地創(chuàng)新,具有鮮活的生命力,能夠把蘊藏其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和美好的祝福源源不斷地傳遞給每一位紫砂愛好者。

如意,又名握君、執(zhí)友,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從一開始的撓癢之用,到后來的記錄、防身等等功能,其材質也發(fā)生了許多的變化。明代高濂在《遵生八戰(zhàn)》中說:“如意,古人以鐵為之,防不測也”,說的就是它的防身功效。自宋代以來,如意的使用功能已經(jīng)大為減弱,而是向陳列欣賞過渡,形成了許多的跡象圖案,同時制作的材料也從木頭、竹子等,逐漸升華成為金、銀、玉石和瓷器等等。在生活之中,我們主要看到的就是如意紋飾的廣泛使用,和云紋相結合,在建筑、服飾等不同的領域都能夠看到,代表著吉祥美好的祝福之情。在紫砂藝術之中,明清時期的紫砂巨匠時大彬創(chuàng)作的“大彬如意壺”,把如意紋飾和紫砂藝術很好地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審美,也讓更多的壺友們在使用紫砂器的時候,感受到其中濃濃的祝福之情。所以當我們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海洋之中遨游的時候,總是能夠發(fā)現(xiàn)許多值得借鑒和欣賞的元素,能夠完美地融合在紫砂藝術之中,起到了關鍵的啟迪作用,這件作品《如意壺》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運用而生,從造型的設計方面來看我們能夠感受到自明代以來一脈相承的歷史沿襲,在今天依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從文化的內涵來看,如意這樣一種從實用器升華而來,最終成為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重要代表元素,也是很好的歷史傳承。
紫砂藝術的發(fā)展離不開紫砂匠人們的世代堅守和匠心傳承,特別是在今天機械化大生產(chǎn)日漸普及的當下,我們的紫砂匠人們依然堅守全手工成型,用自己雙手的溫度賦予紫砂礦料更為真誠的摶制,也讓真正的紫砂愛好者能夠懷有希望來一探紫砂的究竟,感受傳統(tǒng)藝術的鮮活生命力。